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大班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策略研究

时间:2020年08月10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摘要:幼儿的争抢行为是幼儿期屡见不鲜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幼儿在一些特定情境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所选择的一种行为方式。很多时候,幼儿的争抢行为在幼儿园内被认为是一种不良行为,可是,不同年龄段幼儿争抢行为发生的原因是不尽相同,但并非带来的都是负

  摘要:幼儿的争抢行为是幼儿期屡见不鲜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幼儿在一些特定情境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所选择的一种行为方式。很多时候,幼儿的争抢行为在幼儿园内被认为是一种不良行为,可是,不同年龄段幼儿争抢行为发生的原因是不尽相同,但并非带来的都是负面的影响,如果可以正确地处理好幼儿之间的争抢行为,不仅仅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还可以帮助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这对于幼儿的终身发展意义非凡。本研究发现大班幼儿争抢行为发生的原因大致出现在三个方面:幼儿自身的原因、幼儿园及教师的介入原因和幼儿家长,在此三方面的基础上提出适宜的教育策略:幼儿园要加大玩具的投入、幼儿教师要合理及时的处理幼儿争抢行为、家长要加大对幼儿的社会性的教育,以求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基础,促进其快乐幸福成长。

  关键词:大班幼儿;争抢行为;教育策略

幼儿教学教育

  一、幼儿争抢行为有关概念

  争抢:争着抢夺;争夺。苏叔阳《故土》:“她平时处处忍让,待人谦和,从不争抢任何好处。”[1]从这词典释义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争抢一词存有贬义,认为不争不抢才是美好的品质,对于中国这一礼仪之邦来说,万物合而生,所以人与人之间喜欢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对他人存有善意。幼儿争抢玩具行为是幼儿园内较为常见的一种不良行为,是幼儿在一些特定情境下所选择的维护自身利益或表达内心情感的行为方式。

  对于幼儿的争抢行为尚未有正真意义上的概念定义。大多数文献认为,幼儿争抢行为属于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不良行为,是需要改正的,而且争抢行为对于小班幼儿是正常事件,需要引导即可,对于大班幼儿已经社会性发展落后的表征。所以,对于大班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迫在眉睫,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不良习惯扼杀在摇篮里,才能促进幼儿良好品质的形成。

  教育论文投稿刊物:《宿州教育学院学报》是由安徽省教育厅;宿州市人民政府主管,宿州教育学院;苏州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学报。设置栏目有:博士论坛、政治经济研究、语言学研究、文艺研究、中学文科教学、中学理科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等。

  二、大班幼儿争抢行为原因分析

  (一)大班幼儿发生争抢行为后,教师不能及时解决问题

  《指南》指出大班的幼儿可以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可以达到自己协商解决的程度,这样才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正常水平,如果发生争抢,幼儿无法协商,甚至大打出手,使用武力解决问题,表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滞后,且出现同伴交往异常行为,需要幼儿教师加以引导和教育。首先教师要明确幼儿是源于什么产生的争抢行为;其次不以大人的想法揣测幼儿行为的对错,也不能以权威镇压的方式平息幼儿的争抢行为,而应耐心倾听幼儿内心的呼唤,理清争抢行为发生的始末缘由;最后对争抢行为做出正面的否定,使幼儿清楚的明白这一行为是不正确的,进而教导幼儿应如何和平的相处,相亲相爱,唤醒幼儿内心的童真与善良,促进双方关系的修复。

