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学警思政课获得感

时间:2019年10月29日 分类:政法论文 次数:

摘要:激励与学警思政课获得感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根据期望理论的解释,学警努力程度与成绩的关联度、成绩与获得学校奖励的可能性、奖励是否满足心理期待等均影响到了学警思政课获得感的强度。因此,通过建立科学的思政课成绩考评体系,构建突出思政课高度、

  摘要:激励与学警思政课获得感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根据期望理论的解释,学警努力程度与成绩的关联度、成绩与获得学校奖励的可能性、奖励是否满足心理期待等均影响到了学警思政课获得感的强度。因此,通过建立科学的思政课成绩考评体系,构建突出思政课高度、增强奖励粘度、拓宽激励广度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提升学警思政课获得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期望理论;激励机制

思政课

  教育部在《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提出要“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对于什么是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目前学术上尚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获得而产生的正向心理感受,这种获得是满足了内心需要的,达到了特定的目标,是对思政课学习的价值评价;对于如何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学术界也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好的成果。这些为本文提供了扎实的研究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纵观前期的研究,一是偏重于从教学的角度来提出对策、路径,二是研究对象多为普通院校大学生。我们认为,首先,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对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起着主要作用,但并不是唯一作用,同时,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现实来看,单纯依靠教学来提升思政课获得感是远远不够的,只在教育学范畴内研究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略显单薄,不足以体现其丰富内涵。

  其次,普通院校有别于公安院校,公安院校有鲜明的政治属性,特别强调“政治建警”、“政治建校”,是以“培养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为首要任务;最后,学警在思想上有不同于普通院校大学生之处,一方面是人民警察招录体制改革之后就业压力减小致使学习动力减弱,[1]另一方面在浓厚的“铸造忠诚警魂”育人氛围下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又有更多的期待、更强烈的需求。

  (一)获得感影响因素多样

  学警对思政课有没有获得感,主要是看学警通过思政课有没有获得。不过,有获得不一定就有获得感,“获得”是“获得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从“获得”到“获得感”,是一个从客观事实向主观评价的转化过程。[2]有学者提到现实中有很多大学生深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益处,但“获而不知”。[3]“获而不知”就是实际上就是有获得却没有获得感,或者少有获得感,对获得没有什么知觉。

  我们认为,学警相对而言有更多的“获得”,因为无论是思政课程数量还是课时数量,公安院校普遍比普通高校多一些,以江西警察学院为例,除了常规的思政课程,还开设了《人民警察忠诚教育》《人民警察廉洁教育》必修课程。为什么“获得”更多也存在“获而不知”?第一种可能是学警在思政课堂上尽管有很多获得,但强度还是不够,远远满足不了内心的需求,此时可以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来不断增加获得并达到一定的强度。

  第二种可能是个体缺乏主观感受的必要条件,内心需求并不强烈导致没有参与其中,是一种“被获得”,对于这种情况,根据行为科学的解释,这就要有外部的因素去刺激个体内心的需要,继而产生内驱力,使其自觉参与其中,使“获得”内化、转化、提升。第三种可能是学警思政课获得感主要体现的是对精神利益的一种感受,由于精神利益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回溯性,很多时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淀才能显现。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获而不知”是短期的,也不是意味着长时间后就一定会有获得感。

  我们认为,恰恰是这种时间上的不确定性导致学警对思政课获得感不可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学警的心理期待。要解决这种矛盾,就要努力“虚功实做”[4],让获得感变得可预期,这种“可预期”必须要有当下获得感作为基础,如果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所谓的未来获得感就会成为学警一种纯粹的主观臆想。获得感本身是一种元激励,只有通过当下的获得感认可并固化当下的获得,转化为刺激内心需要的力量,才能使其朝着未来有更多的获得感的方向努力;另外,激励有时效性,激励效果与时间正相关,[5]学警在思政课上的获得如果未能在短期内产生获得感,就会出现遗忘效应,预期就可能会变成无期。

  (二)获得感内容丰富

  从获得感的产生根源来看,一种是通过情感体验而产生的心理层面的获得感,这是主观层面的,比如,学警通过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懂得对于人民警察而言,无论何时、何地、何境,坚定信念、对党忠诚始终是第一位的,面对多元的冲击,知道“怎么办”;另一种是通过实践在运用知识的实际行为中产生的行为层面的获得感,这是客观层面的,比如,学警在实践中遇到复杂的实际问题,此前因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心理、道德、法律、政治素质,使得其可以不受外界干扰,解决好问题,并从中获得成就感。

