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论基于文化价值的文言文本信息整合

时间:2022年04月07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 信息整合是信息检索、提炼、概括和应用等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的思维过程,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素养和能力。文言文本信息整合不同于现代文,不仅仅因为作为语言表现形式的两套语法规则有区别,更是着眼于古今文化价值的差异。文言文本信息整合基本路径的

  摘要 信息整合是信息检索、提炼、概括和应用等一系列具有层次性和逻辑性的思维过程,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一种素养和能力。文言文本信息整合不同于现代文,不仅仅因为作为语言表现形式的两套语法规则有区别,更是着眼于古今文化价值的差异。文言文本信息整合基本路径的探究目的,一是纠正文言文教学仍存在的重“言”轻“文”的偏差,二是强调文言文本鉴赏的文化价值指向。

  关键词 文言文本;信息整合;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的提取、概括与转化(应用),其根本价值在于将古人的思想汲取内化,以滋养情感、指导人生,把古人的智慧转换成自己的智慧,正所谓“古文不古,文心永恒”。而眼下的文言文教学大多在词句疏通上花费精力。笔者认为这是本末倒置。固然词句疏通是必要的,但它只是在为鉴赏做铺垫,应当承认文本鉴赏才是根本,而鉴赏的要义是信息的概括与转化,而概括与转化要以发掘文本的文化价值为宗旨。

  一、以类为宗,寻用归类

  浙江罗秉相老师依据张载的“心统性情”理论,“因用致体”,在“用”的层面上提出了文言文新的分类标准,即将文言文分为劝谏类、抒情类和史传类。笔者认为这种分类很科学,因为它指向了文言文的文化价值。

  劝谏类指的是劝勉与讽谏,如《劝学》《谏太宗十思疏》《出师表》《非攻》等,这类文章试图在劝告你,无论你是谁,在何时何地,都要坚守天地之性;抒情类,是指抒发作者特定时期的真情实感,如《项脊轩志》《兰亭集序》《赤壁赋》等,这类文章试图颐养人的真性情,让你从世俗走向高雅;史传类,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一种是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后者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鸿门宴》等,这类文字的目的在于传达治天下之道,强化个体的社会责任。显然这是撇开依类分别与体类矛盾对文本进行归类的,这种归类是直接指向文本的文化价值。

  “劝谏类”是对人而言,用在发人之性——让你知道你应该是谁;“抒情类”是对己而言,用在抒发自己的真情感——让你发现你可以是谁;“史传类”是对君而言,用在借鉴历史兴亡的经验,以正己性,担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让你必须知道你必须是谁。三者分别对应明心、抒心和正心,都强调文本的文化价值,因此,对于文言文本而言,不管是检索信息、概括信息还是转化信息都应始终立足于文本的文化价值。

  二、“心学”统观,“性”“情”和合

  宋代张载关于“心统性情”的经典叙述是:“心,统情者也,有形则有体,有性则有情,发于性则见于情,发于情则见于色,以类而应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心是各种心理活动和思维能力的总和,“性”和“情”就是它的两大分支。刘熙载又说,文学是心学。据此可知,文言文本就是作者“性化”和“情化”的结晶。

  什么是“性”?韩愈在《原性》中作过这样的解释:“性者五:曰仁、曰礼、曰信、曰义、曰智。”比如,《<指南录>后序》讲“义”,《陈情表》讲“孝”,《项脊轩志》讲“成”,《始得西山宴游记》讲“合”,等等,这些文章都见人、见心、见天、见道、见礼,都是“性化”的结晶。

  什么是“情”?《礼记•礼运》: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就作品的生命内容而言,没有哪一个概念能比“情”更重要;从创作角度看,“情”是最重要的心理动力;从作品角度看,“情”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生命内容和根本灵魂。《赤壁赋》有“乐”有“悲”,《始得西山宴游记》有“惴”有“栗”,《项脊轩志》可以说是一室一厅皆有情,但在建筑词语与人物“喜”与“悲”情感的关联中,作者其实有着对自己难以“功成名就”、重振家室的无奈。可见,“情”是文的生命内容,文是“情化”的结晶。据此,文言文本信息概括和转化应依据“文学是心学”的原理,紧紧抓住“情”和“性”展开。比如鉴赏抒情类文本《项脊轩志》,可以先通览全文,找到过渡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然后紧扣“情”字“喜”和“悲”分别向前向后搜索信息:“喜”从何来?老屋经过修缮,变得清静优雅,正好读书作文,考取功名,喜不自胜;“悲”又从何而来?家道势微,分崩离析;母亲、祖母、妻子相继离世;功名终究难得:人世沧桑,悲从中来。从“性”的角度可概括为“成”:老屋不修不“成”“轩凡四遭火”庶几不“成”;苦心读书,功名却难“成”;“诸父异爨”,大家不“成”;亲人相继离世,阴阳相隔,亲情难“成”。贴住“文心”概括文本,不偏不倚。

