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探讨迪庆藏族家文化中的生态文明伦理观

时间:2018年09月27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作为一名中国人,就需要深入了解我国的文化精髓,将中国的文化发扬广大,为此,下面文章就重点对于云南省藏族家文化善美家风特征进行论述,站在生态伦理学的角度讲述云南省藏族家文化崇敬自然、尊重生命、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从而可以推动多民族家文化的薪火

  作为一名中国人,就需要深入了解我国的文化精髓,将中国的文化发扬广大,为此,下面文章就重点对于云南省藏族家文化善美家风特征进行论述,站在生态伦理学的角度讲述云南省藏族家文化崇敬自然、尊重生命、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从而可以推动多民族家文化的薪火相传,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

  关键词:生态文明,藏族,家文化

生态文明

  2016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和《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实施方案》,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五位一体”新格局是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提法之一,由此足以体现“生态文明”对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传承家文化的发展,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与“五位一体”中的“文化建设”相互融合,共同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家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家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范式,全世界只有中国将“家”与“国家”联系在一起。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多赢的基础上,家文化反映了社会文明、社会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等多方面的发展。

  (一)传统家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家文化中的“家”不仅限于社会学意义上的家,这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在英美国家,“家庭”包括丈夫、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但是在中国费孝通先生认为我们常说的“家里的”可以指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侄子一大批,而“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2]。

  从伦理学视角探讨,“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家庭到家族、国家、家天下,中国人以“家”为纽带,安身立命、构建社会、管理国家、治理天下,世代传承。家庭是中国社会的细胞。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所起到的作用异常广泛深远:培养亲情、稳定社会、处理矛盾、教育后代。家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世代祥和、延绵传承做出了独一无二的卓越贡献。从哲学视角探讨,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经历了百年的转型与发展,“家文化”也由原本的传统文化转变为现代性家文化。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3]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家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应尽的义务。家文化包含着家风、家训、家德,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精神尺度,更是家族性格特征和家庭的道德规范。(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特点

  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内涵、途径、方法及特点持有不同的观点。郇庆治等从管理哲学和战略维度视角分析,提出“绿色革命”[1]观点,作者在更宽阔的国际与国内政治语境下讨论了我国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激进变革或革命性意蕴[4]。

  “生态”可从两方面阐释其内涵:第一,从一般的理解来看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的一种普遍状态,或是一种生理特性或习性;第二,基于“结构-功能-流”[5]的角度理解,是指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一种相互关系而产生的由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形成的功能。生态文明(或文明的生态化)对人类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更多的学者从自然角度、人与自然关系角度、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角度三个方面对生态文明加以定义。赵成认为,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在人与自然相统一基础上的环境文明,它不仅把人类看成是自然界的一员,而且,把自然看成是人类的无机身体和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6]。

  归纳总结,生态文明存在两个基本维度,笔者认为有两层内涵:一是理论层面上的,包括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文化、意思、法律、政策等;二是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实际行动。总体而言,生态文明的定义都是强调其正面效应。生态文明是系统化的文明构成形态,体现人类多样技能的整合性,是复合型生态系统的人文呈现[7]。从马克思一系列著作中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和谐观、发展观思想脉络,例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自然辩证法》等。

  纵观阅读文献,学术界普遍认为生态文明的时代特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在世界观上,和马克思主义观点一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人类与自然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有机体;第二,从文化视角出发,生态文明强调“地球文明”与“人类文明”的统一和谐,反对以牺牲地球来换取人类的生存,提倡发展和保持一个地球作为人类发展文明的前提条件;第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实践观”,实践上,生态文明强调经济、文化、政治相互融合,把可持续发展作为长远战略选择。

  二、迪庆藏族传统家文化中的生态观念

  康巴藏族是藏族中的重要分支之一,按区域划分为横断山区的四川省甘孜、阿坝,西藏的昌都以及云南迪庆。康巴最有名的就是康巴人,坊间流传“康定的汉子,丹巴的女子”。藏语里,“康”是边地的意思,“康”作为地域概念,其范围为四川甘孜、阿坝、凉山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昌都;青海的果洛、玉树;云南迪庆等地。康巴藏族历史文化悠久,家文化代代相传。

  (一)“善美家风”的康巴藏族

  习近平同志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8]所谓的善是指人们在某种行为规范中养成良好的仁爱、善良以及宽容的优秀品质。所谓的美是指在某种道德伦理的规范下呈现出一种和谐友爱的画面,体现出礼化的美感。

  藏族按照方言分为三大支系,即卫藏、康巴、安多三支;按照地域划分为“堆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甘孜、云南迪庆、青海玉树、西藏昌都地区)、“安多”(除玉树以外的青海其他地区)、甘肃甘南、四川阿坝地区)。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羊拉乡属于康巴藏族聚居的地区,这里的藏族人民在生态文明背景下充分体现出“善与美”的家风。

