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浅析饮食与文化

时间:2020年07月31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历久弥新并呈现丰富多彩的状况,原因是由于各个民族、区域所具有的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逐步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时代、区域饮食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一个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历久弥新并呈现丰富多彩的状况,原因是由于各个民族、区域所具有的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逐步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时代、区域饮食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不仅以物质的形式存在于百花齐放的饮食流派中,也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卷轶浩繁的饮食理论文献典籍中。下面我将从我国饮食文化的研究现状,国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及饮食文化文字剖析三方面浅析饮食与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饮食文化

饮食科学

  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现状浅析,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民以食为天”的儒家饮食思想:食为立国之本,是国计民生中的第一件大事,但是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却鲜有。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同的饮食文化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为了更好的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其中的饮食文化是重要手段。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受封建思想束缚,烹调等厨艺往往被看作是“奇淫巧技”。也往往由于此,伴随着我国饮食文化的日渐繁荣,对于这种底层文化的研究却鲜有。于是形成了一种饮食文化兴盛于世俗生活兴盛于帝王世家,却无法正常的被史册所记录,有的也只是野史[1]。博明曾说:“由古溯今,惟饮食、音乐二者越数百年则全不可知。《周礼》、《齐民要术》、《东京梦华录》及唐人食谱,全不知何味,所记汴城杭城食料,大半不知其名。”可见,在古代,饮食文化的研究并不被人们所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认识到饮食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加之饮食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正确把握消费者的饮食消费行为、提高餐饮企业经营水平,许多学者越来越关注饮食文化的研究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从上世纪初,中国就开始了对饮食文化的研究,中国饮食从真正意义上被划归到文化范畴,并结合历史做了系统的研究。如吴敬恒、蔡元培、王云五在1934年出版的《中国民食史》。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十年,对饮食文化的研究也越来越分类化、专业化,出现了许多特定化、专业化的饮食著作。对于饮食文化的历史溯源以及朝代和概述方面的研究颇多,代表性的有《中国食品文化论稿》(徐兴海主编2005)、《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赵荣光2003)、《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王利华2000)等;对于饮食文化中的专题性的研究,有《中国古代名菜》(王仁兴1987)、《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季羡林1997)《中国箸文化大观》(刘云1996)等。此外饮食文化少不了“饮”文化,因而,对“饮”的研究也颇多,比如对“饮”中“酒”的研究何满子曾专门针对酒撰写中国酒文化,其专著《中国酒文化》(1991)便是代表,还有对“饮”中“茶”的研究有王从仁的《中国茶文化》(1991)、以及《中国茶经》(陈宗懋主1992)等。另外从研究的工具角度出发进行参考研究的有《中国食品文化文献举要》(徐兴海袁亚莉编2005)等。

  国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兴起并非中国亦非海外华人,严格的说,是由日本学者率先开始并以日本学者为主力队伍的。之后是海外华裔学者和部分对中国饮食文化充满兴趣的欧美学者。《清俗纪闻》是200年前日本出版关于清代乾隆年间我国江、浙、闽一带民间传统习俗及社会情况的一部调查记录,其卷四为《饮食制法》。在日本研究中国饮食史最著名的是青木正儿,他撰写了《中华名物考》和《华国风味》两部书稿。中山石子的《中国食文化事典》和日籍华裔周达生《中国食文化》、《中国食探险——饮食文化人类学》是日本学者探讨中国饮食文化的经典代表作。美国人类学教授安德森的《中国食物》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独到视角的研究。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教授顾迪的《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潜伏中华饮食文化的全球化的发展等等。这些研究或多或少的借鉴了中国研究饮食文化的部分,并且大多对中国的饮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能够给我们以一个更加客观和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中国自身的饮食文化。

  “饮食和文化”概念介绍,“饮食”的文字剖析“饮食”从其诞生之日起并不是一体,相反是两个字词是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食”字的产生要早于“饮”字。“饮”字一字也大概成型于春秋时期,金文和甲骨文中都有出现,之所以出现“饮”字,恐怕大部分缘由是因为当时王公贵族的饮酒之风,甲骨文中的“饮”字很形象,是用一个人俯身捧杯作饮之势,《说文解字》这么定义“饮”:“酓欠,歠也。从欠酓声”,“歠”,其实就是吸、喝之意。大概到春秋晚期,“饮食”二字才合二为一成为一家。“食”字最早的文字记录便已有之,为甲骨文中的“食”,甲骨文里面食很形象和生动,所绘画是用石器盛放米粒,再用盒盖盖住,在《说文解字》里面,这样形容“食”字:“食,一米也。从皂亼声。或说,亼皂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说文解字里面对“皂”的解释其实是谷米煮熟时候散发出的香气,而“亼”则是解释为想汇聚的意思,从而“食”的含义也就显现出来。

  “人化”或“人类化”,西汉以前,“文”和“化”同样是分开的。“文”之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逐渐到后来形成二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运用语言文字作为载体的东西,诸如文物典籍。当然,以及附带语言文字的礼乐制度也纳入“文”的含义之中;二是形容一个人的修养,孔子便曾用“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来形容一个君子所应该具有的修养和素质。“化”字的本意相当丰富,其中包括了改造、变化等之意,后来被逐渐引申,大义形成教化之意。至西汉后,“文化”一词出现,从哲学意义上来看,它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自我的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张岱年等人对文化进行了结构上的成才划分,将文化从物态、制度、行为、心态四个进行层次的划分[3]。

  饮食论文投稿刊物:《饮食科学》集实用性、科学性、可读性于一身,是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辽沈地区读者最喜爱的期刊,并入选全国“百种优秀期刊进连队”活动。《饮食科学》铜版纸四色印刷,版式设计精美、新颖活泼。

  “饮食文化”由“饮食”和“文化”两个词组成,构成文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关于饮食文化的定义,目前国内学者研究同样分为狭义和广义两大类。狭义的饮食文化专注于饮食的精神方面:通过食物、烹饪以及餐具、就餐形势等体现的价值观念、习惯方式及各种习俗。广义的饮食文化同时关注于饮食的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饮食文化指食物原料的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的全部饮食的总和。在《中华膳海》中饮食文化则表述为:指饮食、及食品加工工艺、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文化艺术、思想观念与哲学体系之总和。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包括:饮食物质文化、技术文化、意识文化、以及养生文化、艺术文化和社会文化等方面[4]。

  参考文献:

  [1]王赛时.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年01期:3-4

  [2]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出版社,2002年版

  [3]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贾岷江,王鑫.近三十年国内饮食文化研究述评[J].编号1009-4717(2009)03-0019-05

  作者简介:胡金宇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