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时间:2018年10月23日 分类:教育论文 次数:

下面文章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向现代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化的形式,提出对我校学生实施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新衡量自己的道德底线,并且以创新设计训练和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技能大赛为

  下面文章针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向现代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化的形式,提出对我校学生实施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新衡量自己的道德底线,并且以创新设计训练和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技能大赛为驱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活学活用,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充实内涵丰富头脑、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提升学校学生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和创新实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综合素质,实践教学,工程训练

中国电力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综合创新型素质教育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培养,不能仅限于培养他们的业务水平,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卓越型综合创新人才。这一举措还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工程训练内容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和道德修养水平相结合,改革工程训练教学内容,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1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1.1综合素质的概念界定

  所谓“综合素质”是指人具有的学识、才气、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特长等综合条件,也称综合表现力。是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它包括人格素质、能力素质、专业素质、健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和角色素质等。其中人格素质包括:价值观念、人格魅力、气质修养和法纪意识等;能力素质包括:压力承受能力、创新发明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等;专业素质包括:考核成绩、学习态度、知识层面和专业特长等;健康素质包括:出勤比率、生理状态和形体训练等;心理素质包括:心态平稳、胸怀气量和适应变化等;审美素质包括:美学知识、审美观念和艺术才能等;角色素质包括:家庭角色、学校角色和社会角色等。

  1.2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和途径

  高校对于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少部分人道德缺失的今天,帮助学生重新衡量自己的道德底线,审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发现道德缺失及时纠正自己的价值观,在学习做一名学者之前,先学习如何做一个好人,一个道德高素质高的好人。再对学生进行工程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工程理念和工程意识,对于工程的理解不仅局限于书本,而是放眼于动手实践,放眼于生产实际,放眼于发明创造。

  同时,对于学生进行的能力素质培养,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发明创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今后步入职场打下坚实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可以通过大学生工程知识竞赛、物理、力学、电子实验大赛、素质教育竞赛、创新设计大赛、学生工程训练和大学生创新立项等,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技生产力。

  2在科技创新和工程训练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1以工程训练为平台,提升学生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包括:考核成绩、学习态度、知识层面和专业特长等。其中:考核成绩按照平时成绩10分,作业件成绩60分,训练报告成绩30分,共计100分来记分;学习态度根据课前预习程度、上课提问时学生状态和教师巡回指导实践随机提问时学生状态分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记分;知识层面按照讨论、实践练习和加分项目完成情况等方面记分;专业特长按照实践练习、课堂竞赛、实际应用和理论联系实际情况记分。

  这四个方面成绩的记录,可以有效的反应出一个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素养,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进展,进而为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对于我校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我们借助工程训练中心的工程训练基地这一实践平台,为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车床、铣床、磨床、刨床、钳工、特种加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车削中心、铣削中心、焊接、铸造、锻压、电气等近14个工种的工程训练,并根据培养计划中不同专业的特点,合理安排训练模块。

  例如,在机械工程训练中针对机械类专业和材料类专业的不同,有侧重的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机械类专业的教学重在冷加工和现代加工内容,而且力争结合生产一线的产品来选定学生训练的作业件,既节约材料,又贴近生产实际,而材料类的教学重在热加工内容的强化。此外,优化各训练单元的内容,增强创新训练环节,保证既有热加工训练的内容,又有冷加工训练的内容;既有传统加工训练的内容,又有现代加工训练的内容。

  设立工艺讲座和现代工程技术知识讲座,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素质,进而提高工程训练课程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完成各工种作业件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端正学习态度,建立工程意识,提升知识层面、提高专业特长。具体实施过程如在理论课课堂上,学生习惯了懒散随意,上课睡觉。但在工程训练的实践课上,学生都是站着操作,无法偷懒休息,且实践环节中一步跟不上则步步跟不上,结课作业件交不上,该门实践课成绩为零。

  所以工程训练时,无论哪个工种,学生们都干的热火朝天,大汗淋漓,干劲十足,这对于学生之前养成的学习态度也是一种改进和端正。且在工程训练的工程教育环节,各门任课教师意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建立起责任、安全、质量、创新、环保、协作、社会、法律、经济、管理、市场和竞争等工程意识。同时,课堂上不断引入与工程实践相关的案例、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和前沿科研成果,努力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内涵、提升知识层面、提高专业特长,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发现自己擅长做什么,有什么特点和强项,为下一步的创新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2.2以创新设计为驱动,提升学生能力素质

