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艺术类论文绘画艺术下中国画的审美特征研究

时间:2016年08月08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这篇艺术类论文投稿发表了绘画艺术下中国画的审美特征研究,现代中华艺术是有传统中国绘画艺术融入很多现代元素之后形成的艺术,论文分析了现代中国画艺术的表现,研究了现代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从而衍生出更好的艺术作品,传承中国绘画艺术。

  这篇艺术类论文投稿发表了绘画艺术下中国画的审美特征研究,现代中华艺术是有传统中国绘画艺术融入很多现代元素之后形成的艺术,论文分析了现代中国画艺术的表现,研究了现代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从而衍生出更好的艺术作品,传承中国绘画艺术。

艺术类论文投稿

  【摘要】绘画是精神文明的产物与载体,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西绘画艺术不断交流、碰撞,极大地促进了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研究现代中国画的审美特征,有助于发扬民族文化与艺术精神,对现代中国画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文章分析了现代中国画的表现力,并对其审美特征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艺术类论文投稿,中西绘画艺术,现代中国画,审美特征

  所谓现代中国画,是与传统中国画相对而言的。明清以前的中国画具有明显的古典特征,被称为传统中国画[1]。而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西方绘画艺术传入我国,特别是造型技术、构成观念与色彩技法的引入,对中国画的内容与表现形式产生巨大了影响。中国画以其广阔的胸襟兼容并蓄,促进了中国画艺术的变革。现代中国画借鉴西方绘画技法,融入了很多现代元素,与传统中国画具有一定的差异。在这种背景下,现代中国画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特征都有了明显的改变。

  一、中西绘画艺术融合理念

  著名学者彭吉象先生曾这样形容中西绘画艺术:“中国绘画崇尚意境,西方绘画崇尚形象;中国绘画重视表现手法,重视画面感情,西方绘画重视对客观对象的再现,注重理性;中国绘画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方式,西方绘画则是以光和色表现物象。”总而言之,中国绘画重视对意象的表达,西方绘画注重写实,两种绘画艺术具有鲜明的差异性[2]。中西绘画艺术的差异是因为两地不同文化、思想背景导致的,泾渭分明且并无高下之分。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已成为一种趋势,许多中国画家开始了解西方绘画、学习西方绘画,加入到研究中西方绘画差异的队伍中。在全球一体化背景,我们该怎样对待中西融合理念?其实,中西融合并不等于摒弃传统,只有尊重中西方绘画艺术,吸收西方绘画艺术的长处,并与中国特色相互借鉴,才能促进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二、现代中国画艺术的表现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中西方艺术的融合,中国画家们逐渐舍弃了传统的那种理想主义,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他们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是体现画家们的价值取向,而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价值取向,促进了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现代中国画的表现也有了很大变化。

  (一)创作题材的多元化

  传统中国画的题材内容多为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画可选择的题材内容也呈现多元化趋势,除了传统题材外,现代中国画更多地关注普通人民的生活,出现了很多描写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作品。例如吴冠中先生的《吴江人家》,充分体现了现代艺术家对人文生活的关注;何士扬先生的《夏日的海滩》,则是发掘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美;还有艺术家韩书力、李伯安,他们的作品主要描绘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3]。

  (二)绘画技法博采众长

  传统中国画中的构图、敷色、用笔、用墨等技法自成体系,有明显的中国特征。而现代中国画的创作技法吸收中西绘画艺术精华,具有极强的包容性。现代中国画技法向传统学习、向少数民族学习、向西方学习,不断创新与尝试,增强了现代中国画的表现力,为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绘画语言的创新

  现代中国画十分重视绘画语言功能的倾向,建立与传统中国画不同的审视方式,不断丰富现代中国画的表现能力。在绘画材料上,发挥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的优势,并利用平面设计、装饰性等手法增强作品的空间层次与环境氛围;在造型上,继承传统水墨画的表现方式,又运用空间关系与几何结构,实现画面抽象与写实的统一;在色彩上,吸收西方光线与色彩的表现技法,并将其与水墨风格融合,拓展了现代中国画在语言和主体情境表达上的空间。

  三、现代中国画的审美特征研究

  (一)西方绘画对现代中国画审美观念的影响

  中国绘画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在精神层面上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优秀的绘画作品,无论是传统的水墨画还是西方油画,不仅能带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还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绘画是一种只能意会的艺术形式,他通过线条、色彩等方式,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以及思想上的震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现代中国画是中西方艺术融合的产物,它围绕现代观念展开,与传统中国画具有很大的差异。西方艺术中的解剖、素描、透视理论对现代中国画影响很大,特别是对于人物画,西方艺术的引入使得对人物的刻画更加形象逼真。这样使得传统中国画中较为冷门的人物画一反颓势,成为现代绘画艺术中的主要形式。这也表明,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是在特点的时间段形成的,是社会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上讲,越是新奇、越是具有异域风情的内容,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就越是强烈。也正是因为如此,融入西方绘画艺术的现代中国画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迅速。

