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发展心理视野下的幼儿园装饰设计问题研究

时间:2021年09月15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在发展心理学视野下,对幼儿园装饰设计的价值与意义做出新的阐释,提出装饰设计的新的功能意义、概念阐释和设计策略以指导设计实践的开展。基于对发展(儿童)心理学与学前教育理论的文献研究,分析了装饰设计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原理,在设计的目的、方

  摘要:在发展心理学视野下,对幼儿园装饰设计的价值与意义做出新的阐释,提出装饰设计的新的功能意义、概念阐释和设计策略以指导设计实践的开展。基于对发展(儿童)心理学与学前教育理论的文献研究,分析了装饰设计对于儿童发展的作用原理,在设计的目的、方向路径、解决方案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提出了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核心的装饰设计概念表达范式与概念发展层级模型,推导出发展心理视野下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为不了解学前儿童特殊性的设计师提供有关儿童心理的分析工具,有助于科学、准确地定位设计的目标功能,并实现对设计创意与设计效果的有效管理。

  关键词:幼儿园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装饰设计

幼儿园教育教学

  引言

  现代学前教育理论早已充分肯定了环境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幼儿园建筑需要有“特色的风格,符合儿童审美,对儿童能有足够的吸引力”[1],并且能为学前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提供适合的美学体验。但在实践中,幼儿园装饰设计的实际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设计者对“装饰”设计的理解存在偏差,对幼儿园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如:(1)容易将装饰的“设计”与“装修”等概念相混淆;(2)重“形式”,轻“功能”,对幼儿园环境的“功能性”问题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3)设计者缺乏对学前教育科学规律的理解,幼儿教育者与装饰设计者缺乏专业沟通的方法工具,难以形成有效合作;(4)设计工作在很大程度依赖于设计师的个人灵感或天赋,设计方案评价的标准过于主观。

  一、从形式到功能,从表象到意义——“装饰”的不同理解对设计活动的影响

  (一)“装饰”的传统释义与理解误区对于“装饰”设计理解上的差异,会导致设计目的、思路、内容、效果上的诸多不同。“装饰”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做出的解释是:“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2]。而其对应的英语单词“decorate”,《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提供一些具有吸引力或美丽的附加内容”[3]。不难看出,“装饰”的字面意思,带有“附加”的、“表面”的意思,因此常常被人理解为是在主体完成后,为了使其更加美观或富有趣味而进行的二维的、表面的图形化设计活动。张宇正是从装饰的这一基本释义总结了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新趋势,如:具象图形演变为抽象图形;高纯度色彩演变为低纯度色彩;女性化装饰演变为中性装饰[4]。

  孙雯雯等也是从这一角度对学龄前儿童主题性教室墙面装饰设计进行了研究[5]。但幼儿园的装饰设计,其目的与意义并非是单纯的、表面的美化作用,它还承载着其他的重要功能与意义。有学者注意到:在幼儿园的装饰中,可通过造型与色彩来实现特定的教学特色、教育环境、文化氛围,甚至心理健康,提出了幼儿园环境创设要从关注外在形式、简单的装饰,转向意义创设[6]。葛巨峰认为,好的环境装饰不仅能为儿童提供舒适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为儿童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7]。

  蒋晨认为趣味彩绘能为幼儿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认为可通过“整合彩绘的美育元素,形成幼儿园独特的文化体系”[8]。我国《幼儿园室内装饰装修技术规程》中也提出了“幼儿园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应与校园文化设计相融合”的要求[9]。李承来等注意到,美国《托幼机构设计指南》(2003)中特别指出:幼儿园主入口应体现儿童友好设计印象,并提供充足的可视性和入口展示空间来缓解幼儿焦虑感[10]。

  (二)“装饰”与“反装饰”之争——“白色幼儿园”引发的反思

  现实中,许多幼儿园的装饰设计,往往以鲜艳扎眼的颜色、俗气的卡通形象来试图“迎合”儿童心理,而这引发了人们对于由低劣审美所带来问题的担忧。基于这种现象,已有学者注意到对“装饰”设计传统理解所带来的误区,如姚璐在《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研究综述》中,认为目前幼儿园环境设计存在“物质环境研究过重导致心理环境缺失”的问题,如:空间色彩上的“浓重”;空间材料上的“滥用”;空间结构上的“分离”等;提出了应对“幼儿园物质环境做减法”的观点[11]。

