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试论米芾的“集古出新”思想以《蜀素帖》为例

时间:2022年02月17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往往是贯穿始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继承中发展,亦在发展中继承。 米芾是宋代的著名书家,其被誉为宋四家之一,其书画上承唐法、取法魏晋、集古出新,最终成为一代大家。 《蜀素帖》就是其代表作之一,此文承前启后,集古出新的思想和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往往是贯穿始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继承中发展,亦在发展中继承‍‌‍‍‌‍‌‍‍‍‌‍‍‌‍‍‍‌‍‍‌‍‍‍‌‍‍‍‍‌‍‌‍‌‍‌‍‍‌‍‍‍‍‍‍‍‍‍‌‍‍‌‍‍‌‍‌‍‌‍。 米芾是宋代的著名书家,其被誉为宋四家之一,其书画上承唐法、取法魏晋、“集古出新”,最终成为一代大家‍‌‍‍‌‍‌‍‍‍‌‍‍‌‍‍‍‌‍‍‌‍‍‍‌‍‍‍‍‌‍‌‍‌‍‌‍‍‌‍‍‍‍‍‍‍‍‍‌‍‍‌‍‍‌‍‌‍‌‍。 《蜀素帖》就是其代表作之一,此文承前启后,集古出新的思想和技法,实为后人学习之范本‍‌‍‍‌‍‌‍‍‍‌‍‍‌‍‍‍‌‍‍‌‍‍‍‌‍‍‍‍‌‍‌‍‌‍‌‍‍‌‍‍‍‍‍‍‍‍‍‌‍‍‌‍‍‌‍‌‍‌‍。

  关键词:集古出新 米芾 技法 用笔 《蜀素帖》

历史长河

  一、米芾的集古到出新

  (一)米芾的“集古字”

  米芾是宋四家之一,地位举足轻重,“集古字”也是米字的一大特征。 米芾也曾在《自叙帖》中说道:“余初学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 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 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 久之,如印板排算。 乃慕褚,而学最久。 又慕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 久之,觉段全绎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官《刘宽碑》是也。 篆便爱《诅楚》《石鼓文》。 又悟竹简以竹聿行漆,而鼎铭妙古,老焉。 ”

  从这段文字中的叙述,我们可以直观清晰地了解到米芾“集古字”的一个过程。 第一个便是颜真卿,其云:“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 ”由此可以看出,其十分肯定颜真卿的书法,在颜真卿的众多书法作品当中,其最为推崇的当是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二的行书”——《祭侄文稿》,在临习的过程当中,其也继承了颜真卿书风的篆籀之意,一种大气雍容的风格显露无遗,在技法上也继承了颜体在行书中“蟹爪钩”的运用,在《蜀素帖》中也多有体现,从中可以看出米芾在集古字的过程当中,不单单是简单的“刷字”,而是加入了自我的思考。 第二个是欧阳询,其卑唐的思想已从欧楷当中开始显露,其临摹欧体,推崇欧阳询的行书,却也明确指出了欧楷的不足之处,认为其楷书依旧没有跳脱出唐人的法度当中,极尽呆板。

  也看出了欧体“印版排算”的主要问题,但是他也肯定了欧阳询的行书,在集古字的过程当中,也汲取了欧阳询优秀的部分,其“险劲”与“险绝”也是米芾总结出来运用到自书当中的重点,为其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接下来就是褚遂良,相较于前两名唐书,褚遂良应该算是对米芾影响最大的书家了,其临习的时间也最为长久。 其抓住了褚体最主要的风格特征,那便是极具变化力的用笔方式,还有极为灵动的结体章法,旖旎多姿,富有变化。 米芾曾在一首《书法赞》当中这样评价褚遂良:“去颜肉,增褚骨,发天秀,助神物。 ”指的就是如果去除颜体的肉感,增加褚遂良的骨感,便是如有神助了。

