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中小河流生态景观构造中科学的植物配置分析

时间:2021年07月07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其更加注重城市生态景观建设,这给城市中小河流生态景观中的植物配置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实际工程,探讨植物配置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重点分析科学配置植物的方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其更加注重城市生态景观建设,这给城市中小河流生态景观中的植物配置提出更高要求。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实际工程,探讨植物配置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重点分析科学配置植物的方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中小河流;生态景观;植物配置

河流生态景观

  引言:植物配置是中小河流生态景观构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能够优化生态景观观赏性,丰富中小河流的生态系统,给城市居民良好的观赏体验。因此,分析中小河流生态景观构造中科学的植物配置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工程简述

  外环西河(苏州河-周家浜)生态景观工程地处上海市长宁区,建设地点为外环西河(苏州河~周家浜)段,总跨越沿线河道长度长约3千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对外环西河(苏州河—周家浜)段沿线约3千米河道内进行亲水平台、景观绿化、栏杆、休闲景观小品、海绵景观配套等设施建设。施工场地周边市政道路较多,场外交通便利,经现场实地考察,施工场地范围内地势较为平坦,但进场道路狭窄,大型机械无法通过,材料进出场困难。

  2.探讨中小河流生态景观构造中科学配置植物的难点及解决措施

  由于该工程涉及面积较大,施工作业面广,施工沿线均为现状外环林带及绿道,为此,在该工程中,生态景观构造中植物配置工作面临以下难点:

  首先,施工沿线绿化程度较高,移植及确保绿化成活率难度较大。经过前期全面的现场勘察工作发现,本工程沿线为外环林带及绿道,施工范围内绿化较多,在开展河流护岸改造施工作业时,需要在开工前搬迁和移植部分绿化,并在改造完护岸后将其移回重新栽植,这可能造成部分植物死亡。因此,应对需要搬迁的绿化进行排摸及确认,设置合理运输路线。

  其次,施工现场通道狭小不便,大型机械及材料难以顺利进出。由于沿线具有较多绿化,外加施工现场内道路较为狭小,导致相关材料和大型机械难以顺利进出场。针对该难点,主要通过设置综合协调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开辟施工通道或利用水上短驳。

  最后,施工季节为夏季,降水较多。本工程施工周期为四月份到六月份,期间经历夏季特殊季节施工,雨水天气较多,如何有效保证施工质量是难题之一。解决该问题时,主要是编制季节性施工方案,做好技术交底等工作。

  3.分析中小河流生态景观构造中科学配置植物的有效方法

  3.1植物配置目标和要点

  在对城市中小河流生态景观中配置植物时,由于该工程主要落脚点是生态景观构造,为此,植物配置目标是建设近自然河道景观,通过合理保留施工沿线丰富的绿化资源,以乔、灌木和草地绿化为主要措施,对河道两侧绿化景观和河道堤防进行合理处理和塑造,实现融合性的景观节点建设,使其具有观赏性、自然性、休闲性和地域性。

  在植物配置要点方面,应注重景观设计的规范性和合理性,以及配置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在规范性和合理性方面的要点内容为:首先,避免种植密植林,确定河流最小洪断面以及河段预留密植林区后,拟定植物配置计划。同时,乔、灌木不应种植在堤身较窄处,这是因为此类树木根系较为发达,若是出现腐化根会对堤身安全性造成影响。其次,根据施工场地及周边的地下常水位和土层高度选择河滩地区种植的耐涝植物,充分发挥植物的防洪作用,虽然河流类型为中小河流,但仍考虑生态景观中植物布置的双重功能。最后,植物配置应与工程景观相匹配[1]。

  在实用性和经济性方面,尽量保留施工场地原有绿化资源,尽量减少对现有绿化的破坏,进而为建设期的景观效果和近期景观效果提供保障。同时,应明确现有乔木逐棵去留原则,尽量将现有树种作为河道生态构造的背景树种。除此之外,在中小河流生态景观中进行植物配置时,应落实植物在时间上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的植物景观特点,以及在视距上的植物景观层次,明确植被培育方式以及乔木干径等要求。

  3.2植物总体配置

  在中小河流生态景观构造中配置植物时,应根据中小河流河道的实际情况以及设计要求分别在水河槽岸线、行洪滩地、堤防工程和堤后护堤地进行配置。具体而言,将堤脚作为轴线,在横断面前后堤脚的两侧,以由密到疏的方式进行乔、灌木树群的布置,并在保护区土体和河道治理红线之间设置植物配置的过渡关系,进而形成条带型且具有各自特色的近自然植物群和工程效果相结合的河道景观,再通过疏密错落的植物组合布置,从而使河流河岸带具有较强的生态性和观赏性[2]。