  能力素质包括:压力承受能力、创新发明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等。其中的创新发明能力指从观念更新到制作、操作有创意的作品;实践应用能力指能否学以致用,做到学得活用得上,将理论与实际相连接。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我校以创新设计训练和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技能大赛为驱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活学活用,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充实内涵丰富头脑、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将专业知识运用到生产实际,推动我校学生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和创新实力。如在焊接工程训练中,引入创新设计环节,激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创新作品[1]。

  其中,2016届学生利用建筑垃圾设计的创新焊接作品战斗机、松浦大桥、机器人乐队、鸟巢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了所学的点焊、缝焊、多层多道焊、CO2气体保护焊、管板材料的火焰切割等焊接技术,并将多层多道焊接首次运用到松浦大桥模型的焊接中,获得了很好的焊接效果,并打算在2018届的学生工程训练过程中予以推广。这一举动,对于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3],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是一个教学相长、互助互利、互惠共赢的过程。

  而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技能大赛是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培养,具有引领和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家教育部牵头主办的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技能大赛已在全国高校引起较大反响,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工程实践教学的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综合工程能力、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切。进行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技能大赛的常态化建设,对于推动工程训练实践教学改革、大学生就业创业、卓越人才培养、突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2015年,由我校教师指导的来自机械学院学生组织的四个代表队参加了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即无碳小车创新设计大赛。经过精心组织,科学严格的训练和周密的准备,在十所高校的35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取得了佳绩。参赛四个队中获得省级一等奖3项、省级二等奖1项,其中两个队取得了代表黑龙江省高校参加全国比赛的资格。2016年,组织八个代表队参赛,其中4个代表队走“S”型路线,4个代表队走“8”字型路线,最终获得了3个省级1等奖,1个国家2等奖。2017年,组织10支代表队参赛,其中5个代表队走“S”型路线,5个代表队走“8”字型路线,最后获得了国家1等奖1项和优秀组织奖。这一综合能力竞赛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以工程教育为引导,提升学生人格素质

  我校针对全校各专业新生开设一门32学时的必修课,即工程教育课程。该门课程集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与应用,立足“工程教育就在学生身边,学生就在工程教育之中”,践行我校“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努力适应我校大工程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课程形成了集专题讲座、参观展板、观看教学片、参观工程操作现场于一体的教学模式,立足把学生培养成能动脑、会实践、懂设计、精操作,有系统概念和工程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让学生接受到人文教育,尤其是对于科学、奉献、感恩、无私精神的人文教育。在“地沟油”、“三鹿奶粉”、“毒胶囊”、“老人摔倒不敢扶”、“江歌事件”和“雪乡宰客”等道德缺失的今天,帮助学生巩固和纠正以往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前先学会怎么做人,重新衡量自身的道德底线,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刻,如何对社会、对家庭、对身边之人伸出援助之手,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立志把全校建设成道德模范先进单位。

  3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效果检验

  自2016年,我校提出要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并在机械学院和材料学院各专业学生进行试点试行,回访学生数量达2000余人,对于2015届改革实施前和2016届、2017届改革实施后的毕业生做了跟踪反馈。结果显示:企业对我校培养的毕业生满意程度明显提高,对我校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模式高度认可,这对于我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改革起到很大的肯定和推进作用,对未来我校的招生就业形成良好的带动。为新形势下工程训练实践教学的发展、特色应用型本科培养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在理论及实践上提供强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曲芳,沈斌,罗凤利,等.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7(4):37-40.

  [2]李晓春,曲晓海,杨洋,等.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229-232.

  [3]曲芳,郝帅,葛升平,等“.精准示教法”对自动化焊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J].价值工程,2018(3):258-259.

  电力期刊推荐:《中国电力教育》、《中国电力教育》人力资源杂志创刊于1985年,1985—1991年为内部刊物,1992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确认为具有国际国内统一刊号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正式出版物。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推进,杂志的主管单位历经水电部、能源部、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等部门,曾用刊名《电力高教研究》和《电力高等教育》。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