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青海大通县少数民族中学生文化疏离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时间:2020年03月24日 分类:医学论文 次数:

【摘要】目的了解青海大通县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文化疏离感与汉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汉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整群随机抽取青海省大通县2所中学1679名汉区少数民族学生.采用文化疏离感量表、中学生心理健

  【摘要】目的了解青海大通县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文化疏离感与汉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汉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整群随机抽取青海省大通县2所中学1679名汉区少数民族学生.采用文化疏离感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测查。结果少数民族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心理健康随年级均呈“V”字形发展变化趋势.且初中生比高中生表现出更少的强迫、学习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情绪不平衡(t值分别为-2.88.-5.17.-2.82.-1.99.-2.60.P值均<0.05)。

  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中度、轻度问题检出率(44.5%.12.5%)与汉族中学生(50.3%.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2.P<0.01).且比汉族中学生表现出更多的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倾向.更少的强迫倾向(t值分别为2.86.1.97.2.04.5.11.5.75.-13.17.P值均<0.01)。文化疏离感与汉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呈正相关(r=0.34.P<0.01);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文化孤立感(β=0.22.t=5.12)、文化分离感(β=0.19.t=4.54)、不和谐感(β=0.08.t=2.39)均正向预测心理健康.被控制感(β=-0.09.t=-2.02)负向预测心理健康(P值均<0.05)。结论汉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良好.且随年级而发展变化.初中生比高中生心理更健康.文化疏离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文化;精神卫生;回归分析;少数民族;学生

中国临床心理学

  心理学论文投稿刊物:《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双月刊)创刊于1993年,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目前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SCD-C)、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库同时收录,显示本刊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影响力均有显著提升。

  文化疏离感指处于交叉文化中的个体因文化差异而对母体文化和主流文化产生分离感、孤立感、被控感、不和谐感等消极情感[1]。对于生活在我国汉区的少数民族.这种文化疏离感主要表现为民族文化与主流汉文化冲击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理冲突。大量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文化差异而引发的文化认同[2-4]、文化疏离[5-7]、文化适应[8-10]均与个体心理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赵冬梅等[11]对内地西藏班中学生的研究进一步提示.文化疏离感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值得研究者探讨。汉区少数民族中学生作为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还与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及社会稳定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拟在调查汉区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分析文化疏离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汉区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所重点中学和1所普通中学(均包含初中和高中).并在每所中学的各个年级中随机抽取4个班级.经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中学生本人知情同意后.以班级为单位于2019年5月进行团体施测。汉族中学生的数据采集仅用于与少数民族中学生的对比分析.因而在本次测量中.各年级中2个班级采集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数据.2个班级仅采集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数据。

  本次施测共计发放问卷1748份.有效问卷1679份.有效率为96.05%。其中.少数民族中学生993名.汉族中学生686名.少数民族与汉族中学生在性别、年级分布上大致均衡。少数民族中学生中.男生458名.女生535名;初一学生166名.初二174名.初三171名.高一188名.高二151名.高三143名;回族学生478名.藏族学生165名.土族学生167名.蒙古族学生60名.撒拉族学生46名.其他少数民族学生77名。由心理学专业大四本科生和中学教师共同完成问卷的施测。

  1.2方法

  1.2.1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

  采用王极盛等[12]编制的量表.该量表包括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简称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等10个分维度.各有6个题目.每个题目采用1~5级评分。量表各维度得分或总分越高.说明被试各维度或总体心理状况越不健康。该量表某维度或总分的均分小于2.说明被试没有心理健康问题;均分处于2~2.99分存在轻度问题;3~3.99分存在中度问题;4~4.99分存在较重问题;5分存在严重问题。该量表重测信度为0.72~0.91.同质性信度为0.65~0.86.分半信度为0.63~0.87.是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心理健康测量工具[12]。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54。

