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旅游类核心期刊论文范文(两篇)

时间:2017年08月23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下面是两篇旅游类核心期刊投稿论文范文,介绍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以宏村为例探讨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篇论文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旅游业发展,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下面是两篇旅游类核心期刊投稿论文范文,介绍了古村落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以宏村为例探讨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篇论文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旅游业发展,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旅游学刊

  《宏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困境》

  摘要: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近年来的学界研究热点。以知名古村落宏村为例,独特的“牛形”空间布局、典型的皖南古村落风光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是其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但由传统经营向多样化经营转变的过程中,宏村旅游也面临着商业化趋势过度、社区利益受损等开发与经营问题。要走出当前的旅游市场困境,可通过多元化的文化开发模式以及合理的社区利益分配经营方式,协调好资源开发和遗产保护两个方面,从而促进宏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市场困境;宏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导言

  古村落遗产资源是近年来旅游界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国历史文化悠久,以皖南的知名历史文化旅游遗产地徽州为例,先后有黟县的西递、宏村,歙县的棠樾、渔梁等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和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由于古村落遗产资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在保护好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让旅游开发为当地发展带来最大化的效益,是学界与业界的共识。本文以皖南知名古村落宏村为例,结合目前旅游市场中出现的管理体制落后、商业化倾向严重、社区利益受损等问题,从开发重点、经营模式这两个方面探讨宏村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应模式。

  二、宏村旅游资源的构成分析

  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北部,是徽州乃至全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文化原真性的明清古村落代表,在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首批12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对于宏村遗产旅游吸引物的构成和内涵,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牛形”的村落空间布局。古时的宏村人经过对居住环境不断地调整与改造,匠心独运地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国村落建筑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从高处看,全村的建筑、街道、水系构成了一头巨牛形状——正所谓“山为牛头树为脚,桥为四蹄屋为身”,九曲十弯的人工水圳从西北引水流贯整个聚落,并在宏村的中心汇聚成半圆形的月沼,这种水系的设计满足防火需要和方便村民日常生活用水。宏村在建筑与环境营造方面,择吉而居,顺应自然,合理布局,既能在物质上满足生活需要,又能在精神上产生一种情致,满足审美的功能。这种独特的村落布局由“人、建筑、大自然”三位一体互相协调的观念转化而来的,宏村在牛形框架下被设计位于山水环抱的中央腹地,形成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风水格局。除了给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与生态环境外,独一无二的仿生学村落景观也为宏村带来了“人无我有”的遗产旅游资源,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2、典型的皖南古村落风光。宏村背靠雷岗山,南附南湖,整个村落依山傍水,风景秀丽。雷岗山的榛树林繁茂多姿,南湖边的杨柳、银杏等古树与古建筑相辉相印,“无论是从村外的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还是从村内温馨的人居到村外明丽的山水间,都开合有度,张弛得法,过度十分自然”。宏村在山环水绕、粉墙黛瓦之间,处处流露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幽雅的清新气质,碧波荡漾的南湖与粉墙黛瓦遥相呼应,历史悠久的民居祠堂和街道牌坊栋宇鳞次,呈现出了一派典型的皖南乡土古村落风光,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赢得了众多游客的驻足与欣赏。

  3、丰富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徽州素有“东南邹鲁”的美称,从府县到村落往往都广设祠堂,遍立书院以发扬崇儒习尚。随着宏村旅游市场的开发,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以有形或无形的形式呈现在游客面前,例如汪氏宗祠乐叙堂、南湖书院等。祠堂曾作为宗族最基本的活动载体,凝结着精神财富与审美精华,是留存下来反映徽州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从外观看,汪氏宗祠乐叙堂的主梁门窗修饰以徽州“三雕”融合“古、雅、美、大”于一体,对游客来说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从文化保存功能来看,乐叙堂亦给宏村保留了宗族家谱、家规等徽州文书等精神财富供后人敬仰,这对慕名而来的游客来说也是独特的旅游吸引物。除此之外,曾为宏村培育出一代代的人才的南湖书院也是宏村旅游市场的吸引物之一,森森书院的堂匾楹联,门楣的笔走龙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如今前来观光的游客们带来了书院文化的审美意趣。

  三、宏村旅游所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宏村旅游市场始终是围绕着古村落遗产模式进行着开发和管理,在由传统经营向多样化经营转变的进程中,存在一定的资源开发和经营管理上的问题,具体表现为:1、商品化趋势过度。宏村在发展旅游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商品化过度的趋势,古村落遗产资源遭到破坏,给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例如:(1)对宏村徽州文化的曲解、伪造,为了推销旅游商品而牵强附会地出现制造出“伪文化”、“伪文物”,违背了徽州文化的在当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2)出于商业目的对宏村原有文物进行“建设性”破坏,即在旅游的名义下,对村落的古建筑遗产随意改建、拆旧建新,破墙开店。例如在未合理规划的情况下,将古民居大肆改建为餐馆、民宿等旅游设施以增加收入。过于浓重的商业氛围,不仅破坏了宏村原有的宁静、质朴的古村落风光,而且对古村落遗产保护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历史风貌的丧失,使游客失去了在宏村旅游体验的真实性。

