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理论逻辑现实表象路径选择

时间:2022年05月16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工匠精神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背景下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在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一项使命担当。从理论视角梳理,准确把握工匠精

  摘要:工匠精神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背景下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顺应了时代的需要,培育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社会共识。在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一项使命担当。从理论视角梳理,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是培养工作的逻辑起点,以工匠精神培育效果为重点深入透析当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挖掘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有效路径,不失为一种新探索。

  关键词: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理论逻辑;路径选择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基因,为中华数千年的手工业和科技繁荣发展发挥重要力量。十九大作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匠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凝练和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新内涵,重构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目标和具体内容,提高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的效度信度,对提升职业院校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职业精神、人文素养优秀人才“软实力”,从而成为推动基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硬实力”,创造新时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生产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索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凸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逻辑

  (一)文化自觉引领工匠精神培育逻辑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强大的文化自信建立在充分而独立的文化自觉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梳理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和整体架构,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和脉络,进行辩证分析与价值判断,其间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发展并传承至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与培育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时代体现,是新时期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二)道德功能挖掘匠精神培育认知道德作为社会构成的基石,以符合群体共同利益的约束规范、公众认同和独立精神为基本构成。个体对组织的认可与对工作本身的接受程度相互影响。工匠精神是人们以职业角色从事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道德外化的体现,必须遵守基本的职业行为规范,执业行为为社会群体所认同,以其特有的职业精神,相互之间产生影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其价值功能。职业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职业训练、素质养成的同时,融合国家发展、社会需要、个人成长的现实需求。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传承描象,是国家战略、民族精神和个人意志。家国信念是推动国家民族个人一体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价值杠杆推动工匠精神培育导向价值追求是人开展社会生产活动的驱动力。人对利益的认知与追求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以工具理性的方式,以名利标准衡量,一个是以价值认同的方式,以精神满足衡量。只有两个衡量标准实现价值同一性是,才能真正实现价值认同与内心满足。工匠精神的养成既是对专业的极致追求从而实现名利价值,更是精神满足为支撑的内在驱动,真正的工匠精神是技艺与精神的同步修为与相互促进,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表象

  在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更是一项使命担当。当前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品质如何?职业院校如何有效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为了完善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有效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品质,课题组对所在省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情况进行了调研。课题组向所在省职业院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860份,回收86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860份,有效率100%。调研内容及结果分析。本研究的学生问卷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用于调查职业院校学生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用于调查职业院校学生了解工匠精神情况的现状;第三部分调查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自我评估情况;第四部分调查职业院校学生对学校培育工匠精神情况的认知现状。四个部分均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主要为职业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情况,收集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建议,以期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的高度认同度与了解程度偏低对比鲜明。调查中,75.23%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对其自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61.63%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与提高专业技能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相辅相成的;70.58%的学生认为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非常重要,不仅对技术技艺有重要意义,还是一种传承精神。然而熟悉工匠精神的职业院校学生仅达51.5%。这说明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已将自身发展目标与工匠精神结合起来,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充分认识、理解与发展工匠精神。

  2.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工匠精神品质培育效果与职业要求匹配度偏弱。调查显示,71.5%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工匠精神品质,但是否具有敬业、专注、精益求精、创新等具体工匠精神品质时,选择“非常具备”的学生均不足四成。且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习和树立“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欠缺追求精益求精、坚持不懈、钻研专业知识、爱岗敬业、技术水平、开拓创新、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等品质。这些与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程度较低的情况相匹配,但与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可程度较高相矛盾,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在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形成工匠精神的方式有待创新、路径有待加强。

  3.高职院校学生对弘扬工匠精神的主观能动性不足。要让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的主体意识和主流价值,如何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是必须关注的课题。大部分职业院校学生表示有传承发扬工匠精神的意愿,但传承及弘扬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强。数据表明,91.62%的学生表示有传承发扬工匠精神的意愿,但仅有46.74%的学生表示会自觉去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其中44.88%的学生表示有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的意愿,但不会自觉去做。在被试中,还有8.3%的学生认为自身的职业发展与工匠精神没有关联。

  4.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路径及成效认可度有待提升。

  从学生视角判断学校培育工匠精神成效较为客观。调查结果现实,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教育相较媒体宣传、政府倡导、企业教育、家庭教育诸多选择中,对工匠精神培育发挥重要核心作用。但仍存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一是间接经验是学生获知工匠精神的主要载体。83.6%的学生选择学校官网、校报、广播、微信微博等校园媒体,77.44%的学生选择新闻网站、电视等校外新闻媒体,75.12%的学生选择籍、报纸、杂志等纸质出版物,72.33%学生选择学校课堂教学,56.28%的学生选择企业学习,参与实践获知工匠精神的学生占比较少,这说明但值得关注的是有53.72%的学生选择了家庭教育,这一定程度上表明提升家校互动质量,可推动家校共筑学生工匠精神。二是学生对学校进行工匠精神培养的满意度有待提高。数据显示,学校重视工匠精神培养,但培育进展、效果及满意度时,选择肯定的答案的学生比例较小。51.7%的学生认为学校有规划,有落实,有活动;17.09%的学生认为学校目前在进行工匠精神培养上完全没有任何进展。

