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吉林集安丸都山城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新论

时间:2022年01月27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200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将丸都山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丸都山城的保护,实现历史文脉的延续,既是当代人的需求,也是后人的需求。文章对丸都山城的文脉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遗产与科技相结合,文化遗产保

  摘要:200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将丸都山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强对丸都山城的保护,实现历史文脉的延续,既是当代人的需求,也是后人的需求。文章对丸都山城的文脉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遗产与科技相结合,文化遗产保护向文化生产转换等开发与保护新对策,增强人们对山城的保护意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关键词:丸都山城;文化遗产开发;文化遗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丸都山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如何让大众正确认识遗产价值,有效保护、发扬、传承宝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创新山城文化遗产保护方式和践行山城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丸都山城文脉分析,在遵循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山城开发与保护的新对策。

  一、丸都山城文脉分析

  丸都山城位于吉林省集安市东北2.5公里处的山城子山上,是高句丽人建造的典型山城之一,其既是一座军事守备城,又是一座都城,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丸都山城地势北面高南面低,整体形成一个簸箕状,三面环山地势陡峭,山城呈现出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东墙长1716米、西墙长2440米、南墙长1786米、北墙长1009米”[1]。丸都山属于长白山系的老爷岭山脉,位于鸭绿江右岸,海拔676米,属于亚温带大陆性气候。山城筑于丸都山上,山城是直接沿着山峰的自然走向而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城墙大部分直接以崖壁与山脊而筑,山脊平坦处则用花岗石筑墙,四周异常险峻,人车极难通行。丸都山城北墙和东墙所处山势较为平坦,城垣多用石砌,墙高4—5米,北墙保存最为完整,西墙山脊起伏较大,依借山脊为墙,南墙则筑在山崖之上,大部分已经坍塌。

  城内有多处宫殿建筑遗址、蓄水池遗址、瞭望台遗址等,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丸都山城现存遗址、出土文物、文献记载证明,丸都山城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史料记载,琉璃明王二十二年(3年)冬十月,“迁都于国内,筑尉那岩城”[2]178。李殿福等学者考证,这里的尉那岩城就是丸都山城[3]。“建安中,公孙康出军击之,破其国,焚烧邑落”[4]。国内城建筑遭到毁灭性破坏,山上王首次迁都丸都山城。魏正始七年(246年),因高句丽东川王侵扰辽东,魏派大将毌丘俭征高句丽,东川王败走,幽州军队一直追到今麻线乡板岔岭一带,并刻石纪功。

  毌丘俭纪功碑现存辽宁省博物馆,碑文所记正是毌丘俭破丸都山城的史实。故国原王十二年(342年),“修葺丸都城……移居丸都城”[2]218。为了防范前燕的进攻,再次移都丸都城。目前,丸都山城主要观赏点有蓄水池遗址、宫殿遗址、瞭望台遗址、戍卒驻地等建筑遗址以及门址和墓葬等。该旅游地已经成为集安旅游业的龙头,吉林省著名的旅游景观。丸都山城两度为高句丽王王城,山城依托自然环境,集军事、生产和生活于一体,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中可以看出高句丽人历史的厚重。以新的方法保护丸都山城文化遗产,也是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望通过探究,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上有所裨补。

  二、丸都山城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原则

  丸都山城是典型的高句丽人山城之一,属于重要的文化古迹旅游资源,如果保护和修复不当,将很难再恢复。对其保护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真实性原则。严格保护丸都山城本来的、真实的原貌。反对伪造建筑,不按照今天人们想象过去的状态进行重建,要“修旧如旧”。第二,完整性原则。尽量减少对遗址及其周围环境的干预,对丸都山城的保护要与其周围环境联系在一起,对其周围的环境进行统一规划,不因旅游事业而过度开发山城,保护整体风貌。第三,可持续性原则。对丸都山城现有遗址进行重点保护和展示,不再为了经济利益进行遗址重建,尊重地域性文化特色,将山城遗产文化和周围自然环境共同保护,实现人类文明与遗产保护共同开发。第四,民众共同参与原则。文化遗产保护仅依靠政府保护是不够的,要加强遗产保护宣传工作,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让群众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才能事半功倍。

