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解析大众文艺作品的本土化价值取向

时间:2018年03月20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也在影响着作品的艺术水平和深度。我国电视剧《深夜食堂》没有正确的掌握本土化和现实主义的重要价值,存在着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冲突,也使得文艺作品缺乏应有的人文情怀和艺术意蕴,风评也不是太好。因此在如今的大众文艺创作中要注意价

  文艺创作的重要作用也在影响着作品的艺术水平和深度。我国电视剧《深夜食堂》没有正确的掌握本土化和现实主义的重要价值,存在着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冲突,也使得文艺作品缺乏应有的人文情怀和艺术意蕴,风评也不是太好。因此在如今的大众文艺创作中要注意价值取向问题,推崇本土化价值取向,传承优秀的本土文化,坚持现实主义价值取向,力求回归现实生活,坚守艺术价值,做到服务大众。

  关键词:大众文艺,价值取向,《深夜食堂》

  在当前的文艺市场上,靠商业化手段运营,以普通大众为主要目标受众的大众文艺正发展得如火如荼,它既发挥了娱乐和启迪大众的精神作用,也促进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作用和影响。但是,在大众文艺的繁荣景象中也出现了一些需注意的问题,如同质化重复、粗制滥造、宣扬不正确的人生观等。

  其实,文艺创作本身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选择什么样的题材以及怎样去表现,创作的成果,即作品体现着创作者的价值选择。以中国版电视剧《深夜食堂》为例,其所遭受的极低口碑评价折射出的正是它创作价值取向上的诸多问题,在当下大众文艺的发展热潮中,价值选择暧昧、创作倾向模糊的类似作品并不少见,很值得我们深究和探讨。

  一、盲目信奉“拿来主义”,本土化价值观念缺失

  近年来在国内荧屏和各大视频网站上常能看到被“中国化”改头换面的海外高收视率好口碑的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在追求低投入高收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购买成熟IP,接续热点话题,改编经典故事,省时省力就可以获得借势效应,似乎是商业化大众文艺很乐于选择的一条捷径。

  但是,引进日本热销漫画《深夜食堂》版权的中国版电视剧《深夜食堂》虽集合了一众明星,又有台湾偶像剧导演蔡岳勋执导,却未能再现原作及日版、韩版电视剧改编的好评如潮,收视率和口碑都低得出人意料,究其原因,首先是不假思索的“拿来主义”对引入模板未进行充分而深入的本土化改造,没有体现出本国优秀文化内涵与价值,直接导致了其悲剧结局。食堂作为串联故事的主要场所,是作品主题揭示与点睛之处,电视剧又是视觉艺术,对这一重要场景的视觉呈现上,《深夜食堂》的场景设置和美术设计却是简单“拿来”的。

  日式吧台、原剧菜单、几乎一模一样的老板角色造型,凡映入眼帘的,与原版分毫不爽。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以“食”为主的电视剧,剧中的菜品竟然也是“拿来”的,章鱼香肠、鱼松饭、酒蒸蛤蜊,炸鸡啤酒和汉堡,这些原版作品中被赋予了一定的情感故事的外国菜式,出现在中国人演中国人看的深夜食堂中,让热爱和享受着积淀了千年传统饮食文化的我国观众情何以堪。

  对于观众的热烈“声讨”,导演蔡岳勋声明,“原著作家安倍夜郎就提出三个不能改的地方:老板脸上的疤不能去掉;老板不能有背景故事;老板做的菜不能是大菜,应是普通人打开冰箱就能做的菜。”[1]但一看便知,这不等于不能有任何再度创作,严格的改编要求不能成为翻拍者不作为的理由,却往往是检验改编者创造能力的试金石。在韩版《深夜食堂》中,一样苛刻的翻拍条件,但观众观赏到的却是半敞着牛仔衬衣轻松自在现代范儿的老板,蜿蜒曲折的餐台上摆出的是海苔、年糕、泡菜、烤肉、豆饭等地道的韩国餐食,令网友感叹“中版《深夜食堂》跟日版之间,不止一个韩版的距离”。

