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梯田景观的旅游规划与开发以云和梯田为例

时间:2021年04月25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 要 文章通过挖掘梯田景观在规划与开发中的同质性问题,结合云和梯田的实际开发案例,通过一定的方法分析云和梯田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梯田景观的规划与开发发掘规律。 关键词 梯田; 景观; 景区规划; 云和梯田 梯田是一种地理知识中沿着海平面水平高度修

  摘 要 文章通过挖掘梯田景观在规划与开发中的同质性问题,结合云和梯田的实际开发案例,通过一定的方法分析云和梯田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梯田景观的规划与开发发掘规律‍‌‍‍‌‍‌‍‍‍‌‍‍‌‍‍‍‌‍‍‌‍‍‍‌‍‍‍‍‌‍‌‍‌‍‌‍‍‌‍‍‍‍‍‍‍‍‍‌‍‍‌‍‍‌‍‌‍‌‍。

  关键词 梯田; 景观; 景区规划; 云和梯田

应用生态学报

  梯田是一种地理知识中沿着海平面水平高度修建的山地小型农业景区的典范,研究其景观具有深远的生态和文化价值‍‌‍‍‌‍‌‍‍‍‌‍‍‌‍‍‍‌‍‍‌‍‍‍‌‍‍‍‍‌‍‌‍‌‍‌‍‍‌‍‍‍‍‍‍‍‍‍‌‍‍‌‍‍‌‍‌‍‌‍。 当下旅游发展的新思路为梯田开发与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是梯田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体现了梯田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的重要意义‍‌‍‍‌‍‌‍‍‍‌‍‍‌‍‍‍‌‍‍‌‍‍‍‌‍‍‍‍‌‍‌‍‌‍‌‍‍‌‍‍‍‍‍‍‍‍‍‌‍‍‌‍‍‌‍‌‍‌‍。

  1 选题背景

  梯田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记录,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是现代地质学家、农业专家等各领域研究的重点。 经查阅文献资料,当下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把梯田景区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来开发,当然梯田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如果开发中不注重环境的保护,不重视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关系,梯田也会遭受一定破坏,从而梯田文化将逐步消失。

  2 云和梯田景区项目概况

  云和梯田景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该地区距县城10 公里。 景区交通较为便利,有长深高速公路连接市区,区位条件较好。 云和梯田景区旅游总体规划面积为8平方公里,该景区在土地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农村的宅基地、耕地、林地,在这之中有很少一部分的旅游用地,景区从空中俯瞰形成了美丽的奇观,这种奇观可以称为“山水围绕、村落有致”,该景区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国家湿地公园。

  当下,该景区已经配套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包括观景台4个、少量停车场、民宿或农家乐100 余家,这些基础设施主要聚集在两个村落,分别为坑根村和下洋村。

  3 规划目标、面临的问题

  3.1 规划目标

  经查阅文献资料,云和梯田景区的规划主要按照《云和县旅游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丽水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云和县县域总体规划》《云和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文件的要求,在实地结合云和梯田现状、规划发展、综合考虑景区的现状和未来规划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对景区进行定位。 综合以上思路,该景点主要以农耕文化为重心,打造银矿和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为支撑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景观不仅具有农耕文化的历史之美,更有地方特色文化的民族之美,为地方特色文化的充分展示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同时在景区规划中除了发展梯田经济,也注重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计划在实现梯田修复和复耕面积达500 亩以上。

  为实现景区的定位发展,景区管理人员通过优化景区结构、完善产业配套、提升旅游体验感、拉动附件产业的发展等方面来努力。

  3.2 面临的问题

  3.2.1 保护与开发的难题

  处理好梯田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的互惠互赢关系是梯田景观开发中最重要的难题,这也成为世界旅游在发展这一景观时需要克服的困难。 梯田景观一旦受人为破坏,不仅影响梯田景观的开发和利用,更影响整个梯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和建设。 原来对农耕经济和梯田耕种习性了解的原著居民,更有利于梯田景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梯田景观开发中,如何处理好开发和保护资源相协调、处理好开发与保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相协调,是这类问题的关键。

  3.2.2 开发利用不够的难题

  当下,我国很多梯田景观还是以观光为主,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开发的产品雷同性高,且相对单一,单一的产品导致游客游览时间短,产生的相应经济效益低,甚至有一些地方的开发成本远远大于预期收益。

  3.2.3 观景难度大的难题

  一方面,梯田景观的生存环境主要在山地地区,景观呈现依地势和水流而变化的特点,而且具有水波的连续面广、水纹的立面层次多、水平垂直高差大的特性,一般很难找到合适的观景台; 另一方面,部分梯田景观具有森林、田园、水流等各种景观,景观呈现因季节变化而变化,因日照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如果不能很好地规划观景台,梯田的全貌将不能够较好地体现,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是采取平视的观景模式,观景视野范围有限,观景的体验感较差。

  3.2.4 景观破坏性严重的难题

  科技手段在农业经济中的运用程度低,导致梯田景观一定程度上破坏严重,经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发现造成景观破坏的主要因素如下:一是农村劳动力的锐减导致梯田面积减少; 二是传统农耕观念转变导致耕作技艺流失; 三是乡村的大力开发导致梯田景观的大面积破坏; 四是梯田景观的偏远导致梯田遭废弃。

  4 云和梯田景区的规划建议

  4.1 景观系统构建

  在景区规划中以梯田为核心景区,以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为辅助指标,建设“以山瞰田、以村品田、以田映田”的景观系统。