  三、丸都山城遗址开发与保护对策

  (一)推进山城文化与数字科技相结合

  1.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资源共享。积极同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合作,学习并引进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对丸都山城进行针对性保护。目前在丸都山城遗址内,针对讲解严重不足,保护理念相对滞后的现状,确定山城遗产保护工作应逐渐与国际接轨的对策。对山城内的文化遗产可进行高精度、高清晰的采集、加工、利用现代技术模拟复原遗址和存储。推出旅游系统,要将丸都山城相关的历史故事、文化特征、艺术风格进行介绍,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系统进行实时游览。数字化共享提供了文化遗产传播的新途径,既加大了遗产的宣传和共享力度,又为遗产保护提供了新手段。此外,还可以发起国内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数字系统资源共享,将丸都山城考古遗址的文字记载、图片、瓦当、壁画等信息进行采集,制作数字电影等,加大在国内文化机构中对山城历史文化的宣传。

  2.增加数字化旅游路线。丸都山城游客承载量有限,城墙险峭处为保护游客安全已禁止通行,这都增加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的难度。我们可以对旅游路线进行数字化升级,由单一的游览变为“山城游览+数字体验”的结合。进入景区,先通过观看数字电影了解丸都山城的历史和古代边疆民族政权的开发历程;还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山城遗址复原展示,丸都山城宫殿遗址破坏严重,已经完全看不出遗址原来面貌,可以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进行虚拟复原展示;对封存的有意义的壁画墓葬、陡峭的城墙遗址等进行VR虚拟游览。通过对旅游路线的数字化升级,增加云旅游通道,既疏散了游客,又能使文化遗产“活起来”,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旅游产品体验。

  3.数字化创新应用。与现代互联网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的进程。在泛娱乐领域中,可以在手游中增加高句丽(人)壁画元素,推出“高句丽(王)主题皮肤”“丸都山城任务”“丸都山城地图”等;在文学领域中,推出“青年学者工作坊”和“古诗词创作大赛”等活动,鼓励青年学者关注丸都山城等世界文化遗产;在社会领域中,社会大众可以通过线上捐赠成为“山城供养人”,用数字众筹模式向大众普及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力争丸都山城文化IP通过数字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开发。

  (二)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向文化生产转化

  1.文化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我们要从丸都山城文化遗产中挖掘最有价值的文化内涵,加以开发得到市场的青睐,使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文化宣传和经济利益相统一。既达到了宣传文化遗产的目的,又解决了遗产保护经济来源问题。

  2.充分挖掘丸都山城文化内涵,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内涵的传播,实现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宣传。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转化,必须要了解丸都山城的文化内涵,注重山城的历史性,对丸都山城的建造年代进行考证,了解山城的建造背景,以及围绕山城发生的史实记载进行深层次的挖掘,通过文字、图片、电影等多形式表达出来,通过多形式的文化表达奠定文化遗产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的基础,促进经济与文化效益相统一。

  3.打造丸都山城独有的文化品牌,品牌是有形

  兼无形财富,打造独有的文化品牌逐渐成为各地开发的共识。向文化生产转型就要通过独有的文化气质效应扩大自己的知名度,要从丸都山城蕴含的文化中挖掘核心内容,通过与其他文化类比,将丸都山城的差异化和独特化凸显出来。开发丸都山城历史故事、纪录短片、实景演出等多种文化产品;将出土壁画里的莲花纹样、三足金乌、建筑风格等融入文创产品;将山城的城墙、瞭望台、出土的瓦当等进行合理简化,制作成图案,作为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进行推广;将山城与周围生态环境共同提炼,整体运用到现代文创中;举办“山城文化”主题旅游节,推进山城“文旅融合”的开发,既加深了民众对山城历史的了解,又促进了当地经济贸易的开发。最终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开发、扩大文化遗产的经济渠道、促进丸都山城文化更大范围的宣传。通过文化产品反哺文化遗产,使历史文脉得以延续。

  4.我们还将中国东北地区古代各民族的信仰和风俗等文化加以保护。建造文化珍藏馆和传习所将丸都山城出土的壁画、瓦当、铁器以及山城内珍贵的动植物等通过制作拓片、图片、标本等进行收藏保护,将出土遗物中所反映出当时手工技艺和生产方式等内涵文化进行传习,既可满足不同时期游览者游览,又能使游客学习文化知识,将有关的民间传说和山城历史名称背后文化内涵保护传承下去,还能增加经济效益。

  (三)践行与科技相结合进行山城保护管理

  丸都山城文化遗产保护,要将山城遗产文化和周围自然环境一起考虑,保护整体风貌。对古代建筑遗存以加固为主,修补时尽可能使用原工艺和原材料并留有可识标志。笔者通过实地考察以及查阅资料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仅供参考。

