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中国钢铁足迹的脱钩趋势与演变特征研究

时间:2021年08月19日 分类:经济论文 次数:

摘要钢铁是维持现代社会经济系统运转不可或缺的原材料。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引发了对钢铁资源的大量需求,与此同时,钢铁的生产与消费也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威胁人民群众健康。从消费侧视角出发探究钢铁足迹的脱钩趋势和演变特征对理解我国的钢铁消费需求、提高

  摘要钢铁是维持现代社会经济系统运转不可或缺的原材料。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引发了对钢铁资源的大量需求,与此同时,钢铁的生产与消费也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威胁人民群众健康。从消费侧视角出发探究钢铁足迹的脱钩趋势和演变特征对理解我国的钢铁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核算并分析了1995-2016年中国钢铁足迹与经济发展的脱钩趋势,并揭示了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对钢铁足迹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1995—2016年,我国钢铁足迹总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并经历了从强脱钩到扩张性耦合再到弱脱钩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钢铁需求差异。从最终消费需求结构看,2016年我国73%的钢铁足迹由投资拉动,其中建筑业、其他制造业和交通部门贡献了98%的投资相关的钢铁足迹;家庭消费贡献了14%的钢铁足迹,轻工业、其他制造业、交通部门和生活性服务业贡献了约82%的家庭消费引发的钢铁足迹。基于我国钢铁足迹的演变特征与脱钩趋势引导终端钢铁消费结构调整,逐步推进重点部门以需定产、合理消费,有助于实现钢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钢铁足迹;消费侧核算;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脱钩分析;中国

经济发展

  引言钢铁是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材料,从铁矿石开采到钢铁的冶炼压延,进而作为重要的原材料隐含在基础设施、房屋、交通设备、以及机械产品、耐用品等人类社会经济运转所需的各类产品中,满足各项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因此,钢铁的消费特征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1]。与此同时,铁矿石的开采、钢铁冶炼压延与钢铁产品消费涉及产业链长,在其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过程中的能源需求与碳排放、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十分可观,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2]。

  经济师论文范例: 长三角旅游经济—生态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我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钢铁表观消费量也居世界第一;如果进一步考虑隐含在各类产品中的钢铁原材料当量,我国的实际钢铁需求量将会更高。在当前钢材消费持续增长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双重压力下,钢铁行业也面临新的挑战和转型。基于消费视角,深入研究并揭示我国钢铁消费需求的演变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理解我国钢铁消费规律、引导合理与高效消费、促进钢铁行业转型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足迹”是从消费视角全面量化各项人类活动或某一产品引发的直接与间接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的重要概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足迹的概念便被引入到环境核算中[3]。近年来,人们从消费视角对生态足迹、水足迹、土地足迹、碳足迹、生物多样性足迹以及物质足迹等开展了广泛的研究[4]。其中,物质足迹被定义为从原材料提取到最终消费的整个供应链中所需的原材料当量总和[5]。物质足迹可以较好地反映消费活动引发的原材料消耗,多数研究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6]来核算各个国家和地区[7-8]的物质足迹。例如Buhl等[9]核算了德国社会经济特征对家庭物质足迹的影响以及不同消费种类的物质足迹构成之间的相关性;Jiang等[10]核算了我国各省份分行业的物质足迹,发现我国一些省份的物质足迹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物质脱钩的证据有限;物质开采水平高的低收入国家或地区由于物质强度高得多,其人均物质足迹可能与我国发达省份水平相近。

  此外,也有部分学者聚焦特定的物质种类,如金属等,研究金属足迹问题。其中,Wiedmann等[11]从消费视角,研究了铁矿石和铝土矿的供需模式,分析了这两种重要金属矿石的资源生产力变化趋势,并解析了各国单位金属足迹的经济效益。Zheng等[12]评估了金属足迹的短期驱动因素,发现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DP)和人均金属足迹的强耦合关系,并识别了金属足迹对投资的高度敏感性。

  此外,Zheng等[13]还研究了1995—2013年金属消费强度效应、生产结构效应、类别效应、消费模式效应和消费总量效应对金属足迹的驱动效果。Vivanco等[14]计算了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稀缺加权的土地足迹和金属足迹,并发现国际贸易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土地和金属耗竭的主要驱动因素。以上研究表明,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有关物质足迹的核算与驱动因素等方面开展,但很少有从消费需求与结构上对钢铁这一特定金属开展深入研究。本研究在物质足迹概念基础上,进一步引入“钢铁足迹”的概念,用于表征满足国家或地区最终消费需求所引发的铁矿石当量。

