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体育新空间的空间生产表征与实践路径

时间:2022年04月28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 要:我国体育产业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体育新空间作为开展各类体育运动、满足人民体育需求、促进多元服务消费的重要空间载体,已成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新动力。基于空间生

  摘 要:我国体育产业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成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体育新空间作为开展各类体育运动、满足人民体育需求、促进多元服务消费的重要空间载体,已成为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新动力。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三元辩证框架,发现体育新空间呈现出主体更新、制度创新、理念革新的空间新表征,表现出智慧化、场景化、科学化、多元化的空间新实践,凸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表征空间。最后从创新发展要素的角度,提出建设体育新空间所需的制度、土地、资本、技术与数据、公众等核心要素的优化意见。

  关键词:体育新空间;高质量发展;体育消费;智慧数字场景;社会力量

体育科学

  体育空间是开展各类体育运动、满足人民体育需求、促进多元服务消费的重要空间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要“增加文化体育资源供给,营造现代时尚的消费场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这一阐释明确了体育空间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助力城市更新、培育城市消费新动能等方面的重要价值。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愈发多元的体育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体育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空间维度上表现为传统体育空间生产能力和价值传递的落后,已无法满足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1]。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首次提出“推动建设体育新空间,创造体育消费新场景”[2]。体育新空间成为激活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动力,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空间表达。因此,系统梳理目前我国体育新空间的概念内涵、总结先进经验做法、厘清空间生产逻辑、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对于扩大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动力和效率变革、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诉求具有重要意义。

  1 体育新空间的概念

  溯源、基本内涵与表现形式一般而言,广义上的空间主要指物理层面上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客观存在形式。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不断加速,“空间”的概念逐渐从物理客观范畴向“社会空间”演变,演化成为典型的集合概念。其中以亨利·列斐伏尔为代表的学者,从空间生产的角度,认为空间的要素包括空间生产者、空间消费者、空间生产力和空间生产关系等诸多要素[3]。研究初期,体育空间被认为仅指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及其形成的特定社会环境[4-5],而随着体育空间自身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从空间生产关系的角度不断丰富和扩展“体育空间”的内涵。

  蔡玉军等(2014)[6]提出了“城市体育空间”的概念,并指出城市体育空间是指由城市政府主导或直接提供的可供城市居民大众进行体育活动的场所,具有服务目的和供给主体的公益性等显著特征。彭国强等(2014)[7]认为城市体育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层次、结构及功能于一体的复杂的动态系统。杨剑等(2016)[8]从居民角度出发,认为城市体育空间内涵体现在与城市居民的互动上。赵均(2021)[9]认为“城市体育空间”是社会分化、社会分层在城市体育空间格局上的反映和表征,是体育要素在城市实体空间分布与相互关系中呈现差异或分化的过程。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需求的多元化、精细化、融合化程度不断提升,体育产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进程加速,原有的“见缝插针”式、缺乏明确规划、依附于城市空间的体育空间已无法满足居民差异化的体育需求,亟须对体育空间进行创新化发展、多元化运营。体育新空间作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空间载体,是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形式。

  其一,打造体育新空间有利于呼应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诉求。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要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诉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新空间将提供更加多元化、定制化、智能化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体育需求,保障人民的基本体育权益。其二,打造体育新空间有利于贯彻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理念。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指导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根源。体育新空间创新化、系统化地运营,绿色和谐空间的打造、开放共享的核心举措,是体育产业发展新理念的空间诠释。其三,打造体育新空间有利于加速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变革。

