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双向传播中日诗词文化以湖北地区为中心

时间:2021年12月25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中日两国历史上频繁的交流往来使得两国在文化上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 中国的部分经典诗词携着古代中国强大的影响力,东渡日本,逐渐成为了在日本家喻户晓的经典。 与此同时,日本的俳句、和歌等文学形式也在世界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项目以发源于湖北

  【摘要】中日两国历史上频繁的交流往来使得两国在文化上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 中国的部分经典诗词携着古代中国强大的影响力,东渡日本,逐渐成为了在日本家喻户晓的经典‍‌‍‍‌‍‌‍‍‍‌‍‍‌‍‍‍‌‍‍‌‍‍‍‌‍‍‍‍‌‍‌‍‌‍‌‍‍‌‍‍‍‍‍‍‍‍‍‌‍‍‌‍‍‌‍‌‍‌‍。 与此同时,日本的俳句、和歌等文学形式也在世界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项目以发源于湖北地区的诗词为中心,探究了中日两国诗词在传播过程中互相产生的影响,从中洞悉了中日两国的现实条件以及人民的国民性,希望能够对中日两国的文化传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国诗词; 日本诗词; 文化传播

诗词文化

  一、序言

  随着通信网络越来越发达,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及时获取各种信息。 但也因此,很多人开始追求更快速地阅读和信息获取,很难静下心来深度思考与研究。 同时这种“快餐”文化的流行也导致在传播国际文化时出现了各种歧义与误会。

  一些当地的常识性问题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极有可能演变出其他含义甚至完全相反的信息。 例如“迷惑”一词,在日语中的解释为“给别人增添了麻烦”。 但由于中文和日语中的汉字词汇意义偏差,“迷惑”一词很容易被中国人理解为“奇怪的,不可理解的”等含义。 再如日语中“ばか”一词意为笨蛋,但在俄语却是“再见”的意思,如果对异国文化没有正确的理解就很容易产生此类笑话。

  这就是快餐式传播文化的弊端之一,人们受惯性思维与本国文化等因素影响,扭曲了文化原本的内涵,也因此导致两国人民在认识对方文化时产生误会与偏见。

  作为日语语言学习者,为了尽可能避免此类误解,希望能以本研究为中日两国文化传播与交流贡献一份力量。 本次研究着重以中日的诗词文化为出发点,通过对中日两国的诗歌进行互译,并分析诗歌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特点、解析诗词中运用到的语法差异、双向传播两个民族的思想与文化,继而让两国人民了解对方更真实的生活现状与文化。

  二、研究意义及原因

  从诗词出发了解两国诗歌文化的差异,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他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本团队尝试通过“诗词”这座桥梁来拓宽两国的文化交流之路。

  本项目之所以选择诗歌为研究对象,主要原因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歌大国,大部分中国人对《唐诗三百首》从小便耳熟能详,中国历史上也诞生了数不胜数的伟大诗人,而日本也深受中国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诗歌文化,承袭唐代诗歌又由于地理环境特点自成一派,逐渐分化异化的两国诗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对比素材。 希望本团队的此次研究成果,能让作为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被传承的诗歌文化受到更多的关注。

  三、中日诗词传播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述了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湖北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中心,正是《楚辞》的主要描写地域。 根据日本学者竹治贞夫的研究,早在中国的唐代 (公元7-8世纪)已有楚辞传入的记载。 这表明中国的楚辞在当时已被日本知识分子所知晓——或直接阅读,或通过《史记》与《文选》等典籍读到。 之后从镰仓初期到江户时代前,在日本发表和流传的汉诗中也明显可见楚辞的影响痕迹。 或有类似楚辞的句式(带“兮”字的长短句),或引用或化用楚辞的词语,或直接题名屈原和宋玉的名篇,其中所抒发的情感大多为忧患与孤高的意识,这表明,中国的楚辞对这一时期日本文坛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俳句的前身是日本的诗歌俳谐连歌。 江户时期,经松尾芭蕉等人的改造,将其中的俳谐发句脱离于连歌,发展形成为独立的诗体。