  另外,与司空见惯的“彩色”幼儿园相比,近年来兴起了一批所谓“白色”幼儿园,引发了学界对于幼儿园“装饰”与“反装饰”的思考,如日比野设计出品的Obama幼儿园(日本长崎)、Daiichi幼儿园(日本熊本县),由马岩松事务所(MAD)设计的四叶草之家幼儿园(日本爱知县冈崎市)等。以四叶草之家幼儿园为例,其设计在保留原房屋主体木结构的基础上,在外部加建了白色沥青的“帐篷外壳”,使得整个建筑像是一座充满了抽象感和未来感的“白色城堡”。

  其设计者认为,外立面的留白给儿童提供了想象力的空间,对儿童来说更是充满想象的色彩,同时也留下了创作更新的可能性[12]。“白色”幼儿园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幼儿园“装饰”设计价值的反思,但实质上,无论“白色”还是“彩色”,其实都是“装饰”设计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一种表象,其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恰当的艺术形式与创意,更好地实现学前教育的既定目标,促进或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因此,对幼儿园“装饰”设计的本质要义的思考,应立足于儿童发展心理,回溯幼儿园装饰设计的核心意义。

  二、发展心理视野下的“装饰”设计价值与功能要义分析

  (一)“装饰”设计的核心功能要义:促进儿童的“发展”

  首先,发展心理学为回溯幼儿园“装饰”设计的本质要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科学依据。“发展”的理论提出了系统性的要求——主要指应考虑到生物系统、心理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强调“发展”的多样性与可塑性,这就必然要求在研究中寻求或建构“个体”与“情境”之间的联系。其次,现代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充分肯定了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教育意义,如:“精心设计的环境”是蒙台梭利教育哲学的关键要素;瑞吉欧·艾米利亚教学法将“环境”视为幼儿的“第三个老师”;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所提出的“发展适宜性实践”(DAP),同样重视环境对儿童发展和学习的重要性,并注意到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能使儿童感到安全且受重视的团体环境。因此,“装饰”设计的价值与功能意义应回归于:要能促进或有利于学前儿童的“发展”,以实现环境教育意义的最优化。

  (二)“装饰”设计的功能作用路径:情境的构建

  在发展心理视野下,“装饰”设计是通过情境的构建对儿童的“发展”以及教育活动的开展产生影响。幼儿园装饰设计在本质上所扮演的角色是环境情境的构建者,是环境“情境”触发儿童“个体”发展的引导者。

  1.情境的构成要素:“装饰”的设计对象正是幼儿园情境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室内外的墙面、空间、家具、设施,植物、甚至儿童的创作作品等,它们的材料、结构、色彩、图形、空间、光照及其组合关系,构成了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与情境氛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的心理与行为,以及学前教育的实施。

  2.情境构成要素的分类:以上设计要素,最终将转化为由适用性、功能性、文化性、审美性、趣味性等非物质内容所构成的环境情境。情境构成要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1)设计构成要素的审美性与趣味性,包括装饰设计采用的形式、材质、色彩、图案美感与趣味性;(2)文化内涵:设计形式所蕴含的历史、地域等文化因素;(3)空间及设计要素的组合关系:装饰设计要素间的空间组合、复杂程度、新奇程度等。

  3.幼儿园教育教育情境分类:根据美国“发展适宜性实践”(DAP)对于学前期儿童的发展适宜性物质环境所提出的要求,可相应地将理想的学前教育环境情境分为如下四类:培育主动性的环境、培育创造性的环境、鼓励从游戏中学习的环境、培育自我控制的环境[13]。

  (三)“装饰”设计的功能作用效应:对儿童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幼儿园环境影响了学前儿童的情绪、建立关系的能力,对他们的学习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的环境创设,不仅有利于适宜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实践,还可以有效减少他们的问题行为。装饰设计通过“情境的构建”,力求对儿童在特定环境空间中的心理与行为等产生积极的、有益的影响,以配合学前教育的实施。

  具体如下:(1)对儿童身体的影响:应有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与舒适度。环境内的相关材料、家具、设施、空间、光线等应充分满足安全与健康的要求,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适合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水平、教学规律;(2)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应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心理状态:环境情境应使儿童获得归属感、掌控感,符合儿童审美心理(个性化的、富有吸引力的、色彩和装饰得当的、整洁有序的),促进儿童社会心理的发展。(3)对儿童行为方式的影响:不同情境会使儿童表现出倾向性的行为特征,比如:影响儿童与他人之间(儿童之间、儿童与照护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影响儿童之间的游戏行为;提高儿童对于各项活动的兴趣与活动状态;提高儿童对家具、设施及学习材料的使用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三、幼儿园“装饰”设计的目标功能体系构建