  本文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核算了1995—2016年全球49个国家163个部门之间的贸易隐含铁矿石流动量,在此基础上核算了我国的钢铁足迹,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钢铁足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究了最终消费需求结构对钢铁足迹的贡献与影响,为经济转型下我国钢铁行业的消费侧结构性改革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决策依据。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的钢铁足迹核算方法

  经济学家Leontief提出了投入产出分析方法[15],该模型系统刻画了经济系统内各部门间的依赖关系,反映了各部门生产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关联。

  1.2脱钩分析

  “脱钩”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物质及能量消耗随着经济发展而减少的情景[16]。这一概念常用于研究资源消耗、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关系,能够综合反映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敏感程度[17]。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大致存在两种形式的脱钩:相对脱钩(弱脱钩)和绝对脱钩(强脱钩)[18]。就资源而言,相对脱钩指资源消耗随着经济增长而增加,但增速小于经济增长;绝对脱钩指资源消耗伴随经济增长而减少。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源消耗程度,脱钩又可以细分为8种类型。

  1.3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了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库EXIOBASE3.7版本[20]。该数据库涵盖了1995-2016年包含我国在内的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163个社会经济部门的地区间投入产出数据及资源环境卫星账户数据。此外,本文使用的国家人口数据来自联合国人口司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9年发布的人口数据(UnitedNations,2019)。考虑到钢铁足迹的消费特点,本文将163个部门合并为代表性的13个部门,包括农林牧渔业、采掘业、轻工业、能源加工制造业、资源相关产业、其他制造业、交通运输及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电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废弃物处理业。

  2主要结果

  2.1我国钢铁足迹的脱钩程度分析

  根据本文2.1的定义,钢铁足迹反映了最终消费需求引发的所有直接和间接的铁矿石当量。与之对应,钢铁表观消费量反映的是直接的铁矿石消费量,是本地铁矿石开采量与铁矿石净进口量的加和。

  展示了1995年至2016年我国钢铁足迹与钢铁表观消费量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2002年以前,钢铁足迹和钢铁表观消费量的增长趋势较为接近,且表观消费量始终低于钢铁足迹,约为钢铁足迹的一半左右。2003年至2009年,钢铁足迹与钢铁表观消费量均呈现快速增长,且二者的之间的差异呈扩大趋势。

  2010年之后,钢铁足迹持续快速增长,与表观消费量的差异逐渐增大。二者的差异反映出钢铁表观消费量低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钢铁资源的实际需求。钢铁足迹体现了全社会消费引发的、基于产业链累积的全部铁矿石当量,因而更能反映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钢铁资源的实际需求情况。

  进一步分析我国钢铁足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均钢铁足迹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从1995年的0.39吨/人增长到2016年的2.08吨/人。结合表1脱钩分析结果,我国钢铁足迹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95年到2002年的保持平稳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的人均GDP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的增长态势,但人均钢铁足迹增长停滞,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的趋势,从而使得钢铁足迹与经济发展呈现强脱钩态势。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3年到2011年的快速增长阶段。这一阶段我国钢铁足迹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达到1.13,反映了我国人均钢铁足迹的年增长率远高于人均GDP,说明我国的钢铁足迹与经济发展呈现扩张性耦合态势,显示出我国经济发展对钢铁资源的强劲需求。第三个阶段是从2012年至2016年的波动增长阶段。这一阶段我国钢铁足迹的脱钩弹性系数为0.616,属于弱脱钩状态,说明钢铁足迹伴随经济发展持续增长,但增速略低于经济增长,反映了钢铁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较上一阶段相对缓和。

  进一步将我国的钢铁足迹、经济发展水平与典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995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钢铁足迹均处于较低水平;与美国相比,我国人均GDP仅为美国的2.26%,但人均钢铁足迹却达到美国的49%。与此同时,我国人均钢铁足迹与人均GDP的比值约为0.78,远高于同年美国、澳大利亚和印度的水平。这反映了我国粗放的发展模式下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进而引发对钢铁资源的强劲需求,拉高了钢铁足迹。2016年,我国人均钢铁足迹与人均GDP的比值降为0.33,尽管距离美国0.04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但与1995年相比已经显著下降。这一年,我国的人均钢铁足迹已经超过美国,但人均GDP仅为美国的15%左右,进一步反映了我国钢铁足迹增长过快的现状。

  2.2我国钢铁足迹的需求结构演变特点

  自1996年以来,我国人均钢铁足迹结构中投资的贡献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年平均占比约72.9%,反映了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我国钢铁足迹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显著。结合钢铁足迹的发展阶段特征,在第一阶段,即2002年以前,我国钢铁足迹变化幅度较小,四类最终消费需求均呈现小幅波动。1995年到1998年,投资引发的钢铁足迹从0.12吨/人上升到0.26吨/人,但同期库存波动所引发的钢铁足迹下降,抵消了这一上涨趋势,使得钢铁足迹总体呈现平稳态势。在第二阶段,各类最终消费需求拉动的钢铁足迹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投资仍保持最大的贡献占比,约为75%,其次是家庭消费,占比约为12%。

