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基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角度实现劳动教育发展的价值认同及途径

时间:2022年05月16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 要: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劳动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劳动教育不断被弱化甚至异化,劳动教育发展滞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其复杂的社会因素。文章从哲学辩证角度出发,提出发展劳动教育的必要

  摘 要:劳动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劳动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以来,劳动教育不断被弱化甚至异化,劳动教育发展滞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其复杂的社会因素。文章从哲学辩证角度出发,提出发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及解决劳动教育发展滞后的途径,其目的在于提高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认同,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劳动教育;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劳动教育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马克思说:“在物质生活中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过程的一般性质。”[1]劳动教育理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以复杂的社会存在为基础,它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应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内容相统一。关于劳动与价值观形成的关系,马克思的分析无疑是最透彻、最具说服力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分析了生产方式的变化所导致的文化价值观的转变。在英克尔斯的研究假设《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中,英克尔斯的观点也和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相吻合。

  英克尔斯的研究假设强调了工厂经历、大众传播媒介、城市生活和学校教育在人的核心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意义和作用[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党的基本教育方针。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课程形式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变动,但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一直停留在顶层设计和宏观宣传层面,劳动教育的观念、目标和内容与新时代严重脱节。在劳动教育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开展及如何开展等问题上,劳动教育始终没有落到实处。因此,在面对新时代的变化及党中央、国务院对劳动教育思想提出新要求的同时,有必要梳理阻碍有关劳动教育思想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形成的社会存在因素,以寻求理解和重视新时代发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及重构劳动教育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中的重大现实意义和价值意义。

  劳动教育论文浅析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共生

  一、大力发展劳动教育的社会必要性

  大力发展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彰显马克思劳动教育理论当代价值的需要,更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需要。

  (一)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实践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劳动过程出现了新的特点,即劳动形式的多样化与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劳动智能化与科学化,以及构成劳动的基本要素及其要素的结合方式的重大改变而导致了知识密集型劳动、服务密集型劳动,以及人工智能服务等新的劳动形态和劳动方式的出现,与此伴随出现的是社会阶层等社会关系结构上的变化,劳动多样性的特点超出马克思大工厂劳动的单一性,也超出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实践范畴。这就要求教师更新劳动观念,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做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情和时代需求的理论价值阐释。

  (二)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价值需求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时代的产物,若要彰显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当代价值,丰富与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形式和内容,就必须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当代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发现,现实意义还需要深入挖掘和探寻。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和意义就在于其始终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劳动价值。马克思关于劳动与价值的相关论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需要马克思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一直以来,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其地位和重要性不断提升。2010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劳动教育被赋予了崇高的政治和教育意义。2018 年 9 月 11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3]。2019年 11 月 27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文件中强调劳动观育人,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过程。2020 年 3 月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就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给出了全方位的指导意见。

  二、目前劳动教育异化的问题及成因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一直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改革开放以前,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改革开放以后,劳动教育的观念、形式和内容并没有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劳动教育始终没有像德智体美教育一样被发展,甚至一度被弱化、异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社会问题

  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解放了生产力,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合理拉开差距”的分配方式,促进了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方式又加大了社会群体分层和收入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 10 年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接近 0.5,可以说是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世界上基尼系数超过0.5 的国家只有 10%左右。因收入差距持续扩大而导致的贫富差距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形成了社会分层和代际转移。

  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便成为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而基本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资本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本性日益显现,劳资关系出现不平衡,尤其是在私营企业收入分配中,资本直接决定了其在分配制度中的主导地位。资本挤压劳动的直接结果是劳动者地位降低,人力资本无法获得与其劳动价值相当的劳动报酬,劳动积极性降低。表现在社会意识层面就是劳动光荣观念淡化与劳动精神式微,劳动认同遭遇危机。劳动认同的危机直接影响到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如果社会不以“公正”“诚信”“正义”等价值观念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观,最终必将造成整个社会的浮躁之风。这与整个社会所倡导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完全相悖的[4]。

  (二)教育问题

  1.教育理念的缺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劳动教育不断被弱化的背后,教育领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成绩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首要标准。在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下,一些人通过不当手段获得暴利,而另外一些辛勤付出、诚实劳动的人却常常待遇差、地位低。这些社会问题导致劳动真正价值、劳动教育日益被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忽视。第二,对劳动教育的狭隘理解。将劳动概念狭隘理解为体力劳动,劳动教育也就被等同于参与简单的体力劳动或惩罚,劳动教育性质发生扭曲。第三,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使得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这也是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观念淡薄的原因之一。

