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改善图书翻译环境,提高翻译图书质量

时间:2022年02月15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为了解翻译图书的市场状况及其翻译环境,本论文采用网上调查和文献考察的方法,调查比较了近年来中日年度图书畅销榜中翻译图书所占比例、中日翻译图书报酬标准、译者身份背景,以及我国翻译前辈对译者地位、翻译水平提高的论述,提出出版社应普遍实行翻译版税,

  摘要:为了解翻译图书的市场状况及其翻译环境,本论文采用网上调查和文献考察的方法,调查比较了近年来中日年度图书畅销榜中翻译图书所占比例、中日翻译图书报酬标准、译者身份背景,以及我国翻译前辈对译者地位、翻译水平提高的论述,提出出版社应普遍实行翻译版税,尤其是对重印、再版图书,以保障、促进译者的经济权益,而在职称、学术考核方面,建议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提高翻译图书的学术地位,使原创、翻译与学术研究三足鼎立,进一步促进学术的创新与繁荣,同时出版社应加强翻译图书选题甄选,从源头上保证原作品质量,并加强翻译书稿的校译、编辑加工环节,使翻译图书从语言上真正实现本地化,最后提出译者应加强中文修养和学术研究能力,努力走出由翻译而学者、作家之路。

  关键词:翻译图书;版税;稿酬;重印;再版

图书翻译质量

  0引言作为曾经的英语专业,后自学日语,现在又是出版社编辑、翻译,不可避免地要编辑翻译图书,甚至直接引进、校译、翻译图书,当然也关注市场上的翻译图书,并购买、阅读。而对翻译图书,读者直接面对的是译者的文字,书的内容精彩,是原著者的功劳,书的内容晦涩难懂,或空洞乏味、条理不清,挨骂的自然是译者,更不用说译文不像中文,让人看不明白,满纸翻译腔时,译者更是理所当然地要挨骂。译者似乎成了横亘在原著者与读者之间不得不有却又恨不能去之而后快的鸡肋。

  那翻译图书的市场接受度究竟如何,译者的境遇如何,出版社该如何架起读者、译者与原著者之间的桥梁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对翻译图书进行了网上、文献调查,参考、比较了中日两国翻译图书的实际状况,并结合自己实际的图书翻译、编辑、校译工作,初步探讨如何改善图书翻译环境,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翻译人才、专家、学者、作家投身图书翻译行业,从文字表达、学术能力、创造性表现上使翻译图书质量上一个新的台阶,从整体上推动、提高翻译图书水平,繁荣翻译图书的出版市场,也进一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让翻译图书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可,让更多读者受惠。

  1翻译图书的市场地位

  与一般人对翻译图书的复杂情绪相反,翻译图书在中国市场上可以说势头相当强劲。在2013-2018年,中国图书引进版权的合同登记每年都在1.6万种以上,在2019年也同样。而在2014-2019年,中国每年出版新书在20万种以上,也即引进版权图书略占年出版新书的0.8%,还不算新出版的进入公有版权的外语翻译图书。

  再看翻译图书(包括引进版权、公有版权)在市场上的实际销售状况。从中国最大的网上图书销售平台———当当网的年度图书销售排行榜来看,在2017-2020年,在年度销售排行榜前15的图书中,翻译书至少占1/3以上,最少的为2018年6本。2020年受疫情影响,新书出版少,翻译书在前15名中达到11本,毫无疑问,翻译书已成为中国图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近邻日本,翻译书的情形又如何呢?在2016-2019年,日本年出版新书7万种以上,但在每月20本的月度销售排行榜上,翻译书最多一两本,有的月份甚至难觅踪影,显然翻译书在日本的接受度低于中国。

  2翻译图书的译者构成

  从根本上说是原著成就译著,但翻译图书能否被市场接受,与翻译质量密切相关,与整个社会大环境对翻译的态度也不无关系。在当当网2017-2020年度及2021年1-8月图书销售排行榜中进入前15的图书中,翻译书有译者介绍的寥寥无几,有的封面上译者名几乎难以辩识。

  在网上,有的译者也找不出任何个人信息。而关于译者身份状况,从图书上的译者介绍和网上搜索的结果来看,译者中有高校外语类教师、兼职译者,更多的译者除了姓名,搜不到其他信息,想来也不乏专职译者。再来看日本的译者状况。在日本,翻译图书一般按虚构类、非虚构类分类。虚构类要求译文表现力强,其翻译多为文学研究者、作家、一流译者。非虚构类中专业图书的翻译则多为研究者、科普作家、相关学术、行业期刊的编辑,普通图书的翻译则多为专兼职译者。在日本图书翻译中,有两个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学者、作家加盟,二是由译者而成为学者、作家。

  3图书翻译的报酬

  按国家版权局1999年发布的“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翻译图书属于演绎作品,可采用一次性稿酬标准为千字20-80元;或基本稿酬千字20-80元,加印数稿酬即每千册按基础稿酬的1%;或版税按定价的1%-7%,至少按起印1000册算。