  1、迪庆藏族羊拉乡家风中的“善”

  云南省羊拉乡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东北部,金沙江西岸的半山区,处于“鸡鸣三省”的特殊位置,羊拉乡的行政区划面积以酷似“牦牛角”得名羊拉。羊拉所在的区位是新中国成立后三省交界之地,历史上羊拉由于大山大江的限制,发展水平及对外交流一直处于边缘地位,但是在战争年代,其特殊的区位又是兵家纷争之地。历史上在藏、川、滇之间出现的茶马古道从附近经过,羊拉乡的发展及文明的进步受到茶马古道的影响比较明显,故羊拉乡藏族的家文化也随之有很大的影响,羊拉乡藏族家风的“善”也随之体现。

  在羊拉乡藏族家庭中我们不难发现,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当地的藏民拥有“仁爱、宽容、公正”的优秀品质。例如羊拉乡藏族目前为止仍然执行长子继承制的传统,要保证长子继承制顺利进行就需要家中其他子女拥有一颗善良、宽容的心。作为本者,不去争抢家中的财产,宽容地对待长子继承制这种现象;作为父母,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子女,按照当地的理法合理维护家中的和谐友善;作为公婆,以仁爱之心对待自家的媳妇,使媳妇平等地和丈夫承担家中一切大小事务,将媳妇地看作自己的女儿。仁爱、善良、宽容的统一是云南省羊拉乡藏族家风“善”的充分体现,以仁爱之心爱家人,以善良之心爱朋友,以宽容之心爱世间。

  2、迪庆藏族羊拉乡家风中生态的“美”

  生态伦理是指生态的伦理价值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行为规范[9]。应该如何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纳入尊重自然的轨道中,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形成了藏族关于宇宙、自然、人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我们将此称之为藏族生态伦理[9]。美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很难用文字加以生动描述,笔者以一种幻想中的画面加以描述,以此体现云南省藏族生态伦理“美”的特点。自古以来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羊拉乡藏族民众,对高海拔生态环境的脆弱与自然资源的珍贵有着深切的感受。

  如何在脆弱的自然环境中生存,是羊拉乡藏族人民自古以来一直面临的问题。作为生态移民村,羊拉乡平均海拔3700m,最高海拔5534m,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之一。程颢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10],藏族生态伦理具有东方民族传统文化的明显特征———“美”,即以综合思维模式为基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解决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主张整体和谐、统一、顺从。藏族生态伦理中所蕴含的“美”是一种和谐安定的景象。“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11]是生态伦理学领域中探讨人际伦理关系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以长子继承制为例,在云南省羊拉乡的藏族家庭关系中,无论男女,第一个孩子继承家中的一切,且找对象回家,也就是“上门女婿”或“上门媳妇”,由此解决男尊女卑的问题。因为长子继承制的执行,作为子女,继承家中的一切,同时也要赡养父母亲,意味着媳妇与女婿的地位高于其他孩子。一个家庭的安定带动着几百户家庭的安定,羊拉乡以其安定和谐的外在形态展现着藏族生态伦理中所蕴含的“美”。

  (二)藏族家文化中生态伦理价值观

  中国的生态伦理思想传统主张“天人合一”,遵循天地循环所造成的自然界的和谐秩序,平等地对待万物,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2]。

  1、崇敬自然,尊重生命

  崇敬自然。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藏族生态伦理文化认为,我们应该崇敬自然。大自然既具有生物生命特性,又具有精神生命特性。这种尊敬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不谋而合。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自本自根、先于天地万物的永恒变化的本体,是不可道、不可名的终极实在[12]。

  顺从自然生存的规律同样是藏族生态伦理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藏族对自然的崇敬也多以崇拜自然神灵为主。出于对自然的敬畏,藏族地区到处都有神山、神湖、神泉、神河,自然也有神圣的动物和植物。因此,有神山、神泉或寺庙所处的位置,都成为神圣的自然保护区。羊拉乡当地藏民在生态文明伦理观的影响下进行朝拜神山、神塔、或寺庙。羊拉乡地区的佛教属于格鲁派,羊拉乡境内有7座藏传佛教寺院(布顶寺、觉顶寺、茂顶寺、则木寺、扎甲寺、扎义寺、扎史曲林寺),为云南省藏区29个乡镇中藏传佛教寺院最多的乡。