  4.1.1 景观资源现状与特征分析

  旅游资源中,景观系统建设是开发的核心要素,是充分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的基础。 通过考察和调研,依据《景观质量评分细则》,云和梯田景区的旅游资源存在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主要是片状化的分布、点状式的分布、集中式的分布。 从数量上看,景区主要是优良级的旅游资源,这些资源占总资源的2/5; 而从面积来分析,梯田景观群中上等级的旅游资源的面积最大,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2。

  4.1.2 景区的文化特点

  (1)落差大。 1 000 m落差。 景区梯田的平均海拔高度在200~1 400 m之间,垂直高差可以达到1 200 m,梯田由于跨越高山、丘陵和谷地地形,水流落差大,气势恢宏。

  (2)层级多。 景区内梯田的最大坡面层级可达到700 多层,各层的长度、宽度、高度各不相同,其线条如行云流水,飘逸柔畅,形成秀气、柔美的层级世界。

  (3)亮点多。 云和梯田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在梯田处经常有白云和雾气环绕,形成了景区亮点,其中独具特色的是“云雾奇观,浮云世界”奇观。

  (4)四季美。 云和梯田享有“中国最美梯田”的美誉,景区四季变化莫测,春季群花开放,美轮美奂; 夏季绿叶披纱,仿佛坠落仙境; 秋季红、绿、黄相间,色彩斑斓; 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 除了这些美景之外,云和梯田还有特色的景色——雾凇,令人叹止。

  4.2 景点打造与项目设计

  首先,结合场景,重点建设民族景观、梯田景观、农事景观、农村景观、水域景观、天象景观、田园景观,并根据景点命名。 最后,根据各景点内部的优势资源和位置,结合景区现状以及规划条件,确定每一个景点的项目类型和位置。

  4.3 观景系统构建

  依照景观的旅游资源,结合游客实际需求,确定“交通互补、立体游览、细分场地”的景区观景系统,主要包括观景点、交通和游览线路三大要素。

  4.3.1 观景点布局

  根据旅游者观赏角度的不同,以景区梯田景观为核心,综合分析已修建的观景点,充分考虑参观者的视野范围、天气情况、景色情况等因素,设置不同高度的观景台,可以让游客在不同的海拔高度观赏到不同的梯田面貌。

  4.3.2 交通体系设计

  根据景区地处山地的地貌特征,建议将景区的交通建设成为空中游线和陆地游线相结合,通过走路游览、观光车游览、缆车游览、直升机等游览方式,形成多形式的游览线路,提升游客的游览体验感。

  由于景区现已修建部分道路,为节约资金,建议对部分道路进行提质增效,整体规划步行、乘车出行以及空中出行线路,打造各景点之间的线路闭环,确保景区交通更加便利。

  (1)索道。 以梅源村作为游客集散中心,也作为索道起点,其中天籁云和作为索道的中转站,最后五彩梯田作为索道终点,其中连接九曲云环、白银谷和七星墩等旅游景点。

  (2)陆上交通。 将305 县道(梅源至叶洋段)规划进景区范围,把相应区域内的道路转化成景区的内部道路,完善景区道路建设。 为促进交通更加畅通,建议在梅源点、叶洋点分别设置道路交通管制,确保景区的运营独立性。

  (3)徒步道路。 充分利用梯田道路与景区道路相联系,打造一条舒心的步行之道。

  4.3.3 游线体系设计

  根据游客的旅游需求,可以设置“半日游、一日游、多日游”等旅游方式。

  (1)空中出行的游览线路。 如果游客时间较短,追求新鲜、刺激的项目,建议结合直升机这一创新的旅游方式,360°无死角俯瞰云和梯田,让游客在空中感受不一样的游览体验‍‌‍‍‌‍‌‍‍‍‌‍‍‌‍‍‍‌‍‍‌‍‍‍‌‍‍‍‍‌‍‌‍‌‍‌‍‍‌‍‍‍‍‍‍‍‍‍‌‍‍‌‍‍‌‍‌‍‌‍。

  (2)缆车游览线路。 如果游客时间较短,经济承受压力大,建议以缆车作为主要游览方式,在云海中感受梯田柔和的线条,欣赏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美景,感受梯田的壮观景色。

  (3)观光车游览线路。 观光车的游览建议将观光车与游客步行相统一,将连接部分景点和村庄,形成观光美景与体验原著居民生活相结合的游览线路。

  (4)徒步游览线路。 游客全程步行参观梯田景观,在步行中感受山水文化、亲近大自然,在中途多设置休息室,增强步行体验。

  生态论文投稿刊物:应用生态学报(月刊)创刊于199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生态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参考文献

  [1]郑春利,郭先华,祖艳群,等.元阳梯田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J].生态科学,2018(2):124-130.

  [2]李文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1):1-6.

  [3]陈蝶,卫伟,陈利顶.梯田景观的历史分布及典型国际案例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17(2):689-698.

  [4]姚云峰,王礼先.我国梯田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水土保持,1991(6):56-58.

  [5]《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二版编辑委员会.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二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6]侯惠增,罗丹,赵鸣.基于生态恢复和文化回归的梯田景观格局重建——以菲律宾科迪勒拉高山水稻梯田景观复兴为例[J].生态学报,2016(1):148-155.

  [7]杭侃.文化遗产资源旅游活化与中国文化复兴[J].旅游学刊,2018(9):5-6.

  [8]Geoffrey Wall,孙业红,吴平.梯田与旅游——探索梯田可持续旅游发展路径[J].旅游学刊,2014,29(4):12-18.

  [9]周杰灵.云和梯田的形成及传统农耕习俗探究[J].古今农业,2014(3):73-77.

  作者:陈 莉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