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浅谈鼓子秧歌“鼓子”角色的表演风格

时间:2021年11月16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鼓子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刚劲有力的舞蹈动作以及恢宏的气势,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尤其是鼓子角色极具感染力,在活跃现场气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从民间采风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鼓子秧歌中鼓子角色的表演风格以及形成的文

  【摘要】鼓子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刚劲有力的舞蹈动作以及恢宏的气势,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尤其是“鼓子”角色极具感染力,在活跃现场气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从民间采风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鼓子秧歌中“鼓子”角色的表演风格以及形成的文化,并对山东特定区域所造就的“鼓子”风格进行阐述,对其表演风格进行深入剖析‍‌‍‍‌‍‌‍‍‍‌‍‍‌‍‍‍‌‍‍‌‍‍‍‌‍‍‍‍‌‍‌‍‌‍‌‍‍‌‍‍‍‍‍‍‍‍‍‌‍‍‌‍‍‌‍‌‍‌‍。

  【关键词】鼓子秧歌; 形成因素; “鼓子”角色; 表演风格

舞蹈文学论文

  山东鼓子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2006年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舞蹈风格沉稳大方,富有感染力。 鼓子秧歌在山东地区的流传极为广泛,尤其以商河、济阳、阳信地区最具代表性。 以商河的鼓子秧歌为例,鼓子秧歌的主要角色有四种,即“伞”“鼓”“棒”“花”。 每种道具代表着不同的特点:“伞”代表豪放; “鼓”代表大气稳重; “棒”代表矫健; “花”代表圆润。 现在,一般“花”的角色由女性扮演,而在之前,“花”的角色主要由男性扮演,其余三种道具皆由男性扮演。 为了明确分工,演员必须穿着不同类型的服装。 “伞”主要分为头伞和花伞,前者用于指挥队形、场景实现切换; “鼓”又称为“鼓子”,主要由男性负责,“鼓子”需要左手持圆鼓、右手握鼓棒,圆鼓的正面和反面可以自由反转并随意击打。 本文主要对鼓子秧歌中“鼓子”角色的表演风格特征进行探讨和研究。

  1.鼓子秧歌的风格形成因素

  1.1地理环境影响

  关于鼓子秧歌的起源和发展,山东地区比较认同的有“抗洪说”“祭祀说”“军事说”等几种。 查看资料之后发现,商河地区普遍采用“抗洪说”。 究其原因,大抵是山东商河地处山东的西北方向,属于山东济南,与滨州、德州以及济阳相邻,坐落于黄河泛滥所形成的冲击平原上,地势比较平坦,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黄河“暴躁的性格”,近代之前,在此生活的人民幸福感非常低,尽管每日辛勤劳动,仍然无法抵御黄河决堤的风险。 当地百姓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毅然决然开始抗洪,经过长期的奋斗,终于治理好了水患,该地区的土地也逐渐由贫瘠转为肥沃。 自那时开始,当地人民就开始利用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鼓子秧歌就此开始不断发展。

  1.2人文背景影响

  鼓子秧歌是山东当地极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其表现内涵与儒家思想中“仁”的思想不谋而合,具备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鼓子秧歌在表演方面有两个鲜明的特点,首先,“鼓子”场子阵式的图谱种类繁多,变化莫测,使人眼花缭乱; 其次,鼓子秧歌表演人员在表演过程中需要不停地舞动,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鼓子秧歌还结合了天地间的某种变化之道,《周易》这本书就将天地间的万物变化比作六十四卦,因为任何关系都是对立存在的,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 鼓子秧歌也同样如此,不管阵式图谱怎样变化,它始终围绕场子中心进行队列、队形的变化,遵循外圆内方的传统概念。

  除此之外,鼓子秧歌的表演涉及很多武术动作,为鼓子秧歌增添了不少魅力。 这说明,山东鼓子秧歌依托山东地区厚重的历史和人文背景,在更迭的历史中不断发展壮大。

  2.“鼓子”角色的形象特征

  2.1“鼓子”角色的外表与气质

  对“鼓子”角色的舞蹈动作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大部分的动作都来自于农民劳动时的常用动作,“鼓子”因此形成了独有的风格特点。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以严谨的态度时刻要求自身,尽管“鼓子”角色大多动作幅度比较大,却可以给观众带来一定的扩张感,由此可以看出“鼓子”角色形象极高的可塑性。

  “鼓子”角色因为手持道具——鼓,不仅彰显了鼓子秧歌的外观体现,更强调了鼓子秧歌重视人的内在心理的修养和素质的提高,对应了《论语》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在教学上,《中国民间舞——教材及教学法》以及《中国民间舞蹈教材与教法》两本书中都把鼓子秧歌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鼓的动作里,我们重点择取了晃鼓子、颤鼓子、背鼓子和劈鼓子等动作。 我们选取的这些动作不仅集中体现了鼓子秧歌的提必拉、推必随、抡必腑、晃必圆、推肩拧身的动势和动律特点,又可以代表鼓子秧歌粗犷雄浑、气势豪迈的风格特点……”由此看来,鼓子秧歌训练不仅要求“鼓子”的外表阳刚大气,内在更强调男性气质,以达到内外兼修的最终训练目的。

