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浅析福建近代华侨工业对厦门市政建设的影响

时间:2019年10月25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摘要近代华侨投资对城市发展有重要影响,福建近代华侨投资企业中,厦门占有相当比重。通过对实例的调查与分析,尝试从近代厦门市政设施建设的角度切入,初步了解福建近代华侨投资下的工业建筑发展概况。在田野调查与档案研究的基础上,以1840年1949年间福建

  摘要近代华侨投资对城市发展有重要影响,福建近代华侨投资企业中,厦门占有相当比重。通过对实例的调查与分析,尝试从近代厦门市政设施建设的角度切入,初步了解福建近代华侨投资下的工业建筑发展概况。在田野调查与档案研究的基础上,以1840年—1949年间福建华侨工业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地域分布、产业类别、发展特点等分析,结合部分厦门市政建设上的具体案例研究,浅析近代华侨投资对厦门市政建设方面的影响。研究发现这种影响从近代伊始一直持续到今日,在水利、电力、公共交通方面影响更甚,成为该地区的重要特质。

  关键词近代,华侨,工业,市政设施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福建作为我国主要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约占华侨总数的三分之一,仅次于毗邻的广东省,侨资在福建近代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代大批华侨在侨居地发家以后,除继续在当地经营外,有很大一部分的资金被转移到祖籍地进行消费或再投资。正是这些侨资的涌入,使得福建近代工业呈现出与全国各地不一样的地域特征。因此,论及福建工业就不得不涉及福建近代华侨工业。而早期市政设施建设受华侨工业影响颇大,故研究籍以对近代华侨工业在厦门早期市政建设上的影响进行分析,管中窥豹或能略见福建近代华侨工业的概貌。

  1福建近代华侨及华侨投资企业的地域分布

  1.1福建省侨乡及华侨分布

  根据“福建省2005年海外华人人口普查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福建省华侨华人总数为1264.62万人。在省内分布情况为:泉州832万、福州266万、漳州91万、莆田85万、龙岩50万、宁德43万、厦门40万、三明10万。根据《福建省志华侨志》一书中的福建侨乡分布图和1988年各县市报道的人口信息可见,全省主要的侨乡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其中重点侨乡20个县(市),一般侨乡10个县(市)。尽管近代以来以泉州市所属的各县市的华侨数目最多,占全省华侨总数的50%以上,而厦门市虽然属于重点侨乡但华侨数目相对较少,却是华侨投资的重点地区。

  1.2华侨投资企业在福建省内的地区分布

  19世纪70年代,福建省的华侨开始在商业或金融业投资。根据林金枝的文章中的描述,1975年至1949年,近代以来,海外华人投资额占全省投资额的三分之二左右,占全国投资额的八分之一①。这表明厦门在近代海外投资活动中占据了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厦门与福建省其他地区相比,优势在于政策和区位。

  自清朝以来,厦门一直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城市。鸦片战争结束后,厦门是五个贸易口岸之一,对外贸易频繁。自设立英租界后,厦门政局在当时相对稳定,加上鼓浪屿公共租界的设立,厦门对于有意回来投资或定居的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闽南本地侨民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近代以来,华侨投资为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投资包括七大类:工业、农业、采矿、运输、商业、金融、房地产和服务业。

  以投资额占全省三分之二的厦门市来分析,可以看出在近代华侨投资厦门的行业结构中,房地产业无论从投资金额还是企业数目来说所占比重最大,约占厦门市总投资额的65.17%;其次是商业投资,约占13.14%②。事实上无论是在厦门工业史上还是在全国工业史上,华侨在投资工业和交通业所占比重不大,存在时间不长,但就厦门而言,这些投资对本地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就业、服务居民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3华侨投资厦门的企业数目以及在市政建设上企业分布

  华侨在城市房地产、公共设施、金融等行业的投资,一定程度上对城市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开拓作用。特别是在厦门的早期市政建设中,海外华人的贡献尤为突出。厦门的第一条公路,第一条铁路,第一家自来水公司等工业企业都是华侨在厦门市政设施建设上的典型,厦门早期的市政建设离不开现代华侨华人的投资。近代厦门华侨投资在1927年到1937年达到顶峰,随后出现衰退。据统计,华侨投资在厦门市政建设上的企业中交通运输业占绝大多数,对厦门市早期水路、公路、铁路等方面建设都有极大推动作用。