  大班幼儿自身原因分析

  大班幼儿虽然相较于中小班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较高,可依然是处于基础阶段的幼儿期,由于年龄的限制,幼儿身体、心理方面尚未成熟,以皮亚杰的理论这时的幼儿还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刻版性且不可逆性,是幼儿思维发展的前期;以格赛尔的成熟论来说幼儿的发展是有时间限制的,不能拔苗助长;以洛克的白板说为准,这一时期的幼儿只是白纸上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大的空间被渲染。[3]所以,幼儿产生争抢行为实属正常,因为年龄较小,思想不成熟,所以他们并不考虑事情的后果,甚至如没有外界的干预,幼儿甚至不觉得争抢是一个错误的行为,因为他们认为手里的玩具、零食、图书等都是可以带给他们快乐的事物,失去它,他们就没有快乐可言,当两个幼儿同时觉得一个物体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争抢就随之而来,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过程,这是教育的力量就尤为凸显,幼儿需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养成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大班家长方面原因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民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优生优育的号召下,新生幼儿人数不断的减少,出现了一个极端社会现象,那就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围着一个孩子转,溺爱随之愈演愈烈,幼儿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稍有不顺心意的事情就哭闹不止,直至得到满足,久而久之,幼儿形成一个只要无理取闹就会得到想要事物的不良习惯,因此,导致幼儿习惯霸道,不懂谦让,目中无人。两个幼儿,哪怕其中一个是这样被溺爱长大的幼儿,争抢行为的发生就是顺其自然的,而且更让我们哭笑不得的不是幼儿,而是幼儿的家长,对于争抢行为,不自我反省,反而助长幼儿的不良习气,觉得自己家的宝贝是不能受委屈的,自己家的宝贝哭就是别人的错,幼儿的模仿能力在幼儿时期是突出的能力,这样的家长成为幼儿模仿对象将不堪设想。家庭是幼儿第一个学堂,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从家喻户晓的颜氏家训到如今的家园合作,无不章显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对于孩子一味的溺爱不是爱而是戕害。

  三、改善大班幼儿争抢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幼儿教师正确的引导

  发现争抢行为,及时解决问题

  幼儿园内经常会发生争抢行为,例如:大班正在开展自主游戏,幼儿以桌为单位组成一个小组,一个小组拥有一种玩具,教师为了收集整理玩具方便,规定幼儿只能在自己的小组玩自己的玩具,不能去其他小组,也不能将其他小组的玩具拿到自己小组玩耍,这些规定,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幼儿争抢行为的发生,因此,在幼儿进行自主游戏时,幼儿教师就会放心的忙于其他的事情:写教案、完成幼儿园布置的任务、设计装扮幼儿园的区角,但是,在无成人关注的情况下,规则很容易被打破,争抢也会随之而来,但是往往会发生当幼儿已经大打出手时,教师才匆匆赶到的情况,这时,矛盾已经升级,幼儿对于传统的说教已然觉得索然无味,不止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反而激发了幼儿的逆反心理,若是教师在争抢发生之初,及时的发现,在矛盾激化之前了解事情的始末缘由,对双方幼儿进行一定程度的心理疏导与教育,让幼儿及时明白无论处于什么原因,自己的争抢行为就是错误行为,不至于错误的刻板印象在幼儿的心理烙下印记。

  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

  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是正面的、直观的对幼儿争抢行为进行的教育。幼儿教师可以结合五大领域的课程,在开展健康活动时,谈到如何保护身体时,将争抢行为融入其中,让幼儿明白争抢会致使自己身体受伤,会疼痛,想要保护自己就要减少争抢行为;在开展社会活动时,将争抢行为作为活动的核心,让幼儿体会分享的价值与乐趣,反之尝试争抢带来的恶果,两者行为的对比,让幼儿深刻的意识到争抢这一行为的错误;在开展语言活动时,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故事强化幼儿分享的意识,再将争抢作为例子说明,加深幼儿争抢行为是错误的行为的观念,这些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幼儿分享意识的,形成了幼儿与人为善、宽容大度的良好品质,促使争抢行为的减少,甚至逐渐消退。

  (二)家长配合,家庭教育分享

  家园共育是近几年以来什么热门的话题,之前社会对教师总有一个误解,那就是对于学生的教育就是教师的责任,家长的责任就仅仅是将学生送入学校,对于幼儿园也是这样的,逐渐的人们开始对于学校教育有所改观,教师的教育是一部分,但是家庭教育也不容忽视,家园共育由此研究者甚多,各种共育教育策略被提出,力求给予幼儿全方位的教育,为把幼儿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阮智富.现代汉语大词典•上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马月成.幼儿不良行为及其教育对策——以幼儿争抢玩具为例[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9-50.

  [3]李慧敏.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及其教育策略的研究[J].学周刊,2016(1):197-198.

  作者简介:张旭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