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高等教育新论》与《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影响力比较研究

时间:2019年12月09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与潘懋元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是探究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经典范本,对我国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2018年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法对两本著作的

  摘要:伯顿·克拉克的《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与潘懋元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是探究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经典范本,对我国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2018年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法对两本著作的学术影响力进行数据统计发现:两本著作的被引量均较大、被引章节较全面;对研究机构的影响较广泛;高频被引章节(观点)与施引论文均高度聚焦于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相较而言,《高等教育新论》的被引量与学术影响力更大‍‌‍‍‌‍‌‍‍‍‌‍‍‌‍‍‍‌‍‍‌‍‍‍‌‍‍‍‍‌‍‌‍‌‍‌‍‍‌‍‍‍‍‍‍‍‍‍‌‍‍‌‍‍‌‍‌‍‌‍。在两本经典著作的影响下,学者们推动了多学科研究概念的辨析与争论、诠释了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明确了多学科研究的未来发展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多学科研究;学术影响力

高等教育

  多学科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流范式。1984年出版的克拉克(BurtonR?Clark)《高等教育的观点:八个学科的比较的观点》(PerspectivesonHigherEducation:EightDisciplinaryandComparativeViews),较早提出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的观点,从八个学科观点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阐释,被认为是多学科研究方法论的经典著作,对世界高等教育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王承绪等人1988年将之译成中文版《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新论》)

  200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开创者潘懋元主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出版,该书从11个学科观点对高等教育的本质、功能等进行探讨,促进了多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两本著作既是多学科研究的典型例证,也是探究多学科研究的经典著作,对中国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本研究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2018年数据库,运用文献计量法探析两本著作在中国的学术影响力,以期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两本著作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引用情况

  《高等教育新论》于1988年12月出版,2001年12月修订第2版(引用这两个版本及原文的文章均统计在内),《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于2001年9月出版。检索日期为2018年12月31日。本研究主要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从以下四个维度探析两本著作在中国的学术影响力。一是被引用量。被引数量和频次能够直观反映学者们对著作的认可程度,高被引数量和频次说明著作受到教育界的认同较高。

  二是被引章节分布。统计被引章节可以看出哪些章节更具影响力、受到学者的认可,高被引章节与观点正是书中经典观点所在,也可视为今后研究与学习的重点。三是引用著作的研究机构分布。从机构构成可以看出著作影响的机构范围和类别,研究机构类别较多表明著作影响的范围较广,研究机构较集中可以看出著作对其的影响力更大。四是施引文献的研究主题分布。可以反映著作对哪些具体高等教育领域影响较大、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更具有启发性,研究主题分布较集中,表明著作对此类主题具有较大影响,可为此后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一)两本著作的被引用量均较大,呈现前期快速增长后期波动下降趋势

  被引数量和频次是衡量某一著作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如图1所示,《高等教育新论》被引总量高达539篇,总被引641次;《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被引总量达183篇,总被引204次。《高等教育新论》较高的被引数量和频次表明此书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界得到高度认同。从年度变化趋势来看,两本著作的被引用量在2010年之前呈波动上升趋势,2010年至2018年呈波动下降趋势。

  这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2001年至2010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中国对高等教育战略进行较大调整,强调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高等教育中的诸多问题亟需解决。[1]这促使学者们寻求新方法进行高等教育研究,解决高等教育问题,尤其自潘懋元的著作出版后,学者们更关注多学科研究。2010年以来,高等教育出现新变化、新问题,如“高教30条”“2011计划”、高考改革新政策等的颁布与实施以及“双一流”和“新工科”建设等的提出,需要学者们从多学科角度以及其他视角研究高等教育问题。整体来看,两本著作的被引量均较高且保持相对稳定,对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力。

  (二)两本著作被引章节较全面,但分布不均衡

  两本著作在章节分布和内容编排上有很强的相似性,统计各章节被引频次,有助于了解影响力较大的章节。对引用《高等教育新论》的524篇论文(去除15篇无法查证的引文所在章节)进行统计发现:各章节均被引用,总被引625次,被引高频章节集中在历史的观点(200次),组织的观点(106次)和导言(101次)。

  对引用《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的166篇论文(潘懋元在2002年把总论的核心观点发表在《高等教育研究》第1期上,篇名为《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引用这篇文章的论文也统计在内,共24篇)进行统计(去除17篇无法查证的引文所在章节)发现:除心理学的观点外,其余章节均被引用,总被引187次,被引高频章节为总论(108次),其余10个章节被引频次较低,占总被引频次的42?2%。由此可知,两本著作各个章节的被引频次分布较不均衡,并不是书中所有的主题都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而是部分有代表性的观点影响较大。

