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盘龙城遗址陈列诞生记

时间:2021年03月08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是武汉城市之根,商代南土中心城邑,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 为了再现这处遗址的前世今生,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的文博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正所谓数年磨一剑, 今朝见锋芒。 2020 年5 月18 日,《江汉泱泱 商邑煌

  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是武汉城市之根,商代南土中心城邑,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 为了再现这处遗址的前世今生,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的文博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盘龙遗址

  正所谓数年磨一剑, 今朝见锋芒‍‌‍‍‌‍‌‍‍‍‌‍‍‌‍‍‍‌‍‍‌‍‍‍‌‍‍‍‍‌‍‌‍‌‍‌‍‍‌‍‍‍‍‍‍‍‍‍‌‍‍‌‍‍‌‍‌‍‌‍。 2020 年5 月18 日,《江汉泱泱 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荣获第十七届(2019 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殊荣。 该奖项是我国博物馆展览陈列的最高荣誉。 我很荣幸亲历了整个展览的筹备过程,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其中的点滴。

  展览文本在打磨中完善

  面对传统考古遗址类博物馆展陈千篇一律的叙事结构,盘龙城文博人在不断地思考、求解。 记不清从何时开始,盘龙城遗址的陈列大纲在盘龙城文博人的脑海中逐渐酝酿起来。 我只记得数年前撰写的几版大纲经过多次专家研讨后都不尽如人意,似乎都不能很好地对盘龙城遗址的价值与内涵进行充分解读。

  博物馆论文范例:非遗博物馆如何开发高质量文创产品

  作者:王 颖

  为此,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万琳院长专门邀请到了以李伯谦先生(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为首的专家顾问团队,来自国内外各高校和考古科研院所的专家们结合自身的研究思考,纷纷为盘龙城遗址陈列大纲的撰写献言献策。 特别是武汉大学张昌平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唐际根教授都对盘龙城遗址陈列大纲提出了颇有借鉴意义的构思。 经过多次的研讨论证,我们最终明确了盘龙城遗址的特色与地位,即长江流域青铜文明之源、商代南土中心城邑、武汉城市之根。 这对整个展览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整个展览即紧紧围绕这三点进行诠释。

  经过1000 多个日日夜夜的伏案工作,盘龙城文博人终于用他们的努力将最初29 页的陈列框架充实为一部495 页的陈列方案。 刘森淼副院长主笔写下了陈列大纲中的一段段要点,每个部分的标题以及前言、后记。 我们年轻的策展团队在此基础上搜集相关资料,每个人立足于各自的专业所长与岗位特色,分别负责不同的展项。 有的负责展览中文物的选择,从而对盘龙城库房内上千件文物烂熟于心; 有的负责展览中多媒体展项的脚本撰写,为此练成了半个多媒体技术专家; 有的则负责艺术品展项的管理,对装置艺术如数家珍。 经过大家齐心协力、夜以继日的工作,陈列方案不断被充实,日臻完善,可以说是每一页都倾注着盘龙城文博人的心血。

  展览内涵在研究中升华

  陈列方案全面回顾了过去60 余年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与认知,深入吸收了近些年来的最新考古科研成果。

  自2015 年以来,武汉大学与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对小嘴遗址展开了联合考古发掘,相继揭露出灰沟、房屋等可能与铸铜生产相关的遗迹,并发现陶范、坩埚、青铜颗粒、砺石、木炭块等铸铜遗物,初步判定小嘴遗址为盘龙城聚落内的一处青铜器生产区域。 这为有关盘龙城遗址青铜器生产部分的陈列展示提供了切实可信的例证。

  2018 年年初,在深化陈列方案的过程中,考古同仁无意间发现了盘龙城年代最晚的商代贵族墓葬——王家嘴4 号墓。 这一最新的考古资料当即被我们融入到了方案之中。 出土的铜圜底爵置于展柜之中,我们利用这件研究盘龙城遗址废弃年代的代表性器物来直观回答观众关于盘龙城遗址年代下限的问题。

  为了使陈列布展思路更加清晰,给公众传递更为科学严谨的展览内容,我们又对盘龙城遗址一系列的考古发掘资料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其中的遗迹、遗物进行了深度解读。

  宫殿建筑模型是本次展览中的一大亮点。 第二展厅中的宫殿复原模型采用考古解读的形式,将建筑结构、材质、工艺、复原等环节信息集中呈现于模型之中。 考古学家们结合古建筑相关研究,不仅完整呈现了考古成果,满足观众对于“盘龙城的宫殿到底长什么样”的好奇心; 同时,通过增加宫殿的建筑过程视频和说明板等形式提出有关宫殿建筑的有趣猜想,让观众在虚实结合的建筑模型中探索、思考,对于商代建筑能有更深入的感悟。

