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浅论复排歌剧《星星之火》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2年02月25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歌剧《星星之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大型歌剧,也是首部以东北抗联和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歌剧。 其中的经典唱段《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被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影响激励了几代人。 2015年,沈阳音乐学院复排并将这部经典歌剧搬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歌剧《星星之

  摘要:歌剧《星星之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大型歌剧,也是首部以东北抗联和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歌剧‍‌‍‍‌‍‌‍‍‍‌‍‍‌‍‍‍‌‍‍‌‍‍‍‌‍‍‍‍‌‍‌‍‌‍‌‍‍‌‍‍‍‍‍‍‍‍‍‌‍‍‌‍‍‌‍‌‍‌‍。 其中的经典唱段《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被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影响激励了几代人‍‌‍‍‌‍‌‍‍‍‌‍‍‌‍‍‍‌‍‍‌‍‍‍‌‍‍‍‍‌‍‌‍‌‍‌‍‍‌‍‍‍‍‍‍‍‍‍‌‍‍‌‍‍‌‍‌‍‌‍。 2015年,沈阳音乐学院复排并将这部经典歌剧搬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歌剧《星星之火》这部凝结着鲁艺和鲁艺后人心血,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精品力作,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再次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关键词:歌剧 《星星之火》 艺术特色

歌剧星星之火

  一、引言

  《星星之火》由著名剧作家侣朋等担任编剧,著名作曲家李劫夫等担任作曲。 描写了李小凤的父亲被汉奸孙晶石出卖而被捕,16岁的李小凤连夜上山寻找参加游击队的哥哥李云峰。 在抗联交通员老李头的引领下,她找到哥哥并参加了抗日游击队。 几年以后,李小凤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抗联战士。 在日伪军围剿抗联偷袭被服厂时,抗联杨主任为掩护李小凤和同志们撤退而光荣牺牲。 李小凤回村查探敌情,却不幸被日伪军发现遭捕。 危急时刻,哥哥李云峰和老李头带领抗联大部队赶到,和全村村民一起消灭了敌人。 剧目于1950年在哈尔滨市进行了首演。 剧中的经典唱段《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脍炙人口,流传广泛,为《星星之火》带来了很多赞誉和光彩,并做到了经久不衰。

  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歌剧《星星之火》的诞生地沈阳音乐学院,决定复排这部经典的歌剧。 学院成立了以院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刘辉为首的主创团队。

  二、复排歌剧《星星之火》贯穿了伟大的精神主旨

  歌剧《星星之火》的精神主旨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联将士在艰苦岁月里的斗争精神,《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首歌曲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历经几十年的岁月风雨,经典歌剧《星星之火》依旧光彩照人,这是精神主旨彰显的艺术力量,在演出过程中形成强烈的情感震撼。

  复排歌剧《星星之火》可以让经典歌剧重现艺术光芒,既是向抗日救国的先烈致敬,又是向民族歌剧的前辈致敬,讴歌了中华民族不朽的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丰富了新时代的歌剧舞台,提升了艺术学院培养音乐人才的教学水平。

  通过对《星星之火》剧本的改编,深刻展示了以李小凤为代表的革命者的成长历程,向受众传达明确、强烈的主题内涵,那就是伟大的抗联精神。 编创人员进一步强化和明确了这一精神主旨,并在精神主旨的基础上,讲清故事历史背景、特殊环境特征、剧情言行基础、人物戏剧关系、内心递进表达、情感戏剧抒发、精神主旨成长等。

  复排《星星之火》体现了新时代“三化”的特点:革命化、艺术化和民族化。 所谓革命化,是指革命历史的红色文化、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代创新的先进文化。 所谓艺术化,是指以歌剧形式来反映革命题材,通过音乐展现剧中人物形象,让抗日斗争的故事更加生动感人。 所谓民族化,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借鉴西方歌剧的理念,发展创新我国的民族歌剧。

