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争论何以纾解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的理性思考

时间:2022年03月04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引发学生学业负担增加、评判标准难统一、应试教育被强化、运动兴趣遭扼杀、制度实施公平性问题无法保证等争论,辩证认识这些争论的正反面影响、归宿方向、价值转向及本原实相,是实施纾解方略的外部前提。为促进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制度的

  摘要: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引发学生学业负担增加、评判标准难统一、应试教育被强化、运动兴趣遭扼杀、制度实施公平性问题无法保证等争论,辩证认识这些争论的正反面影响、归宿方向、价值转向及本原实相,是实施纾解方略的外部前提。为促进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制度的实施与功能发挥,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彰显价值理性、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保障公平公正、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完善配套设施、构建长效机制形塑体育习惯等建议。

  关键词:教育评价改革;高考体育;体育评价;体育考试制度;终身体育

体育高考改革

  我国高考政策走向,事关国家发展大计、广大学子前途和千家万户幸福,历来受到全民关注。关于体育是否应纳入、应如何纳入高考评价体系等相关问题,争论由来已久,意见不一。中考体育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1],实施中考体育制度不仅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还加强和促进了学生的体质健康。

  近30年来,随着我国青少年群体肥胖率和近视率的逐年上升,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各省市纷纷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中考体育政策,学生体质健康下降趋势明显缓解。这无疑推动了“体育进高考”的相关争论,特别是在2020年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吴志明等108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交“建议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提案[2],将问题推向社会舆论高潮,关于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的争论也愈演愈烈。

  教育方向论文:发挥高考改革对高中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

  毋庸置疑,在高考“指挥棒”之下重视体育科目,对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广全民健身活动和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等作用显著;但与此同时,人们对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所存的忧虑和困惑,诸如其强化应试教育、扼杀运动兴趣、增加学生负担及挑战考试公平性等问题,势必引起社会的警惕和重视。那么,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存有哪些争论?争论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有效纾解争论?为此,本文立足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的现实情境,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与理论探讨。

  1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的演进脉络与争论焦点

  高考属于选拔性考试,在我国教育评价体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柏拉图曾指出,教育与运动是神给予人类进化的双渠道,教育帮助人类走出愚昧无知,而运动促进其走出平庸、迈向强大以及突破自我,两者互为辅成[3]。我国中考体育制度可追溯到40年前,从1979年上海市崇明中学探索加试体育考试,至1990年国家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并正式实施,体育纳入升学考试科目被正式确立下来[1]。

  如今,中考体育作为对应届初中毕业生体质健康和运动技术技能水平的统一评测与考核,虽在分值权重和测试方式上存有差异,但已覆盖全国各个地区。然而,社会对体育进高考争议较多,尤其是前述政协委员提案,舆论热度居高不下,比如人民日报对“体育是否有必要与高考主科同等权重”的线上发问,吸引了15.8万人参与投票,22万余人点赞、评论[4]。

  回顾以往政策,早在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就提出“在高中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项目”[5],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年《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均不同程度地强调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吸纳体育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但是在学术界,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亦存多方争论。人们在期待体育纳入高考带来益处与健康的同时,也反思其存在的隐性弊端与风险。

  1.1学生学业负担增加

  毋庸置疑,提议将体育纳入高考的出发点是积极正向的,但结果可能与之背道而驰。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后,其学科地位可能变得与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同等重要。一方面,学校在全面统筹教学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对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利益主体提出更高要求、赋予更多责任;另一方面,在体育教师教学训练、学生课程学习及家长课业督促的过程中,各方投入的时间、精力与金钱将会成倍增加。

  比如,对学生来说,不仅要学习既有文化课知识、完成文化课作业、应对文化课考试,还要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完成运动量指标、掌握运动技能技术、应对体育考试等,这无疑会增加学生学业与课业负担[6]。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毫无过渡地将体育直接纳入比中考竞争更为激烈的高考,那么在长期繁重文化课程与大强度体育课的双重压力下,在争分夺名过程中,学生生理和心理都会受到较大考验,若没有做好调控与平衡,将产生诸多负面情绪和不良影响。

  1.2考核评判标准难以统合

  在国家教育评价体系下,各地区对体育考试的评判标准不尽相同,高考体育制度和执行方案更是尚未明确,这也是公众质疑的焦点之一[7]。以2021年国内36所强基计划高校发布的招生简章为例,各地区、各高校的体育测试必考项目存在较大差异,如北京大学体育测试包含仰卧起坐项目,清华大学则为台阶运动试验项目,四川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2所成都地区的高校,其体育测试包含的项目类型与选考方式也不一样。

