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基于FLAC3D的山区公路高边坡滑坡治理方案优选

时间:2022年02月14日 分类:推荐论文 次数:

摘 要:以黔东北某山区公路高边坡滑坡治理工程为例,基于FLAC3D软件最大位移、最大剪应变增量等计算结果,结合施工难度、经济性等因素,在三种方案中选取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抗滑桩复合支护为最佳支护方案。研究桩位对支护效果的影响,最终确定抗滑桩距锚索框架梁10m左右

  摘 要:以黔东北某山区公路高边坡滑坡治理工程为例,基于FLAC3D软件最大位移、最大剪应变增量等计算结果,结合施工难度、经济性等因素,在三种方案中选取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抗滑桩复合支护为最佳支护方案。研究桩位对支护效果的影响,最终确定抗滑桩距锚索框架梁10m左右时支护效果最佳。竣工后的监测结果表明,边坡的优化设计达到了预期效果。

  关键词:FLAC3D;高边坡;支护方案;桩位;方案优选

滑坡

  0引言

  随着我国西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山区公路建设日益增多,在地形陡峭部位形成的公路高边坡,设计和施工时若支护整治措施不当,常出现落石、局部滑塌甚至滑坡等突发性、后果严重的地质灾害,影响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因此,山区公路高边坡的治理及支护结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常用的边坡支护形式主要有混凝土挡墙、抗滑桩、预应力锚杆(索)、预应力锚杆(索)框架梁及前述支护形式间的组合等。候小强、马洪生、王家伟、叶帅华等[1-4]研究了预应力锚杆在高边坡支护中的应用情况,主要集中于预应力锚杆的受力分析和结构优化,预应力锚杆长度、直径、锚固角度等参数的优化比选及相关施工技术。

  在抗滑桩支护方面,刘鸣、谭朝瑞、李世文等[5-7]分析了抗滑桩的受力机理及变形规律,基于稳定系数、位移等设计参数对桩位、桩长、桩间距等关键指标进行了对比优化;张歆瑜[8]分析了锚索框架梁和锚索抗滑桩组合支护形式的受力机理、计算及施工要点;龙森、王大伟等[9-10]利用有限元软件分别对使用锚杆、抗滑桩等支护方案进行了方案优选。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某种支护形式的设计,方案优选也是在兼顾支护效果、施工难度、工程造价等因素的情况下选择单一的支护形式,对复合支护方案的优选涉及较少,如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相结合的情况下,应如何进行设计优化。此外,岩土工程往往由于工程地质的不同而彰显其复杂性,因此,边坡治理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同时,更应考虑工程实际情况。

  本文依托贵州省某山区公路高边坡支护项目,该项目设计之初存在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框架梁和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抗滑桩复合支护三种方案,运用FLAC3D软件对上述方案进行数值计算,在确定锚索框架梁+抗滑桩复合支护为最终方案的基础上,改变抗滑桩的位置,从而达到最佳支护效果。可为类似高边坡支护工程提供设计思路。

  1工程概况

  1.1工程地质条件

  滑坡段公路位于黔东北山区,山势陡峻,地形坡度20°~40°,原有支护结构为挡土墙,坡下坐落有食品加工厂和民居区。

  部出现后缘张拉裂缝,缝宽20~40cm,下挫位移10~30cm。边坡上部松散堆积体已有滑动迹象,滑体高约64.7m,平均厚13.6m,现有支护结构已不满足山体稳定的基本要求,需重新支护。勘测表明:滑坡区自上而下为松散堆积体(耕植土和黏土)、强风化砂质页岩、中风化砂岩及弱风化灰岩。典型工程地质断面。

  耕植土,黄褐色,稍湿,厚度0.5~1.0m,主要为黏土,含较多植物根系,结构疏松。强风化砂质页岩,黄灰色及青灰色,粉砂状泥质结构,薄层-中厚层状构造,岩体较破碎,基本质量等级为Ⅲ~Ⅳ类。中风化砂岩,黄灰色及青灰色,砂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Ⅱ~Ⅲ类。

  弱风化灰岩,青灰色及深灰色,隐晶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体较完整,岩质较坚硬。场地内地表水不发育,主要为雨季大气降水坡面流,根据钻探结果,滑坡区内地下水贫乏,未见稳定地下水位,可不考虑地下水对本工程的作用,该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

  1.2滑坡形成机理

  根据场区勘测资料和滑坡的受力状态,认为该滑坡为推移式滑坡[11]。主要考虑两点因素:首先是雨季连续强降雨导致的外荷载增加,大量雨水渗入并滞留于滑体上部透水性较好的强风化岩土体中,从而显著加大了岩土体的重度和下滑力;其次是耕植土和强风化砂质页岩强度低、稳定性差。在这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下,先由上部岩土体松动下滑,当下部抗滑力无法抵抗上部推力时,导致滑体产生整体式位移。

  2支护方案优化分析

  2.1FLAC3D建模及参数选取

  目前,边坡设计常用的方法主要有极限平衡法、极限分析法和数值分析法等[12]。本文运用FLAC3D软件建立模型。基于稳定系数、位移、剪应变增量等计算结果,综合考虑施工、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找出最优设计方案。依据勘察资料,岩体物理力学参数。边坡未支护时的变形。边坡最大水平位移917.67mm,最大沉降645.69mm,稳定系数0.992,处于临界状态。模拟结果与现状相符,说明边坡急需支护。

  2.2不同支护方案对比

  抗滑桩具有抗滑能力强、适用条件广、稳定性高、施工简单等优点,广泛应用在浅层和中厚层滑坡之中[13]。锚索(杆)框架梁由于其节省工程材料、工程造价低、边坡绿化效果好、随机补强等优点,在边坡治理中尤其是岩质(破碎岩体)边坡有很强的实用性[14]。

