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

时间:2021年10月15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内容摘要:学习源于思考,而思考源于质疑。 在初中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中,有必要研究和创新核心问题设计方式,从而通过设计巧妙的核心问题激发中学生阅读思维和改进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教学 核心问题 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

  内容摘要:学习源于思考,而思考源于质疑‍‌‍‍‌‍‌‍‍‍‌‍‍‌‍‍‍‌‍‍‌‍‍‍‌‍‍‍‍‌‍‌‍‌‍‌‍‍‌‍‍‍‍‍‍‍‍‍‌‍‍‌‍‍‌‍‌‍‌‍。 在初中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中,有必要研究和创新核心问题设计方式,从而通过设计巧妙的核心问题激发中学生阅读思维和改进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 教学 核心问题 设计

文学作品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评价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通过反思和批判而拓展学生阅读思维‍‌‍‍‌‍‌‍‍‍‌‍‍‌‍‍‍‌‍‍‌‍‍‍‌‍‍‍‍‌‍‌‍‌‍‌‍‍‌‍‍‍‍‍‍‍‍‍‌‍‍‌‍‍‌‍‌‍‌‍。 ”文学作品是初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然而,文学作品十分广泛且内容繁杂,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是难以保证教学效果的。 为了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实现核心素养培养之目标,教师应注重提升核心问题设计水平,最大化地发挥核心问题对中学生的探究性阅读的引领作用,从而构建高质高效生本课堂。 所谓核心问题,是指体现学科本质、涉及教学重点、需深思且便于开展自主探究的一个或数个问题[1]。 一般而言,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可从标题、重点词句、构思和文体特征等切入,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核心问题。

  文学作品论文范例: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对余华文学作品的解读

  一.从文学作品的标题切入

  标题是文学作品内容精华的高度浓缩,由标题往往可窥见作品的中心主旨。 以标题作为切入点,借助标题中的关键信息设计核心问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既能突出教学重点,又能达到以提问促进阅读的目的,但需讲究技巧[2,3]。 例如,在《阿长与 <山海经>》的阅读教学中,由标题可引出“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山海经》是一本讲述什么的书”、“阿长和《山海经》之间是什么关系”三个核心问题。 这三个问题既能促进学生通过细节领悟主人公阿长的形象和心理变化,又有助于学生在整体层面把握作品的结构层次。 小说《最后一课》将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普法战争浓缩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场景中,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颂歌,是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 标题中的“最后”两字就强调了这一节课的不同之处,据此教师可提出核心问题“最后一课与平常上课有什么不同之处”,安排学生在阅读作品后进行分组讨论。 在小组发言中,学生们踊跃地从上课情形、学生、老师以及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等角度阐述了最后一课与平常上课的不同点:平常上课十分喧闹,而最后一课是安安静静的,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平常上课学生们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吵吵闹闹,而最后一课是老老实实待在自己座位上; 老师平常是穿戴一般,拿着大铁戒尺在桌上紧敲着,责骂迟到的学生,而最后一课是穿着漂亮礼服,将大铁戒尺挟在胳膊底下,走来走去,对学生很温和; 小弗朗士平常是天真爱玩,不爱学习,害怕老师和提问,而最后一课是对祖国、学习和老师都表现出热爱之情。 经过教师的点拨和总结,学生们领悟到作者是如何通过巧妙的叙述,紧扣“最后”和“不同”两个词构筑情节,从而让作品环环相扣,触发读者的爱国共鸣。

  二.从文学作品的重点词句切入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逐段逐句逐词地讲解作品,面面俱到,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效率低下。 反之,如果能抓住作品中的重点词和重点句,精讲多读,对于学生理解通篇作品内容和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有极大的帮助[4]。 例如,在阅读欣赏明朝诗人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可围绕“雪”、“独”和“痴”三个重点词设计核心问题,即“独往湖心亭看的雪是什么样的雪”、“作者在文中交待舟中人两三粒,为何在文头称独往湖心亭,前后是否矛盾”、“莫说相公痴,痴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雪”是清淡雅致的西湖雪后景色,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虽然作者对雪景仅仅是简单的勾画,却富含神韵,体现了文中景物描写的美妙之处。 “独”与后文中的两三人并不矛盾,而是作者只想忘记一切俗念,静静地赏雪,在表现出其孤傲清高性格的同时,也反映出其内心的孤独感。 “痴”体现在作者对行、对景、对清的痴,痴迷于天人合一和山水之乐。 例如,在文学作品《最后一课》中,作者都德用“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呆”、“靠”、“做手势”等数个定格动词描写主人公之一的韩麦尔老师的连续而猛烈的动作,表现出了韩麦尔老师内心的无比激动、愤慨和痛苦。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据此提问核心问题“请找一找韩先生最后言行中的定格动作,说一说这些动词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感情”,由此引导学生细细琢磨韩麦尔先生因情绪非常悲愤而难以言语表达的细节,揣摩和想象韩麦尔先生的心声。 例如,在法国小说《植树的牧羊人》的教学中,通过设计和提问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在作品中挖掘描写牧羊人言行的重点词句,诸如坚韧不拔的毅力、强健的身体、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在为学生呈现牧羊人的品质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牧羊人形象的认识和构建。 再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撰写的游记《威尼斯的小艇》,全作品用以灵活多样的句式写重点句“小艇成为威尼斯主要交通工具”,以突显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地位。 教师在带领学生回顾阅读该作品时可依据此重点句设计核心问题“小艇成为主要交通工具与作品各部分内容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中心主旨[5]。