  到明治时期,由正冈子规将其正式定名为俳句。 俳句自成一体,独具风格,经历百年久盛不衰,在日本文学史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可谓是日本诗歌文学中的瑰宝,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在日本乃至世界文学领域甚具影响力。 而中国对于俳句的正式研究,只是百余年前的事。 更广泛系统地关注和介绍俳句,恐怕还是在中日建交以后。 目前,我国国内有不少人鉴赏、探讨与研究俳句的学者,也有些专注翻译俳句的人士。 但由于创作俳句除了需要高超的日语能力,还必须具有对日本文化的深度理解,因此专注俳句写作的国内学者可谓是凤毛麟角。 ①

  应当承认,在早期的中日文化交往历史中,文化交流主要是日本接受中国的影响,而且这种接受基本上是日本居于主动地位的。 这是因为古代的日本,各方面条件都远落后于中国。

  岛国四面环海的地理因素使得日本人天生有一种自卑和危机感。 这种心理下诞生了强烈的自强欲望,他们努力从中国吸取先进的东西,以发展和壮大自己,唐朝时期大批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将中国文化带回日本,便是显例,这大大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从文学的方面来说,随着《论语》 《诗经》 《楚辞》《史记》 《文选》及唐诗等典籍和文学作品的传到日本——或以汉字直接流传,或附加日文训读流传,使得日本的文学面貌也为之一变,由此,在受影响基础上的汉文创作和汉学研究也就应运而生。 早期的《万叶集》《怀风藻》等和歌及汉诗集的问世,即是这种条件下的产物。 12-17世纪的中世纪(日本镰仓初期到江户初期),佛教僧人们创作的大批汉诗,也是受中国文学影响的结果。

  到了江户时代,一批对汉学有浓厚兴趣的人士从创作开始研究,涌现了一大批汉学研究的成果。 这时,可以说是日本汉学研究的肇端期,它标志着中日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更为深入的阶段。 应该说,日本的楚辞研究在这时开始了它的早期萌芽阶段的学术史。

  四、诗歌中的文化差异

  诗词是一个民族内心的真实写照,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两国不同的客观环境下产生的不同社会状况,又和自然条件一起孕育了不同的诗词文化。

  此类差异的产生,原因可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众所周知,不同于地域辽阔物产丰饶的中国,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资源相对匮乏。 故而日本人在心理上存在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天然的危机感和自卑感,这一点从日本的俳句中也能感受到; 第二,日本人非常注重生活中的细节,在意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点一滴,注重一切细节。 在日本人的生活中也可发现,例如待客的一招一式,职业者的工匠精神,无一不是细致到了极点; 第三,当下,中国人对日本的印象大都来自于如电视剧、电影、动漫等影视音像。 从日本文学入手去了解日本的人只占少数。 就拿日本动漫来说,由于动漫的架空内容本身就是超出现实的,故而,依靠动漫来了解日本这一做法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有时获取的信息也会过于片面。 这种认识手段上的偏差也是导致中日诗词文化认知渐行渐远的原因之一‍‌‍‍‌‍‌‍‍‍‌‍‍‌‍‍‍‌‍‍‌‍‍‍‌‍‍‍‍‌‍‌‍‌‍‌‍‍‌‍‍‍‍‍‍‍‍‍‌‍‍‌‍‍‌‍‌‍‌‍。