  另外,两本著作的导言均呈现较高的被引,《高等教育新论》的导言被引频次所占比例为16?2%,《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的总论被引频次所占比例为57?8%。这与两部分均探讨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以及学者们也较关注多学科研究有关。

  (三)引用两本著作的研究机构较分散,但高度集中于部分高校

  统计发现,引用《高等教育新论》的539篇论文涉及165个单位,其中,高校占95?2%,科研机构占1?8%,行政机构和杂志社各占1?2%,学会占0?6%;引用《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的183篇论文涉及94个单位,其中高校占95?8%,科研机构和行政部门各占2?1%。由此可知,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研究主力,两部著作影响更大。

  引用《高等教育新论》排名靠前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和浙江大学;引用《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排名靠前的是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研究的重镇,对两本著作的关注远高于其他机构。另外,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也表现出对《高等教育新论》第一作者单位序号机构篇数《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两本著作较高的关注。

  (四)两本著作施引文献的研究主题分布较广泛,但各有侧重对施引文献的主题进行统计,可了解两本著作对哪些具体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有重大影响力。两本著作影响的研究主题广泛,都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学科、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等主题研究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力。其中,引用《高等教育新论》的研究主题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主;引用《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的文章类别集中在高等教育研究。

  这和克拉克侧重研究高等教育与各因素的关系有关。在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主题中,学者们从历史、组织、经济等学科观点出发探讨高校、政府、社会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创建更加合理的现代大学制度。潘懋元则致力于克服高等教育研究学科体系时代的弊病,引发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对多学科研究探讨的热潮。[2]

  另外,在高等教育研究主题上,引用《高等教育新论》的论文(38篇,其中关于多学科26篇)少于引用《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的论文(55篇,其中关于多学科研究的34篇)。对引用两本著作的44篇多学科研究的论文进行统计(有16篇论文引用两本著作)发现,学者们对潘懋元著作的关注度更高。这主要是因为克拉克虽较早提出多学科研究,但潘懋元等人在此基础上把多学科研究与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等结合起来,注重多学科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从而直接影响和引领中国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发展。

  二、两本著作对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影响

  由上文可知,两本著作各个章节基本上都被引用。引用《高等教育新论》的高频点集中在导言、组织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引用《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的高频点集中在总论和历史的观点,两者高度聚焦在导言和总论部分的多学科研究‍‌‍‍‌‍‌‍‍‍‌‍‍‌‍‍‍‌‍‍‌‍‍‍‌‍‍‍‍‌‍‌‍‌‍‌‍‍‌‍‍‍‍‍‍‍‍‍‌‍‍‌‍‍‌‍‌‍‌‍。

  本研究将基于两本著作对多学科研究的论述以及学者们对其观点的解读来探析两本著作对多学科研究的影响力,以期进一步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发展。在两本著作的影响下,学者们主要对多学科研究的概念、意义及发展路径进行讨论。

  引用次数被引观点所引章节24“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够揭示一切,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3]2导言19“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高等教育的生产车间时,我们所看到的是一群研究一门门知识的专业学者,这种一门门知识称之为‘学科’,而组织正是围绕这些学科确立起来的。”[3]119组织的观点16“当大学最自由时它最缺乏资源,当它拥有最多资源时它则最不自由。”[3]

  24历史的观点14“现在大学的规模发展到最大时,正是社会越来越依靠政府全面控制之日。”[3]24历史的观点12“随着大学从远离社会的象牙塔逐步进入社会生活的中心和前沿,成为现代社会的‘轴心机构’和‘社区服务站’。”[3]41历史的观点11“大学的含义和目的可以说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它依靠改变自己的形式和职能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同时通过保持自身的连贯性,并通过使自己名实相符来保持自己的活力。”[3]22历史的观点8“他认为多学科的意义在于:当学科专家们研究高等教育时,我们可以跟随他们,要求他们解释他们的聚光灯所揭露的东西,并给他们相互介绍,这是有意义。”

  引用次数被引观点所引章节20“高等教育学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学科研究方法。”[4]4总论9“教育是一个永恒的概念,高等教育是一个历史的概念。”[4]25历史的观点8“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4]