  2、村民经济利益受损。在宏村旅游市场的经营管理中,村民的经济利益没有获得很好的保障,因旅游季节性特点产生的经济风险、村民之间贫富差距加大也未能合理地调节。主要表现在:

  (1)门票收入分配不公允。由于旅游资源经营权的转让,黄山京黟旅游开发总公司作为投资者掌握了宏村30年的经营开发权,其主要旅游收入来自于门票,景区大门票的价格为55元/人,其中门票收入的67%由京黟公司作为经营性收入,20%作为文物保护基金,交给宏村村委会的只有13%,而在这13%中,有5%归镇政府,只有剩下的8%归村里支配,主要分配给指定的景点居民。利益协调不均造成了宏村居民的生存压力增大,旅游发展产生的利益未能得到有效保障。

  (2)经济风险增加。宏村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旅游业,导致了当地村民的就业结构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村民的就业范围由最初的以务农为主,转为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包括成为旅游公司的导游或景区清洁人员,或者是个体生意经营。由于旅游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因而很多村民的工作收入或经营收入也呈现明显的淡旺季,收入通常很不稳定。

  (3)贫富差距加大。社区居民的贫富差距也易被旅游业中经济收益的不同所拉大,比较富裕的村民可以开设具有徽州文化风情的民宿,或利用私家住宅改造后进行观光接待,获取较多的经济收益。而那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差或是缺少资源赋存的村民,只能从宏村旅游中获得较少收益或者根本没有收益,村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也会给给宏村旅游发展添加新的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商品化趋势过度、社区利益受损等资源开发与管理问题对宏村旅游造成的困扰日益严重,文化的原真性以及村民经济保障也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徽州其他古村落如西递、呈坎等同样面临着类似的困境。因此,结合宏村资源开发所处困境,对走出困境方法进行探索,能为古村落型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对宏村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对宏村旅游市场来说,平衡好资源开发和遗产保护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主要就文化多元化的开发模式、重视社区利益的经营模式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文化多元化的开发模式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对宏村古村落旅游来说,徽州文化能准确传达宏村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遗产价值,合理的旅游开发又能够将宏村古村落的遗产价值转换成经济价值。对徽州文化的多元化开发能够有效控制宏村的商业密度,调整商业结构,具体来说,可从文化设施、文化活动这两方面进行落实。1.文化设施。文化设施以博物馆和展览馆为主要承载形式,将宏村的独特的风水格局和徽州历史文化精神内涵展示给游客和参观者,如:(1)开设建筑风水学博物馆,以宏村的“牛形”村落空间布局为主题,从风水学、建筑学、地理学、生态学等角度对宏村独具特色的布局进行介绍和科普,并运用三维技术加深游客的直观体验。

  (2)结合新安理学、徽州朴学、徽州教育、徽州文献、徽州版画、徽州三雕、徽剧等徽州地域的特色历史文化,建立综合型博物馆,让游客在宏村这个极具代表性的徽州古村落中一览徽州历史文化的缩影,这种缩影在旅游市场中的投射真是综合型博物馆的存在,这是徽州文化价值在当代的体现和输出。

  (3)根据徽州丰富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开设同时具备展示与销售功能的展览馆,不失为一种积极扶持民间艺人向旅游者集中展示徽州的传统民间工艺的有效方式,同时辅以到位的讲解,不但能够加深旅游者对徽州民间工艺的感知,而且也有助于旅游纪念品销售量的增长。

  2.文化活动。文化活动主要是将徽州传统民俗文化适度改良后,投入到宏村的旅游市场中去,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增加游客对徽州文化的参与感和认同感,以此能够协调资源开发与遗产保护的矛盾,并扩大宏村作为知名古村落的品牌效应。当然,宏村旅游市场中文化活动的举办,须基于对徽州传统文化的准确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考虑到适度合理的原则,将包括如舞火龙,舞钟馗,抛绣球,招女婿,入学堂,宗祠堂会等妙趣横生的徽州风土民俗融入到宏村的旅游活动当中去,这种对徽州传统历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模式,不但丰富了游客对古村落旅游的体验方式,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宏村旅游市场中“伪文化”现象的发生,维护了徽州文化的原真性。