  也就是说学警对思政课的获得不仅是要满足其心理需要、思想需要,还要满足行为需要。[6]人的心理和思想最终是要反映到行为上来,人的行为又受优势动机的支配,因此,可以通过行为来反证学警对思政课有没有真正获得,是不是正确获得,获得了多少。从这层意义上看,提升学警思政课获得感既是教育学范畴,也属于行为学范畴。

  二、激励与获得感的逻辑关系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建立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获得感;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建立规范的奖励体系增强有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获得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政课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些重要论述均深刻揭示了激励与获得感的内在逻辑,为研究提升学警思政课获得感提供了强大、科学的理论指导。

  (一)获得与需要相互依赖

  首先,获得感是人在获得的基础上才形成的主观心理感受,没有获得也就不会产生获得感;其次,获得是因为需要,没有需要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获得,获得与需要是匹配的;最后,因为需要而去努力,并渴望得到满足或实现目标。

  (二)激励与获得相互促进

  激励是以行为能力满足个人的某些需要为条件,去做某些事的意愿。一个人首先有未被满足的需要,受到激励后,心理就产生紧张,这些紧张又刺激个人内在的驱动力,驱动力产生寻求特定目标的行为,如果目标达到,需要被满足,紧张的心理也就降低了。在此过程中,激励程度越强,紧张程度越高,驱动力越强,最后满足感也越强。

  同样,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的某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就会成为主导需要,并产生新的激励力量。据此,可以认为学警首先是有“成长”的需要,受到激励后努力学习,达到目标,需要得到满足并产生获得感,之后“发展”的需要又会形成新的激励力量,使其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并且会更加努力。

  (三)激励诱发需要并引导

  首先,人的内心同时有多种需要,其中包括一些处于萌芽状态的需要,但并不是每种需要都能够形成动机并产生行为,这时候当外部的客观刺激作用于个体大脑时候,可以产生某种需要,这种刺激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同时,刺激进一步加大的时候,这种需要的强度可以得到增强,并使其转为动机并表现出来,比如,实现中国梦的愿景反映到学警的大脑中,会使其产生使命感和努力学习的需要。

  其次,需要首要的特点就是本身有一个明确的对象,作为具有导向功能的激励,可以引导学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使其个人目标与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一致,并同频共振,同向而行,这样实现个人目标才会变得最大可能,需要得到满足的可能性也越大,比如,“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的培养目标引导着学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而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产生自觉强化或主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需要。

  三、三个维度评价获得感强度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7]学警对思政课有没有获得感,强度是多少,直接体现在对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上。态度是个体对客观对象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或消极、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个体对客观对象越有满足感、获得感,态度越为积极、肯定。[8]因此,从态度的认知、情感、行为等三个维度可以衡量当前学警对思政课获得感的强度。

  (一)认知上存在误区

  当前,多数学警对思政课在自己成长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存在模糊认识甚至偏见。首先是怀疑思想,对思政课的内容提出质疑。这主要是受对发生在身边的一些警界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尤其是当前反腐、扫黑除恶、打伞破网的深入,加上网络的疯狂炒作,有些甚至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学警本身判断是非能力又不强,认知模糊,容易被误导。

  其次是功利思想,认为思政课对自己的升学、就业没有多大作用,只是一门副课,成绩不挂科、思想不犯错就行。这主要是受应试教育背景下当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容在各种升学、就业考试中所占比例一直很低、有些甚至是免考的影响,更何况学警本身就没有多大就业压力。最后是实用主义,认为优秀的人民警察最根本的是业务能力突出,不能正确理解思想与能力的关系。这主要是受过去基层公安机关“重业务、轻思想”导向的影响,加上思想是情感性的,相比之下,学警对工具性的业务能力更容易认知、更有学习兴趣。

  (二)情感上缺乏认同

  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不仅对思政课多表现为“不喜欢”,对思政课任课老师也一样,大学生在每学期进行的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中,思政课老师排名普遍靠后。[9]学警也不例外,有时不但情感缺乏认同,甚至还出现抵触情绪。我们认为,这种抵触一是来自对约束自己行为的警务化管理最初的不适应,行为上的不适应传导到思想上,错误认为警务化管理是在行为上“管”住自己,思政课是在思想上“管”住自己。

  二是来自于对思政课程、课时较多的不理解,由于少有获得感,片面认为思政课内容反复、单调、枯燥,时间一长对思政课自然出现逆反心理。对思政课以及其任课老师的“不喜欢”还不是一阵子,学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维持这种情感,以江西警察学院为例,该院发布的一份《2016届本科毕业班人才培养质量调查结果数据统计》显示,毕业生普遍认为在校期间最喜欢、最受益的课程是专业课,占57.11%,选择基础课的仅占2.18%;40.97%的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对教育影响最大的老师是专业课老师,仅有2.18%的毕业生认为是基础课老师。