  以「吾木香、さし出て花のつもりかな」为例,只是山边随处可见的野花,但是诗人却能看到小花的动人之处,体现了诗人的观察入微与其唯美的心灵世界。 夏日里停在草坪上的汽车(夏草に汽罐車の車輪きて止まる)、没了草帽的稻草人(笠取れて面目もなき案山子かな),甚至是冬日里妇人脖子上的狐皮围巾(襟巻の狐の顔は別にあり),任何微小的事物都可以成为吟咏的对象。 又如「手袋に首つかまれて夫に逢ふ」一句,在寒冷的夜晚,丈夫调皮地将冰凉的手伸进妻子的衣领,展现出一幅夫妻蜜里调油的温馨画面。 不同于中国诗歌对于祖国山河的赞美,日本诗歌更加在意在艺术上的境界,日本的诗歌更加远离现实。 因此,中国诗歌中的思乡送别诗、山水田园诗等更受日本人欢迎。 例如「春眠暁を覚えず、処処啼鳥を聞く。 夜来風雨の声、花落つること知んぬ多少ぞ」「月落ち烏啼いて霜天に満つ、江楓漁火秋眠に対す、姑蘇城外の寒山寺、夜半の鐘声客船に到る」。 这两首田园诗,在日本也广受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日本人自古以来就向往静谧的氛围。

  日本的诗词中体现着对自然的感慨。 从上文的日本的俳句中可以感受到日本人的目光总会停留在自然事物的细微之处,所以,这份对事物的细腻便演化为对于工作的细致入微、事无巨细。

  例如,日本便利店里的收银员或者传统的日式茶道,都做到了一招一式的精细无比的待客之道。 而中国的诗歌感受更深的是中国人对天地茫茫、宇宙洪荒等事物的描写。 另外在中国的诗歌中也涉及对历史、世界、庙堂的描写,体现了中国人大度、豁达的精神特点。

  相比于中国诗词“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和“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日本诗词更偏向体察微小事物,也总是流露着一丝落寞伤感的情怀。 相比于大更喜欢小,相比于华丽更欣赏质朴,相比于圆满更追求残缺。

  从诗歌中可以了解到日本诗歌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就是“物哀れ”,对于追求“哀”十分执着,这也使得日本人将绚丽而短暂的樱花奉为高尚心灵的象征。 ②由上可知,通过研究诗歌文化能窥探出两国的文化差异与精神特点。 而这正是本团队的初衷,从诗歌文化出发分析两国的差异,引导人们重塑对日本这一国家的认识,并逐渐建立正确的文化观。

  除了研究两国的诗歌外,本团队也采用了调查问卷的形式,详细了解人们对两个国家的看法与存在的误解,针对调查问卷中的普遍问题做出解答。 例如,参与调查的很多人在影视剧中看到日本人在认为自身罪孽深重时会选择以切腹的方式结束生命。 但事实上日本人并没有那么喜欢切腹。 对于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对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向大家普及为何日本人会做出“切腹自尽”这一行为。 日本社会注重义理,比起为义理所累,更加不愿面对的是“はじ”,即在没有履行义理时受尽千夫所指的羞耻感。 日本思想家新渡户稻在《武士道》中说,在古代的解剖学的信仰中,腹部寄宿着人类的灵魂和感情,所以切腹是古代日本人表达自己忠诚的手段之一。

  五、结语

  本团队在有限的能力内,将研究范围从以学校为中心发散到湖北地区。 虽然此次研究的诗词文化传播的范围与规模较小,但希望这微小的一步,能成为促进深层次理解两国文化的动力,并持续汇集更多的力量。 诗词是两国人民伟大的智慧结晶,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通过诗词更好地感受民族的文化特征。

  注释:

  ①高海宽:《俳句、汉俳与中日友谊》,《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4期。

  ②黄宇雁:《从俳句看日本人的审美观》,《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49-51页。

  参考文献:

  [1]黄宇雁.从俳句看日本人的审美观[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03):49-51.

  [2]徐志啸.中日文化交流背景及日本早期的楚辞研究[J].北方论丛,2004,(03):1-4.

  [3]胡令远,王丽莲.简论中日诗歌特质的差异性——以《诗经》与《万叶集》为中心[J].日本学论坛,2006,(01):2-9.

  [4]高海宽.俳句、汉俳与中日友谊[A].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4).

  作者:任仲健 王泽伟 王晓刚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