  三、古人用“心”,见心明心

  动笔写文章,心中有了“读者”,写什么内容、用什么语气就都有了依据;读文章,心中要有“作者”,这文章是给谁看的,有什么目的,这便容易把握主旨。要完成信息的概括、实现信息的转化,就要体察古人之用心。心与心之间以文本为桥梁,透过文本窥探人心,心与心交接,是作者之大幸,更是读者之大幸。

  以《项脊轩志》为例,本文前半部分归有光是十八岁时所写,补叙部分是三十三岁时所写,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实属罕见;叙事的角度不停变换,有内视角(作者的角度),有外视角(他人的角度),有内外视角交叉使用的,如回忆母亲是通过婢女之口,而回忆祖母则有“我”的参与:极尽腾挪跌宕之能事,也实属罕见;归有光八岁丧母,十年后写作此文时,母亲的影子几近模糊,只能通过先大母婢的口来叙述,但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对母爱的渴望却是撕心裂肺的,以至“余泣,妪亦泣”;归有光的命运困蹇不堪。三年一次的会试,次次远涉千里而去,一连八次都是落第而归。直到六十岁方成进士,六十六岁却离世。其间三十三岁时,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劳任怨、与己分忧的妻子王氏。仕途的蹭蹬,把这位名扬海内的古文家长期抛弃在荒江僻壤之上。加之失子丧妻的哀痛,使他的生活更加艰难。十八岁的归有光回忆祖母的殷殷期望时不免“长号不自禁”。另外,据史料记载,归有光的母亲对侍女说“吾为多子苦”,接连生育而身体不得恢复,二十五岁时便撒手人寰。结合归有光的这些相关资料,我们可知归有光十八岁写作正文和三十三岁写作补文时的内心有多么悲苦,读者在观照作者的悲苦人生时难免不观照自身。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知,归有光写作此文是为了疗救内心的创伤,排遣内心的郁闷,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生命无常,亲情可贵,仕途渺茫。可以想见,当他展纸提笔时内心涌动着多么复杂的情感,几次伏案痛哭,几次泪眼婆娑又奋笔疾书,欲罢而不能止。谁说悲欢离合、起起落落、坎坎坷坷,不是生命的常态?可以说,短短800字,写尽了人世间的阴晴圆缺、酸甜苦辣。用“心”体察作者的良苦用“心”,为信息的概括和转化可以提供有效支架。

  四、以心养心,手写“我心”

  历史是一面镜子,文言文本后面站着的古人也是一面镜子。对着镜子,不仅可以正衣冠,也可以正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文言文本的三大类也应该是明心类、抒心类和正心类。文言文本的文化价值正在于以古心正今心,以今心推古心。何以见证古今贯通?只有通过以我手写我心,完成文本信息的转化,才能真切彰显文本的文化价值。

  仍以《项脊轩志》为例:项脊轩就是封建家族的晴雨表,记录着归家的兴衰荣辱,见证着归家家道中落、家庭变故,同时也寄寓着归有光复兴家邦的责任与希望,铭刻着自己对母亲的怀念,承载着祖母对他的厚望,更记录着自己与妻子那段永生难忘的幸福时光,这一切都融入到项脊轩的砖缝石隙里面,浸入到归有光的骨子里。我们必须认识到《项脊轩志》实在是归有光对生命的一种体味与思考:从哪儿来,到哪儿去——怀宗追远,博取功名,光宗耀祖;生命短暂而脆弱——亲人一个个相继离世;生活坎坷,屡遭挫折——家道中落,功名难取,轩遭火灾;亲情可贵——母亲的慈爱、祖母的关切、妻子的贤淑均随风而去,皆成过往。整合文本的所有信息,怎能不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

  文言文教学论文:高中文言文深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感动,是最好的生命养料。经过以上环节的铺垫,可以让学生掩卷沉思,以“感动”为话题,从生活中捕捉属于自己的那份哪怕是很细小的感动,写一篇文字。在这一写作任务驱动下,学生会联想学过的《背影》而注重细节描写,会在文字里注入更多的情感;如果能给学生推荐几组相关文章,想必学生也会乐意阅读,阅读效果也会比以往更好。

  信息转化是信息整合的最高层级,是文言文本阅读与鉴赏的终极目标,是文本作用于读者的最好体现。古文的文化价值在于明心见性,它不仅仅指向当时的人,更指向当今的人。我们研究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语法,仅仅是手段,目的在于透过文字而透视文心,从而实现以心养心之功效。因此,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言”的阅读与理解,更要发掘“文”的内涵和价值,文言文本的信息应用是文化价值的真实再现,文言文本信息整合的“心”路历程应视为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

  作者:杨宏斌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