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方法研究

时间:2021年09月01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现代本科院校普遍都采用学分制来保障学生学习质量、管理学生品行,因此该制度能够从多方面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管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体系。 但学分制的应用必须与课程体系相互契合,否则就可能出现学分奖励/扣除事由不统一、奖励/扣除分数不合理等

  摘要:现代本科院校普遍都采用学分制来保障学生学习质量、管理学生品行,因此该制度能够从多方面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管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体系‍‌‍‍‌‍‌‍‍‍‌‍‍‌‍‍‍‌‍‍‌‍‍‍‌‍‍‍‍‌‍‌‍‌‍‌‍‍‌‍‍‍‍‍‍‍‍‍‌‍‍‌‍‍‌‍‌‍‌‍。 但学分制的应用必须与课程体系相互契合,否则就可能出现学分奖励/扣除事由不统一、奖励/扣除分数不合理等现象,此类现象都可能导致学生出现负面情绪,感到压力巨大,不但不利于学习质量,还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威胁到学生毕业‍‌‍‍‌‍‌‍‍‍‌‍‍‌‍‍‍‌‍‍‌‍‍‍‌‍‍‍‍‌‍‌‍‌‍‌‍‍‌‍‍‍‍‍‍‍‍‍‌‍‍‌‍‍‌‍‌‍‌‍。 这一条件下,本文将对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方法进行研究,阐述具体构建方案,并对其应用方式及注意事项进行论述‍‌‍‍‌‍‌‍‍‍‌‍‍‌‍‍‍‌‍‍‌‍‍‍‌‍‍‍‍‌‍‌‍‌‍‌‍‍‌‍‍‍‍‍‍‍‍‍‌‍‍‌‍‍‌‍‌‍‌‍。

  关键词:本科院校学分制课程体系

本科学分制

  一、前言

  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与学分制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可以将课程体系视作判断学分赏罚、赏罚分数的依据,同时可以将学分制视作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的保障手段,因此在两者关系下,课程体系构建就要考虑到学分制需求,要帮助教师通过课程来作出准确判断,且将学分制的作用融入其中。 这一条件下,如何让两者保持紧密联系,提高两者契合度,充分发挥双方作用就成为了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构建中一项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本科教育论文范例: 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二、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一)课程模块化设计

  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四类课程,分别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强化课、综合实践课,因此在课程模块设计上就可以将四者视作设计目标,让它们“模块化”,具体方法如下。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模块化设计中,首先要确认模块的组成部分,因此根据教育部规定课程,公共基础课应当由必修课、选修课组成,如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等。 其次针对公共基础课模块中的必修课、选修课课程,需要赋予各课程学分分值,建议以课时为学分判断周期,每18课时记1学分(若18课时内学生出现了不良事项,则扣1学分,反之课时内学生没有出现不良事项,则奖1学分,或维持原状,若学生学分满,则不奖学分,之后课程模块化设计也依照该逻辑进行学分赏罚判断)。

  2、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同属必修课,其组成部分应当包括所有涉及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旨在为学生奠定良好专业基础,且扩张学生认知。 在学分分值赋予上,因为专业基础课模块的内容比较多,教学进度比较紧凑,所以建议以每16课时为度记1学分,赏罚判断逻辑与公共基础课模块相同。

  3、专业强化课

  因为单纯教导专业及相关基础理论并不能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只能做到树立概念,所以现代本科院校基本都设立了专业强化课,旨在锻炼学生专业思维,找准就业方向,针对职业进行相关教育,让学生形成富有实践性的思维形式,进一步朝专业领域深处发展。 这一条件下,在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中就应当将专业强化课纳入其中,但与之前课程模块化设计不同,专业强化课的学分赋予方式、赏罚判断逻辑比较特殊,在设计中应当将专业强化课分为若干专业技能模块,各模块代表一个技能教育课程,每个课程记1学分,学生可以同时参与所有已设立课程,若学生能顺利完成课程任务,熟练掌握其中知识,则依照其参与课程的数量奖励学分,反之依照未完成情况扣除学分,奖励学分中若学生学分满,则不奖学分。

  4、综合实践课

  经过专业强化课教育学生就具备了一定的实践能力,可以参与一些实际工作,这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及综合素质,本科院校普遍设立了综合实践课,通常以“校企合作模式”“项目教学模式”等模式开展,因此综合实践课也要被纳入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中。 综合实践课的赋予方式没有固定分值,需要教师与企业资深人员、项目负责人共同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中的表现进行判断,以1学分为度进行判断,如学生在工作中未完成1项理应完成,但却没有完成的工作,则扣除一学分。 值得注意的是,综合实践课只考虑学分处罚,不涉及学分奖励,此举是为了保障学生实践质量,激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实践态度。

  (二)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

  课程模块化设计只是构成了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其内里还比较空洞,因此需要通过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来进行填补。 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大体分为两个步骤,具体如下。