  首先,体育新空间以运动项目为核心,丰富了体育产品类型和层次,有助于实现质量变革;其次,新空间的打造深度融入城市更新进程,不断优化城市体育空间发展布局,是效率变革的空间路径;最后,以消费为引领的新空间,通过合理应用数字技术,打造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是动力变革的空间载体[10]。体育新空间是区别于传统公共体育场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用地的空间,更多是由商业综合体、老旧厂房、自然景区、城市公园、旧体育场馆等原有可用空间与体育场景融合后,经过不断进化与更新,演化而成的新型体育空间。与传统体育空间相比,体育新空间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主体的多元化。传统体育空间的参与主体是以政府为主导,遵循从规划到建设再到运营均由“政府包办”的模式。而体育新空间则更加注重激励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尊重市场规律和机制,政府职能则转向以环境营造和政策引导为主。二是,建设内容的更新迭代。传统体育空间是以硬件体育设施为主,科技含量较低的单一物理运动空间。体育新空间更注重 5G、VR、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应用,尤其在“新基建”的建设背景下,不仅是体育设施等硬件条件的智能化、智慧化升级,更是项目体验、管理运营、休闲娱乐、体育社交等软环境的多维空间场景创新。三是,价值影响的功能外延。传统体育空间受到理念和功能的制约,以提供健身服务这一局部效用为主,而体育新空间则是嵌入到城市更新的空间优化进程中,承载着满足体育需求、改变城市面貌、打造消费空间等多元价值效用。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目前大部分观点是从城市空间的维度,认为体育空间作为居民满足体育需求的空间载体,是与城市空间相契合的重要形式。

  本文结合体育新空间呈现出的新特征,将“体育新空间”的概念定义为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体育参与和运动项目为本质,以社会化、市场化、智慧化为发展导向,引入先进数字技术,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为居民的运动参与、娱乐休闲、体育社交等活动提供更加便捷、更加多元、更加智慧、更加场景化的体育载体。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加速、体育消费需求升级、产业融合深化,体育新空间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已经涌现出一批经济效益突出、生产方式多样、管理运营先进的空间新载体:

  ①以消费业态集聚为核心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区别于以场馆改造为主要形式的传统综合体,新型体育服务综合体更加强调业态融合、要素集聚、项目优化和功能集成,通过合理布局消费引领性强的体育项目,融合旅游、健康、教育、养老等业态,集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等要素,产生经济活动溢出效应的过程。②以绿色生态健身为主要诉求的体育公园。它将体育场地设施与生态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既成为健身休闲、运动训练、旅游观光的良好场所,也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镇化发展新生态,是一种便民亲民、绿色便捷的健身新空间。

  ③以满足居民户外休闲需要为导向的户外运动基地。主要指合理利用水域、空域、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依托各类场地设施及营地设施,引入汽车摩托车、航空、山地户外、水上运动等体育赛事活动,集运动参赛、体育旅游、休闲娱乐、住宿餐饮、教学培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户外运动基地。④以主动健康管理为中心的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相较于提供基础健身指导的传统健身模式,科学化、定制化、智慧化的健身服务成为未来居民选择健身活动空间的重要因素。运动健康促进中心主要面向全民健身领域,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依靠运动数据支持、服务协同,引入多种运动项目与配套服务,打造成为一站式运动健康服务综合体。以上 4 类为目前体育新空间的主要呈现载体,随着消费需求的持续升级和产业发展的不断成熟,未来会涌现出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新空间。

  2 体育新空间的空间生产逻辑与特征

  2.1 理论分析框架

  “空间转向”(spatial turn)思想潮流起始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学者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是这场转向中最具公众影响力的奠基人,他以马克思的实践生产理论体系为基本框架,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他认为空间生产过程就是空间被开发、设计、使用和改造的整个过程[11]。空间生产经典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纳入空间层面以解释各类社会经济及制度问题,构建了社会属性、历史性与空间性得以实现有机结合的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证分析方法,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研究基本范式与理论体系,对很多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有着深刻启发意义与较好的可阐释性,可继续深入分析当今各类社会经济常见现象以及其机制机理。空间生产理论体系认为物质空间到社会空间的实现或再生产是紧紧围绕 3 个核心要素逐步展开的,依次是空间表征、空间实践以及表征空间,构成了三元空间生产的分析整体框架,架构了空间生产经典理论的基础。