  20多年来中国物价、个人收入的变化有目共睹,但该指导性标准未做修订。那字数稿酬是什么概念?如果图书中等难度,译者平均每天翻译3000字,一个月工作22天,翻译6.6万字,收入5280元,且没有社保、医保,以及其他任何福利待遇。显然按字数稿酬做专职图书翻译会相当清苦。那图书翻译的版税收入又如何呢?假设一本10万字的翻译图书,定价50元,版税按7%印数,首印册数按现在新书一般3000册,版税收入是10050元,相当于1.5个月的收入。与按字数稿酬差不多。在2012-2018年,中国图书重印、再版率达由40%出头升至50%以上。如果译者的翻译图书重印或再版,则收入可能超过字数稿酬。再来看日本图书翻译的报酬。

  日本资深译者一般按版税4%-8%付酬,近年来多为7%,但出版社会确保首印5000册的版税。现在日本单行本平均定价约1200日元,则首印稿酬42万日元。一册图书平均翻译2-3个月,即月收入不到20万日元,大大低于日本家庭年均600万日元左右的收入。日本翻译图书的重印率一般20%左右,如果幸而重印,甚至成为畅销书,译者报酬也许会稍好吧。而通过翻译公司承接图书翻译一般为一次性稿酬,每页400字的稿子(约等于300汉字),报酬约500日元(约等于人民币30元),与中国的字数稿酬差不太多。

  4图书翻译环境的改善

  4.1提高图书翻译的报酬

  图书翻译报酬低,几乎无人可以此为专职,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这已是业界共识。那具体该如何提高图书翻译的报酬呢?对引进版权图书,出版社耿耿于怀的是除支付原著者版税之外还得额外支付一笔翻译费用,加大了图书成本。希望出版社在重印、重版时向译者让利,给予4%-8%的翻译版税,从而鼓励译者更加注重翻译质量,吸引更多优秀的翻译人才。对进入公有版权领域的外文经典名著,也希望出版社重印时给予4%-8%的翻译版税,以吸引相关学者、优秀译者和作家群体翻译,从整体上提高翻译质量。日本的岩波书店就一直组织相关学者翻译出版世界名著,成为名副其实的畅销书。

  4.2提高翻译作品的学术地位

  当今译者地位的尴尬有目共睹,正如诗人、翻译家余光中(1928-2017)所说,“主要的原因,是译者笼罩在原作者的阴影之中,译好了,光荣归于原作,译坏了呢,罪在译者。”散文家、翻译家思果(本名蔡濯堂,1918-2004)更是说得直白,“真正的通人或者创作力强的人不屑翻译。他们有自己的事要做,犯不着替别人做牛马。犯不着替别人做牛马。

  译者应该受到别人的尊敬和同情的原因在此。”这还是出自卓有建树的翻译家之口,而且他们在其他领域也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其他普通译者的地位更是可想而知。译者不是专家、作家,却要求有专家的学术修为、作家的文字表达。同样,翻译作品的学术地位也尴尬。余光中表示,“我国文化的传统,由于崇古和崇拜权威,颇有鼓励人‘述而不作’的倾向。

  目前大专教授升等,规定只能凭籍论述,而不得用创作或翻译代替,正是‘述而不作’心理在作崇。”那是中国台湾教育、学术界的情形。同样,词典编纂家、翻译家陆谷孙(1940-2016)也愤而表示,“口头上承认翻译重要的人不少,实际上把它边缘化的人更多。一个稿费低,一个翻译不算学术成果,把大批能做翻译、善做翻译的人驱赶得远离翻译。”总之,希望有关部门、有识之士呼吁、改善翻译作品的学术地位,让更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将对外国名著的研究转化为翻译作品,从整体上提高翻译图书的学术水平。

  4.3提高翻译图书的编辑加工质量

  翻译图书最大的弊病莫过于翻译腔了,但在翻译前辈如王佐良、思果、陆谷孙的译作里是看不到翻译腔的,毋宁说有的作品本身就是“绝妙典雅的散文”。“要翻译像中文”是对译文的最基本要求,翻译图书出现翻译腔,责任非出版社、编辑莫属,至少是识人、用人不明。

  其次,翻译书稿有其翻译特性,译者首要任务是准确、明确、一致地传达原文意思,但是否需要“摆脱原文桎梏,大胆删、增、改、写”呢?相信一般译者都会踌躇,毕竟译不是编。所以,编、译要分家,译稿该编辑加工、统筹的地方,一定不能强求译者。再次,翻译书稿还应有译审或校译环节,但现在市场环境有困难,译审、校译环节就只能求诸责编了,也即责编最好懂翻译图书的原文,代行校译之责。

  4.4提高图书翻译水平

  图书翻译的质量,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译者的翻译水平。现在国内各大高校都开设翻译专业,专兼职翻译学习、教学、研究、实践的人不少,相关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不容笔者置喙。在此,笔者想引用思果的话,“我教翻译,时常发见改学生的翻译不是改翻译,是改他们的中文”,还有余光中的话,“能成正果的翻译家,学问之博不能输于学者,文笔之妙应能追摹作家”,与翻译同仁共勉。

  5结语

  笔者考察了翻译图书的市场中地位,探讨如何提高翻译图书质量环境。希望有识之士进一步考察引进版权图书的选题、营销等市场方因素,使翻译图书更好地走近读者,同时也希望学术界将图书翻译作为研究的一个领域,帮助提高图书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1]老子著,(日)蜂屋邦夫译注.东京:株式会社岩波书店,2008.

  [2](美)布克尔华盛顿著,思果译.力争上游.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加)阿瑟黑利著,陆谷孙,张增健,翟象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作者:徐廷贤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