  此外,部分高校的体育统一考试涵盖的运动项目类型和体育日常考核的具体内容并不明确。体育纳入高考同样存在评判标准问题,比如,体育高考到底考什么,全面考核身体素质还是专项运动能力,提前规定考试项目还是现场随机自选等。体育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体育高考制度涉及因素众多且影响广泛,稍有不慎动辄得咎。实际上,推行体育高考制度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持久工作,对于目前学校体育发展孱弱的事实,即使强加一顶“高考”的帽子,也无法轻易改变。

  1.3应试体育将被进一步强化

  体育一旦纳入高考必考科目,应试问题必然出现。一方面,学生将有意识地为体育进行应试准备,仅仅关注或过度追求体育考试包含的项目,体育运动及体育课演变为强制性的应试之举。另一方面,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帮助学生追求应试项目的高分,每堂课重复讲解或练习几个考试的运动项目,学校体育应试现象愈加凸显。若将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学校、家庭和社会必将更加重视体育,但他们重视的可能并不是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体育技能,而是如何提高体育应试成绩。以纳入应试的思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固然无错,但单一结果导向的应试手段,无疑使学校体育的应试色彩更浓。

  1.4运动参与兴趣势必会遭到扼杀

  强化应试教育必然引致运动兴趣流失。体育一旦与高考相关联,学校体育、家庭体育乃至社会体育就会呈现功利主义色彩,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参与者丧失原生兴趣。体育纳入高考制度下的学校体育教学,为了提高体育考试分数,教师可能会通过单一练习考试项、盲目突击练体能等方式强迫学生锻炼,学生会因应付考试而被迫锻炼。

  目的性太强的体育锻炼会使学生难以体验到运动应有的乐趣,比如,有学生最初喜欢打篮球,为了体育高考获得满分,特意报名篮球强化训练班,短时间大强度重复训练令他无法继续享受运动的快乐,考试结束后便对篮球运动丧失兴趣。因此,虽然体育纳入高考制度的初衷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培养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等,但可能由于制度设计与执行过程操作不当,扼杀学生的运动兴趣。

  1.5制度实施公平性问题无法保证

  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涉及社会均衡发展,而均衡发展就关涉社会公平问题。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进程中,各地区、各类学校在体育场地、器械设施及师资力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地区还面临专业教师配备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运动场地建设不完善,以及经费短缺等问题,如果这些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问题不解决,体育纳入高考制度的公平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总之,当前关于体育纳入高考的争论在社会舆论场域已然异常激烈,如不加以合理控制与有效纾解,一味强制性地将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势必适得其反,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争论焦点的理性思考

  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引发诸多争论,对这些争论焦点进行理性思考,有助于纾解争论,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

  2.1高考增设体育的正反面影响

  高考增设体育既是增负,也是减负。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虽未明确指出减轻学生高中阶段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该政策的出台无疑会对高考增设体育科目造成不小阻碍。

  众所周知,高考增设考试科目就是将该科目吸纳到高考评价体系之中,即以高考这种形式对学生学习与掌握该学科知识、专业技术水平等作出相应的教育评价。教育评价的内在属性囊括科学性与公共性[8]、应然性与实然性[9],倡导外在表征应克服行政化、走向专业化,让评价回归教育本质。高考增设体育科目,即吸纳体育进入高考评价体系,完成对学生体育情况的全过程教育评价。

  体育纳入高考制度,一方面,应试教育强制性运动锻炼能够对改善学生体质起到积极作用,也能够较大程度地缓解学生文化课学习压力,适当释放学生不良情绪;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体育与应付考试的难度和压力增加,在体育科目上投入大量时间与身心精力,对其他课程科目学习存在一定消极影响。高考增设体育科目带来的增负与减负双面性及其引发的推行争论,迫求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规则,科学构建全过程体育教育评价体系。

  2.2高考体育评判标准的归宿方向

  高考增设体育的评判标准尚未明晰构建。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关键期,面临教育事业发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体育纳入高考如何实施备受关注。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何种考试标准评价学生体育学习过程与结果?

  一方面,由于不同学生身体与健康状况存在差异,考试必要的差异化对待是评价科学性的体现[10]。现实中,对同一体育考核标准的公平执行只能是相对的,即使在确保流程规范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多维度评测,面对学生个体间先天身体禀赋的差异,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另一方面,教育评价体系中对体育考试的标准研制,应考虑地区间基础设施资源的差异性。

  以体育考试内容为例,在过程性考核中,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及师资配备十分充足,学生在日常体育课及课余锻炼中可根据自身兴趣从多个运动项目中选择一项较为擅长的运动作为考试项目参与计分考核;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可选考试项目相对偏少,即使有相应体育器材设施,也可能因缺少专业体育教师指导而无法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因此,体育在高考中是分地区评判还是全国统一标准,对待特殊考生群体标准执行的方式方法选择及公平性,如何保障考生切身权益,这些都是社会公众的关注焦点。