  具体来说,投资引发的钢铁足迹从2003年的人均0.34t增长至2011年的人均1.27t,年平均增长率18%。同期家庭消费引发的钢铁足迹也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从2003年的人均0.07t增长至2011年的人均0.21t,年均增速15%。进入第三阶段,我国人均钢铁足迹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从2012年的1.74吨/人增长至2016年的2.08吨/人。其中,2014年我国人均钢铁足迹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四种最终消费需求均呈现负增长;这一现象可能受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后经济增速放缓、经济结构调整、投资削减等因素影响,钢铁消费需求也有所降低。尽管这一阶段人均钢铁足迹有所波动,但仍处于增长态势。

  讨论与建议本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至2016年我国的钢铁足迹从强脱钩逐渐转变成扩张性耦合和弱脱钩。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足迹”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通常会经历耦合(负脱钩)——弱脱钩——强脱钩的变化过程[21]。我国钢铁足迹的脱钩趋势与此规律不同,反映了我国钢铁足迹发展的特点,这与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及其钢铁需求密切相关。1995年至2002年间,尽管我国已经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但经济和消费结构特征使得钢铁资源消费水平并未呈现同步增长。其中,投资引发的钢铁足迹相对平稳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具体到投资结构,这一时期的投资重点领域主要是建筑业和其他制造业,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工业化进程也尚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22],因此这一时期的钢铁资源需求增幅有限,从而实现了钢铁足迹与经济发展维持在强脱钩水平。2003-2011年间,我国的经济发展与钢铁足迹均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先前的强脱钩的态势很快便向扩张性耦合转变。

  这一阶段的钢铁足迹增长的主要驱动仍然来自投资,但投资结构和强度有了较大变化。其中,建筑业、交通部门以及其他制造业仍然是投资的重点;“十五”时期提出的“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综合交通体系、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等政策[23],使得这些部门对钢铁资源的需求快速增长。进一步从细分领域看,住宅的商品化改革、商业建筑的快速发展、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钢铁资源消费强度有所提高[24-25],引发了更大的钢铁资源需求;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产生了对钢铁的大量需求[26]。

  因此,在这一阶段,我国钢铁足迹与经济发展很快转变为了扩张性耦合关系。2011-2016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钢铁足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由上一阶段的扩张性耦合转变为了弱脱钩。尽管这一时期钢铁足迹的主要驱动力仍然是投资,但是投资规模和强度已经出现了增速放缓趋势[27-28]。在这一时期,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的状态,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房地产、汽车、机械制造等领域对钢铁的需求增速也在大幅下降[29]。

  虽然投资的重点仍然是建筑业和其他制造业,但“十二五”期间提出的“改造提升制造业,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30]等一系列的政策有效平衡了钢铁行业的供需关系,钢铁需求也逐渐趋于平稳。未来,在经济发展以实现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为目标的情况下,钢铁需求的总量预计会达到峰值并趋于稳定[31];投资放缓趋势将会使其对钢铁足迹的拉动效应逐渐弱化,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钢铁的消费需求,但是钢铁足迹仍然面临着上升压力。一方面,我国的建筑行业,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建设、公路建设、交通建设以及能源建设)等将持续推进较大规模的在建项目[32];另一方面,制造业,包括机械、船舶、汽车以及轻工家电等也将对钢铁消费起到拉动作用[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在生产侧“推动钢铁的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推进钢铁行业绿色化改造”,同时提出在消费侧“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保持投资合理增长”[32]。综上,预计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约原材料使用等手段将对推动实现钢铁资源的节约,减少铁矿石使用量,促进钢铁消费结构转变,从粗放型发展模式迈向实现循环经济、高效率的发展模式发挥积极作用,遏制我国钢铁足迹的快速增长。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之下,同样需要加强钢铁行业监管力度,达到“低碳减量”,实现“高效率、低足迹”的产业生态,迈向“强脱钩”的目标。

  结论本文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核算了我国1995—2016年的钢铁足迹,在此基础上剖析了我国钢铁足迹的演变规律以及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并通过对钢铁足迹最终消费结构的分解,揭示了我国钢铁消费需求的结构特征,为从维系社会经济系统所需的铁矿石当量角度全面理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钢铁资源需求特点、推动我国需求侧改革和钢铁行业转型提供了实证基础。

  作者:田欣1,2)†罗子凡1)王化璇1)高寒1)熊翌灵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