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周代乐教“六小舞”对当代中小学生美育的启示

时间:2021年11月16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周代是我国古代舞蹈教育的开端,发源于周朝的礼乐教育,结合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各种思想精髓,影响深远。 文章以中国古代乐舞的形成为开端,结合周代乐舞六小舞的实例和现实作用,唤起对当代中小学生美育的思考,继而重新探索发掘古代乐舞教育背后的深刻意义,以

  【摘要】周代是我国古代舞蹈教育的开端,发源于周朝的礼乐教育,结合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各种思想精髓,影响深远‍‌‍‍‌‍‌‍‍‍‌‍‍‌‍‍‍‌‍‍‌‍‍‍‌‍‍‍‍‌‍‌‍‌‍‌‍‍‌‍‍‍‍‍‍‍‍‍‌‍‍‌‍‍‌‍‌‍‌‍。 文章以中国古代乐舞的形成为开端,结合周代乐舞“六小舞”的实例和现实作用,唤起对当代中小学生美育的思考,继而重新探索发掘古代乐舞教育背后的深刻意义,以及对当代处于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教育的现实影响,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美育意义,立旨于古为今用,取其精华‍‌‍‍‌‍‌‍‍‍‌‍‍‌‍‍‍‌‍‍‌‍‍‍‌‍‍‍‍‌‍‌‍‌‍‌‍‍‌‍‍‍‍‍‍‍‍‍‌‍‍‌‍‍‌‍‌‍‌‍。

  【关键词】乐舞; 周代; 乐舞教育; “六小舞”; 美育

教育论文

  中国古代乐舞定型于周代,伴随着礼乐文化的出现,在周代产生了奠定我国数千年乐舞文化的雅乐体系,为后世的历代王朝所沿用,逐渐成为统治者歌功颂德和宫廷宴请的正统歌舞表演,其形式和内容各式各样,最能代表一个朝代的经济实力水平和文化艺术高度‍‌‍‍‌‍‌‍‍‍‌‍‍‌‍‍‍‌‍‍‌‍‍‍‌‍‍‍‍‌‍‌‍‌‍‌‍‍‌‍‍‍‍‍‍‍‍‍‌‍‍‌‍‍‌‍‌‍‌‍。 因此,起始于周代的雅乐文化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乐舞文化这个庞大体系的基石,“六大舞”的成型,开启了对前代各帝王功绩的歌颂和对祖先的崇拜; “六小舞”的始创,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舞蹈教育,可谓“美育”在当时教育上的体现。 中国古代乐舞随着周代雅乐成型,在周代雅乐的影响下沿着宫廷雅乐的脚步成为历代正声,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乐舞风貌。

  1.周代乐舞教育之“六小舞”

  中国古代乐舞于周代达到乐舞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样一个高峰所表现出来的是周代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六舞”。

  其中,“六大舞”主要用于周代宫廷祭祀礼仪,是集前代乐舞之大成的产物,所用场合隆重,是周天子所用的规格祭礼。 周代首创礼乐文化,周初的统治者相当重视礼乐的作用,把礼乐放在相等的地位,而作为周代礼乐文化一部分的“六小舞”则主要用于教育国子学习乐舞。 如果说“六大舞”是成套舞蹈的话,那么“六小舞”则是一些小而富有意义的舞段,有文又有武。 “六小舞”用于训练还未成年的王侯贵族的子弟,是周代规定的教育体系中学习内容的一部分,有十分明显的教育意义。 周制定的“六小舞”学习内容包括:“帗舞”:手执五彩丝绸而舞; “羽舞”:手执鸟羽而舞; “皇舞”:执五彩鸟羽而舞; “旄舞”:手执道具牛尾而舞; “干舞”又名“兵舞”:是“武舞”的一种,手执盾而舞; “人舞”:不执舞具,以舞袖为容。 除此之外,周代还制定了专门负责管理和教授乐舞的乐师:掌国学之政,教国子小舞。 周代国子学习礼仪之前要习乐舞,用乐舞的美育功能来提高贵族子弟的文化素养和身体素质,能文能武,进退俯仰间而得容貌端庄。 如荀子在《乐论》中说,听得雅颂之声而存志向之高远,雅颂指的就是起于周代的雅乐之声,经过训练更能体会雅乐的内涵。 “六小舞”的意义就在于此,说明此时的舞蹈还具有特殊的美育功能。 史书中记载“六舞”舞蹈被纳入雅乐体系,成为“礼治”“乐治”的工具。