  本地日常的宗教朝拜包括:每天早上的烧香习俗;在自家的经堂拜佛、供奉菩萨;每家轮值到本社的小庙供奉菩萨;转白塔、转神山、钻神洞、拜神湖、沐浴圣水及喝圣水、请活佛摸顶等。当地的藏族人民为了朝拜神灵,崇敬自然。尊重生命、万物一体。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尊重生命同样是十分重要的。藏族生态伦理观认为,不仅要尊重人类社会中一切人的生命,更要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存权。受传统优秀文化的影响,羊拉乡藏族人民认为人对一切生物的生存权利都应是尊敬和保护的,自然界并非只是人类物种的存在。同样,世间一切生物不可用“好”与“坏”来评判,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生存的价值。因此,云南省的康巴藏族人民不吃鱼肉,不吃活物种,他们认为鱼类是人类的朋友,他们尊重每一种物种的存在。正是这种传统生态伦理观使得藏族人民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世界都十分丰富多彩。

  2、人与自然合为一体

  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以传统文化之主干的道家和儒家为基本内容,两者都强调天人关系的一体性,强调人类来源于自然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物质观解释就是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儒家与道家对天人合一的解释同样可以认为人类依赖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资源,主张维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因而道家和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生态伦理传统。藏族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宗教文化,藏族人民拥有自己的宇宙观,认为“最初从同一源头产生了自然环境、一切生物和人类,相伴也产生了各类生物的神灵,构成了天、地和地下三个层次的宇宙模型。”[9]

  羊拉乡地处德钦县境东北部,东隔金沙江与四川省巴塘县、得荣县相望,南连奔子栏乡,西南邻升平镇,西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地势北高南低,西低东高。境内最高海拔5534m(察里雪山),最低处海拔2340m(金沙江出境点茂顶村苏鲁村民小组)。在这样一个高海拔地区,尊重自然界的一切万物是当地藏族人民生存的基本规律,也是藏族生态文明伦理道德体现。云南省的康巴藏族人民是生活在“高峻的大山中”,他们与歌为伴,与舞动情,可以体验到一种高海拔地区民族建立在生态文明伦理基础上的美学境界。人与万物相互融合,天人合一,他们信仰内心的忠诚,他们认为一切物种皆平等。他们将仁爱、善良、宽容、真、善、美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三、迪庆藏族家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家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藏族优秀的家文化传播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优秀文化的发展。在以改革为背景的今天,充分发扬少数民族优秀家文化,是文化改革的重要途径。

  (一)“善美家风”是人生价值追求的奠基石

  实地考察发现,在“善”与“美”浸润下,云南省羊拉乡藏族人民以自己追求的“善”达到生态伦理的“美”。正如廖申白学者提到,在某种意义上,“礼”的确可以被看作“德”的外部制度表现形式。因为“礼”事实上是一个家庭聚居社会所必需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德”[13]。以仁爱、宽容、公正之心传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发展。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教育就好像是一张白纸上画出人生的第一笔,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主色调。

  从社会学角度讨论,家庭作为人的社会化的第一步,是最重要的传播载体。常言道,家庭是人生中的第一堂课,一个人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以仁爱之心面对他人,以宽容之心对待社会,当他离开家庭走向社会时,必然有足够的能量和信心抵挡外来“侵略者”。因此,传播优秀的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文化,将“善美家风”发扬光大是人生价值追求的奠基石。

  (二)家风传承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伦理是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要求而产生的,立足于将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相结合的道德伦理观,以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平衡。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原来的“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在以改革为背景的今天,继承和发扬藏族优秀家文化,切实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重塑公民生态道德意识,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道德的角度,用道德的手段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天人合一的美好场景。重塑公民的生态道德意识,禁止滥杀无辜,禁止屠害生命。

  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发扬藏族家文化,使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遵循自然规律,促进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发展,科学开放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原来的“四位一体”发展为“五位一体”的新格局,是十八大报告中的新提法之一,由此足以体现“生态文明”对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指导的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传承家文化是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家文化的传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家文化传承是社会文明教养、德行培育的第一驿站,也是重要堡垒。在以改革为背景的今天,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优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郇庆治,徐越.三维视野下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评估与展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7(3):54.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23.

  [3]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2014-03-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28/c_119982831.htm.

  [4]郇庆治.中国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64.

  [5]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29.DOI:10.3969/j.issn.1000-3363.2013.01.005.

  [6]赵成.生态文明的内涵释义及其研究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08(5):46.

  [7]李校利.生态文明研究新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重庆社会科学,2010(3):98.

  [8]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EB/OL].[2014-02-2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

  [9]南文渊.藏族生态伦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

  [10]张昌山.道德之光:中华传统道德及其现代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82.

  [11]任重.生态伦理学维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96.

  [12]余正荣.中国生态理论传统的诠释与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5.

  [13]廖申白.伦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2.

  相关范文阅读:推进瑞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本文简要阐述了瑞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分析了当前建设生态文明面临的形势,并结合实际,提出了现阶段加快推进瑞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