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文艺思想的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

时间:2020年06月17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要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把文艺工作包括我们评论工作的任务和使命讲得很清楚。正本清源,正什么本?我们的本在哪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就是我们的本。马克思主义

  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要“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习近平同志把文艺工作包括我们评论工作的任务和使命讲得很清楚。正本清源,正什么本?我们的本在哪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就是我们的本。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一个丰富的文艺理论、文艺思想体系。

美育学刊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连续发表了三次关于文艺的重要讲话:文艺工作座谈会一次,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一次,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讲话一次,都是很有针对性的讲话,回答了市场经济环境下文艺遇到的重大问题,指明了文艺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这就是正本清源。很长一段时间,文艺界以在西方获得奖项、得到西方人的认可为目标,以西方的标准为标准,讨好西方价值观,努力与西方美学接轨。我们没有文化自信,没有艺术自信。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专门讲了文化自信问题,这也是正本清源。

  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指引下,文艺界的风气在转变,文化自信心在增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更加巩固,这是文艺思想正本清源的结果。同时,做到文艺思想的守正创新,一定要增强唯物史观的自觉性。结合我自己从读书时期一直到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经历,虽然伴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新时期文艺走过了四十多年路程,检视我自己的历史观,说老实话,过去对“历史的标准”认识是不清楚的。

  后来我们的文艺创作中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实际上这和我们的历史观发生了偏差,或者说我们的历史观原本就不是特别牢固有关。如何认识今天的现实,如何对一个文艺作品进行评论,首先要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实际上是在价值坐标上进行定位。如果没有正确的历史观,是没有办法定位准确的。历史观,在今天来说,就是要认真认识和确立唯物史观。我们要增强唯物史观的自觉性,要有一个大历史观。

  这个大历史观是什么?第一是要认识五千年来中华文明的演进历史,认识中华文明体系、中华美学精神的特征和价值,及其与西方文明体系的区别。第二是要认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是如何积贫积弱,被列强欺辱,中华儿女又是如何上下求索,中外求索,浴血奋战,浴火重生,从站起来一直到走上复兴之路,从衰亡到新生再到复兴的转折这一段历史,清楚我们从哪里来,是如何走过来的。第三是一定要清楚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和资本主义体系建立以后,他们在世界上的所作所为,他们的殖民主义和扩张,要对世界历史再认识。

  2019年,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来历史性变革中所蕴含的内在逻辑。”历史有自己的规律,有自己的逻辑,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我们要很好地理解历史的逻辑,不能像有些作品那样,否定历史的必然性,还要假设历史,虚构历史。这是非常可笑的,这不是创新,是历史虚无主义。如果可以对历史进行否认、进行假设的话,那历史还有什么意义?习近平同志这一段话非常重要,我们要深刻解读“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含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势,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的激励”。

  这段话虽然没有使用历史观这个概念,但是讲到了我们解读历史发展过程中潜在的逻辑,即认识逻辑要和历史相统一。我们不能用一己之见对历史进行假设,否定历史的逻辑、规律和必然性,否则,就背离了马克思讲的历史的、美学的原则。历史的这个原则一定要坚守住,找到它的规律,感受它的逻辑,表达中华民族奋斗史诗,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张德祥

  文艺论文投稿刊物:《美育学刊》(月刊)创刊于2010年,由杭州师范大学主办,这是我国目前唯一的美育研究专业期刊,为国内的美育以及艺术教育研究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