  75.2%的学生认为学校工匠精神培育是有效的。调研发现,学校在培育工匠精神过程中还存在:宣传不到位,没有校园氛围;缺少顶层设计;没有融入专业教学;不够重视,没有与企业、家庭形成合力等问题。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可谓喜忧参半。总的来说,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意义和重要性认可度较高,认为学校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最重要,但同时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了解程度较低、工匠精神发展水平不高,且对学校培育工匠精神满意度不高。因此,广大职业院校学生对塑造自身工匠精神的愿望较为强烈,如何完善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路径,将学生现有积极的主观意识转化为行为,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工匠精神品质,成为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把“路径”作为工匠精神培育泛型化和实践经验概括化,构建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与实践逻辑链条,梳理其培育路径,提高教育实效性。

  (一)价值引领:

  引导把握正确工匠精神内涵通过凝练和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时代要求,落实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提供具有新时代使命担当高素质技术人才的现实责任,构建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目标及具体内容,为切实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信度效度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在职业院校,专业课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然而,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与工匠精神培养联系并不紧密,“职业教育尤其是中职教育好像只是为了解决学生眼前的就业和首岗适应性问题,导致学生生命个性缺失,自我发展和创新的后劲不足, 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及职业变动的需要,学生精神个体也无以通过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能力而提升人生境界。”[1]

  同时,“工匠精神”以职业理想为内核,以职业道德为边界,以职业信念为指引,以职业态度和职业规范表象,以观念形态存在,虽有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但具体到不同的行业与专业,又会表现出其特有的内涵。[2]可以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基于专业发展的。因此,职业院校要充分认识到把工匠精神充分融入专业课的重要意义,提取工匠精神的核心元素,结合到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具体实践当中,发挥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 并结合行业特点和院校的专业特点,以坚定其职业理想,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 提升其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 使其在获得一技之长的同时理解并践行工匠精神。

  (二)活动推动:

  丰富学生工匠精神实践经历基于上述职业院校学生获知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是依托间接经验,大部分学生没有过实习或见习经验,以学习建构的认知规律,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才能完成工匠精神从认识到内化为从业者职业素养。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如只局限于理论讲解,缺乏与职业现实的对话,那么这是一种单向输入的学习,难以有效发展出工匠精神。只有在具体的职业场景中,工匠精神才能被学生真切的理解,领会其实质与价值, 并在实践的过程逐渐树立“匠心”、奠定“匠术”、遵守“匠德”。

  学校要充分利用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大师工作室等蕴含丰富传统工匠文化的基地建设资源,通过观摩、学习、实训、文化活动等方式,推动学生与职业对话,以具体实践体会工匠精神,又通过这样的认知指导实践,实践与认知的不断循环刺激,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工匠精神。在开展实践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让学生“行动”起来,即需要学校建立模拟场景,让学生能在贴近职业岗位的环境中体验工匠文化,进而促进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二是关注学生的“感受”,开展的活动应是为学生创造“活在当下”的境遇,让学生真正融入角色当中“让它发生”,更真切地体验与理解本职业“工匠精神”的内涵特质;三是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在活动后,需要引导学生将感受内化成积极的认知,积极且稳定的认知可以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工匠精神及做出相关行为表现提供指导。

  (三)环境熏陶:营造校园工匠文化支持性氛围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完美的职业精神,是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所不可或缺的“软件”,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而持久的环境教育力量,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具有其他教育资源、教育途径所不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3]由此,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这一隐形教育资源,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校园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校园的建设中, 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支持性的氛围。职业院校可通过学校各种学生容易接触到的物质媒介呈现工匠精神,如校园景点和建筑、学习实训场所、成果展览场所等,借此涵养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让工匠精神进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时空,进而深入人心。此外,还可以通过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完善培养目标,根据专业特点,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其中,制定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制度要求,开展融通职业与专业内在核心价值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建设与工匠精神相融的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传承及弘扬工匠精神。

  (四)协同育人:家校企全路径推进工匠精神培育职业院校工匠人才培养是多个教育主题朝相同方向施加作用力的共同结果,在教育过程中依赖于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的共同发力,是学生成为力的作用中心店,把外在力量转化为学生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志的行动力,实现对工匠精神和工匠技艺的不懈追求。[4]由此,学校应抓住家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积极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到实处。

  首先,学校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的核心力量,要发挥好价值引领作用,坚持“三全育人”,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常态化。其次,在职业院校特别是中职院校,其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还未形成良好的基础,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教育力量;同时在被试中亦有过半学生获知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是来自家庭教育,可见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中,家庭教育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助推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提升家校合作质量,使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工匠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拓宽塑造学生工匠精神的时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现实路径,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实现高质量发展,打破专业到职业,学校到企业的梗阻,实现精神素质相融的价值认识点就是工匠精神,为此,学生才能在真知实学中发展他们的专业技能、职业信念、专业情感,进而感悟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周如俊.职业教育更需要培养“工匠精神”[J].江苏教育,2016(20):32-33.

  [2]黄君录.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6,(08):50-54.

  [3]黄春梅.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14):75-78.

  [4]丁银辉.合力育人: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教师,2021,(31):113-115.

  作者:刘君宇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