  (二)重视社区利益的经营模式

  古村落社区本身集村民的“生活空间”与游客的“游览空间”于一体,村民是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利益相关者,他们往往对宏村遗产地资源特征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旅游地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他们又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旅游发展的影响和冲击,如上文提到的旅游收益分配不均、收入风险增加等困扰。在此背景下,采取重视社区利益的经营模式,保护好村民的“生活空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活动造成的矛盾,对宏村古村落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关系也起到良好的协调作用,具体可实现的参考路径为:

  1.提高宏村村民的景区门票利润分成。宏村目前对游客采取的是统一收取大门票的收费方式,按照合同规定,京黟公司只把门票收入的8%分配给宏村,2013年,宏村人均年分红仅有2800元,可以理解在旅游发展的一定阶段,利益的妥协是处于弱势的村民所须做出的让渡,但过于低比例的门票分红,大大削弱村民从门票经营中所得的收入,导致了村民对宏村旅游发展态度比较消极。根据调查显示,(宏村)居民家庭收入在全村的位置越高,对旅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认可,因此,逐步提高村民的门票分红比例,提高单位家庭收入,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村民对古村落旅游的参与和保护的积极性,为宏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扶持多样化的农村产业建设项目。宏村的旅游发展应当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这其中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就目前整体形势看,宏村不但应大力发展农渔副业和生态化种植、养殖模式,如扩大油菜、桂花特色产业基地拓宽村民收入渠道,规避旅游淡旺季带来的收入落差;而且要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如小额贷款、基础设施建设、直接补贴、培训、扶持民间旅游协会建设等保证古村落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并保证旅游发展的利益最大化程度留在当地。政府的公共服务扶持项目能够提高村民在旅游市场发展中的参与化程度,扩大村民整体经济收益,缩小贫富差距,在政策层面上保障了村民的权益。

  五、结语

  在古村落遗产资源日益受到关注和遗产地旅游不断升温的当下,商业化痕迹过重,以及旅游发展与社区利益的共生矛盾愈发显现,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资源开发和景区管理经营的困境。本文选择以宏村为例,分析了宏村古村落旅游资源的构成,具体阐述了村落布局和景色的独特性、徽州文化精神内涵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外在表现等,并就宏村在资源开发与管理中所处的困境探讨完善和进一步规划适合旅游市场发展的相应模式。对落实于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的文化多元化开发模式,能够维护好宏村徽州文化的原真性,并从一定程度上遏制商业化过度的趋势;而采取重视社区利益的经营模式能更好地保障宏村村民旅游收益,规避因旅游淡旺季产生的经济风险。以上两种模式均立足于宏村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发展,对其他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性。

  参考文献:

  1.王炎松.《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54)

  2.邹统钎等,中国遗产旅游资源管理战略研究[M],旅游教育出版社2015:59-60

  3.陈艳,古镇遗产分类及资源型古镇的保护性利用模式初探[J],东南文化,2012(1):35-40

  4.左冰,保继刚,旅游吸引物权再考察[J],旅游学刊,2016(7):13-23

  5.宋瑞,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古村镇旅游发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03.

  6.蒋海萍,王燕华,李经龙,基于社区参与的古村落型遗产地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09(8):24-28

  作者:马振 单位: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摘要:悠久的传统文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代代相承,为人们所接受和传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文明中占据很大比例。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旅游业发展的相互影响,来阐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并对旅游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迅速使国民收入不断增加,人们手里逐渐积攒了一定的财富,同时也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交通的便利、带薪休假等政策的实施,让人们越来越愿意走出家门,在闲暇之余带着家人外出旅游,在放松精神的同时去了解博大精深的各民族各地区文化。所以就带动了近几年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拥有的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更是对发展旅游经济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为旅游经济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我国旅游业在近几年正在高速发展,最近几年,我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率以及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逐渐增加。从2011年~2016年旅游人次数据统计中,我们能够看出,我国国内旅游人次逐渐增加,旅游俨然已经成为大众消费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尤其是城镇人口外出旅游比例大幅提高,所占比率大幅上涨。与此同时,外来游客数量也在稳步增加,2016年外来入境旅游人次达2814万之多,同比增长了8.3%。但是通过对近几年的入境人口数据分析来看,外来入境旅游人口并没有很大的提升。虽然2016年相比2015年有大幅度提升,但总体来说,入境人数还是在3000万人次以下。由以上数据显示,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少的效益,但同时,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提升文化宣传力度,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保持民族文化特色,以中国文化特有的魅力吸引外来游客入境旅游。

  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性

  2.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概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指的是以非物质形式展现的一种文化形态,比如皮影、杂技、曲艺、舞蹈社会风俗、传统工艺等等都是以实践和表演等形式呈现给我们的一种文化,而并非以物质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但它并不是完全绝缘于物质,而是对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产物更加偏重。