  (一)构建目的“功能”是设计问题的核心出发点,对功能问题理解的深入程度直接决定了设计的目的、方向、方法和结果。构建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核心的幼儿园“装饰”设计目标功能体系,其目的在于更加准确、科学有效地对儿童的发展领域、内容和相对应的教育活动之间建立起联系,为设计活动的开展提供清晰的方向与依据:(1)形成清晰而具体的功能描述,帮助设计者形成明确的设计目标与思路;(2)能在设计过程中,随时检验设计的具体措施是否有利于,或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该目标的实现;(3)为保证本功能体系在运用于设计实践时,对于非幼教专业领域的设计师,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有必要对于各项发展领域进行较为具体的描述性说明,从而帮助对各发展领域的具体内容加以识别。

  (二)构建依据本目标功能体系的核心在于“促进儿童发展”,因此,构建依据来自于儿童“发展”的系统性要求,以及发展心理学对于“发展”领域和内容的界定。要分析“装饰”问题对于儿童发展的具体影响,可通过对儿童发展领域的划分与相关的活动进行对应,从而将抽象的“发展”问题,转化为设计的具体“目标功能”。

  (三)构建结果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出于研究的需要,发展科学家常将其分为不同的领域。具体划分方式,不同的发展心理学家或儿童教育研究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是黛安娜•帕帕拉(DianeE.Papalia)所提出的划分法,即:生理发展(physicaldevelopment)、认知发展(cognitivedevelopment)、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development)[14]。在这一分类方式基础上,根据对学前教育领域的文献研究,对具体发展元素加以相应细分。本功能系统由三级内容构成,从基本发展领域开始,逐级将目标功能细化、具体化,确定功能体系构成要素,最终得到“装饰”设计的目标功能系统。

  四、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核心的“装饰”设计概念

  (一)设计概念对创新设计的意义在现代创新设计活动中,设计概念的生成通常被视为创新潜力的关键环节,涉及整个设计项目的定位、方向与预期目标,是设计创意生成过程中最能体现人的设计思想并决定设计成果效能与实施成本的重要内容,对设计创新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明确而统一的设计概念,(1)设计者与决策者能根据实际需要制定有效的设计意图、设计方向;(2)能够在设计的功能定位、风格指向、实际效果等方面建立起更为清晰的认知与判断;(3)有利于不同专业领域的交流协作。

  (二)设计概念的表达思路

  一个完整的设计概念应包括如下方面的内容:(1)设计的目的与意义,这是对设计任务的理解;(2)设计的思路与方法,是设计黑箱解析的思维过程;(3)设计的结果,体现在材质、色彩、图案、形式、空间效应等方面的特征。根据以上对“装饰”设计价值与功能要义的分析,在“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核心”的前提下,已经在设计的“对象要素”、“作用途径”、“作用效应”、“目标功能”之间建立起了逻辑线索,从而使设计的“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形成闭环,这便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与概念,即:如何以适当的艺术形式去促进或有利于学前儿童的“发展”,并实现环境教育意义的最优化。这一思路强调了“装饰”设计与儿童“发展”间的关联性:

  (二)设计概念的表述范式根据以上分析,设计概念的表述可总结为如下范式:为促进或有利于儿童……方面的发展(生理、智力与认知、社会心理),设计定位于形成……样的环境(培育主动性的环境、培育创造性的环境、鼓励从游戏中学习的环境、培育自我控制的环境),以引导儿童产生……样的行为(游戏行为、探索行为),获得……样的生理心理感受(归属感、掌控感、好奇心、舒适感等),因此对幼儿园(外墙、家具、设施、空间、植物等)进行了……(材料、结构、色彩、图形、空间、光照等方面)的设计工作。