  2在水利建设上的实例

  2.1时代背景

  100年以前的厦门岛和鼓浪屿都是海岛,岛上河流少,水质不佳,水资源十分匮乏。厦门初期没有水厂,居民主要靠“船仔水”生活。水贩通过运水船船主买水,然后挑到城区卖给居民,居民用水极不方便且价格昂贵。在运输中经常出现污染的问题,由于储水不便、水质不佳,各种疾病滋生,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用水问题关系民生,是城市发展中最基础的市政建设之一,也是厦门近代化进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2.2厦门自来水厂的建设

  1917年,为了帮助市民解决用水问题,改善城市生活品质和饮水卫生条件,印尼爱国华侨黄奕住和林振勋、黄秀烺等众多华侨富商共同筹集资金,发起建立了厦门市自来水公司。1921年,公司委托林振勋之子、海归自来水专业工程师林全成作为总设计师,与美国工程师一起勘查水源、选址、测量和计算,选用了德国西门子公司设备,并利用天然地形优势筑坝蓄水,在上李建成水库。

  上李水库是一座以花岗岩条石筑砌的弧形堤坝,坝中部设水泵房,坝底有德国制造的钢质水闸,西部设有出水管、入水管。堤坝西北侧建有二层西式办公楼一座,于1924年投入使用,开始向厦门岛用户供水。这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投入使用的自来水供水系统,公司的过滤池与臭氧处理技术在远东地区无可匹敌,居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厦门市居民用水问题自此得到了解决。20世纪50年代左右的自来水厂办公楼在当时的厦门已经颇具规模。

  建筑主体纵向为三段式构图,立面构图稳重,呈中轴对称式,略有收分。中央主体部分为四层,顶上有塔楼统一构图。两侧为三层辅楼,建筑开方窗、平屋顶,风格简洁现代,具有一定西洋风格。建筑主入口面对沿海码头,交通便利。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码头十分繁华,来往人群和船只众多,道路平坦宽阔。

  同时,可以看出建筑造型考虑到城市天际线,将人视觉心理感受考虑到设计中去。厦门市自来水公司的建立不但改善了民生,推动了城市现代化进程,同时在建筑、技术等方面都属于当时较为先进的。可惜的是自来水厂大楼已被拆除,而上李堤坝、办公楼及部分设备现保存完整,是厦门市第一个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近代工业遗产。

  2.3鼓浪屿自来水厂的建立

  1929年,鼓浪屿工部局商请自来水公司在鼓浪屿上设立公共供水设施,用来满足岛上居民的饮水和消防等日常需求。黄奕住聘请美籍水利工程师卫根进行测量,林全成与俄籍工程师华拉素共同设计,建立了鼓浪屿自来水公司。1930年公司在厦门与鼓浪屿设立了上下水码头,码头附近建两座低位水池,在日光岩山麓及鸡冠山建高水位池,铺设输水管道,并在鸡冠山建设设备房和管理人员用房③。

  1932年,公司购买了四艘运水船,正式向岛上居民供水,鼓浪屿至此也真正拥有了自来水。现存的供水设施主要由一座管理用房、一座水泵房组成,整体保存完好,以西式建筑风格为主。为适应工业生产的建筑性格,在细节处做了简化,建筑均为砖混结构。鼓浪屿自来水公司旧址见证了将近代化市政设施重要组成部分——自来水供水体系引入鼓浪屿的历程。厦门自来水公司是华侨关心侨乡民生,热心于市政建设的产物,同时也是早期厦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标志。

  1949年后,厦门自来水公司通过公私合营改为国有,并入厦门水务集团。如今的鼓浪屿自来水公司旧址体现了近代华侨和本土富绅为推动厦门市政设施发展所做的贡献。

  3在城市交通运输建设上的实例

  城市交通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决定了城市发展的程度。近代以来,华侨投资厦门的交通运输业对厦门的水路,公路和铁路建设具有积极的发展意义。华侨华人不仅是城市市政设施建设的先行者,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者。据《同安华侨志》记载,陈嘉庚在集美创办学校后,深感集美与内陆交通不便所带来的问题,在1920年发起创办了同(安)(集)美汽车公司,同美公路于1922年建成通车。

