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怎样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效率

时间:2018年04月03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在教育改革深入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能力需要不断的提升,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某些教学理念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十分不利,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去发现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学生的探究合作交

  在教育改革深入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能力需要不断的提升,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某些教学理念理解有一定的偏差,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十分不利,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己去发现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过程中,教师应想办法提升学生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实现由最初零星的、初步的、不自觉的奇思妙想,向系统的、深入的、有个性化的思维转化。

  关键词:有效操作,有效探究,有效引领,发展思维

教育论文发表

  数学要研究的对象是人们抽象思维的产物,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可以有效地提高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不单单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我们如何优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呢?

  一、有效操作,深化思维

  数学思维具有内隐性,因此发展数学思维,更多的是强调体验和感悟。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单纯追求操作活动的表面效应,不同程度地出现操作过程目标偏离,操作活动按令而行、浅尝辄止等不良倾向,而忽视了操作活动中思维的内化过程,存在动手有余思维不足的现象,操作活动往往并不能真正促进知识理解,深化思维。笔者认为操作活动要突出“数学味”,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从抽象到具体,并借助具体又上升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将数学经验和知识逐步内化,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真正发挥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内在的教学价值。

  如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教学15-9=?时,先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操作,在这种学生占主动的、有目的、有策略的操作中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1)用小棒摆,先摆15根小棒,再逐一数掉9根,最后剩下6根;(2)把15分成10和5,从10根中逐一数掉9根,剩下的1根与5根合成6根;(3)先从15根中数掉5根得10根,再从10根中数掉4个根,最后得6根。

  接着,教师给了学生充分展示、交流解决方法的机会,在肯定这些算法的同时,通过比较,学生一致认为后两种方法具有更高的思维含量,有创新性。此时学生已经获得了算法的物化模型,但教师并没有急于总结基本算法,而是再次引导学生结合图式和本题算式进行算理的逐步抽象,让学生经历从形象思维到半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数学化过程。这个过程实现了操作活动的内化,学生的外显动作逐渐淡化,思维逐步向深度发展,这样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

  二、有效探究,拓展思维

  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内容中有许多适合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素材,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过程都必然是探究性的,开展探究教学的选题或学习的材料要符合学生实际,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探究的问题设计必须要具有探究的价值和思维含量,否则就没有探究的价值。也就是说,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学生的精力都放在探究上,而要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在数学课堂上,我就经常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用不同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思路充分探究数学知识,为学生充分想象和创造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探索过程中得以提升。

  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学生已经理解长方体表面积概念,学生利用自制的长方体,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出求长方体表面积的多种方法。

  1.先求六个面的面积,再求六个面积的和。2.先求3组相对面的面积,再将三组面积相加求出表面积:6×4×2+5×4×2+6×5×2。3.先求出每组相对面中的一个面的面积,把它们加起来,相再乘以2,得到表面积:(6×4+5×4+6×5)×2。4.可以将长方形的四个侧面剪开,然后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再求出它的面积,最后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6+5)×2×4+6×5×2。

  ……

  这个案例说明,长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比较抽象的,通过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本身就是对原模型的加工和再创造,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就证明了這一点,学生通过有效探究解决了这个数学问题,还对每一种算法做出了说明,特别是第四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这样的内容就是一个适合探究的素材,而这样的过程就是一个有效的探究过程。因此我们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善于从多角度、多层次挖掘适合探究的素材,才能增加学生数学探究的体验,掌握数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样性与深邃性。

  三、有效引领,放飞思维

  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阅历都有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常常表现出差异,他们处于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初步发展阶段,在多数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是不可能自发得到提升与完善的,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往往需要作有效的引领。当学生出现思维阻塞时,教师需要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思考;当学生满足于一般,思维松懈,缺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时,教师要有意识的启发、点拨、引领,唤醒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要做到这点,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课前预设,既要关注多数学生的思维趋势,又要关注个性化的思维动态。我们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实现由最初零星的、初步的、不自觉的奇思妙想,向系统的、深入的、有个性化的思维转化,积累并建构个性化、系统化的数学理解,并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教“字母表示数”这一课时,教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淘气的年龄是1,2,3,4,5…,a

  哥哥比淘气大2岁是1+2,2+2,3+2,4+2,5+2…,a+2

  淘气1岁时,哥哥是几岁呢?淘气2岁时,哥哥是几岁?……我们要怎么把所有的可能都表示出来呢?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当同学们得出结论时,教者在这个关键点适时地进行点拨:“字母a可以表示任何数吗?”教师再次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提出一正一反的关键问题点出了字母表示数的特点,也激发了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探究欲望,因此,这样的引领是有效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实效,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推荐阅读:现代教育科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版是由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和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立足吉林、面向全国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学术期刊。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