  因此,米芾在褚体中掌握的就是其“骨”,最后的落脚点当然是二王身上。 相较于父亲王羲之,米芾更加推崇其子王献之,尤为推崇王献之的《中秋帖》,“此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由此可见,米芾对王献之的极高评价,继承了晋人的风格法度,也就是上文中所说到的“入晋魏平淡”,回归本真。 从其自述也可看出,米芾在行书中的成就最高,但是在集字的过程当中亦从钟鼎铭文甚至魏碑石刻当中学习和探索,篆隶楷行草皆能上手,就是前期积累的集古字的成就。

  (二)米芾的“出新”

  从上述的集古字可以看出,米芾的“刷字”不单单是我们以为的照本宣科,照抄全搬,而是在汲取前人的用笔技法甚至风格中的可取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米芾自述:“善书者只得一笔,我独有四面。 ”这里所说的四面就是指米芾善于运用腕力的作用,使其笔锋饱满,面面俱到,形成的字体变化多端,独树一帜,形成自己“刷字”风格。

  因此,笔者认为所谓出新,是指米芾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的感觉,其在集古的基础上不断添加自我认知的理解与感受,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原有的技法技巧之外,有自己的理解和运用,包括情感、文章的背景、作者的性格特征等等。 在宋四家中,他是倾向“崇尚古法”的,对于“古”也有很多自身的理解与运用,但他在自书中又在创新,这就是以古为新、以新见古,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吧。

  二、针对米芾用笔技法的分析

  在用笔这方面,米芾落脚于二王,但由于历史问题以及战争等诸多原因的限制,二王的真迹难寻,但从米芾的《海岳名言》等诸多的传记中可以看出,追寻米芾用笔的渊源,其对智永的书法评价也是极高的。 因此,在诸多的笔法和用笔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许多智永和二王的用笔源流。

  (一)横画

  将两者集中放在一起观察,可以直观、清晰地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 智永写横画时,尖细轻入笔而后重按,但在行笔的过程当中逐渐变细,到达收笔的位置之处再稍微重按收笔,这样整个横画便具有弧度和灵动性。 米芾抓住了这个特点,将其放大表达,对比更加强烈,使字体更加具有丰富性。

  (二)捺画

  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米芾学习二王笔法的渊源。 第一个捺画,王羲之的捺画是由细入笔渐渐加重,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在结尾之处,没有普通捺画的直接出锋,而是运笔收锋,一种圆润的方式结束,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一特征在米芾的作品中多有体现,减少了出锋的尖锐感,在捺画的处理上更加饱满。 第二个捺画是平捺,王羲之的平捺是竖锋方笔入笔,由粗变细,一笔连贯,米芾与其最不同的是其侧锋入笔,但取相同的行笔方式,侧锋完成,一股老辣的感觉。

  (三)钩画

  笔者认为在米芾的作品之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所谓的“蟹爪钩”的写法,“蟹爪钩”的写法常见于王羲之、智永等人的写法。 其在书写竖钩的竖的时候,与平常并无二样,中锋行笔,但在最后的出钩过程当中,不是简单地向左上角出钩,而是平侧行笔出钩,亦不是逐渐变细,甚至在出钩的过程当中略微加重,在出钩的结束部分还带有不经意间连接下一笔的笔势,使简单呆板的钩画增加了不少趣味性。

  三、结语

  米芾在书法史中既承上又启下,集古出新,主张和强调“意造”,它不断进行自我突破,在宋代写意的大背景下脱颖而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如此艰难的大环境之下,米芾可以从中跳脱出来也是令人眼前一亮的原因之一,在宋代不乏有许多出色的书画家,但是米芾的书风却算得上独树一帜的。 《蜀素帖》作为米芾的代表作,以技法为基础,晋唐为来源,以此为源流不断创新和发展,亦成为后世临习之模本。 因此,在米芾的作品之中笔者看到的不仅是平躺在纸张上的单一文字,还有跳脱于书本之外,一种令人欣赏的人生观念,或许书学中的意义亦是如此,人生也是在寻求目标中成长,在不断的创新中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1][宋]米芾.海岳名言[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宋]米芾.书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3][宋]米芾.海岳题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4][宋]苏轼.东坡题跋[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5][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6]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7][宋]米芾.蜀素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张璐,女,硕士研究生在读,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中国书法理论与创作)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