  2总论8“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对于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它不仅是各学科研究成果的积累,更在于具有方法论的意义”。[4]4总论7“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既要横看,看到它的逶迤壮观,又要侧看,看到它的千仞雄姿;既要入山探宝,洞悉其奥秘。”[4]3总论4“一门学科的建设,既要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完整的理论体系,还要逐渐形成独特的研究方法。”[4]4总论4“多学科研究有利于打破严格的学科疆界,在高等教育问题的研究上看到自己所从事的学科观点的不足”。[4]5-6总论

  (一)推动多学科研究概念的辨析与争论

  多学科研究被认为是高等教育研究独特的方法论,对其概念的了解和把握是我们认识和应用此方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获得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科学结论的保障[5]。克拉克指出:“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够揭示一切,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3]2潘懋元认为: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从各自学科的观点、方法考察高等教育,而不是以某门学科的理论代替高等教育理论。[4]8这为开展高等教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视角,但是,由于认识不够深入,导致中国高等教育研究遭遇“他学科话语的泛滥”“学科合法性的解构”“学科功用性的质疑”等问题[6]103。

  如中国一直存在着“学科”和“领域”的学科属性之争,导致高等教育的学科化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两种研究方法[7],严重割裂了学科建设与问题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利于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发展。为进一步澄清和开展多学科研究,学者们进行了更深入的讨论和思考,对其内涵的理解呈现出多学科、多角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观点。第一,视角论。该观点主要强调多学科研究要坚守高等教育立场,并从其他学科视角来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和问题。如,陈伟认为,多学科研究是众多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以及对高等教育的理解,各自从不同的学科范式出发进行高等教育研究。[8]

  第二,方法论。多学科研究的观点在性质上应归属于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主要阐释的是在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中的理论基础问题,即进行高等教育研究应以多学科研究的思维作为指导思想。[9]冯向东认为,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是研究者把相关学科的话语系统用作“方法”来分析、解读高等教育自身的理论和实践问题。[10]第三,双重含义论。此观点强调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高等教育研究。[11]徐辉等认为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其他学科出发,借鉴其他学科的概念原理来分析高等教育问题,二是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高等教育中的问题。[12]

  虽然学者们对多学科研究内涵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都从不同方面表达借助其他学科研究高等教育的观点。学者们认为多学科研究应呈现以下特点:在研究主体上,由具有多元知识背景的个体或不同学科背景的群体构成;在研究目的上,旨在建构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在研究路径上,强调打破学科疆界,有效整合多学科的观点。随着学者们对其概念的思考和辨析,对多学科研究的认识更加清晰。

  (二)诠释多学科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是促进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高等教育系统的复杂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迅速性和不确定性、高等教育的多学科性质与特点,等等,都需要借助相关学科从不同侧面开展研究,以达到对高等教育全面深刻的理解。潘懋元认为,多学科研究有利于拓宽研究领域、打破严格的学科疆界、开拓研究者的视野与思路、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式。[4]5-6由此看出,多学科研究对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这也引起学者们的讨论。

  第一,深化高等教育理论。潘懋元指出:多学科的高等教育研究对于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它不仅是各学科研究成果的积累,更在于具有方法论意义。[4]4高等教育研究者强烈意识到其他学科的知识、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对于高等教育理论创新的重要性[13],强调高等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以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借鉴融合其他学科观点使高等教育理论体系成为有机的整体。

  第二,扩展高等教育研究内容。多学科研究强调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使高等教育研究内容向纵深化发展。今后的研究论题除了各种教育问题外,高等教育与经济、高等教育与人类发展、高等教育与规划等交叉性问题将成为重要的研究热点。第三,丰富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多学科研究对于高等教育创新成果的产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提供新的概念与措辞、提出新的问题并给出新的解释、改变固有的提问方式以及提出新的研究规范。[14]

  第四,促进高等教育研究队伍的多元化。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有效运用需要汇集不同学科的人员共同开展研究,这就促使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重组研究队伍,积极吸纳其他学科研究人员加入,促进研究队伍的多元化。随着多学科研究意义探讨的深入,将引起更多的学者关注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未来发展。

  二是推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具有鲜明的学科指向性,旨在建立一门独立的高等教育学。而一门学科的建设,既要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完整的理论体系,还要逐渐形成独特的研究方法。[4]4“高等教育学独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学科研究方法”。[4]4这一论断使高教界颇为振奋,激发了学者对多学科研究与高等教育学学科关系的探讨。

  第一,有助于缓解高等教育学学科的身份危机。中国的高等教育学学科虽然已具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外部条件,但依据经典学科成立标准,还缺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所必备的独特研究方法。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提出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独特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多学科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身份危机,是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走向成熟、独立的必由之路。