  ①空间表征,属于整体空间被构想的维度。它是一种概念化的空间感受,通常被认为是科学家、规划师、技术官僚的空间创造,具体表现为规划、蓝图等。空间表征在空间生产理论框架中常常处于主动的支配作用和地位。②空间实践,它是空间被感知的层面,是空间的行为主体实施有意识、有计划的行为方式占领与支配生活空间的动态过程。③表征空间,属于一种直接经历和生活的实用空间,是居民和使用者的空间感受。作为空间实践过程的响应,表征空间在空间生产理论框架中大多处于被支配的被动地位[11]。基于相关学界对三元空间的不同解读,空间表征被认为是公共权力利用政策、制度与规划等形式,逐步实现对制度空间的生产;空间实践主要指资本作用影响下物质性的并可实现市场价值增值的经济空间生产过程;表征空间则是各个生产主体在利益关系或生产关系作用下由社会关系所生成的社会生活空间[12]。在对体育新空间的空间生产机理以及多主体的互动关系研究中,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经典理论是一种有着理论价值与适用性的独特视角。

  首先,相对成熟的“空间三位一体分析核心框架”串联起体育新空间中居民、政府、社会资本、经营者等多元利益群体,构建的“空间研究三元辩证法”也为系统分析多元利益群体之间实际关系提供了更为成熟的理论思维逻辑。体育新空间的三元要素之间是一种互动影响的格局关系,体育新空间的空间表征在三元空间中处于主导地位,并自上而下直接影响着空间实践,而空间实践和表征空间相互影响,并通过自下而上的利益诉求反作用于空间表征。科学合理有效的空间表征有利于实现协调有序和富有特色的体育新空间生产,也可促进表征空间的和谐融洽。空间实践的不协调与表征空间的不和谐也会促使空间表征的改变,和谐融洽的表征空间将有利于空间表征的有效实施。

  2.2 体育新空间的空间表征空间表征是对空间的概念化想象,体现出管理群体的权力、知识与意识形态[13]。对体育新空间而言,空间表征是理想化的空间建构,这种建构由政府的建设规划与政策推动、资本力量的介入和公众的需求表达共同引领。目前,体育新空间仍处于初步探索和发展期,建设主体需通过政策、制度与规划等形式,对体育新空间的发展导向、建设标准、功能价值予以界定。在此过程中,我国体育新空间的空间表征呈现出以下特征。

  2.2.1 空间表征的主体更新: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力量介入作为空间表征的主要权力话语者,当地政府的行动逻辑遵循长久以来在政府治理领域中自然习得的惯习,按照其所认同的意识形态和操作方式来实现其体育新空间的空间构想,通过空间规划、调整用地等手段打造与体育发展相适应的空间形态。以大型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设施为代表的传统体育空间主要由政府主导,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运营”的问题。以往多数大型体育场馆是以满足办赛需要为核心诉求,缺乏对相关消费业态的空间布局进行前期规划,使得赛后场馆的可持续运营与市场开发受阻;而全民健身设施则是按照体育公共服务的标准由政府投资建设,通常由事业单位进行运营和管理,导致市场介入和社会参与程度不足。随着居民体育需求的日趋多元,建设与运营成本的迅速攀升,社会力量逐渐成为优化资源配置、创新融资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改善运营管理水平的主导力量,也是体育新空间发展的突出特点[14]。

  一是,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的模式更加灵活。对于传统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公园等需要场馆、土地等重资产支撑的体育空间,以往主要由政府负责空间的选址建设和全流程管理运营。随着核心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不断提升,政府可以采取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移交(BOOT)、设计—建设—融资—运营—移交(DBFOT)、建设—移交—运营(BTO)、转让—运营—移交(TOT)、改建—运营—移交(ROT)等多种模式,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体育新空间的市场化运营。

