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高花青素型甘薯新品种赣薯6号的选育

时间:2021年05月11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 要:赣薯6号是以赣10-25为母本,经集团杂交选育而成的高花青素型甘薯新品种。薯块纺锤形,薯皮、薯肉均为紫色,结薯集中整齐,单株结薯4~5个,大中薯率87.10%以上,熟食品质优,抗根腐病和茎线虫病,中抗黑斑病;每667m2鲜薯产量2000kg左右,薯干产量600k

  摘 要:赣薯6号是以赣10-25为母本,经集团杂交选育而成的高花青素型甘薯新品种。薯块纺锤形,薯皮、薯肉均为紫色,结薯集中整齐,单株结薯4~5个,大中薯率87.10%以上,熟食品质优,抗根腐病和茎线虫病,中抗黑斑病;每667m2鲜薯产量2000kg左右,薯干产量600kg左右,花青素含量466.0mg·kg-1(FW),干物率29.9%,适宜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春夏薯区种植。

  关键词:甘薯;赣薯6号;高花青素型

湖北农业科学

  甘薯是江西省重要的旱粮、经济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14.6万hm²,主要种植在丘陵山地和旱薄地。甘薯富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胡萝卜素、氨基酸、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甘薯已成为都市人生活中的保健食品,丰富了居民的“菜篮子”。紫心甘薯除含有普通甘薯的营养成分外,还富含花青素。

  研究表明,甘薯花青素具有抗氧化、防癌、抗癌、减缓衰老以及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保健功能(Kanoetal.,2005;马淑青等,2010;张慢等,2014;陈伟莉等,2015)。与其他色素相比,甘薯花青素具有较强的耐热性、耐光性,稳定性好(尹晴红等,2004;Cevallos-Casals&Cisneros-Zevallos,2004),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行业。

  因此,选育富含花青素的甘薯新品种成为近年来甘薯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也及时制定了食用型和高花青素型紫薯品种审(鉴)定标准,其中高花青素型紫薯要求鲜薯花青素含量>400mg·kg-1(丁凡等,2017)。江西省 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立足于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育种目标,加强高花青素型甘薯新品种的培育,2011年开始采用集团杂交育种技术,经过近10年的系统选育,成功选育出适宜鲜食和加工、抗根腐病和茎线虫病的高花青素型甘薯新品种赣薯6号。

  1 选育过程

  母本赣10-25是本所2008年从日紫13集团杂交选育中筛选获得的中间品系。株型半直立,中长蔓,顶叶绿色,叶片绿色、三角形带齿,茎绿色,中等粗细,分枝8~10个;薯块纺锤形,紫皮紫肉,结薯整齐,平均单株结薯5.2个;花青素含量292.0mg·kg-1,干物率28.6%,熟食品质较优;抗黑斑病,耐贮藏。集团父本由赣薯1号、徐薯18、农林47等15个国内外优良甘薯品种组成,遗传背景差异较大。

  2011年在海南三亚通过集团杂交获得实生种子1025粒,2012年春季在江西南昌播种实生种子,每系实生苗栽插3株,收获时按照鲜薯产量、色素含量、大中薯率、薯形等指标要求筛选单株;2013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14—2015年参加江西省区域试验,2017—2018年推荐参加全国多点试验,2019年进行生产试验。2021年3月获得农业农村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为:GPD甘薯(2021)360005。近年来在江西、湖北、江苏等长江流域春夏薯区累积推广种植3500hm²。

  2 选育结果

  2.1 丰产性

  2.1.1 品种比较试验 2013年在本所横岗试验基地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5行区,每小区种植100株,株距25cm,垄宽80cm,小区面积20m2,对照品种为宁紫薯1号。5月下旬栽插,10月下旬收获,全生育期147d(天)。试验结果表明,赣薯6号每667m2鲜薯产量为2074.60kg,比对照宁紫薯1号(1824.95kg)增产13.68%,差异达显著水平;每667m2薯干产量为607.86kg,比对照(490.92kg)增产23.8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1.2 区域试验 2014—2015年在江西赣州、吉安、新余、九江和南昌进行特用组甘薯新品种区域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5行区,每小区种植100株,小区面积20m2,对照品种为宁紫薯1号。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插,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获,全生育期145d(天)。试验结果表明,赣薯6号两年平均每667m2鲜薯产量2028.5kg,比对照宁紫薯1号增产9.06%;平均每667m2薯干产量590.6kg,比对照增产17.51%。

  2.1.3 全国多点试验 2017—2018年在江西南昌、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安徽合肥、浙江杭州、江苏南京和徐州7个试验点进行甘薯全国多点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2.8~24.0m2,栽插密度3200~3705株·(667m2)-1,对照品种为宁紫薯1号。5—6月栽插,10—11月收获,全生育期133~162d(天)。受各试点环境条件、栽插密度、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赣薯6号鲜 薯、薯干产量较对照增减产幅度较大。两年多点平均每667m2鲜薯产量为1784.9kg,比对照宁紫薯1号增产13.56%;平均每667m2薯干产量为540.1kg,比对照增产37.25%。