  3.3中水河槽边缘线

  根据本次中小河流生态景观构造设计,主要使用生态护岸等措施,对河流中水河槽边缘线进行适当固定,使其蜿蜒顺直,横向凹凸有致、竖向高低相间,塑造出具有较强观赏性的生态岸线。在该情况下,应以水生植物和亲水植物为主要植物,通过合理建立立地条件从,进而布置出以自然生长水草为主,使用灌木点缀的河道滩地,并使其能够与长水位处的植物边缘线相衔接。值得注意的是,落实该植物布置时,应实施有关抗冲刷的稳定性校核措施。

  3.4堤内护堤地和河道滩地的布设

  在对该区域进行植物配置时,应以堤防堤脚线两边的地势地貌和自然地形为基础开展作业,必要情况下应对种植地形进行合理的人工改造。如上所述,该工程施工所在区域地势较为平缓,为此,在构造生态景观、配置植物时,可以对该区域进行起伏关系、进退关系和缓急关系的合理改造,使其形成十分丰富的堤岸带坡地骨架,提高生态植物景观的层次性和空间感。

  同时,在进行人工改造时,还应对自然排水坡度和植物种植坡度进行综合考虑,使其能够同时满足两方面的需求,做到起伏平顺,土层表面顺畅。在整理好植物种植条件后,适当保留原有的植被以及乔、灌木,以原有植被作为主色调和主要品种,选择其他颜色进行点缀配置,丰富植物形态和色彩,增添林带层次和色彩的丰富性,增强景观空间变化。

  其中,在对地被植物进行种植时,应尽量保证同品种植物规格大小无明显差异,且生长旺盛,植株根系无残缺和明显病虫害。由于该工程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对河岸进行改造,为此,植物本就需要移栽和保养,所以,在运输过程及运到栽植地后,必须保证其维持湿润状态。栽植地被植物前,开展土壤深翻工作,保证其深度在25cm以上,进而有效清理杂物,之后,施足基肥,耙细整平,做到表土平整,排水良好。栽植前应按设计要求放样,定好株间距,做好分株、切根等准备,另外,栽植坑应稍大,保证植物根系得以舒展。栽植后应立即浇足水分,可结合浇水喷施腐熟的有机肥施后用清水喷淋茎叶,栽后一周内注意土壤湿度,发现表土干裂应及时浇水[3]。

  3.5堤防工程处的配置

  城市中小河流生态景观构造不仅要具有较强的生态性和观赏性,还应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散步等需求,为此,在保证自然景观与功能性建筑融洽衔接的前提下,落实堤防工程景观,例如散布道路、河段栏杆等。在该工程中,植物配置不仅要发挥衬托作用,还应注重保护永久性堤防配套项目。

  具体而言,一般情况下,堤防两侧边坡具有较长绿化期和大平面的特点,为此,在对该区域进行植物布置时,应开展植被设计,该设计应以河道主要的植草品种为基础进行。在堤身下半部,主要使用保留原有乔、灌木和自然种植相结合的手法,配置从植草护坡向堤脚乔灌树群过渡的植物群,从而提高中小河流河岸带植物景观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发挥固土作用的同时,减少堤防人工坡面的可视面积。最后,对堤顶道路进行植物配置,对于中小河流生态景观而言,堤顶道路是其主要视点,具有极强开放性,为此,应避免布置灌木丛,并将原有植物中的灌木丛合理处理,从而避免影响视线。

  除此之外,在对局部园林化建设河段进行植物配置时,应适当加宽堤顶,进而为乔木配置种植提供条件,主要采取堤顶和边坡种植,使其能够形成堤顶林荫道,并在行洪滩地进行耐涝植物的种植。在种植乔灌木时,首先,修剪苗木根系,剪除劈裂根、病虫根、过长根,并修剪树冠,保持地上地下平衡。其次,将苗木的土球或根蔸放入种植穴内,使其居中;再将树干立起,扶正,使其保持垂直;将泥球四周绑扎的草绳剪断,将苗木从树穴中取出,然后两边铲入种植土,分层回填种植土,直到填满穴坑。值得注意的是,填土时,每填一层就要用锄把将土插紧实,并使土面能够盖住树木的根颈部位。在初步栽好后,对树干垂直性进行检查,判断其树冠是否存在偏斜。最后,立即浇水。第一次彻底浇透,应先筑土堰,其围堰的直径应略大于种植穴的直径,间隔3-5天后,浇第二次水,再隔7-8天浇第三次水。

  城镇规划评职范文浅析城镇水系整治与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结论:综上所述,植物配置对中小河流生态景观构造效果具有极强现实意义。因此,应立足于实际情况分段开展植物配置工作,尽量保留原有的绿化资源,将其作为主要配置基调,从而提高生态景观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宁,芦超,郑灿堂.平原河道水生植物与河岸带植被设置探讨[J].山东水利,2020(08):69-70.

  [2]郅爽.基于生态修复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9.

  [3]牛牧.乡村河道水景观改造提升实践研究——以上海市崇明区绿华镇为例[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4):100-108.

  作者:张波 王玉霞 李娜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