  体育服务综合体是当前阶段体育新空间建设中较为成熟的典范,以上海市翔立方体育文化综合体为例,该项目由南翔镇政府下属的南翔智地产业园承担基础建设,而综合体内部的体育设施设计、运营管理系统的开发则由两家民营企业共同承担,项目建成后完全由民营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类似灵活的政企合作方式,有效疏通了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新空间建设的制度、资源、技术等核心要素的障碍,拓宽了体育新空间建设的融资渠道。二是,社会力量参与有效促进了新空间的可持续运营。政府主导下的传统体育空间运营,由于其公益性属性和缺乏有效的制度和利润约束,使得传统体育空间的沉淀成本居高不下。而随着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为体育新空间的可持续运营提供了新思路。

  如传统体育公园的管理服务是由政府统筹规划的“全包模式”,导致传统体育公园每年的运营维护费用完全依靠政府的财政扶持。而苏州、盐城、杭州等地已经开始探索新空间背景下体育公园的创新经营,通过政府购买、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等市场化经营模式,或与社会机构组成合资企业,引入第三方企业化运营,显著推动了体育公园管理的专业化发展,逐步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体育公园运营体系。三是,企业的商业视野优势和运营专精化优势不断释放。对于户外运动基地、运动健康促进中心和其他体育新空间而言,除了资金支持,更需要丰富的业态、灵活的运营模式支撑其获得良好的效益。

  一方面,企业的商业嗅觉有助于实现空间增值。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但是由于缺乏相应市场主体的入驻与运营,空间增值过程陷入阻滞。为此马山县政府采取“中国登山协会+政府+企业”合作模式,近年来累计撬动社会资本达十多亿元[15],企业通过商业化运作将当地户外攀岩项目推至全国,并将其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户外运动基地。社会资本的逐利性使得社会力量在体育新空间的建设过程中,会更加敏锐地寻找商业机会,让空间运营更可持续。另一方面,企业参与运营更易形成专精化优势。社会力量在参与体育新空间的项目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建设、运营、改造等方面的专业经验,使得社会力量逐渐成为运动健康促进中心、户外运动基地等体育新空间标准制定的重要参与方。

  如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所属江苏苏体运动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承办了江苏体医融合(运动健康促进中心)机构建设与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在探索建立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管理、运营、服务体系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推进了运动健康促进中心在项目制定、数据平台、创新应用等方面的产业化标准建设。社会力量在介入体育新空间的生产过程中,会积极引入和沿袭企业在项目运营中关于流程再造、协作分工等方面的管理经验,针对不同形态的空间载体设计出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的管理方案,甚至成为体育新空间建设标准的重要决策力量。

  2.2.2 空间表征的制度创新:以服务为导向的空间治理区别于政府主导型的传统体育空间,体育新空间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政府的职责和定位主要体现在要素供给、政策服务、标准制定、市场监管等方面。政府通过优化政策规划和创新制度安排,引导社会力量打造布局更为合理、活力更加迸发、配套服务更为丰富的体育新空间,不断提升体育新空间的空间治理水平。

  2.2.3 空间表征的理念革新:以消费为引领的空间转化亚当·斯密认为:“消费是所有生产的唯一的终点和目的。”[16]空间消费是空间资本一次完整运动过程的终点,也是下一次空间资本运动的起点,空间资本历经空间生产、空间流通、空间交换等 3 个阶段之后,必须通过空间消费才能在最终意义上完成一次圆满的空间资本价值增值运动[17]。鉴于上述逻辑,体育新空间不仅是运动场景,更是体育消费的空间载体,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消费新动能。

  一是,逐步打破传统思维模式。随着空间表征的主体更新,社会力量在介入体育新空间的建设过程中,应打破面向政府即 G 端的固有思维模式,从供给侧出发,进行思维转变,思考消费者即 C 端的支付意向,搭建体育服务新载体,优化体育消费新环境。投资方要冲破传统空间的运营方式,不断创新体育消费产品,激发体育消费行为、提升体育消费内涵,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和休闲需求[18]。二是,理清体育新空间的消费逻辑。体育新空间的消费引领,不同于传统体育空间以运动项目收费为主要营收来源,而是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引致和外溢消费,运动本身或运动中的消费只能覆盖成本或略有盈利,而运动前或运动后的增值服务消费才是核心消费流,对于投资人和企业家而言,正确的体育商业模式是建构运动吸引流量、配套商业吸附流量二次变现的复合运营构架。三是,创新空间消费实践。