  2.1.4 生产试验 2019年在江西赣州、吉安、高安进行生产试验,小区面积334m2,2次重复,对照品种为宁紫薯1号。5月下旬至6月上旬栽插,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获,全生育期146~158d(天)。试验结果表明,赣薯6号在3个试点均表现为植株生长势强,封垄快,结薯早而集中,大中薯率高,每667m2鲜薯产量1895.0~2396.0kg,比对照宁紫薯1号增产11.27%~21.95%。

  2.2 品质2018年由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测定赣薯6号花青素含量和干物率,由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研究所测定还原糖、VC、可溶性糖、粗蛋白含量。检测结果表明,赣薯6号薯块花青素含量466.0mg·kg-1(FW),干物率29.9%,综合品质优于对照宁紫薯1号,适合鲜食及全粉加工。根据国家甘薯品种鉴定食味评价方法,2018年进行全国多点试验时由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组织人员,分粘度、甜度、香味、纤维含量4项指标进行打分。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赣薯6号食味总评分为73.6分,略高于对照宁紫薯1号(70.0),综合评定熟食品质优。

  2.3 抗病性2017—2018年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进行黑斑病、茎线虫病抗性鉴定,由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进行根腐病、蔓割病、薯瘟病抗性鉴定。参照方树民等(1988,1994)、谢逸萍(1996)、谢逸萍等(2002)的方法及评价标准。黑斑病、茎线虫病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分别以感病品种胜利百号和栗子香为对照;根腐病、蔓割病、薯瘟病采用病圃自然诱发法,以感病品种胜利百号为对照。黑斑病依据抗病表现百分率评价抗性级别,其他病害依据病情指数评价抗性级别。鉴定结果表明,赣薯6号抗根腐病和茎线虫病,中抗黑斑病。

  3 品种特征特性赣薯6号株型半直立,中长蔓,分枝数6~8个,茎粗6.0~7.0mm,顶叶紫色,叶片绿色、心形带齿,叶脉绿色,茎蔓绿带紫;薯块纺锤形,薯皮、薯肉均为紫色,结薯集中整齐,单株结薯4~5个,大中薯率(单薯质量>251g为大薯,在101~250g之间为中薯)87.10%以上,熟食品质优,干物率29.9%,花青素含量466.0mg·kg-1(FW),为高花青素型甘薯品种;抗根腐病和茎线虫病,中抗黑斑病,每667m2鲜薯产量2000kg左右,薯干产量600kg左右,适宜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春夏薯区种植。

  4 栽培技术要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3月上中旬播种,地膜覆盖育苗。赣薯6号萌芽性好,出苗量较多,应适当稀播以培育壮苗。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栽插,可以适当早栽,以获得高产,每667m2栽插3800~4200株。该品种较耐肥,适宜在中等肥力以上的田块种植。在丘陵薄地种植应施足基肥,每667m2施三元复合肥(N-P-K为15-15-15)50kg。加强病虫害防治,起垄前每667m2均匀撒施5%辛硫磷颗粒剂3~4kg;8—9月喷施3.2%阿维菌素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斜纹夜蛾、甘薯麦蛾等地上害虫,喷施1~2次,每次间隔14d(天)左右。应在霜降前收获完毕,以免薯块受冻。

  农业论文投稿刊物:《湖北农业科学》(半月刊),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湖北大学和黄冈师范学院主办的农业科技期刊,先后荣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和湖北十大名刊提名奖;连续四届被评为“湖北优秀精品期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的最高层面“双高期刊”(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行列;被认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农业核心期刊。

  参考文献

  陈伟莉,张晨,张旭浩,刘冬影,赵玺.2015.紫薯花青素抗结肠癌作用及其诱导细胞凋亡机制.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41(4):785-789.

  丁凡,余金龙,余韩开宗,陈年伟,邹雪,刘丽芳.2017.

  高花青素甘薯绵紫薯9号的选育与产业化开发.湖北农业科学,56(14):2613-2615.

  方树民,何明阳,康玉珠.1988.甘薯品种对蔓割病抗性的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5(3):43-48.

  方树民,邬景禹,陈玉森.1994.甘薯品种对薯瘟病抗性的研究.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3(2):154-159.

  马淑青,吕晓玲,范辉.2010.紫甘薯花色苷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营养学报,32(1):88-90.

  谢逸萍.1996.北方薯区主要病害抗病性鉴定方法.中国甘薯,(8):164-167.

  谢逸萍,马代夫,李洪民,李秀英,李强,马飞.2002.甘薯茎线虫病抗性鉴定方法及评价.杂粮作物,22(1):50-51.

  尹晴红,刘邮洲,谢一芝,陈明.2004.紫甘薯花色苷的稳定性分析.江苏农业学报,20(2):111-115.

  作者:兰孟焦 吴问胜* 肖满秋 潘 皓 侯隆英 葛瑞华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