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关于烟台市产才深度融合路径研究

时间:2021年11月17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要:人才聚则产业强,人才兴则产业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体系的变化为产才融合发展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发达地区产才深度融合的成功经验,研究破解烟

  摘要:人才聚则产业强,人才兴则产业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体系的变化为产才融合发展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 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发达地区产才深度融合的成功经验,研究破解烟台市产才融合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推动产才深度融合路径,力求为烟台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产业发展; 人才支撑; 融合路径

人才融合论文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了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新阶段,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关键要靠人才支撑。 烟台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和山东自贸区三个片区之一,打造“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产才融合新格局,是推动经济社会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关键一招。 总结分析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区域发展的支撑在产业,产业发展的根基在企业,企业发展的核心在人才。 美国硅谷凭借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集聚世界各国科技人员超过100万人,带动软件、移动通信产业迅猛发展。 深圳依托华为和腾讯、杭州依托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吸引凝聚全球的高层次人才,带动互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蓬勃发展。 因此,人才规模和结构充分满足产业转型发展的需求,优秀人才与产业发展紧密衔接,形成互促互利的协同效应,才能有效助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烟台市产才融合基本现状

  近年来,烟台市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人才总量已突破200万人,高层次人才9万多人。 经过初步统计,“十三五”以来,共有3 000多名留学人员来烟创新创业,创办企业530多家,实现产值150多亿元,获授权专利700多项。 尽管如此,烟台市产才融合仍然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是高端人才总量不足,与发展需求不适应。 高层次人才数量占人才总量比重仅为5%; 而苏州市人才总量为276万人,高层次人才24万人,占比达到8.6%。 具体到企业,烟台市各类企业拥有人才近160万,占人才总量的80%左右,但硕士以上学位和副高以上职称人才不足3万人。 高端人才的缺乏,直接导致了烟台市产业在转型升级中缺少引领支撑。

  二是人才结构不够优化,与转型需求不适应。 随着近年来烟台市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一些企业引进了诸如“千人计划”专家、“泰山人才”等一流专家,但是很多引进的科学家缺少得力助手,导致科研项目无法推进,难以发挥高层次人才的整体效能。 详见下图。

  三是人才分布不均衡,与产业布局不适应。 烟台市人才主要集中在黄金、汽车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领域,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产业人才相对缺乏,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突出短板。 烟台是国内酿酒葡萄和葡萄酒主产区,拥有葡萄酒企业162家,年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但烟台市葡萄酒企业仅张裕集团有2人入选泰山人才,高层次人才“短板”明显。

  二、烟台市产才融合滞后原因分析

  分析当前烟台市推动产才融合方面突出问题的原因,作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综合因素导致“无才可融”的窘境

  从外部环境看,随着中美贸易战不断持续,海外引才形势更加严峻。 国内“抢人大战”硝烟四起,各大中城市纷纷出台高含金量政策吸引人才。 深圳“十三五”期间每年用于引进人才的财政投入达125亿元,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奖励在产业发展和自主创新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高端人才。 服务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尽管近年来烟台市在优化服务环境方面开展了很多探索,但与南方发达城市相比,在服务精细化、个性化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

  (二)企业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导致“不想融才”的尴尬

  很多传统行业门槛和技术含量偏低,有些企业经营者的思想不够解放,经营发展理念与新时代企业创新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对引才用才重视程度不够,对先进技术成果重购买应用、轻投入研发,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数量偏少、层次不高。 同时,由于对产业发展需求把握不够精准,引才用才上存在盲人摸象现象,引进的人才与企业发展需求不匹配,部分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发挥作用不到位,造成资源浪费。

  (三)体制机制制约导致“融不到才”的瓶颈

  烟台市尚未建立起灵活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体制内外、不同人才队伍之间互联互通的人才流动机制比较缺乏。 由于缺乏公平有效的分配奖励机制,不少企业在分配上仍然无法满足部分高层次人才的薪酬需求,没有真正实现以专利、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期股期权、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手段仍难以实施,影响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推进产才深度融合的路径

  产才融合,核心在“融”。 烟台市存在的问题在区域聚集人才方面具有普遍性,亟待通过一系列有效手段,扭转人才与产业“合”而不“融”的被动局面,推动各领域优秀人才与优势产业同频共振,加快形成“产业汇聚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双向互动良性格局。