  (三)行为上不够积极

  当前,普通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表现出来的行为不够积极,对此,学术界有大量的调查研究与论证,教育部也有过专题调研,[10]本文不再赘述。对学警对思政课表现出来的行为,我们此前专门进行过实证研究,结论是行为多为消极,突出表现在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点头率低,课后花的时间相对较少。[11]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学警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明显弱化,这也与前期学术界对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比如,有学者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指出了当前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弱;[12]有学者以获得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效果为结构进行调查,得出了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弱的结论。[13]

  四、获得感强度的期望理论分析

  期望理论目前是激励理论里面得到支持并运用最广的一个理论。期望理论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弗路姆认为“一种激励所具有的作用的大小,是由个人对这种激励因素的期望值和目标效价决定的。”[14]177期望理论的基础是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到组织目标,是因为这项工作和组织会帮助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从需要的角度,期望理论明显有助于分析获得感强度大小,或解释为什么当前学警对思政课积极性不高。

  (一)成绩与努力关联度不高

  期望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对工作缺乏积极性只求得过且过,有一种可能就是个人在工作中已经付出最大努力,然而这种努力并不能在绩效评估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如果学警认真听讲、勤奋学习,其努力程度如果能在思政课的绩效中体现出来,其就会努力;反之,就不重视,甚至无所谓。思政课绩效是学警在学习思政课程过程中按照教学的要求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并表现出来的品行,当前一般以具体分数的形式表现出来。

  从现状来看,一段时期以来很多公安院校对思政课程教学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其中一项就是对思政课成绩里面权重最大的期末考试由过去的硬性考试改成软性测试,取消了过去的闭卷考试,取而代之的是开卷形式的写小论文、实践报告等,相比之下,学警不努力也能得到高分,成绩的高低基本与课堂听不听讲、课后要不要复习等没有明显的关联。

  (二)成绩与奖励关联度不高

  期望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获得了良好的绩效评估结果,如果不能得到组织的奖励或认可,绩效就没有多大的价值,工作就没有积极性。学警对思政课也一样,如果成绩很优秀,但得到学校奖励或认可的可能性很小,甚至没有,其对思政课自然也不会有兴趣。尤其在始终强调政治建校的公安院校,学警本来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有更多的期待、更多的需求,一旦其思政课绩效高却得不到认可,心理落差更大。

  那么,当前思政课程成绩优秀能否得到学校的认可或奖励?我们认为,目前的现状是能,但关系并不明确。首先,在公安院校各种各样的选拔、奖励表彰、评先评优中首要条件是政治合格,但“政治合格”是一个比较笼统、宽泛的概念,怎么来评价,是不是不犯错误就行,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更没有与主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思政课成绩挂钩。其次,公安院校在选拔、奖励表彰、评选评优中考虑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思政课成绩不是唯一,也不是优先,况且权重非常小。

  五、以需要为导向构建激励机制

  基于政治建警、政治建院的理念,我们认为相对于普通高校,公安院校对学警的激励机制更加需要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需要建立一个以学警为本,以学警需要为导向、以提升学警思政课获得感为目标的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激励既有学校层面的,也有教学系部层面,还有教师层面的;既要有有形的,也离不开无形的;既有短期激励,也有长期激励。

  六、结语

  通过激励来提升学警思政课获得感,是对通过教学改革来提升学警思政课获得感的有益补充,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激励可以使教学改革更快、更有效地达到目的,教学改革同样可以为激励带来更大的能量。通过激励来提升学警思政课获得感,不但要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还要确保它的有效执行,并在实施过程中保证公平、公正、透明;同时,对各种激励措施的使用也要灵活运用,有效结合,科学配置;另外,对激励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注意及时研究、修正,以确保激励真正有效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原野,邵芳强.提高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初探[J].辽宁警专学报,2015(1):102-105.

  [2]黄凯锋,任政.获得感: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成果[N].解放日报,2017-08-01(10).

  [3]程仕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基本特征与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研究,2017(12):57-62.

  [4]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96.

  [5]祁小波.艾宾浩斯原理在企业管理激励时效性研究中的应用[J].商业时代,2014(14):107-108.

  政工师评职论文范文:高级政工师职称鉴定马克思思想理论

  论文摘要:马克思对德勒兹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重要影响。德勒兹一方面承续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理论、观点、概念与方法,另一方面也解构了马克思的社会矛盾论、阶级学说等理论,并建构了自己的理论。德勒兹的承续、批判与建构为激进理论与政治策略提供了新视角,但其将普救使命赋予资产阶级,这具有保守性;将希望寄托在精神分裂者、块茎、游牧民等后现代主体身上,其理想具有空想性。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