  三、复排歌剧《星星之火》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意义

  复排《星星之火》剧本改编尤为关键,编剧把一部大体量的作品架构得这样完整、简洁科学。 改编经典始终坚持以旧描旧,同时保持创新的基调。 沈阳音乐学院在复排《星星之火》时,选择了这条更难的路,加入了一些创新的元素,创作手法和理念有了较大的改变。 把剧目从轻歌剧发展到歌剧,运用了一些国内外最新的专业手法,增加了二重唱、三重唱和四重唱对角色定位问题和声部定位进一步细化。

  首先,复排歌剧《星星之火》,在忠于老一代艺术家原作的基础上,充分吸纳、借鉴了西方传统歌剧的元素,对全剧整体结构进行了合情合理的优化和调整,使剧中歌唱更为丰满,每一个段落之间的衔接更紧凑,发展的剧情更加富有艺术的张力。 剧中采用的独唱唱段、二重唱唱段、三重唱唱段、合唱唱段,依据人物形象刻画编排得更加完整合理,形成了具有当代艺术审美的音乐创新。

  其次,复排歌剧《星星之火》兼具厚重的历史感和伟大的时代感,不仅激活了原作的艺术生命,也符合新时代所倡导的文化自信、繁荣文艺事业的主题,可以让更多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多了解历史、多欣赏艺术,将会对艺术院校的学风、校风建设,起到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积极引领作用。

  最后,围绕《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首歌,进行了再度升华,把革命人和人性很好地结合起来,表现了抗日英雄前赴后继的精神。 表现了那个年代的革命信仰,即同仇敌忾,把敌人赶出去。 这种爱国情怀和今天的爱国主义是可以相通的,容易引起共鸣。

  复排歌剧《星星之火》主创团队,始终坚持对经典艺术的不懈追求,表现了全院抓精品、攀高峰的敬业精神,充分发挥了主动性、能动性,保持了良好的前进和发展动力。

  四、复排《星星之火》提供了广阔的音乐空间

  歌剧是作曲家的艺术实践,音乐是歌剧创作演出最核心的内容,要以情绪为结构,以音乐为填充,每一个唱段都要有情绪基调,在句词上一点点切过来需要时间。 复排歌剧《星星之火》在音乐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全剧24首曲子,有10首是新创编、新修改的曲子,顾及情绪发展的特征、音乐发展的规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震撼。

  伴奏方面,我国著名指挥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指挥沈阳音乐学院北方交响乐团、北方青年合唱团、北方女子民歌合唱团完成。 刘辉饰演老李头、李优饰演李小凤、白永欣饰演李母、王东超饰演李云峰、杨勇饰演杨主任、曲歌饰演李老爹、贾鼐饰演孙晶石、张策饰演黑田,无不在专业上大放光彩。

  复排《星星之火》对剧中的很多音乐进行了大幅修改和再度创作,加入了歌剧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交响曲等多种音乐形式。 原有的音乐风格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 经典唱段《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在原剧中采用合唱的形式,复排后改成了独唱形式,从而使这段音乐大放异彩,并成为全剧的旋律贯穿始终,从而使原剧经典的部分得到了扩大。 音乐的配器也可圈可点,把全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给人大气磅礴之感。

  重唱编得恰到好处,声部安排灵活合理。 民族歌剧的重唱写作,应当各个声部、更多旋律地进行。 从歌剧《星星之火》的重唱,能够看出创作者精心的安排。

  整体音乐的呈现在演唱方面乐队和演员都做得很到位。 上半场音乐采用板腔方式,加强了传统音乐的戏剧表现力。 经过了上半场两幕的人物塑造和情绪积累,下半场正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 只是下半场戏剧的节奏有些加快,戏剧事件较少‍‌‍‍‌‍‌‍‍‍‌‍‍‌‍‍‍‌‍‍‌‍‍‍‌‍‍‍‍‌‍‌‍‌‍‌‍‍‌‍‍‍‍‍‍‍‍‍‌‍‍‌‍‍‌‍‌‍‌‍。 下半场加入了一些新的音乐,音序的控制和表现力很好,有些男中音也写得很好,整体风格尽量与前面达成了统一。