  1.山城整体运营方面的保护。

  要设立专门的山城管理机构,减少中间部门。专门机构直接管理遗产保护单位,有效率地进行文物的挖掘、修复、保护、研究工作,避免出现管理冲突和低效运作等问题。同时制定合理的保护章程。保护章程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制定新的相关保护制度,特别要注意山城日常保养,对山城建筑本体和载体还有周围自然环境进行日常维护,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同时将人为破坏降到最低,景区内不断进行保护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和游客的文物保护意识。

  一是要设立危险管理保障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等方面的预警和灾害后的尽早恢复。丸都山城应建立一个危机预警系统,对山洪、地震、滑坡等风险源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确定危机发生的临界点,针对危机确定相关的应急方案和恢复方案,为危机预警系统制定一整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包括系统使用流程、人员的配备、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等,确保危险管理体系顺畅运行。二是设立活动的项目经费和管理体制,申请专门负责山城保护活动的经费, 同时也要制定相关的经费管理办法,如活动经费申请流程、经费分配办法和经费核查办法。制定活动申请体制、运营体制、监督体制,确保活动的正常运行和新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监督体制,包括各级保护部门的主要职责履行情况检查、奖惩相关制度办法、业务能力指标等内容。四是建立完整遗产保护档案体系,做好山城文化遗产保护的档案记录工作,促进数字化档案工程开发,加速遗产保护的信息化共享和多部门协同办公。

  2.山城建筑本体的保护。

  对于山城本体上的保护,丸都山城是高句丽王城早期最典型的山城之一,至今仍能看出其原以防御为主的山城格局和部分大型建筑遗址,还有大量较为完整的城墙遗存。首先,对山城遗存的墙体进行加固和防水处理,山城址的女墙、马面、瓮城、城门等,运用适当的物理和化学进行支撑和加固,如物理方法中的搭砌法和锚固法、化学方法中灌浆法等。其次,对瞭望台遗址进行拉网等措施加固,减缓其向外张力性破坏、坍塌破坏、鼓出变形等,建立监测机构,对其沉降进行预测,研究稳定办法。

  尽量做到保持丸都山城原貌,对已经遭到破坏但是没有进一步破坏可能的建筑,不做过多的人为干预,保持山城完整性和原真性。在整个山城内加入监测和监控系统。检测系统主要用于监测山洪、地震、滑坡等,实时进行拍摄和文字记录,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实施对应的保养工程。监控系统主要用于对景区内游客行为监控和游客安全监测,对必要的遗址地点要进行围栏保护,减少人为攀爬城墙、攀登瞭望台、踩踏墓葬等事件的发生,同时也保障游客安全。

  3.山城周围自然环境的保护。

  力争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确保丸都山城文化遗产地植被环境的原真性。山城周围环境也要进行合理的保护。

  山城环境如果遭到严重破坏,对山城保护就会变成空话。丸都山城是凭借自然山峰走势建筑的城垣,山城四周峰峦叠嶂,形成山城的自然屏障,以至于对山城周围山川水体自然环境的保护异常重要。我们要将山上树木和石崖进行加固保护;做好周围山体泄洪处理,防止山体滑坡;要预防因自然运动造成山体滑坡和坍塌等,对遗址造成损坏,对滑体坡进行加固和放缓措施,加防滑保护网和抗滑桩,尽量减少滑体的下滑力。也要做好山城周围的排水工作,及时疏通泄洪沟,尽量使地表水能及时排泄,避免下渗到岩体中。

  定期检查植物病害情况,防止树木死亡。还要防止人为活动对遗址造成的破坏,禁止在景区周围随意开采石头、种植、挖野菜、采伐灌木等;种植地方草甸类植被群系;尽量不采用现代园林设计手法改造山城遗址区环境,同时禁止在山城里随意建设、开采种地等人为破坏活动。丸都山城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遗产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

  深入分析丸都山城文化遗产的内涵,发掘古山城文化遗产的独特优势,推进“文旅融合”开发。与此同时推动经济的开发反哺文化遗产,利用数字化等现代技术新手段,实现多产业协同开发。这样既有效保护了古山城文化遗产,也推动了周围城镇经济贸易的开发增加就业岗位。因此,我们要不断增强大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继续采取新措施,通过新手段使山城文化遗产“活起来”,将宝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金旭东.丸都山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16.

  [2]金富轼,著.孙文范,等校勘.三国史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3]李殿福.集安山城子山城考略[J].求是学刊,1982(1).

  [4]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843.

  作者:高凌云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