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基于IPA方法的山地乡村旅游景观质量的主客感知

时间:2021年06月11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文章基于主客共享理念构建山地乡村旅游景观感知质量指标体系,运用IPA分析法对杭州临安指南村居民和游客(以主客代指)的期望与感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主客对乡村旅游景观质量要素的满意度均低于重要性;2)主客对自然、聚居、文化和经济类的乡村

  摘要:文章基于主客共享理念构建山地乡村旅游景观感知质量指标体系,运用IPA分析法对杭州临安指南村居民和游客(以“主客”代指)的期望与感知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主客对乡村旅游景观质量要素的满意度均低于重要性;2)主客对自然、聚居、文化和经济类的乡村旅游景观质量感知偏好具有显著差异;3)在不同区域中,主客感知要素有不同的重叠程度,其中自然景观类要素重叠指标最多,经济景观类最少;4)主客认为亟待改进的乡村旅游景观要素分别为文化和聚居景观类要素。最后,文章根据结果提出山地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景观质量,IPA方法,期望,感知,杭州指南村

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全国虽然开始了乡村旅游发展热潮,但使乡村旅游景观建设面临严峻的考验,即过快的规划建设多由政府单位和规划部门主导,其认知局限性和需求差异化使乡村景观资源被盲目开发,造成景观浪费与破坏、特性丧失、使用周期短等问题[1]。而山地乡村因特殊的地形与气候条件,其景观具有复杂性、生态脆弱性、类型与功能多样性等特点,在旅游环境下,其地域人文特色景观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等问题更为突出[2]。因此,为有效利用和保护山地乡村景观资源,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在旅游规划建设中对山地乡村旅游景观资源和质量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振兴论文范例: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传统村落环境重组研究

  目前对乡村旅游景观的研究涉及地理学、生态学、旅游学和美学等多种学科,内容集中在规划设计、开发与保护、提升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景观演化机制和景观感知10等方面。这些研究多采用社会学的定性分析方法,少数应用GIS和问卷调查,具体涉及景观价值、景观变化和景观特征等方面,未见对景观质量进行主客感知方面的研究。乡村旅游景观质量能否满足主客宜居和休闲需求是全域旅游时代要考虑的必然问题,也是景观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基础。“期望—感知”差异是用于满意度评价的重要理论11,而IPA分析法(ImportancePerformanceAnalysis)是评价满意度的最佳手段之一12。

  因此,根据案例地景观现状,结合乡村景观和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构建主客景观质量感知测量体系,运用IPA分析法对居民和游客的期望与实际感知进行对比,研究其对景观质量实际感知的异同,并从“主客共享”角度对乡村旅游景观的建设提出合理建议,以期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1研究设计

  1.1案例地概况

  指南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地处长三角经济区2h交通圈,区位优势明显。村域总面积7.86k,属低山区,平均海拔约600m。该村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类型结构较为完整和均衡,在2015年成为杭州市首批特色小镇“红叶小镇”,2017—2018年,相继成为临安村落景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1.2研究方法

  IPA方法又称重要性—满意度分析法,其能对满意度作出更加形象、直观的评价,有助于管理者认识优先发展和重点改进的领域,并理解人与景观相互作用下应如何利用和维护景观1314。具体以重要性为轴、满意度为轴、两者均值为原点构建象限分析图,各要素分布在各具特征的个象限。第一象限为重要性与满意度均较高的优势区,后续应继续保持并稳定提升其优势;第二象限为重要性较低、满意度较高的维持区,应顺势发展;第三象限为重要性和满意度均较低的机会区,可低优先发展;第四象限为重要性高、满意度低的改进区,应亟待并重点改进。

  1.3问卷设计

  结合山地乡村景观特点15,以《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为标准,征询相关领域专家意见,经预调研后对量表进行修正与补充,确定最终问卷。调查问卷分为居民和游客两类。居民调查问卷内容包括:

  1)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和在当地居住时间;2)期望调查分为自然、聚居、文化与经济类景观要素,共17个问题;3)感知调查与期望问题一致。游客调查问卷内容包括:4)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家乡和一年内到访指南村次数;5)期望调查中景观要素分类与居民量表一致,共19个问题;6)实际感知调查与期望量表一一对应。各量表均采用李克特级量表进行打分16,评分指标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对应分值分别为5~1分。

  1.4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采用现场随机调查的方式,在指南村游客中心、商业街、农家乐等游客主要聚集区域进行调查。调查时间集中在2019年—月,其中游客发放问卷共300份,回收263份,有效问卷258份,有效率为81.8%;当地居民中由于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经商,被调查的居民多数文化程度不高或年纪较大,数据获取有一定难度,共发放59份,回收59份,有效问卷56份,有效率为97.8%。

  2结果与分析

  2.1感知要素重要性和满意度分析

  2.1.1居民感知要素分析

  从重要性和满意度均值看,表明当地居民对该村各旅游景观指标期望较高,其中排名前的指标中有项属于自然景观要素。满意度均值在分以上的项指标中有项属于自然景观类要素。在均值配对(置信水平为95%)结果中,大多数指标的重要性和满意度在统计学意义上具有显著差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从均值来看,主客对自然、聚居、文化和经济大景观类要素的感知偏好存在明显异同,这与不同群体对景观的期望和观看方式不同有关[17]。主客期望均值较高的景观要素均为自然景观和经济景观,而较低的景观却不同,分别是聚居景观和文化景观;实际感知均值结果相同,均为自然景观经济景观聚居景观文化景观,说明文化景观的发展情况较不理想。

  2)主客对乡村旅游景观质量要素的感知定位在一定区域内有部分重叠。自然景观类要素重叠程度最大,且重叠区域为第一象限——优势区;聚居景观类要素中仅有“新建建筑的风貌乡土化”个指标在第三象限——机会区重叠;文化景观类要素中仅有“在农家书屋中学习文化知识”个指标在第三象限重叠;而经济景观类要素没有重叠。

  3)不同群体对亟待改进的乡村旅游景观质量感知不同。居民感知要素亟待改进的为文化景观类要素中的“从文化礼堂中了解当地历史”和“村庄传统表演和活动具有吸引力”;而游客感知要素亟待改进的为聚居与经济景观类要素中的“民居(含庭院、外墙)等建筑景观的乡土气息”“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休闲游憩场所(如亭台楼阁)”和“梯田、茶园等田园景观的优美”。

  3.2建议

  1)山地乡村旅游景观规划需遵循主客共享、景观共建原则。山地乡村较平原地区生态环境更为敏感,其景观特征更为复杂,人地关系差异更加显著。因此,旅游景观规划前需对景观资源现状和主客需求感知做详细调研,注重主客心理需求和情感共鸣的寻找,引导双方共同参与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建设,从主客共享角度探究景观共建模式。

  2)发挥自然和经济景观优势,提升聚居和文化景观质量。山地乡村大多交通不发达,其良好的自然和经济景观是旅游开发建设的基础,但同时需加强聚居景观的肌理协调和文化景观的保护传承。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地域历史和记忆保护与传承的关键,能够在活动中引导游客产生归属感[18],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物质文化空间,注重乡土化、体验化、有形化的设计和表现,如通过AR、VR等科技化手段展示等。

  3)改善旅游服务模式,提升景观管理水平。乡村旅游服务和管理模式通常以本地政府主导进行维护,山地乡村整体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在一定范围内人员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有限。为促进山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改善乡村景观环境,可引进专业运营管理团队、改善旅游服务模式,同时引导居民形成“主人翁”意识,增强游客的“地方感”,形成多方共管、共赢局面,以提升景观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骏彭鹏多元需求视角下景区依托型村落景观规划设计初探以重庆万盛黑山镇天星村为例[J].中国城市林业,2019,17(5):7983.

  [2]刘超浙西山地型乡村聚落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9.

  [3]陈睿智董靓四川盆地边缘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研究[J].生态经济,2013(3):148151.

  [4]陈丽凤基于游客体验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6.

  [5]孙志远生态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广西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8):209213.

  作者:常丽丽孟明浩1,2张明如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