  2.2“鼓子”角色的形态特征

  在体态方面,鼓子秧歌讲究身体重心处于倾斜的状态,并不断晃动身体,观众在感受到极大张力的同时,可以深深感受到鼓子秧歌强大的气势。 以“杨家庙”为例。 “杨家庙”的动作特色为一顿一挫,据“老伞头”李传祯讲述,“现在的鼓子秧歌……‘鼓’是武松打虎杀架的劲头”。 这种孔武有力的劲头促使“鼓子”的角色性格和舞蹈风格完美契合在一起,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 另一动作“磨韵”是根据推磨演化而来的,其动作主要模仿推磨的姿态,借用腰部和下肢的力量,充分体现了“鼓子”的沉稳和韧劲。

  在长久的历史流变中,可以看出“鼓子”的动作多运用“圆”的运动规律,自求找到人内在的“和”的境界。

  3.鼓子秧歌中“鼓子”角色的表演风格

  鼓子秧歌的表演由特定的人物形象及动律特征构成,“鼓子”的表演风格紧扣鼓子秧歌。 从鼓子秧歌基本特征“稳”“沉”“韧”“朴”这四点,就“鼓子”角色的优势以及潜力进行挖掘。

  3.1“稳”

  “稳”讲究的是身形、姿态以及步伐的稳健,讲究坚定不动摇。 “鼓子”大多由男性表演,由男性演员演绎的山东鼓子秧歌的“鼓子”,直观地体现出其动作本身的稳重,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也从根本上对鼓子秧歌特殊的表演风格进行了诠释。 以鼓子秧歌中的“斗牛步”为代表,大幅度的动作、紧密的节奏,再加上“鼓子”演员的年轻力壮,秧歌动作的表现更为稳健,给观众带来精神享受,也使演员从各个层面得到了提升与磨练。

  3.2“沉”

  “沉”,顾名思义,就是下沉,有一定的趋势感和负重感。 山东大汉历来是吃苦耐劳、憨厚诚实的代名词,鼓子秧歌中的“墨韵”,下沉的动势和风格不代表低迷不振,而是借由“鼓子”动作中的逢上必下,为下一个高腾奔放的动作做准备,具化了“山东大汉”的形象。 所以,可以将“沉”看作动作之间的连接和蓄力。

  3.3“韧”

  “韧”则是具备一定的韧性,要有不放弃、勇敢追求的劲头。 鼓子秧歌动作虽然比较容易操作,但是幅度很大,主要靠腰部集中发力,再由腰部带动全身的每一个关节,形成横竖顿圆的扩张感。 既突出了鼓子秧歌的内在控制和体现,又使舞蹈动作与舞蹈演员身体的质感相得益彰,把男性角色的韵味融入其中。 在表演过程中,“鼓子”角色充分体现了山东大汉坚韧不拔、刚劲有力的性格,反映在动作上就是连绵不断的“韧”。

  3.4“朴”

  “朴”指的是山东大汉的质朴和憨厚,将其融入小小的“鼓子”中,能够对观众产生巨大的震撼,通过一大一小的对比,“鼓子”这一角色大气磅礴,表演者酣畅淋漓,观赏者极受震撼,那种一脚踏出尘飞扬的劲道是其他民间舞蹈所少有的。 也正是由于这种质朴的表达方式,才能源源不断地为“鼓子”角色注入生命力和活力,让观众感受到舞蹈所表达的情感。

  4.结语

  “鼓子秧歌”中“鼓子”的出现与发展透露出浓郁的历史文化韵味,也展现出舞蹈道具对一种舞蹈艺术形式的成就。 “鼓子”作为“鼓子秧歌”精神的集中体现,不是人的肢体动作的简单延伸,而是将人的精神与小小的鼓糅合起来。 “鼓子”角色表现力极强,对于鼓子秧歌独特风格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从古至今,鼓子秧歌一直是人们的娱乐方式,随着鼓子秧歌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结合地理人文环境对其实行的再创造,逐渐演变为如今观赏性极强的“鼓子”样子。

  【参考文献】

  [1]刘涛.山东禹城鼓子秧歌角色风格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6.

  [2]李卿.礼与闹:山东鼓子秧歌的结构与反结构[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01):74-78.

  [3]杨思思.重温山东鼓子秧歌传统艺术特色[J].戏剧之家,2018(22):122-123.

  [4]仝皓天.以山东鼓子秧歌为例论地域文化与民间舞蹈风格特征[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4(08):241.

  [5]李念.初探鼓子秧歌男性形象的形成原因[J].艺术教育,2015(03):185.

  (作者:李吉宁;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