  1924年,陈丙丁创办安溪汽车公司,投资筑造东岭至同安省道安同线,至1932年完工通车。自厦门开埠以来,东南亚华侨积极参与厦门港的航运和贸易,并与西方势力竞争。1875年,海外华人邱仲坡回到厦门建立万兴轮船公司,后来参与了厦门太古码头的投资。1944年2月,以陈嘉庚为首的侨商28人发起组织“华侨航业公司”,旨在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局面。

  3.1黄家渡码头——鼓浪屿最早的货运码头

  黄家渡码头是鼓浪屿的一个货运码头,位于鼓浪屿三丘田码头与钢琴码头之间。距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早已成为鼓浪屿岛民心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货运枢纽与历史记忆。在1937年以前,厦门与鼓浪屿之间交通运输极不方便,来往只能靠小舢舨、竹篙等运输。越南华侨黄仲训于1928年投资10万元填海造地,形成黄家渡一带大片陆地,并建造黄家渡码头。自建成后一直是鼓浪屿主要的货运码头。

  岛上生活的将近3万居民的生活材料的运输,以及当时岛上企业的生产原料和成品都要依靠黄家渡码头进出。黄家渡码头承担了几十年来鼓浪屿对外水上货物运输的任务。历经90余年,黄家渡码头仍然在继续使用,停靠在此的货运船只众多。码头宽约6m,露出水面的长约15m,总体而言规模不大,但是却承载了几十年来鼓浪屿货运责任,记录了近代华侨投资在交通运输上的这段珍贵历史。

  3.2开元路——厦门市第一条马路

  修桥筑路、造福桑梓是近代福建华侨兴办的公共慈善事业之一,厦门市华侨投资建设的道路以开元路为代表。1983年厦门开埠后,由于外商涌入,民族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城市道路狭窄弯曲,房屋潮湿又简陋,市政设施很少。1920年初,市政委员会在黄奕住等人的倡议下成立,通过发动社会各界投资筹款,开辟马路、建设公共设施,使厦门城市建设得到发展,厦门市政设施状况自此后才有了转变。

  黄奕住和市政委员们认为,厦门的市政建设首先要解决交通和街道的问题,开元路是他们筹资兴建的第一条马路,故定名“开元”,市民也称之为新马路。开元路长约0.7km,路宽9.1m,两侧有2.4m人行道。工程于1920年夏开始,由于当时的政策制度尚未完善,工程进展缓慢,1926年才建成铺设了混凝土路面④。1920年—1937年间,厦门城市道路逐渐形成。对比民国时期开元路旧照和现状可见,如今的开元路依然保留着原始的格局,在路面宽度、空间感受、沿街建筑尺度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异。作为当时修建的第一条道路,它是当时最繁华的商业街。在如今,地位早已被附近1925年新建的中山路所取代。

  如今,开元路上商铺零散规模不大,主要以菜场、理发店等居民生活服务为主,市井气息浓厚。开元路道路两旁的建筑是在道路修建之后逐渐建设起来的。建筑沿街而立,大多为两层,一层为商铺,二层以居住为主。在开元路上能看到早期沿街建筑外立面装饰的遗存,从西式的柱式装饰、圆拱形的窗洞、精美的雕花和线脚中可以推测,早期沿街建筑主要以西洋风格为主。开元路也是厦门早期运用骑楼这一建筑形式的道路,对其后的厦门市商业区建筑形式建设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3.3漳厦铁路——福建省第一条铁路

  清末民初铁路建设的参与者包括国内富商和海外侨民。由于人口众多,实力雄厚,闽粤华侨已成为华侨投资民营铁路的核心力量。他们建造的潮汕、漳厦、新宁等铁路不仅是名副其实的“侨资”铁路,而且它为研究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和近代民营资本在交通运输中的参与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实例⑤。漳厦铁路是福建省第一条铁路,也是清末华侨在福建省投资的最大企业。