  (二)外在审美特征分析

  1.新绘画材料对审美空间的拓展

  绘画材料作为中国画的媒介,能够体现绘画艺术的观念精神,对绘画审美形态的表现有重要影响。现代中国画家们为了创造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也会选择独特的绘画材料。例如潘天寿创作使用自制的显浆纸,画作中会出现特殊的机理效果;傅抱石喜用牛皮纸,追求的是笔道在边缘的毛状痕迹渗化效果。除此之外,有的艺术家会选择铜版纸、布等特殊材质;有的艺术家会使用冰冻的墨块,追求冰块自然融化形成的图案;还有的画家摒弃传统的毛笔,改用油漆刷进行创作[4]。这些独特绘画材料的使用,不仅是个人艺术风格的体现,也拓展了现代中国画的审美空间。

  2.对传统笔墨形式的继承

  笔墨是中国画艺术表现中的重要物质材料,用笔和用墨是中国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中的构图、勾勒、渲染等基本技法都离不开笔墨。画家所用的笔墨是对物象感受神化了的笔墨,画中的意境也是笔墨神化的意境,体现了中国画艺术的审美理想追求。现代中国画家也都讲究笔墨的应用,将用笔和用墨技术发挥到极致,例如石鲁先生的《南泥湾道中》,就是其深厚笔力的体现;而刘子健先生的作品强调黑白,重墨轻笔,用墨色构造意象。随着中国画的发展,笔墨已不仅仅是指笔和墨,他们已经成为人们对于中国画的审美习惯,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

  3.画面空白的应用

  空白是中国画中特有的一种形式,也就是“无画处”[5]。中国画家在创作出主题内容以后,一般不会为作品添加背景,而是赋予作品中空白处特殊含义,有的表示天空,有的表示大海,用来衬托所描绘的主体。空白是一种审美符号,也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从哲学范畴上讲,是道家虚无与禅宗空灵境界的体现。无论是传统中国画,还是现代中国画,空白已经成为中国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画审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内在审美特征分析

  1.意境美

  在西方绘画思想的影响下,现代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多为写实、抽象、写意、表现等形式的自由组合。现代中国画追求意象语言的表达,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中国画整体意形同构系统所体现出来的“写”的特点上,也体现在各种图式要素与对象之间构成的内在抽象的一致性上,更是蕴含在中国化的笔墨样式和境界中。意境作为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从古至今都未改变。例如中国画大师李可染,在创作中会将自身想象力发挥到极致,追求画面意境完美地表达。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中国画的意境追求已经从对虚无、悠远环境的塑造,向着表现生命激情的方向转变,人们对中国画的审美需求也更具有时代感。

  2.现代中国画的审美取向

  任何艺术的发展,都是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现代中国画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多反映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状态的变化。随着中国绘画与西方艺术的融合,很多中国画家都在学习西方绘画技术,以期对中国画进行创新。西方绘画艺术对中国画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与世界接轨,也是中国画发展的方向。现代中国画艺术正跟随时展的方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现代中国画形式多样,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途径,创作量也逐年增高,这也是中国画发展中的必然现象。现在中国画的审美取向也向着现代化、全球化靠近。

  四、结束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画也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中国画要想创新,必须立足民族特点,既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要从西方绘画艺术中提取精华,实现中西方绘画艺术的融合。时代在不断发展,现代中国画要紧扣时代主题,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不断创新发展,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美术作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娅楠.抽象元素在现当代中国画艺术语言中的演变与发展[D].山东理工大学,2014.

  [2]潘绍雄.从审美角度看“空”在国画中的表现[J].芒种,2014(15):239-240.

  [3]吴丹.线条在中西绘画的运用和审美特征[J].戏剧之家,2015(9):203.

  [4]卢宗业,韦联华.亦古亦今中西兼融——黄独峰绘画美学思想探析[J].河池学院学报,2014(1):125-128.

  [5]姚全兴.传统风神•现代感•哲理•诗意——画家虞世超的艺术审美特色[J].美与时代旬刊,2015(3):11-15.

  作者:杜静芬 单位:中州大学

  推荐期刊:西藏艺术研究(季刊)创刊于1986年,由西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主办。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