  该滑坡治理初步确定了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框架梁联合支护三种方案。方案1为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支护,设二级边坡,中间设4m宽平台,框架梁采用截面尺寸50cm×50cm的矩形截面,弹性模量取20GPa,锚索水平及竖向间距均为3m,锚固段长为9m,锚固于弱风化灰岩中,锚固吨位30t,每孔锚索6束钢绞线,锚索倾角为25°;方案2为抗滑桩支护,抗滑桩桩径2m×3m,弹性模量取30GPa,嵌入弱风化灰岩8m,两排抗滑桩间距10m;方案3为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框架梁组合支护,边坡下方布置抗滑桩,桩参数及嵌岩深度同方案2,边坡上方为预应力锚索框架梁,设计参数同方案1,抗滑桩与预应力锚索锚头间距20m。

  方案1最大水平位移为18.95mm,位于滑体中上部;方案2最大水平位移39.55mm,位于滑体下部;方案3最大水平位移为24.40mm,位于滑体中部。方案1的最大水平位移最小,方案2最大,方案2和方案3比方案1的最大水平位移分别增加了108.71%和28.76%。因此,就最大水平位移这一单一指标而言,方案1最佳。

  引入剪应变增量、稳定系数等计算结果,并结合三种方案的工程特点及工程造价,以确定最优方案。方案2在计算指标和工程造价方面最差,因此首先排除。方案3和方案1在稳定系数、最大剪应变增量等计算指标上相差不大,造价上方案3也只比方案1略大3.17%,因此两种方案均可采用。着重比较工程特点,方案1和方案3中,预应力锚索框架梁施工不易操作,需要坡面清理等工序并将破坏原有绿化,且锚索的预应力损失将降低结构的耐久性,因此方案3优于方案1。

  推荐方案3。方案3为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框架梁联合支护,现研究桩位的最佳位置,进一步优化。以与最下排预应力锚索锚头的距离为基准初选4个桩位,分别为:#1距离32.4m;#2距离20.0m;#3距离10.1m;#4桩距离1.5m。桩位布置及各桩位水平位移。#1~#4最大水平位移分别为34.31,24.40,14.71,12.59mm,其中#1,#2,#3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滑坡中上部,#4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滑坡的下部,单就最大水平位移而言,#4桩位最优。为了更好更直观地进一步比较上述四种桩位,引入稳定系数、最大剪应变增量等计算结果。

  相较于其他两个桩位,#3和#4更合理。#3的优势在于稳定系数最大且最大剪应变增量最小,而#4的最大水平位移最小。综合考虑这两个桩位,首先,#3的稳定系数为1.616,比#4的1.421大了13.72%,其稳定系数甚至比上文方案1的稳定系数1.547增加了4.46%;其次,#4的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滑坡的下部,其原因在于#4与最下排预应力锚索锚头的距离仅1.5m,距离过近导致滑体下部无任何支护,存在滑体下部再次滑动的安全隐患。因此,综合而言#3桩位,即抗滑桩与最下排锚索锚头距离在10.0m左右为最佳方案。

  3治理效果

  该滑坡治理最终采取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框架梁联合支护方案,抗滑桩与最下排锚索锚头距离10m。治理前后的加固效果计算结果。采用联合支护方案后,治理效果明显提高,边坡稳定系数提高了62.90%,最大水平位移降低了98.40%。竣工后,对滑坡中上部,即#3桩位进行孔口位移监测,历经一年多的监测结果。第一个月位移速率较大,位移约为4.0mm,之后位移增速减缓,施工半年以后移位趋于稳定,一年期满孔口位移稳定在10.8mm附近,表明该边坡的优化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支护效果。

  4结语

  本文运用FLAC3D对黔东北山区公路滑坡治理方案进行了优选。(1)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框架梁联合支护为最佳治理方案,且抗滑桩与最下排锚索锚头的最优距离为10m。(2)桩位对该联合支护方案的影响较大。抗滑桩离预应力锚索框架梁越近,最大水平位移和沉降越小,但需考虑最大位移出现的部位是否有利于边坡的长期稳定。(3)滑坡治理方案的比选有其复杂性,在确定治理方案时不光要比较位移、稳定系数、最大剪应变增量等计算结果,更要综合考虑施工、造价及支护结构的耐久性。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侯小强,田树涛,姚正学.框架预应力锚杆高边坡加固机理及优化设计研究[J].公路工程,2015,40(4):81−84,121.DOI:10.3969/j.issn.1674-0610.2015.04.019.HOUXQ,TIANST,YAOZX.Thereinforcementmechanismofhighslopeandoptimizationdesignresearchusingtheframesupportingstructurewithprestressedanchor[J].HighwayEngineering,2015,40(4):81−84,121.DOI:10.3969/j.issn.1674-0610.2015.04.019.

  [2]马洪生,庄卫林,范刚,等.预应力锚索框架加固边坡的数值分析[J].中外公路,2016,36(3):18−21.MAHS,ZHUANGWL,FANG,etal.Numericalanalysisofslopereinforcedbyprestressedanchorframe[J].JournalofChina&ForeignHighway,2016,36(3):18−21.

  [3]王家伟.山区公路高边坡失稳与防护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7):1554−1558.DOI:10.3969/j.issn.1671-1815.2012.07.020.WANGJW.Instabilityanalysisofhighslopeofhighwayinmountainareaanditstreatment[J].ScienceTechnologyandEngineering,2012,12(7):1554−1558.DOI:10.3969/j.issn.1671-1815.2012.07.020.

  [4]叶帅华,赵壮福,时轶磊.黄土-砂岩二元结构路堑高边坡失稳机制模拟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19,36(12):126−132.DOI:10.11988/ckyyb.20180678.

  作者:郑中元1,向晋源2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