  2.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必要性

  文明的发展进步,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涵。城市建设的形象表现不仅体现在城市的建筑、经济发展成果上,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内涵之所在。我国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具有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内容,比如服饰、舞蹈、工艺、语言等,这些都是我们祖先留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少数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仅仅是少数民族文化在我国丰富多彩,同时我国是世界上拥有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如果再不对民族文化加以传承和保护,那么他就会在历史的交融中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因此,对诸如少数民族文化这样代表历史文明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研究课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力度加强,不仅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还可以培养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将加强中外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对各行业发展都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着重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旅游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3.1提升旅游资源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形态而存在的一种精神领域创作的活动及产物,可以在旅游业发展中得以合理开发利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各异,种类丰富,大力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将特色的民族文化融入到旅游文化中,丰富其内容,可以增加旅游开发的类型,提升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3.2提高旅游价值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曲艺、杂技、传统舞蹈、传统工艺、民俗等,比如苏州的昆曲、河南的豫剧、山东的秧歌、新疆的舞蹈、中国的剪纸、端午节、彝族歌舞等,各种形态的文化表现形式,让游客不禁在旅游过程中,在参观自然杰作的同时,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得以了解,通过欣赏传统舞蹈、曲艺、杂技、亲身体验手工艺创作等活动,融入到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渲染的氛围当中,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影响旅游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包括自然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大力开发旅游业的同时,不仅要注重保护自然资源,还要注重加大在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发展方面的投入,提高旅游价值,提升民族内涵。

  4旅游业发展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

  4.1旅游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方式的保护下,很难在新时代背景下得以传承,也很难将其真正价值体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产业化开发。近年来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对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本身极高的旅游价值,也被纳入旅游项目类型开发的行列当中。这些承载着人类文明、见证历史发展的文化,也给游客带来了巨大的吸引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旅游业这一载体的开发中得以传承和保护。

  4.2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传承发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旅游业的发展逐渐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公众面前,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亲自参与情景体验,得到了极大的精神享受和震撼。游客通过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及亲身体验,了解旅游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亲身感受文化的多样性,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从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同时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刻不容缓,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4.3旅游业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有它独特的方式,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又为其开发出新的体验项目和活动空间,为其在陈旧的传承方式上增添新鲜感和吸引力,不断创新文化表现和体验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游客的面前,供其观赏和参与,并为其增添了新的活力。

  5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的共同发展

  5.1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法规制度

  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注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用之有度,合理有序地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市场,尽快建立规范市场的相关法规制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创造良好的环境,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坚决打击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不当行为,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项目开发过程当中可能或者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开发市场,保障其合理化、规范化。

  5.2创新开发模式

  我国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形式相对较少,涉及的内容不够全面,没有将其内在价值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我们可以在传统的博物馆展现、口头叙述、节目表演、节庆活动等形式下,开发出新的旅游项目,可以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合作,开创出新的旅游线路,比如建设具有文化特色的旅馆、酒店,开办农家乐,独特的参与体验等,全方位、多角度开发、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

  5.3政府引导,全民参与

  当下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同时也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参与,如何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政府可以加大对民众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拍摄宣传短片、利用媒体资源、建立交流演出机制等形式,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同时在正确方式方法的指导下参与到保护行动当中去,并在保护过程中共享保护成果。

  5.4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资金技术支持

  有些旅游开发商为了经济利益,吸引更多游客,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商业化、商品化、庸俗化,严重扭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真实目的和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对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档案并加以妥善保管和合理利用。当地政府还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提供支持,设立专项基金,对传统工艺技术的保护和传承,可以用津贴鼓励的方式引导当地年轻人传承工艺手艺,使传统工艺精髓得以传承。一方面创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5.5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旅游活动

  在旅游宣传中增加以非物质文化遗传的宣传活动为主题活动,旅游地可以通过开办民族文化展览会、民间传统技艺大赛、舞蹈巡回演出等多种形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提高公众参与度,让大家更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双赢。

  6结语

  近年来,旅游产业发展迅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珍贵的旅游开发资源,如何得以正确保护,是我们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直高度关注的问题。本论文中针对两者的相互作用做出了相应的阐述,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及自身感受和网络宣传活动的了解,对如何正确引导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开发,正确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指出。

  参考文献

  [1]王文文,孙静.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与旅游开发[J].科技经济市场,2009(11).

  [2]徐子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J].淮海论坛,2012.

  [3]王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与建议[J].神州,2011(23).

  [4]施榆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

  [5]张瑞瑶,王磊.浅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4).

  作者:史亚奇 单位:商丘工学院管理学院

  推荐阅读:旅游学刊为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旅游专业学术期刊。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