  无论是经典旋律《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还是《火啊火》《穿越密密的青松林》《我是个穷苦小姑娘》都唱出水平、唱出激情。 复排后的《星星之火》在音乐上改编创作的唱段与李劫夫原作音乐风格相一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旋律贯穿全剧。 整部作品更立体化,戏剧冲突更牵动人心,音乐形象更生动,人物刻画更丰满,作品更具现代气息。 比如《白山黑水歌》在全剧中三次出现,这首原为李兆麟将军作词、佚名曲,沈阳音乐学院教授龚荣光整理曲谱的东北抗联军歌,用于此剧恰到好处,表达了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坚强意志和坚定信念。

  刘辉主演的老李头,从风尘仆仆上场就是一个形神兼备、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 老交通员的纯朴机敏、热情洋溢、豪爽乐观,已经为主题歌做好铺垫。 传唱范围广、类似群众歌曲的主题歌,听刘辉唱来格外亲切。

  五、复排《星星之火》提供了探索的实践舞台

  沈阳音乐学院以复排《星星之火》为抓手,通过歌剧艺术形式的表演,用以体现新时代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 整个过程积极作用非常突出,既锤炼了师生歌剧演唱、舞台表演的能力,又提升了导演演出编排、舞美灯光音响、活动策划管理等的协调配合,锻炼了多学科、多专业交叉配合的能力和综合办学实力。

  以往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常常因为理论与实践的脱离,而影响优秀艺术人才的成长。 复排歌剧《星星之火》的排练演出过程,成就了一批有实力、有潜质的优秀演员,他们反过来也会促进整个作品的提升。 和专业艺术院团相比,艺术院校在排演大型舞台剧的过程中,既有弱势也有优势。 纵观主创团队的人员结构,各部门和各专业整体感非常强,无论是行政领导,还是享有盛誉的艺术大家。 在剧中的舞台形象和人物造型,无不鲜活亮丽、刻画准确。

  实现教学与复排的密切融合,对学校培养艺术人才的梯队建设大有好处。 可以解决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矛盾。

  歌剧《星星之火》主创团队里,只有个别专家是外请的,其他都是沈阳音乐学院的师生,演员结构比较齐全,这是难能可贵的,完全可以像专业院团一样把《星星之火》作为保留剧目进行教学,用本院的经典剧目创作演出引领和促进教学,与教学相契合,同时带动科研和其他方面。 因为艺术院校的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艺术创作,有经典剧目作为载体,可以招收更多学生、培养更多人才、传承更多的经典。

  沈阳音乐学院是个音乐人才高地,复排的歌剧《星星之火》可圈可点。 艺术院校创排大型舞台剧,这几年是个比较好的势头,对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但演员队伍年轻化,既是一种优长,也是一个软肋。 这些年我们看到的很多歌剧、舞剧,演员大都年轻靓丽,缺乏年龄差异、音色差异,不易打动人心。 而那些白发苍苍的老演员,以半生的阅历投入表演,塑造人物常常不用化妆,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

  改编经典作品非常不容易,从歌剧专业层面上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博物馆式的修旧如旧,有一定价值,操作起来相对容易。 另一种是既要修旧如旧,更要融入现实元素。 复排《星星之火》选择后一种模式,可谓是一种大胆创新,其难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如何创造舞台的质感是重要命题。 这种舞台质感,包括三个重要部分:一是故事发生年代的质感,二是经过艺术程式的质感,三是现实想象和意念中的质感。 只有达到这三个质感的统一,复排《星星之火》才是一部好作品,反之,只会成为改编经典不成功的一种尝试。

  六、结语

  总之,沈阳音乐学院凭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改编排演了经典歌剧《星星之火》,让这部民族歌剧重新焕发了艺术的光辉。 他们精益求精的探索气魄和专业精神,得到了众多专业评论的充分肯定,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度的艺术探索,也赢得了观众的普遍认可和好评,为红色经典再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作者简介:边瑾,男,本科,黑龙江省北安市群众艺术馆,二级编剧,研究方向:文艺创作)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