  步骤一:赋予各课程模块教学内容学分

  针对以上提到的各课程模块(除综合实践课程模块以外),负责相关课程模块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来赋予学分分值,最低学分分值为1,所有教学内容都要被赋予学分。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性需要根据学生专业来判断,如以公共基础课为例,假设学生所学专业属于工科,则数学、物理等理科教学内容就更加重要,语文、艺术等文科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就相对较低,根据重要性学分分值高度要进行合理调整。

  步骤二:赋予综合实践课程模块教学内容学分

  因为综合实践课程比较特殊,其中教学内容形式不统一,且需要从综合角度上作出判断,所以不能依照常规方法来赋予其中教学内容学分。 这一条件下,在赋予综合实践课程模块教学内容学分中,首先要根据综合实践课程的具体开展方式来提出学分赋予要求,其次负责综合实践课程的相关人员需要依照要求,根据自身经验来赋予其中教学内容学分分值。

  例如某本科院校的综合实践课程采用的是“校外企业向校内派遣相关人员长期负责校内学生项目式综合实践课程”方式,因此负责综合实践课程的就是校外企业派遣而来的人员,针对该人员该校提出了“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程度来赋予学分”的要求,随后相关人员在某次综合实践课中针对实践项目提出了效率、质量两个方面的要求(效率重要性低于质量),其中效率代表了学生完成项目的速度,如果学生能在指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则不扣除学分,若超出指定时间则扣除1学分,若超出指定时间5日以上则判定学生无法完成项目,扣除3学分,而在质量要求上,学生初次实践成果若不达标或存在缺陷,则扣除2学分,后续提交成果依旧不达标,则递增1学分,最高5学分。

  三、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应用方法

  通过以上方法就成功构建了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而为了让该课程体系能够更好的融入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就有必要对其应用方法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1、利用学分课程体系激励学生

  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最基本功能就是激励,学生在各类课程中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会希望自身学分不要下降,甚至希望得到学分奖励,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将学分视作“奖品”,告诉学生当前课程中的某个教学内容等于多少学分,熟练掌握该部分教学内容,并达到测验标准即可获得,此举就可以激励学生在某课程中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助于教学质量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将学生视作“奖品”的方式虽然能有效发挥激励作用,但出于学生综合素质培育目的,该方式不建议过度使用,否则可能导致学生思想功利化,这种现象不应当发生在学生身上,因此该方式只建议在某个知识重点上适度使用。

  2、利用学分课程体系监督学生

  学分制课程体系中的奖罚机制会使得学生学分上下浮动,而根据学生表现,学分浮动会逐渐出现一个明显的趋势,如学生经常犯错,导致学分经常被扣除,使得其学分浮动趋势向下,反之则向上。 这一条件下,教师在该课程体系完全可以根据学生学分上下浮动趋势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发现某学生学分浮动趋势向下,就要重点对该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督,可以帮助此类学生设定学习任务、学习计划等,并做到答疑解惑,此举就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与精确性,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注意事项

  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固然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各方面功能也趋于完善,但实际应用中,若教师应用不当则可能导致课程体系产生的效果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在应用该课程体系时,要注意相关事项,如表述语言、应用方式。

  1、表述语言

  现代很多教师为了通过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努力学习,在教学中会采用类似“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很重要,如果没学好是要扣除学分的”的语言来进行激励,此举或许能让部分学生努力学习,但现实经验显示,此举也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教师在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中如果采用以上语言,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用学分“威胁”自己,随之会出现抵触、反抗的心理,这些心理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因此教师应当注意自己的表述语言,可以采用类似“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很重要,学好了有学分奖励,但有奖就有罚,你们要注意”此类语言来进行表述。

  2、应用方式

  目前多数教师在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的监督功能上,会采用一些传统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情况与对应学分赏罚情况进行记录,后通过人工方式对学生学分上下浮动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学分浮动趋势。 此举虽然有效,但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中的学分制度比较复杂,且涉及所有学生,因此传统记录方式与人工分析方式的使用并不稳定,且存在效率方面的问题,这一条件下就建议教师采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到原有应用方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阐述了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的构建方法、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通过分析可知,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可采用模块化方法来开展相关工作,工作重点在于课程模块化与教学内容模块化,同时要注意学分分值赋予的合理性。 同时为了让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效用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应当重视该体系的应用方法,且注意相关事项,文中对此进行了论述,正确落实本科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可起到保障教学质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敏,郭宝龙,刘楠.国内高校本科培养方案浅析[J].大学教育,2015(10).

  [2]王爱国.综合学分制在中职、高职和本科一体化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

  [3]丁志华,虞耀君.转型期地方高校机械类本科专业多元多维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25).

  [4]徐艳.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7(1).

  作者简介:杨俊玲(1964-),女,汉族,理学学士,河套学院机电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学、教育管理。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