  事实证明,即便是在严苛条件下,只要细致深入地开拓挖掘,本土化的改编创造不是做不到的,关键是创作者有无坚定鲜明的本土化价值取向与创作目标。电视剧播出前,蔡导接受采访时曾表示:该剧“将联合两岸三地的金牌制作团队,以’每一集故事都是一部电影’为最高要求,将料理亚洲化、制作极致化、拍摄场景国际化、现实故事温暖化”,[2]“两岸三地、金牌、最高、亚洲化、极致化、国际化、温暖化”,导演宣称的目标时髦而高远,却唯独没有“本土化、中国化”这样接地气的理念和想法。对于这样一个已经达到国际热度的IP资源,翻拍却不去考虑如何深度挖掘和体现中国文化的本土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价值意识的缺失,在文化价值取向上踏入了盲区。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应以“洋为中用”为原则,从海外引入版权的节目和作品,如果改编者没有明确的本土化意识,缺少对本土文化的充分重视和深度认知,只是一味照抄照搬,模仿借鉴之外没有本土化的转化和创造,不能体现出鲜明的本土文化价值取向,那么非但不会得到受众的好评和认可,甚至还可能会适得其反。《深夜食堂》忽视本土文化价值而导致的失败给热衷于购买国外版权的大众文娱经营者们提了个醒,引入海外模式,一定要进行适当的本土化转化,富有创造性地展现本土文化的价值内涵,才能使作品活力充盈。

  二、虚构缺乏现实主义气质,真实性价值意识不足

  文艺存在的意义不只是为人们带来消遣和欢乐,更重要的价值和功能在于使人们在欣赏过程中能够品味生活,体味人生,透视人性。因此,文艺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就自然成为人们评价那些着重反映社会生活面貌的文艺作品的重要尺度。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佳山认为:“日本原版的《深夜食堂》能够大获成功的一个基本原因就在于,以深植于日本国情的方式呈现着日本普通青年群体的‘烟火气’”,[3]这句话的意思与经典文论话语中的“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基本相通,作品的真实性使其在再现生活、表现人性的人文价值方面得到升华,具有了涵咏不尽的艺术意味。而中国版《深夜食堂》虽也触及到了某些社会问题,但由于故事虚构过于明显,真实性价值观念不足,表现手法简单粗糙,渲染感情清浅浮泛,极度缺少现实主义气质,使本可以挖掘得更深的人情冷暖、生活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在谐谑笑闹中轻巧带过,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

  一方面,剧中深夜食堂所处的空间环境表现的太过于虚拟并且模糊,故事的发生缺少了给人真实感的“典型环境”,从而使人物的出现、言动、内心情感的波澜也失去了最坚实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支撑。不知坐落于哪城哪地儿的西式门面,一个招牌和广告也看不清的街道,被网友评价为“玄幻”“诡异”。一看就是日本“居酒屋”的内部设计,更让绝大多数普通人生发出距离感,与国人经常用来宵夜的路边摊大排档饺子馆面条店相比,这种日式料理店在我国一般不可能是普通工薪阶层经常消费的场所,比如在同时上映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日式餐馆“酱子”的顾客就都是上海商业中心区的高级白领和金领,和普通大众的生活不知隔了多少层。

  另一方面,剧中深夜食堂呈现的夜生活也与我国百姓的日常生活经验距离较远,不能给观众以代入感。在缺少明确的典型环境及周边消费场所陪衬的情况下,半夜至凌晨到餐馆吃饭的情节设计本身就是不易被国内广大观众所接受的,况且该剧的定位是“暖心暖胃的治愈型电视剧”,而非传奇,所以,如何尽可能地运用细节真实而使大众融入艺术真实是该剧本应突破的重点难点。但令人遗憾的是,这部以美食为噱头的一档电视剧,却恰恰是在饮食细节上虚假做作的让人难以忍受。

  且不论中国演员故作深沉真挚地细细品味着那些中国观众从未吃过的外国菜,更不必说好不容易等到中国菜出现时,冷清萧条的一小碗红烧肉,没有每个人从小吃到大的热气腾腾,好不热闹,黄老板一本正经端出来的煎饼果子,也缺少常见的劲爆葱香,就连大众平时常吃的速食方便面在剧中居然都不用砂锅不加冒菜甚至连个卧蛋都不见,一点儿家常味道没有,百姓生活难寻。再加上改编情节上缺乏逻辑的无厘头跳跃,各种类型片桥段套路的拼接,只让观众觉得莫名其妙或干枯乏味,根本不可能随剧情进入某种美好回忆的温馨氛围,分享美食的抚慰与内心的感动了。

  相比之下,我们完全能够理解为什么原漫画作者安倍夜郎在三条改编“禁令”中特意要求“老板做的菜不能是大菜,应是普通人打开冰箱就能做的菜”,日剧《深夜食堂》的导演松冈锭司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理念时,也认为要用“平淡无奇的大众餐馆里常见菜”表现“市井民众的日常生活”,像过去的日本老电影那样“通过细腻地描绘自己半径5米之内的日常生活来透视对面的社会现实”,来描写普通人的故事。[4]