  基于上述消费逻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释放“体育引流”的溢出效应。如竞赛表演业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产业,逐渐成为体育新空间集聚人流、吸引消费的重要内容载体。如德清莫干山户外运动基地通过承接长三角区域青少年户外研学活动、品牌赛事活动,以赛引流、促进消费,为当地户外运动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人流和信息流。

  另一方面,要重点集聚相关消费业态,承接体育引流增量。体育产业的正外部性,使得体育新空间在空间生产过程中,从单一体育消费走向多元复合消费。如即将开业的成都拓高乐体育娱乐中心以高尔夫运动为核心,同时引入屋顶儿童活动空间以及 3 家不同理念的高品质餐厅与主题酒吧,以体育娱乐衍生餐饮社交新场景,涉及休闲、餐饮、娱乐等多个领域。体育新空间在引致消费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体为主、业态集聚,从单一消费向协同消费转变,构建体育消费新空间、新场景、新模式。

  2.3 “新基建”背景下体育新空间的空间实践空间实践是指由空间话语权者构想出来的空间表征被实际塑造的过程。本文中体育新空间的空间实践是指空间被具体化的过程,是经过空间实践后构想出的符号化、具象化空间。随着我国“新基建”建设进程的不断加速,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数据为核心,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将为体育新空间的实践带来无限可能。“新基建”包括以 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工程。体育新空间的打造必将充分发挥“新基建”的建设红利,成为数字经济赋能体育产业的样板空间,从空间维度上推动体育产业效率和动力变革。

  2.4 体育新空间的表征空间——以人民为中心在体育新空间建设中,有特定权力或资本加持的群体往往拥有更多的空间生产权利,在体育新空间中处于强势地位。作为运动参与主体的普通公众虽然是推动空间生产实践的重要力量,但往往沦为空间生产中的弱势群体,只能通过“用脚投票”或被动接受方式参与其中。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宗旨的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在体育新空间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切人民的体育需求,并及时调整和反馈人民的空间诉求[22]。

  3 体育新空间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通过前面的理论与案例分析,可看出体育新空间中空间生产三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关系。本研究认为在体育新空间的空间生产过程中,科学合理有效的空间表征是实现体育新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数字创新的空间实践是体育新空间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谐稳定的表征空间是体育新空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进而实现权利、资本、公众三元利益主体的正向高效协同。本文最后从创新要素的角度出发,提出体育新空间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

  4 结语

  未来一段时间,体育产业将迈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关键阶段,“消费引领、创新发展”将成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主线。体育新空间将不仅成为实现体育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空间支撑,更承载着遵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功能属性。随着城市更新进程的加速,“新基建”建设的逐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成熟,由社会力量主导的体育新空间仍将不断发展创新,演绎出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元、消费带动能力更加强的空间载体,成为居民享受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选择,以及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核心体育标志。

  参考文献

  [1] 黄海燕.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思考[J].体育科学,2020,40(12):3-16.

  [2]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1-10-25).

  [3] [法]亨利·列斐伏尔.空间与政治[M].李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 卢元镇.为社区拓展“体育空间”[J].环球体育市场,2010(2):16-17.

  [5] 徐可定.体育空间在人的社会化中的作用[J].体育与科学,1995,15(2):67-67.

  [6] 蔡玉军.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结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2.

  [7] 彭国强,舒盛芳,闫杰.体育空间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195-198.

  [8] 杨剑,郭正茂,季浏.中国城市体育空间研究述评与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6,31(6):461-467.

  作者:黄海燕,曾鑫峰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