  (三)设计概念发展层级(ConceptDevelopmentHierarchy)的模型构建

  1.模型构建意义

  (1)对设计概念进行统一定义,并建构一个统一的分析结构,可用于对各个 独立设计方案的表征意义分析,也有利于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相互比较[15];(2)可帮助解释设计“目的”与“手段”间诸多要素的潜在映射关系,从而将模糊的、主观的、感性的设计方向转变为清晰的、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参考意见,打破传统的“灵感式”、“黑箱式”设计思维模式;(3)这一概念模型能够成为艺术设计者与学前教育者进行专业交流的分析工具,为设计学与心理学、学前教育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2.模型构建思路

  (1)建立特征属性集合。在这一分析模型中,每个设计概念可理解为由多个相互关联的特征属性集合所构成;(2)设计概念要素归类。根据图1所示设计概念的特征属性间的逻辑关联,将各设计概念要素归入相应的属性分类;(3)进行概念分层,建立设计概念的层级框架。概念分层是从底层概念的集合到其所对应的更高一层概念的影射,因此可在设计概念层级要素间建立其作用关系图。

  3.模型构建结果

  根据设计概念的表述范式,一个完整的设计概念可由三个层级内容加以表达:(1)思想层:设计的目的(对设计任务的理解),对应于目标功能体系;(2)行为层:设计的方向路径选择(设计黑箱的解析),对应于环境的情境特征与对儿童的作用效应;(3)表象层:设计的结果(设计的形式特征),对应于具体的解决方案,包括材质、色彩、图案、形式、空间效应等的具体组织方式。结合上述对设计概念表达思路与表达范式的分析,最终得到幼儿园装饰设计的概念发展层级模型(CDH)。

  四、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核心的设计策略与方法

  (一)设计策略根据概念发展层级模型,“设计目的”是目标指引;选择适合的“方向路径”是可供选择的目标实现途径,并保证“指引”构架的合理;最后的“解决方案”是在以上思路及要求下,反向推导后顺理成章得到的结果。这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策略,即:以“促进儿童发展”为目标功能,评估并选择适合的方向路径,对其作用效应进行预估,反向推导相应的形式特征,最终实现目标功能效果的最大化。

  (二)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是依据设计策略指导设计实践的主要流程,是对策略思想的具体执行,能够对设计创造的主要过程加以描述和形式化,从而通过简化而又可靠的决策过程获得理想的设计结果。根据设计概念发展层级模型,以及对以上设计策略的分析,执行这一策略所需要遵循的工作程序主要分为如下5个步骤:(1)设定基本场景:确定设计预设条件;(2)确定目标功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目标管理;(3)确定环境情境类型:对设计方向路径进行选择;(4)预期儿童心理效应:设计思路的具体化,预估设计作用效应;(5)推导外在形式特征:开展具体设计,使形式特征与设计目标相对应。

  (三)设计策略与方法的执行意义

  (1)与设计概念发展层级相对应,有助于在设计的思想层、行为层和表象层之间建立起清晰的逻辑联系,有助于设计者与决策者根据实际需求,更加科学、准确地定位相关设计的目标功能,并实现对设计创意与设计效果的有效管理;(2)为不了解学前儿童特殊性的设计师提供有关儿童心理的分析工具。能够帮助设计者认识幼儿园环境的特殊性,尊重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理解学前教育的理念和操作细节,从而使设计的形式与环境的教育意义建立起有效联系;(3)借此设计策略,能帮助设计者准确定位设计触点,尽可能使得设计的“黑箱”变得有理可依,有法可循,从而有助于设计创意、概念与目标的生成。

  幼儿园论文范例: 幼儿园户外游戏活动的开展策略探究

  结论

  幼儿园的装饰设计,表面上是通过艺术的手段,使特定环境对象在色彩、图案方面的形式变化,以实现美观性、趣味性、符合学前儿童生理心理特征等目的,但在发展心理学视野下,更应被视为实现学前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是幼儿园办园理念与特色的外显形式。幼儿园环境的装饰设计对于儿童的“发展”,以及学前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儿童“发展”的系统性要求下,探寻“装饰”的艺术与儿童“发展”的科学之间,以及设计的“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重新审视幼儿园装饰设计的意义与价值,首先建立了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核心的目标功能体系;其次,就幼儿园环境“装饰”提出了新的设计概念表达范式,构建了设计概念的发展层级模型,在设计的目的、方向路径、解决方案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第三,提出了以“促进儿童发展”为核心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为不了解学前儿童特殊性的设计师提供有关儿童心理的分析工具,以促进装饰设计中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有助于科学、准确地定位设计的目标功能,并实现对设计创意与设计效果的有效管理。

  作者:曾山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