  1.2.2文化疏离感量表

  采用由刘曦等[1]编制的量表.量表包括文化孤立感、文化分离感、不和谐感和被控制感等4个分维度.量表各维度得分或总分越高.说明被试文化疏离感越明显。该量表的同质性系数为0.92.分半信度为0.74.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具有良好的构想效度[1]。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和分层线性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大通县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1.1不同学段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此次调查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中度问题的124名(12.5%).存在轻度问题的442名(44.5%)。初中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初一>初二。高中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各维度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高一>高二。少数民族初中生、高中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中生在强迫、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情绪不平衡等维度得分低于高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8.-5.17.-2.82.-1.99.-2.60.P值均<0.05)。

  2.1.2少数民族和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比较

  少数民族和汉族中学生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2.P<0.01):少数民族中学生的中度问题检出率(12.5%)高于汉族中学生(6.9%).轻度问题检出率(44.5%)低于汉族中学生(50.3%)。少数民族和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少数民族中学生在强迫维度得分低于汉族中学生.在敌对、人际关系敏感与紧张、抑郁、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等维度得分高于汉族中学生。

  2.2大通县少数民族中学生文化疏离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文化疏离感及各维度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r=0.14~0.40.P值均<0.01)。进一步以文化疏离感各维度为自变量、心理健康为因变量、性别和年级为控制变量的分层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汉区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文化孤立感(β=0.22.t=5.12)、文化分离感(β=0.19.t=4.54)、不和谐感(β=0.08.t=2.39)、被控制感(β=-0.09.t=-2.02)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均起到预测作用(F=24.81.R=0.39.R2=0.15)(P值均<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通县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良好.但仍有12.5%存在中度心理健康问题。虽然中度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通过自我心理调适逐步改善和消除.但仍应引起学校心理工作者的关注。不同学段比较.大通县少数民族初中生和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趋势相同.心理健康总分随年级升高呈“V”字形变化.即均表现为二年级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一年级次之.三年级最低。与贵州[13]某少数民族初中生、新疆[14]兵团中学生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但与罗春花[15]结果一致。可能与少数民族学生样本大小、取样地域局限及民族文化背景差异有关.也可能与初一高一因入学适应带来的心理问题、初三高三临近毕业学习压力大等有关。高中生比初中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强迫、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情绪不平衡.可能与高中生随着年龄增长感受到更多的学习压力和负性情绪体验有关。此外.从心理健康各维度看初中和高中阶段也存在一定差异.需要少数民族教育工作者区别对待。

  从大通县少数民族和汉族中学生的比较看.少数民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中度问题检出率更高.轻度问题检出率更低.比汉族中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适应不良和心理不平衡倾向。在汉区相同的经济生活和教育背景下.存在着某种因素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如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母体文化与主流汉文化冲突而产生的文化疏离感。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通县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文化疏离感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且文化疏离感各维度均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预测作用。证实了少数民族和汉族中学生心理健康差异可能是由文化疏离感所导致的猜想.并再次验证了多元文化环境中文化适应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击往往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状态等观点[16]。

  用阿德勒的“文化适应假说”来解释[17].即本研究采样地区青海省大通县处于多民族共居的汉区文化背景中.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是少数民族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少数民族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逐渐觉察到本民族文化和主流汉文化的差异.并在主流文化的压力下比较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所以文化疏离感体验能显著预测其心理健康水平。该结果提示汉区教育工作者.通过引导和促进少数民族中学生完成民族文化和主流汉文化的融合.降低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疏离感.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本调查显示.文化疏离感各维度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并不完全一致.文化孤立感、文化分离感和不和谐感对心理健康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被控制感对心理健康具有负向预测作用。说明文化疏离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较为复杂.值得进一步探讨。

  4参考文献

  [1]刘曦.杨东.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的理论建构及量表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2):141-143.

  [2]SUINNRM.ReviewingacculturationandAsianAmericans:howac ̄culturationaffectshealth.adjustment.schoolachievement.andcoun ̄seling[J].AsianAmJPsychol.2010.1(1):5-17.

  [3]KONERUVK.WEISMANDEMAMANIAAG.FLYNNPM.etal.Acculturationandmentalhealth:currentfindingsandrecommenda ̄tionsforfutureresearch[J].ApplPrevPsychol.2007.12(2):76-96.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