  在他们看来,为使深夜食堂成为“让大家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满面笑容回家的治愈天堂”,就要尽可能地贴近真实,让故事富有普通大众现实生活的烟火气。可见,故事难免虚构,甚至根本离不开虚构,但在虚构的故事中应灌注与显露强烈的现实主义气质。只有以真实再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创作目标和宗旨并努力践行,扎根大众、深入民间、“身入”“心入”“情入”地体验和咀嚼生活,消化融入创作,注重细节真实,才能创作出与民众生活接地气,受到大众喜爱的作品。否则,所谓的“都市情感剧”就既让人看不出“都市”,也感受不到“情感”,说的再好,想的再妙,也只剩概念而已。

  三、粗暴追逐商业利益任意舍弃艺术价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大众文艺,文艺与资本结合已是自然常态。文艺作品的生产和推广需要资本的力量,通过文艺作品的宣传,资本可以更快更多地获得收益,双方联手共赢,有益无害。但资本追逐增值获取利润的唯利本性与文艺追求超越世俗的艺术本位价值常常相互抵牾,发生冲突,此时,如何权衡两者关系,进行价值择取就考验着创作者的创作水平、博弈能力及抉择倾向。在当下的流行大众文艺影视作品中,这种冲突在植入广告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电视剧《深夜食堂》植入广告数量众多,镜头密集,手法拙劣,商业气息过于浓郁以致网友调侃《深夜食堂》成了“深夜广告”“广告食堂”,受到广大观众的强烈责骂和拒斥。满眼赤裸的广告,频繁出现的品牌特写镜头,大段大段说教式的独白广告词,为迎合广告的需要甚至不惜编造违背客观生活和内在逻辑的剧情,都可看出其在追逐商业利益时,对作品艺术价值的毫不用心和任意舍弃。

  暴力植入广告,是商业利益驱动的直接结果。据报道,“尽管差评不断、收视率下跌,但这部热门IP改编的电视剧仍然给投资方带来较大的收益。”“对于这样一部IP作品来说,一系列的广告赞助就已经能让电视剧收回部分成本。”[7]而且事实上,出品方所公布的“主营业务收入前五名的影视作品中也有《深夜食堂》的身影。其实,植入广告早已是观众可以接受的“显规则”,正如《影视蓝皮书(2017)》中有数据显示,65%的观众不排斥植入广告,但问题是大众希望广告的数量、形式、与剧情的融合度都能经过精心设计,起码以不违背常识,不与剧情相违和为底线,至少不损害作品原有的艺术价值。而且,广告大师伯恩巴克曾说过:“广告创意是赋予广告生命和灵魂的活动,要使观众在一瞬间发生惊叹,立即明白商品的优点,而且永不忘记,这就是创意的真正效果”。[5]

  确实,从那些优秀的植入广告案例看来,越注重创意,讲究艺术价值的,越能给观众以深刻印象和良好感受,从而更易实现商业促销目的。要想在商业环境下保证作品的艺术价值,除了创作者要有一定的艺术技巧水准,能够使植入广告与作品调性相吻合,艺术与商业相融合外,更重要的是其能否坚持职业操守。正如“有节操的演员不会去演雷剧”,有操守的导演和制作团队也不会乱拍广告。蔡岳勋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表明,他自己其实拒绝了不少品牌商的无理要求,“我是真的会去吵架的”,“以后我的导演合约里面一定会增加一条:‘所有的植入要怎么拍,我有最终的决定权’。以后我不会再接受这样的事情。”[6]蔡导如此表态虽为时已晚,但未必不是亡羊补牢,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并非人人都能有蔡导这样的态度。

  因为据介绍,出品方无法突破蔡导,就把大量的植入广告环节安排在了另一位导演的环节拍摄。况且,又有内部人士透露:出品方“华录百纳前期都和品牌主把合同定死了,口碑多少、场景植入多少、露出多少秒一清二楚,他们肯定要想办法完成的。”[7]在当前大众文艺充分市场化的条件下,当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发生冲突时,是以艺术为本位,使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还是以金钱为本位,使社会效益服从经济效益,这问题的确是考验着每个从业者的价值抉择。

  总之,好的大众文艺就应该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以电视剧《深夜食堂》的价值取向问题为参考对象,可以说,当前大众文艺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努力发扬传承本土文化,坚持真实价值观,回归艺术本质,发挥原创精神,真诚服务大众,实现现实生活,力求以工匠精神“求真”“求实”“求严”地传承中国故事,才能创作出优质的无愧于人民与时代的中国的大众文艺。

  推荐阅读:文艺理论研究文学论文投稿

  《文艺理论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80年6月,是由为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文艺理论学术刊物。主要发表当代中青年作家、文艺评论家、教育工作者的学术论文,研究探讨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方面的问题,同时介绍国内外最新文艺思潮及各学派观点。文艺理论研究 2016年 第6期目录: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