  三.从文学作品的构思切入

  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从选材、布局到语言文字的运用都是经过一一精心构思和设计的。 从文章构思入手设计核心问题,对于学生还原作者创作过程和理解文章整篇布局是有益的。 例如,在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教师可先提出核心问题“各用一个动词概括各部分情节内容,理清文章线索”,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梳理式阅读。 一些学生按课文顺序将文章线索归纳为“盼”于勒——“赶”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一些学生则按情节发展顺序将文章线索归纳为“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对文章的情节安排均形成了清楚的认知。 接下来,教师可基于核心问题,继续提问““赶于勒”部分为什么要采用插叙的方式? 安排船上相遇情节的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交流讨论之后,教师再点评小说构思的精妙之处:在文章开头渲染“盼”于勒的氛围是巧设悬念,为后文埋下伏笔; 文中的事件一波三折,展现了情节曲折美; 船上相遇情节则突显了主人公性格特征,更具讽刺意味。 再如小说《范进中举》除了讽刺手法,作品中情节的设置是最值得学生学习和鉴赏的。 教师可针对情节设计核心问题,如“你认为作品中最精彩的情节是什么”、“作者设置范进发疯情节的用意是什么”,引导学生在掌握情节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及其蕴含的深意,明白情节有助于表现人物特征,揭示作品主题以及增强作品的曲折性和可读性等等。

  四.从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切入

  如果从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出发设计核心问题,有助于学生在读懂一个作品的基础上进而读懂一类作品,实现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切实强化学生的阅读技能。 如在小说阅读中,通过人物、所述事情表达的观点以及情感倾向三点即可大体上把握文体特征,因此,可以提炼出经典的核心问题“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观点和情感倾向是什么”。 例如,摘自曹文轩长篇小说《草房子》的《孤独之旅》是一篇抒情诗化小说,诗意浓厚,通过设置核心问题指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并不适合该作品的阅读。 如果将核心问题设计为“作者在叙述杜小康的孤独之旅中用不少的篇幅描写鸭群、芦荡、风雨,有何用意”,可带动学生探究杜小康成长背景,品读成长环境与杜小康内心孤独之间的关联,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在烘托人物性格中的重要作用[6]。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源自《罗素自传》的序言,是作者对其思想的随笔,从文中可感知作者的人格魅力与崇高思想境界。 从这篇随笔的文体特征着手,设置“作者活着的理由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寻求爱情”、“作者在哪些领域寻求知识”等核心问题,即可引导学生通读作品,理解作者的人生价值观,体会作者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随笔特点。

  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设计和提出核心问题的初衷是为学生的语文阅读学习服务,所以核心问题需立足于学生实际阅读需要,符合学生阅读实情,并与学生阅读重难点相衔接。 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脑海中通常涌现出一些情景,对作品有着先入为主的意向,而这种意向决定着阅读水平、认识倾向以及情感指向。 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多兼顾学生的阅读体验,而不是简单地基于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而设计核心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感兴趣的事物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因此,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时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偏好,进而设计出能引起学生关注和探究的富有趣味的核心问题。

  培养中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能力,有助于打开中学生的文学视野,丰富中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加中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板块。 提问是活跃阅读课堂互动的最直接而最有效的路径。 然而,一味地追求问题数量,而不注重问题的质量和问题之间的有机联系会导致问题效应大打折扣,对于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无利的‍‌‍‍‌‍‌‍‍‍‌‍‍‌‍‍‍‌‍‍‌‍‍‍‌‍‍‍‍‌‍‌‍‌‍‌‍‍‌‍‍‍‍‍‍‍‍‍‌‍‍‌‍‍‌‍‌‍‌‍。

  因此,教师要静心研读文学作品,力求把握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重难点和精华之处,为精又准地提炼核心问题打好基础。 同时,教师要正确地确定阅读教学思路,让提炼的核心问题更具针对性,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然而,中学生才是阅读学习的主体。 所以,教师在设计核心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学生实际,遵循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与阅读思维发展特点,从而让核心问题更贴近阅读教学,在课堂上最大化地体现其效应。

  参考文献

  [1]邓超.设计课堂教学核心问题的三个着眼点[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6, 5:40-42.

  [2]林海雪.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问题设计技巧[J].中学教学参考,2018,6: 3-4.

  [3]李元华.阅读教学“核心问题”的设计策略——以《老人与海鸥》为例[J].教学月刊,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8,(Z2):72-73.

  [4]杨喆梅.谈小说阅读教学中的切点选择[J].华夏教师,2018,(23):58-59.

  [5]曹樱子.核心问题与问题链驱动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J].教师,2021,3:23-24.

  [6]敬仕凤,袁国锋,罗珊.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核心问题的设计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9,(19):17-19.

  作者:史德福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