  绿松石镶金饰件的复原是科技考古魅力的一次精彩展示。 经过多学科专家的复原研究,特别是南方科技大学唐际根教授的科研攻关,盘龙城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镶金饰件被复原为独体一首双身龙形器。 我们有意识地将原件与复原件对比展出,并利用文字、图片、互动装置相配合的形式讲述绿松石镶金饰件科学复原和研究的全过程。 让观众在了解绿松石镶金饰件这一商代先民精神信仰的重要物证的同时,感受到实验室考古的独特魅力。

  如何讲述专业考古知识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然而,如何化解公众对考古“晦涩难懂”的传统认知,讲述好盘龙城遗址的前世今生,却是我们在展览筹备中面临的最大难题。

  也许是太想将盘龙城的故事说给“你”听,我们的陈列方案里有很多难以理解的考古名词,这也成为了我们同设计师们交流之初的一道屏障。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我们的策展团队探索出了团队值班制度。 盘龙城文博人全程与设计师同室办公、深化方案,随时随地为他们消除大纲解读中存在的疑惑。 设计师们在我们的“培训”下理解了“二层台”“腰坑”“碎器葬”等专业名词,俨然成为了具备一定理论素养的“考古工作者”。

  盘龙城文博人更是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把年轻人创新的思维投入到设计方案的深化之中,通过换位思考,将他们想要在展览中表达的概念,通过设计转化为观众能够直观感受到的艺术装置与场景氛围。

  整个展陈十分注重氛围营造,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 第二展厅四周墙面满饰“夯筑城墙”,观众在大型宫殿模型处进行VR 体验后,可小憩于身后的落地玻璃景观窗旁; 面朝遗址背靠宫殿,闭眼千年,梦回盘龙城。 第三展厅运用概念性山体造型,延绵起伏的展览流线,让观众仿佛看到3500 年前盘龙城与中原之间的山水相连、文化相融。

  如何满足不同观众需求

  考古遗址类博物馆的展陈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普通公众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为此,我们在策展伊始就试图用心读懂不同观众的需求,注重兼顾不同的人群,力图把专业的考古知识生动趣味、多角度地呈现给观众。

  蓝蔚先生骑着自行车探寻盘龙城遗址的场景,沿路经过的璇宫饭店、中心百货、岱家山公路桥都能勾起本地观众点滴的记忆; 武汉物质文化传承部分的讲述,则会打破外地观众关于武汉“三国夏口城”“民国大汉口”的旧有刻板印象,系统了解到武汉从古至今的历史文化变迁过程。

  我们将遗址发掘整理余下的陶片置于特定亚克力保护罩内,观众可亲手感知陶片的纹理,触摸来自3500 年前的文物; 对于部分代表性的陶器、青铜器,则尝试运用3D 打印技术进行“裸展”,让观众跟文物“零距离”交流、对话。 除此之外,还利用展厅内不同形态的物理滚筒,让观众去探寻、认识盘龙城先民生活中形态各样的食器、酒器,了解古今饮食炊具的传承,在趣味的拼接互动中增长知识。

  根据展览涉及的盘龙城考古研究史、陶器生产、生活习俗等内容,我们研发了多门体验课程,并组织了多样的亲子益智和节日特别活动。 通过从盘龙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大圆鼎、青铜钺、青铜面具、大玉戈等重点文物中提取相关元素,进行深度艺术创作,形成日常生活、文具、礼品类等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实现了观众将博物馆带回家、将文化带回家的愿望。

  引领一代人 影响一群人

  在筹备展览的5 年时间里,我们对陈列方案不断完善、升华,讲述盘龙城的故事,聆听观众的需求‍‌‍‍‌‍‌‍‍‍‌‍‍‌‍‍‍‌‍‍‌‍‍‍‌‍‍‍‍‌‍‌‍‌‍‌‍‍‌‍‍‍‍‍‍‍‍‍‌‍‍‌‍‍‌‍‌‍‌‍。 盘龙城文博人从无到有、精耕细作,以专业的知识、饱满的状态,克服了展览筹备过程中的重重挑战,每个人都从中得到了历练与成长。 此刻,他们或许正在策划即将引进的临展,揭开某个文明的神秘面纱; 或许正在库房内观察某一件红陶杯,破译盘龙城先民留存的密码; 或许正在互动体验区内授课,解读盘龙城先民的生产生活……

  未来,更加强大的他们将继续在这片遗址上发掘、研究,同到访的观众交流、述说盘龙城遗址的前世今生。

  伴随着盘龙城遗址陈列的完成,一座同遗址环境和谐共生的博物馆正式落成。 遗址内的野生动植物、湖泊等自然资源与商代城址展示相得益彰,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了繁华城区中的一片绿洲。 观众在展览中穿梭,逐渐清晰地拼构完成对整个盘龙城遗址历史的想象与认知,一点点拼接串联碎片化的信息,发现、见证。

  盘龙城是武汉城市精神和文化形象之本,3500 年武汉精魂,将深深印刻在每一位观者的心中。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