  2.“六小舞”中的“中和之美”

  乐舞的发展一直以来都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不断成长与壮大,古代乐舞可以用“文武双全”来形容,文、武的配合使用可以使舞蹈不至于太过于阴柔或者太过于蹈厉,不偏不倚,如同一个人的德行一样要不偏不倚,要怀柔也要刚硬。 在《六小舞》中既有“羽舞”也有“干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度”的体现显而易见,也是“中”意义的最好体现。 《乐记》中子夏和魏文侯的对话中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子夏说乐舞的形式还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古乐舞内涵中的宏意,那些伦理道德,有助于修身进而治国平天下,和谐美好的音乐体现出盛世太平的景象,“和”体现在此,蕴含着人们美好的理想祝愿。 “六小舞”虽然只是贵族子弟的学习教材,但可见西周王室对于乐舞的重视,不仅在于死磕“课本”上,还是对于全面发展的重视。 以《干舞》为例,手持盾牌而舞,是武舞的一种,武舞的历史由来已久,自远古时期就有“刑天舞干戚”之说。 文舞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武舞是训练身体体魄,不至于弱不禁风,也是对战场上临阵的训练。 君子如玉,即挺拔的身姿配有姣好的面容和较高的修养,如玉一般外柔内刚。 所以“六小舞”中每种小舞本身也是有功能性和侧重点。 在儒家思想中,“乐”的含义有两种 ,第一是指融合歌、舞、乐于一体的“乐”文化; 第二是指带给人欢快的享受,包括在感官上的享受,即视、听,也包括精神上的享受。 因此,在乐舞观念中也形成两种观念,一是指以乐舞教育为主的艺术教育; 二是达到中和之美的和谐人格教育,即美育。 因此,重新审视乐舞教育,不应把它看作单纯的艺术欣赏修养,而是看作影响人格的美德教育,实现人的身心平衡,内外统一,用礼的外在形式规范乐的内在内容,是“中”“和”的情操体现。

  3.“小舞”中的“明理明德”

  除了“中和”的陶冶作用外,高雅的乐舞教育还能使人明白道理。 在“小舞”当中“象舞”是其中一种,用于两国国君相见时的排场和礼仪场合。 “象”的具体内容我们今天已经不能详细地了解了,但其充满象征性的意味却还是可以看见,在《礼记·仲尼燕居》中记载:“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升歌《清庙》而示德也。 下而管象,示事也。 事故古之君子,不必亲相与言也,以礼乐相示而已。 ”两国国君会面之时,互相作揖行礼,互相谦让步入大门,这时候乐师奏乐,所歌乐曲名为《清庙》。 先“示德”,所谓“示德”就是敬仰彼此的美德,乐师所用管弦伴奏的是“象舞”,这是在表示自己的功绩,也象征崇拜对方的功绩,将这种心态借助“象舞”得以表现。 正是有这种象征性,所以才会在宴会上用它,就此,双方心领神会。 周代乐教上至国君下至“国子” ,以乐德、乐舞教国子,乐教完备。 特别是“乐德”尤受其重视。 从小培养贵族子弟相敬相和、相友的道德品质,收到良好的效果。 对于当代的美育,音乐艺术需要利用人的听觉被接受,再配以明了的歌词,听者需要超越音乐音调高低的理解去把握其隐晦的意义,这就不仅仅要“听”,还要“想”和“思考”。 在“想”和“思考”的过程中,原有的道德理念发生碰撞和摩擦,渐渐可以明理明德。

  4.“以舞为容,乐以正身”,塑造体形,增进健康

  有了好的情操陶冶和才智培养,舞蹈的本质作用也体现出来了,也就是说在动作中对身体的塑造有极大的好处。 在我国,乐教的传统由来已久。 据文献记载, 早在三皇五帝之时 ,就已经有乐舞,如皇帝的乐舞《云门大卷》、尧的乐舞《大章》。 以“六小舞”为例子,“六小舞”中的“帗舞”“羽舞”“皇舞”所持之舞具皆为羽毛或彩丝绸,这些轻盈的舞具在训练时要更加注意气息上的调整和动作上的轻柔,是文舞的范围。 练习文舞,为的是使人“容貌得庄”“动作有文”。 孔子曰:“文之以礼乐。 ”礼节动作能表现一个人的威仪。 在练习的过程中随着动作的一舒一张,高低俯仰,既锻炼了身体,还可以塑造体形,使其有挺拔的身姿,还能知礼节不逾矩,这些所持的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舞具,从一方面来说是“以舞为容”。 另外,在练习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形体,还增进了健康。 “君子阳阳”,从乐教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功能性,正是“以舞为容,乐以正身”‍‌‍‍‌‍‌‍‍‍‌‍‍‌‍‍‍‌‍‍‌‍‍‍‌‍‍‍‍‌‍‌‍‌‍‌‍‍‌‍‍‍‍‍‍‍‍‍‌‍‍‌‍‍‌‍‌‍‌‍。

