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创生的机理与路径

时间:2021年11月13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人的心智活动结晶,并被历史实践所充分证明其内在的真理价值和丰富的情理表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共同体的成员、环境、传承、生长四个维度上,具有坚韧共荣、和谐相容、代际互溶、价值通融的特质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中华文明演进历程中人的心智活动结晶,并被历史实践所充分证明其内在的真理价值和丰富的情理表达。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共同体的成员、环境、传承、生长四个维度上,具有坚韧共荣、和谐相容、代际互溶、价值通融的特质,其价值基因构成了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人文底色。以新时代现实需要烛照传统,则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现实精神力量的关键。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要义在于时代化,即立足新的时代发展条件,不断促使其生成新的文化形态,同时实现其内在的价值生长,不断焕发出新的精神生命光彩。活化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知、行、用、心”四个方面不断创新和拓展路径,以充沛的文化养分滋润心灵,在满足人们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中不断筑牢文化自信,增添精神力量。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特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

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构成了五千年中华文明绵绵不断的精神基因,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中起着植根铸魂的基础性作用。在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建构中,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者共同交织成为文化共同体的坚韧纽带,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深远的价值追求和深厚的民族情感,将中国各族人民的心牢牢地联结在一起。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进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①把优秀历史文化基因注入时代精神发展之中,既是主体文化精神建构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文化强国的必由路径。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特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中华文明演进 历程中人的心智活动结晶,并被历史实践所充分证明其内在的真理价值和丰富的情理表达。中华文明的历史比其他文明延续的时间更长、内容更为博大、覆盖地域更为广阔,其根本原因在于包容性的内构逻辑和与时俱进的生长机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共同体的成员、环境、传承、生长四个维度上,所具有的坚韧共荣、和谐相容、代际互溶、价值通融的特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人文底色和精神纽带,并在自身发展实践以及与世界文明发展的交流互鉴中,实现中华文化传承基础上的持续创造,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民族特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多民族共同建构的文化传统,形成了以儒家伦理为主干的思想体系及其情感特征,以强大的文化认同内聚力支撑着社会文明的有序演进。虽然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共存了不同族群的习俗,但其内 在的共同价值始终是文化共同体的坚韧纽带。在多民族相互交融互鉴的历史长河中,在差异中包容、在包容中同一,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生长逻辑,形成了以“和合”“民本”为价值内核的文化传统。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谐,谐故能辑。”②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作为中华民族的基本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不断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也使基于各自习俗的多个族群能够融合为一个稳定的国家文化共同体。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其文化价值赓续成为根本上的内聚力之源。历史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凝结的内在价值,不仅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底色,而且蕴含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精神指向。

  (二)地域特质

  地域作为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深深地印刻在文化机理和观念形态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东亚广袤的大陆环境为生存基础,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孕育的人类文明火种中发展起来,并经历长期的南北交融和东西互鉴,在历史演进中积淀为中华大地的文化精粹,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容相促相生的文化机理。“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③一方面,由于陆地分布的连续性,使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呈现出整体性的特质,其内在地生成价值统一性;另一方面,由于广大地域的具体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各个地理单元的文化形态也是千姿百态,使得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得以充分展现。以“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统一性为基础,不同具体地理单元的文化形态亦具有较高的相容性。面向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域性特质不仅为人们建构主体精神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文化体验,而且成为克服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关系矛盾的根本价值指针,引领人类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探寻永续发展之路。

  (三)教育特质

  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文化共同体来说,其形成并非成员的随机而为,而是共同体内部的一种精神自觉,通过有目的的教化机制进行代际的有序传承。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推动作用。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④

  发源于中国的科举制度前后共延续了1300多年,在为封建国家选拔治理人才的过程中,也将传统文化的精粹以制度化方式不断加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强大推动力量。崇文重教作为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价值追求,不仅使文化共同体的内聚力得以持续增长,实现了中华文明几千年延绵不断和大国构建;而且使中华文化影响声名远播,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形成中华文明的独特智慧和对世界文明发展的价值吸引,实现了中国与周边国家长期稳定的睦邻关系。“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在科技深刻改变人类生活的当今时代,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精神注入到知识创新中来,形成代际互溶的文化特质,既是传承优秀文化基因的现实需要,又是开辟中华文化发挥先进性引领作用的重要路径。

  (四)精神特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具有的活的价值灵魂,在满足文化共同体成员精神需要的同时,不断给予主体精神生长的力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⑤内置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向上、向善、向前的价值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内能。同时,这种精神内能又以极强的融合力,一方面积极消化吸收外来文化的活力因子,使之与本土文化有机结合,不断丰富文化共同体的内涵;另一方面,则在不同文化的价值差异中积极寻求共同点,以价值通融促进不同文化共同体间的相互理解,促进人类共同价值的和谐共鸣。从儒、释、道文化的彼此独立共存,到“三教合流”的文化融合,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同归的精神指向和构造机理,也使其精神生命能够在文化对话的基础上不断得到新的生长,进而形成共同体成员强大的文化自信。

  二、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国人民历史创造进程中的高超智慧,是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其具体文化形态因时代变迁而发生显著变化,但内在精神价值却具有深刻的思维启示和实践意义。从主体文化价值需求与文化共同体价值供给关系上看,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构成了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人文底色,而以新时代现实需要烛照传统,则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现实精神力量的关键。这种创造性转化的核心在于价值相融基础上对主体精神需要的满足,构建起人们在现代生活中的追求真善美的文化常态与精神境界。

  三、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历史价值的积淀,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走过集体创造历史的漫长之路。就文化的具体形态而言,自然脱离不了时代的烙印;但就文化价值的精神启示而言,则经过了长期实践的检验,穿越时代而充满生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价值传承是可持续的,其文化形态则更多打上新的时代烙印。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要义在于时代化,即立足新的时代发展条件,不断促使其生成新的文化形态,同时实现其内在的价值生长,不断焕发出新的精神生命光彩。从新时代的技术进步和人文关怀出发,可以从技术化、数字化、情境化、网络化四个维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四、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新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宝贵的思想库和智慧源,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历史存在,而是不断与时代发展相融相生的动态过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回到和再现历史文化场景,而是要让其精神内核活在现时代的社会生活中,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基因序列,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精神动能。活化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知、行、用、心”四个方面不断创新和拓展路径,以充沛的文化养分滋润心灵,在满足人们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中不断筑牢文化自信,增添精神力量。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社会的到来,在人们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更加需要以高品质的文化滋养心灵,以时代创新精神丰富社会文明成果。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扩大和提升社会的人文关怀,既是高技术与高情感相互平衡的主体精神需要,又是活化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时代价值创造的必由路径。在以创新为核心地位的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唯有将人文关怀深植于人的心田,才能实现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共进。要进一步将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下社会所树立和倡导的榜样人格内在地结合起来,以时代人格诠释和活化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道德标准和风气倡导塑造并增强人的价值归属,在求新求异求变的创新驱动中,实现个体人文精神的内在向导,促进社会文明力量的整体提升。

  作者:陈乙华曹劲松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