  第二,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多学科研究对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意义重大,多学科研究能够从不同学科领域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重要的“资源”和“材料”,[15]帮助高等教育学学科建立科学的概念体系、成熟的学术规范和研究传统。在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过程中,从制度上保障本学科的建设者与继承者的多学科性,是推进高等教育学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16]

  第三,促进高等教育学学科群建设。在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设中,通过把不同学科的研究方式运用到高等教育学研究,形成多学科的高等教育学科学分类。[17]如学者们立足高等教育实践,把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等学科应用到高等教育领域,促进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哲学等高等教育学分支学科的发展,而高等教育学学科群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和学科属性。[18]

  (三)明确多学科研究的未来发展路径

  王承绪在《高等教育新论》的译者前言中指出:“现在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同志,除教育专业以外,应加学一二门社会科学,例如经济学、社会学和组织理论。”[19]进行多学研究需要具备多学科知识,而中国多学科研究存在诸多困境:盲目套用、简单移植其他学科范式;多学科视角下的观点整合困难重重;与高等教育实践相关性不强;多学科研究的组织和制度基础薄弱等。[20]这些促使学者们积极寻求多学科研究的发展路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树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自信。中国多学科研究大多是基于各自的理论框架对同一个问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并且还存在直接照搬其他学科观点、理论的问题,学者们还担心高等教育将难以逃脱“被殖民”与“自殖民”的命运[21]。这些也反映出高等教育学“低等学科”“不成熟学科”的尴尬地位及其所带来的困惑。[22]因此,开展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要处理好高等教育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方面,在研究中要树立高等教育学在多学科研究中的主体性意识和在多学科研究中的统领性作用[6]108,以多学科研究为工具致力于把高等教育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成熟的学科。另一方面,从高等教育实践和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需要出发,选择适宜的高等教育理论、原则、方法,并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如在高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处开发出新的研究领域。[23]

  第二,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由多学科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是促进高等教育研究发展、推动学科建设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关键一步[24]。其一,组建跨学科研究队伍。高等教育各方面的问题如此之多,又如此多样化,任何一位学者都难以孤军奋战。[25]因此,要吸引和招收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行政人员等担任专职或兼职人员,打破非教育专业不可的专业主义情结,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还要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高等教育研究人才。在招生中高等教育学的硕士、博士学位积极向其他学科开放;在培养中改革课程设置,学生除学习本专业相关的课程之外,要求选修其他学科课程;高等教育学专业可与其他高校、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高等教育研究者也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促进自身学科背景的多元化。[26]

  其二,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多学科研究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和呼吁阶段,需要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给予保障。国家应成立专门的组织,通过举办跨地区、跨国别的国际研讨会,促进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主体和高等教育研究多学科主体的对话与交流。[27]高校应以课题、项目为导向,成立联合性的临时研究机构,从不同学科抽调专业人员对高等教育问题联合公关,着重强调在理论整合方面的研究探讨;[28]高校还应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建立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中心,研究中心的专兼职研究人员应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在课题研究中进行经常性的、有效的交流与合作。[29]相关的高等教育研究专业学会应积极加强同其他学科协会的联系,为多学科研究搭建合作交流平台。

  三、两本著作之后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持续推进

  《高等教育新论》和《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作为多学科研究的经典文献,从出版到现在已有20多年,对中国的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起到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中国学者也深受这两本著作的影响,对多学科研究的诸多方面进行探讨,丰富了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促进了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多学科研究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学者们对其认识逐步深入,有学者对多学科研究是进行高等教育研究的“独特方法”“根本方法”提出质疑。如伍红林指出,多学科研究是高等教育学这一学科发展初期的无奈选择,并不是高等教育学独特的研究方法。[30]

  程瑛等指出多学科研究方法并非高等教育研究的“独特”,它主要体现为一种研究方式。[31]在学科发展呈现高度融合、多元交叉的现状下,多学科研究已成为各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因此,为更深入开展多学科研究,发挥其在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作用,还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强探索: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内涵;高等教育学与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关系;学科研究视角下不同学科观点有效整合的机制;从多学科研究转向跨学科研究的路径;等等。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将促进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迈向一个新台阶。

  教师评职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市场化——回望与前瞻

  [摘要]基于高等教育市场化这个命题,不论是国内或国外,已经有许多的讨论。英美等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市场化改革;我国关于“教育产业化”的提出大致始于90年代初。在过去多年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尤其是高等教育能否“市场化”成为一个敏感的话题。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