  5.提高审美理想,塑造健全人格

  在《论语》中孔子认为,作为一个人,需要同时德才兼备,二者缺一不可,否则无完美可言。 我们要运用古代乐舞的审美感染力,以及现代人对于描绘当时美好理想的想象,塑造人的认知以及美至善,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人格的完善。

  以那些优美的文舞“羽舞”“皇舞”为例,它们的舞容舞姿优美,是对美好德行的向往。 学习它可以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以及对善与恶有着明显的区别意识,描绘心中美好的理想,并付诸于现实行动中,提高文化素质。 随着这几年对于我国传统艺术的探索,特别是近几年我国优秀的舞剧越来越多,有一些传统舞剧已经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张名片,这些舞剧的开发都得益于对传统舞蹈艺术的探索。 2016年8月,被誉为中国“先王之乐”的“六小舞”复原展在孔子的故里山东曲阜尼山脚下举行,开启对传统古乐的探索,演出形式也分为“武舞”“文舞”两个篇章,依托先王之乐,以儒家文化的兴盛之地为载体,向世人展现礼乐一体的高雅艺术,赢得了人们的好评。 乐器演奏者和舞蹈者身着各色雅乐服饰,神情肃穆,舞者手持或不持道具旋转,这些看似徒手而舞的舞蹈正是“六小舞”当中的“人舞”,即不持舞具,以舞袖为容。 明代著名乐律学家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中还保留了“人舞”的舞谱和图示,严格地配合三纲五常、君臣父子、温俭恭让等道德仪规,含蓄温和。 对古代乐舞的学习,可以掌握其中深刻的思想精髓,发掘和学习中国传统美德,在当代而言,对于提高中小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理想大有裨益,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

  6.周代“六小舞”的教育内涵以及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认为,“乐”承载着巨大的社会意义,是政治伦理道德的象征,“乐”的艺术性并不仅仅在于其第一层外在的听、看形式,在外在的听、看形式中还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这种精神内涵就是儒家所宣扬的伦理道德和乐以正身等。 所以,孔子认为:“礼不仅是用玉帛去举行空洞的仪式,乐也不是单纯用钟鼓去演奏。 ”所以,中国古代乐舞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乐舞中不仅仅是单纯的欣赏,还蕴含着道德精神内涵。 在视听训练过程中,能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是善,有一些乐舞还是根据作者想表达的意愿进行的创作,且配有歌词,在乐舞中宣扬一种积极向上的道德,配以醇厚的雅乐感化人心。 现代的音乐教育虽然也有德智方面的培养,但是对于礼和身体力行这方面的培养还有所欠缺。 现代所谓的“乐”大都是单纯的音乐,和古代的“乐”相异,没有“舞”这一内容。 相比而言,可以学习周代乐教的培养和训练方法,“六小舞”中虽有文也有武,但都是为了训练人优美的体魄和举手投足之间的优雅得体,在训练过程中还有一些舞蹈性的肢体动作。 这不仅增加了艺术性,使美育的内容更加丰富,还能培养所学者的兴趣。 所以,对当代教育而言,吸取古代乐舞教育中深刻的教育内涵,“意”和“形”相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内涵修养; 古今结合,把乐教所体现的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贯穿于现代教育之中,还可以改善我国应试教育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褚春元.论周代礼乐文化中的象征性[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4):73-76.

  [2]孙邦金.儒家乐教与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读后[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01):75-78.

  [3]鄯爱红.儒家乐教思想与和谐社会[A].中国伦理学会、韩国伦理学会(The Korean Ethics Studies Association).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中国伦理学会、韩国伦理学会(The Korean Ethics Studies Association):中国伦理学会,2008:9.

  [4]朱恪孝.中国古代美育传统对当代艺术教育的启示[J].西北美术,2014(01):4-6.

  (作者:刘语;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