  (一)聚焦产业发展健全机制,提高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

  一要健全人才、科技与产业一体化推进机制。 加快人才科技产业一体化进程,做到高层次人才、高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业“三高联动”,形成人才引领科技、科技催生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要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对人才、科技的需求,同步谋划人才与科技发展的投入、结构、布局及措施,优先培育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实现人才优先调整、科技率先突破,形成产业升级与人才、科技发展的良性互动。 二要健全产教融合机制。 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的科技、人才、学科优势,深入推进院所校区、城市社区、产业园区“三区”联动,建立与资源、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机制,加快推进高校院所与企业创新平台、实验设备资源共享,打造产才融合发展的新引擎。 三要健全人才、企业双向流动机制。 探索建立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支持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到企业兼职或创办企业,鼓励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到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兼职。 研究建立产业人才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开展交流培训、项目合作、技术攻关、短期聘用等方式,推进产业人才资源共享。

  (二)聚焦产业需求集聚人才,提升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

  紧紧围绕山东省“10强”产业和烟台市八大产业需求精准引才育才,既要膨胀增量,又要盘活存量,建立起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链。 一要围绕产业聚才。 突出问需于企,真正摸清企业人才需求,精心编制产才数据库,定期发布需求信息,“按图索骥”、以需求才。 坚持以“慧聚烟台”品牌为引领,加强与国外知名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外国专家组织、海外留学生组织、华人社团等的交流合作,集中设立一批海外人才工作联络站。 二要打造平台揽才。 瞄准重点产业发展、关键领域突破和科技创新需要,持续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双百计划”品牌工程,探索实施引进顶尖人才(团队)“一事一议”计划,加快集聚一批“对口、管用”的高层次人才和实用人才,实现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重点项目、催生一个新兴产业的良好成效。 三要自身挖潜育才‍‌‍‍‌‍‌‍‍‍‌‍‍‌‍‍‍‌‍‍‌‍‍‍‌‍‍‍‍‌‍‌‍‌‍‌‍‍‌‍‍‍‍‍‍‍‍‍‌‍‍‌‍‍‌‍‌‍‌‍。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倾力打造一支懂经营、会管理、善创新、国际化的企业家队伍,切实为产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探索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金蓝领”培训计划,建立企业新型学徒制,发挥领军型技能人才的“头雁效应”,打造满足产业发展、动能转换需要的“工匠”队伍。

  (三)聚焦产业优势载体搭建,助推人才与产业互联互促、同频共振

  一要整合政府创业载体。 发挥好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品牌优势,联合各类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等人才创业载体,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建立健全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完整体系。 二要搭建人才发展载体。 强化国家级留学人员创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千人计划(烟台)创业服务中心和新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载体功能,推动设立更多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 三要培育中介服务载体。 围绕产才衔接发展,每年举办中国人力资本论坛(烟台站),吸引更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尤其是知名猎头公司入园发展。 积极培育和发展壮大投融资、创业、教育培训等方面的中介机构,争取海内外知名公司设立分支机构,不断提高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和竞争力。

  (四)聚焦产业发展环境优化,营造产才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

  一要发挥企业产才融合的主体作用。 企业是产业的载体,推动产才融合关键要发挥好企业在人才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把握“新生代”企业家群体优势,通过组织教育培训、举办创新论坛、开展挂职锻炼等方式,提升企业家引才用才意识,让“要我招”转化为“我要招”。 二要构建产才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 要坚持“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理念,优先保证人才发展的投入。 建议烟台市设立总额不低于3亿元的人才开发引导资金,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逐步扩展引导资金规模,加强对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各阶段的投融资支持。 三要提升产才融合发展的服务水平。 坚持人才服务精准化、个性化导向,发布“烟台市人才政策清单”,为来烟高端人才及时办理发放“优才卡”,更好地解决人才家属安置、子女入学、住房保障、医疗保健等实际问题,让人才安心扎根烟台,持续助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维安,马超.“实业+金融”的产融结合模式与企业投资效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控股金融机构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4(11):109-126.

  [2]黎文靖,李茫茫.“实体+金融”:融资约束、政策迎合还是市场竞争? ——基于不同产权性质视角的经验研究[J].金融研究,2017(8):100-116.

  [3]支燕,吴河北.动态竞争环境下的产融结合动因——基于竞争优势内生论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1(11):72-77.

  [4]刘亮,朱慧敏.我国上市公司产融结合的效应分析——基于产业资本参股金融机构的实证研究[J].金融评论,2018(6):84-96.

  [5]姚德权,王帅,罗长青,黄学军.产融结合型上市公司运营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3):140-148.

  作者简介:崔金龙(1981—),男,蒙古族,内蒙古乌兰浩特人,现就职于烟台市交通运输服务中心,中级经济师,研究生学位,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