  据《厦门市工业志》记载,福建铁路的发起是在1905年8月,由福建籍京官张亨嘉呈请筹建。1905年7月,商办福建铁路公司正式成立。漳州—厦门铁路全线45km,分为两段。该铁路设立了厦门、嵩屿、海沧、石美、江东桥、漳州六个车站。铁路通车营业后,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入不敷出,致使铁路无法维持,在11月停止了行驶。

  1932年开始,战争的破坏致使铁路严重受损,钢轨、钢梁被盗窃,漳厦铁路不复存在⑥。从图片看出,嵩屿站站房为双坡屋顶,外立面采用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红砖贴面,山墙面开窗较自由。该建筑共两层,一层外侧有一排拱券形的连廊。海沧站站楼为单层,建筑风格与嵩屿站相似,但开窗较少。漳厦铁路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也是华侨投资铁路建设的一种尝试,是厦门市铁路建设的开端,对近代厦门铁路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4在城市电力建设上的实例

  4.1厦门电灯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据《厦门市电力志》记载,厦门最早的照明用电出现在1900年,美国传教士在闽清县安装了一台一千瓦发电机发电,供医院和毓真女子中学照明用电。其后10年间,厦门电力不断发展。1911年,由厦门陈祖琛和其子耀煌发起,集资20万银元创办厦门电灯电力有限公司,厂址在厦门港沙坡尾的海边荒地上。

  这是厦门电力建设上第一家华侨投资企业。于1913年11月正式向市区主要街道供电照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日籍台湾浪人肆意偷电,使线路损失率高达70%,以致经营困难。1938年7月,厦门电灯公司被日本福大公司兼并,并于1939年7月更名为日华合办厦门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由于用电量急剧下降,它于1940年与厦门自来水公司合并为厦门水电股份有限公司。设备缺乏检修,以致严重损坏,且煤炭供应不正常,经常断电。1945年3月,由于发电厂断煤,全面停机停电。

  1955年5月改称为厦门电厂,从1967年厦门市地图中,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它当时的建筑规模。从早期电灯公司前堤岸全景初步看出,厂区建筑以双坡屋顶为主,建筑规模不大且以单层居多,高耸的烟囱与远处的山峦形成一道风景线,同时展现出工业建筑的魅力。从1998年沙坡尾测绘图中可以看出电厂旧址已改为电力职工疗养院,并保留有一座厦港变电站。

  4.2厦门电话公司

  电话技术于1904年由日本人首次引入厦门,1907年12月林尔嘉在晨光路创办了厦门市最早的电话公司,原名厦门德律风公司,采用磁石式电话机400门。后来日本人在鼓浪屿洋墓口设川北电话公司,也是采用旧式电话机。那时,两家电话公司相对落后,没有海底电缆。

  1919年黄奕住回国后,先后于1921年和1923年在鼓浪屿收购了德律风公司和川北电话公司,更名为“厦门电话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商业中心区大元路附近建设电话交换机中心机房,这是厦门电话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举。商办厦门股份有限公司旧址建于1920年,坐落在鼓浪屿龙头路102号。建筑采用砖混结构,造型简洁,共三层。

  纵向四段式构图,正立面有精致的雕花与线脚,在建筑风格上属于西洋式风格,建筑面积440m2,现在一层已改造成为鼓浪屿电话历史展厅,二三层为鼓浪屿邮电支局办事处。结语近代以来,福建华侨在祖籍地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厦门地区,工业占据投资行业的比重较少。在研究福建近代华侨投资的工业发展历程中发现,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在福建近代华侨工业建筑的范畴中,有一部分也属于早期厦门市政设施建设的范畴,近代华侨工业对厦门早期的市政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水利、电力、公共交通等方面的建设影响更甚。

  在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例如照明电力设备、给水排水设施,以及城市交通运输业的起步和相关工业技术设备的引入上,华侨投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并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侨乡文化中的一部分。

  这些例子都反映了20世纪初海外华侨受西方工业文明影响,引入先进工业技术与设备这一历史进程,这也是厦门近代城市发展史中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点。近代华侨富商将城市公共设施的营建和城市公共环境的营造作为推动社会革新的工具,体现了返乡华侨对于实现祖国伟大复兴这一崇高理想的追求。

  相关论文投稿期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投稿文章通过率高! 是华侨问题研究刊物。主要研究华侨、华人的历史和现状,及时反映侨史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