  2.高校教育实践的缺位。

  高校在日常的教育中并没有将劳动教育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贯彻。一是,对劳动教育目的认识不足。高校给学生提供的劳动实践机会较少,且高校也不自觉地将劳动教育等同于参与体力劳动。而形式多样的班校活动、企业实习、社会实践也只是停留在口头宣传和纸上日志的检查,并没有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目的、要求、内容和反馈给予合理评价。

  二是,劳动教育与课程教学相脱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更多地停留在培养计划的设置层面,缺少足够的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精神。在专业教学层面,教师缺乏深入挖掘课程本身的劳动教育性质和问题意义的意识。学生的劳动精神、奉献精神以及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三是,经费投入不足。高校实践课程的开展需要足够的教育经费支持,而目前因为劳动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认识不足导致预算很少,且没有设立专项资金去支持劳动教育的开展。四是,劳动教育考核反馈机制不健全。高校的社会实践是检验学生专业素养和劳动素质的现行方法。高校对学生实践活动的考评往往停留在学生的生产日志报告层面,而社会机构也没有将学生的表现及时地与高校反馈和沟通,大部分也只是为了获得学生的廉价劳动力。

  三、重塑发展劳动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重视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指导实践

  要明确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的迫切需求,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现阶段人们现实生活的价值观概括,更是趋向共产主义价值理想的一种价值引导。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劳动在人的生活及整个人类历史形成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做了揭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生产生活。人通过劳动,生产出物质产品,维持了肉体存在,也生产出精神产品,满足了精神需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指导国家、社会、学校协同合作,以指导社会实践。

  (二)不断完善公平的社会

  存在以促进劳动价值的认同要真正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就要正确处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通过加强劳动权利、引导和节制资本权利及其对劳动的挤压而使双方达到均衡、互赢。培育崇尚劳动的文化和改善劳动环境等综合措施,实现劳动者的体面劳动,重建对社会劳动付出的认同。在企业利润分配上,应当由法律规定劳动与资本在全部利润中的分配比例,控制剩余价值被资本主导分配的现象,国家应立法控制股票在上市公司分红中的比重,要警惕资本权力化。

  (三)培育社会意识

  引导社会存在培育劳动精神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具有内在一致性。培育劳动精神,要充分肯定劳动是价值创造的源泉,内化“劳动光荣”的观念;坚信劳动创造历史,营造“尊重劳动者、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摒弃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行为。这里的劳动者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脚踏实地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以促进价值认同引导劳动实践。培育劳动精神,就要充分发挥优秀劳动者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塑造劳动文化。使优秀的劳动者脱颖而出,获得荣誉并获得与荣誉相匹配的物质奖励,这样才能带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激发劳动热情,凝聚群众力量,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劳动文化积淀,充分肯定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使大众真正从内心认同,并在此基础上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抓好学校教育的关键环节

  2020 年 3 月 20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总体目标、各个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和劳动价值观形成的评价制度[5]。

  第一,认真落实劳动教育的子目标。劳动教育的落实,其本质目标在于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何为真正的劳动、劳动的本质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的进步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尊重劳动精神、尊重体力和脑力劳动者。

  第二,将新的劳动形态与学校劳动教育相结合。当代社会劳动形态不仅包含体力劳动,更包括脑力劳动及其衍生形态,因此劳动教育应当紧跟时代变化,与时俱进地将劳动教育和劳动价值观融入到具体的课程建设当中,利用多种平台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让学生的劳动教育更具时代性、主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并成为学生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有益平台。

  第三,注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课实践教学两个环节展开劳动教育,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纳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当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劳动理念和劳动价值观。第四,在实践环节上,通过专业课程系统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和服务意识,注重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劳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以现有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社会意识的认同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上的认同,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认同,也是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进而坚定“四个自信”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4

  .[2] 戚杰强.马克思“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检验及其启示——以英克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为例[J].理论月刊,2014(2):10.

  [3]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4] 王文慧,柴俊红.新时代马克思劳动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论,2019(35):6.

  作者:刘 洋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