  2.3体育考试制度的价值转向

  体育考试制度的生成、发展与完善全过程,包含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互动转变。社会大众对于应试体育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已 然事实的认识,逐渐转化为激发学校、学生及家长等重视体育锻炼与促进身心健康的价值判断。梁漱溟先生曾有经典论述:体育的目的,是全人格的发展;一个人能超越各种动物之上,只是因为他能用他的意志驾驭他的身体[11]。体育考试制度生成之初,强化学习和掌握体育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将体育纳入考试评价体系以追求学生体质改善的功利目的,实行强制性的政策措施而并未细致考量学生体质差异与健康诉求,充分反映了工具理性的体育考试制度行动逻辑。

  由此,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课余训练及课外比赛活动中,教师、学生及家长等主体必定会追求达到应试目的的最优化手段,忽视体育结果的深层次价值。随着体育考试制度纵深发展,制度建设、资源配给、大众认知等方面逐步完善,社会宣传、学校教育及家长引导等多方协同推动,体育考试的工具理性不再明显,体育教育逐步向价值理性过渡转换,工具理性的事实判断让位于价值理性的价值判断。

  然而,应试体育价值判断实际上是一项复杂得多的工程,若仅仅停留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实然层面,必然无法挖掘出体育纳入高考制度的应然初衷。以中考体育的情况来看,初中阶段学校体育受到全社会的极大重视,虽仍无法避免制度存有应试的工具理性痕迹,但事实上也较好地完成了体育考试的价值理性构建。在体育考试制度的完善阶段,体育在学校课程教学安排中愈发重要,保证学生定期参与足量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遏制30年来学生体质持续恶化势头,还可助益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与意志品格的养成,极大改观社会各界对体育的价值认识。

  2.4体育纳入高考的本原实相

  体育纳入高考的本原实相,是形塑学生终身体育习惯。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及体育锻炼的本体属性是为了养生和人自身健康和谐发展[12]。

  1919年蔡元培先生的《教育之对待的发展》,更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修身之道,体育为本”[13]。体育进高考不能仅仅将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长期制度手段,而应该从价值理性的高度认识体育纳入高考的本原实相,追求对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形塑与健全人格的养成,尤其是对体育锻炼行为、运动技术技能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当指挥棒交给高考,全社会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会有极大提高,有助于提升学生体质健康。

  但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若没有做好考试内容和组织形式规范,没有改善当前体育教育现状或基础资源条件,没有对体育教学、训练或活动赛事采取更多根本性、针对性的改进手段以确保学生体育参与和运动锻炼习惯养成,那么,体育高考对学生体质的改善也将只是暂时性的,无法真正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课将异化为体质测试课。形式主义表征导致教学目标简单化,忽视体育课情感体验与兴趣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但体育健身习惯丧失,这不利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可持续,反而引发体育高考制度落实的新问题。

  3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争论焦点的纾解

  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需要在防范制度贸然实施引发广泛质疑、渐进式探索制度落地的基础上,通过统筹规划、细致谋划,以及方案计划的全盘考量,采取有效策略化解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的社会争论,促进该项制度的平稳实施与功能发挥。

  4结束语

  概言之,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具有事物发展两面性毋庸置疑,在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直面并解决现存的争论性问题,充分研究并仔细考量“何时何项何标准”,以求体育纳入高考制度的平稳落地与有序运行。需要注意的是,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是一项系统复杂、涉及面极广、影响极大的长期工作,必须细致研究、严格推敲及渐进施行。

  参考文献:

  [1]杨立远.体教融合背景下体育中考的历史回顾、现实困境与发展出路:“体育中考”云学术工作坊综述[J].体育与科学,2020,41(6):111-116.

  [2]百余委员建议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EB/OL].(2020-05-23)[2021-11-15].

  [3]刘艳侠.爱欲与教化:柏拉图教育哲学的一种阐释[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4]舆论场上的体育课:屡上热搜vs常引争议[EB/OL].(2020-05-27)[2021-11-16].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A/OL].(2007-05-07)[2021-11-12].

  [6]赵焕,刘俊,李欣玥,等.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体育进高考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体育学研究,2021,35(1):60-67.

  [7]王树宏,谷晨旭.全国体育高考统考模式改革的回顾与前瞻[J].体育学刊,2018,25(6):85-90.

  [8]谢维和.教育评价的双重约束:兼以高考改革为案例[J].教育研究,2019,40(9):4-13.

  [9]刘志军,徐彬.教育评价: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博弈及超越[J].教育研究,2019,40(5):10-17.

  作者:王春顺1许定国2李良3李慧4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