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李连杰电影中的武术价值取向新探

时间:2021年11月15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内容摘要:武术以中华文化为底蕴,是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注重习武之人的内外兼修,其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 上个世纪初,随着影视媒介对武术要素的引入和融合,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武侠电影逐渐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盛况。 本文以李连杰三个时期的武侠电影为例,

  内容摘要:武术以中华文化为底蕴,是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注重习武之人的内外兼修,其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 上个世纪初,随着影视媒介对武术要素的引入和融合,特别是八十年代后,武侠电影逐渐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盛况‍‌‍‍‌‍‌‍‍‍‌‍‍‌‍‍‍‌‍‍‌‍‍‍‌‍‍‍‍‌‍‌‍‌‍‌‍‍‌‍‍‍‍‍‍‍‍‍‌‍‍‌‍‍‌‍‌‍‌‍。 本文以李连杰三个时期的武侠电影为例,发现不同时期的武侠电影对武术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了各自特点,其内在原因与受众群体的心理期待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武侠电影 武术 价值取向 李连杰

武术电影论文

  中国武术是中华文化为底蕴,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武术作为中国的瑰宝,在历史的长河中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精神、佛家修养等学说的影响,逐渐成为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化和信仰[1]。 因此其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趋。 可以说,它既是一种体育运动,又是一种观赏性极强的艺术,同时还体现了一种精神境界,能使人领悟到许多人生的哲理。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电影事业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武术借助这种影视媒体在影视界大放异彩。 而这种盛况,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大陆,表现的尤为明显。

  李连杰作为中国武侠电影史上一个划时代人物,已为社会各界冠以“功夫皇帝”至高荣誉。 从1982年的《少林寺》,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方世玉》系列,再到2006年代李连杰武侠电影的封山之作《霍元甲》,李连杰在这三十年里总共拍摄了三十多部电影。 根据武侠电影中对武术价值取向的不同,李连杰的电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里都透露出了武术不同的侧面,而每个侧面也都反映了不同时期受众群体的心理期待。

  下面笔者分别对不同阶段李连杰电影的价值取向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第一个时期:武侠电影对武术的价值取向是将武术作为中华文化符号呈现出来,其电影在于展露武术的艺术性、技术性和其强身健体功能。 其中以“少林”电影系列为代表。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拍摄的武侠电影表现尤为突出。 其中以“少林寺”系列电影为主。 于1982年由张鑫炎导演的《少林寺》是李连杰武侠电影的开山之作,在武侠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片一反旧式武侠电影中那种纯表演的花架与镜头剪辑的卖弄,通过李连杰及其一班武术队员们朴素真实的功夫让观众真正欣赏到了中国武术的真功夫。

  影片虽然以隋末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为大的时代背景,但更多武术场景还是取自少林寺内,以十三棍僧展现各种真实朴素的中华武术套路场景最为明显,导演对其一招一式采用长镜头方式将其展现的淋漓精致。 尤其是在影片的开头,导演有意地穿插一节对中国武术和嵩山少林寺的介绍:导演采用镜头剪辑的形式展现中国各种传统武术的套路样式,同时对少林功夫发源地嵩山少林寺壁画上的功夫做了详细介绍。 因此,当中外的观众看了《少林寺》后,无不对其中华武术的技艺赞叹不已。 同样,其后由《少林寺》的原班人马拍摄的《少林小子》也是延续了这个风格,尽管其场景换成了风景秀丽的漓江河畔。 影片讲述了精通少林武功有八个儿子的龙家和以武当剑闻名有八个女儿的鲍家之间的恩怨情仇。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张鑫炎对武术的处理依旧采用全景真实的展现,这一点在龙鲍两家孩子在漓江江畔的戏耍和武术“比赛”中体现的非常充分。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张鑫炎侧重表现了两个不同武术门派之间由隔阂误会到最终实现中华武术是一家的思想,从而将不同派别的武术统一到一个宏观主旨上,即中华武术应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具备兼收并蓄的开放思想。 而由刘家良导演的《南北少林》中也基本采用了《少林寺》的班底,影片中尽管也出现了少林棍僧集体习武的场面,但容量大大削减,而更加突出了李连杰(饰智明)和胡坚强(饰赵威)两个人的侠肝义胆,这是导演有意弱化了影片的立意和结构,从而使武术的价值取向也在悄悄发生着转变。

  总之,在“少林”系列武侠电影中,李连杰饰演的人物形象尚未确立绝对核心展现地位,他更多是代表着中华武术的一个能动符号展现给世人,从他的身上人们更多的是看到武术的强身健体、锻炼意志以及除暴安良的功能。 他们都是武术文化的承载者,其集体存在的意义超过了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

  第二个时期:武侠电影对武术的价值取向是将武术作为烘托个人英雄主义的载体,其武术的本体价值逐渐内化为客体的思想性上,更注重了客体“侠”的精神。 这主要集中在李连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拍摄的电影中,其中以“黄飞鸿”系列电影表现最为明显。 中华武术不仅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同时它还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在李连杰饰演的黄飞鸿系列中既展现了武术技艺,更体现了武术道德和民族情怀的思想性。 他所饰演的黄飞鸿武功超群、不畏强暴、抵御外悔,惩恶扬善,在发扬中国传统武德的同时,更是在其身上洋溢着一种大义凛然、自强不息的民族主义精神,这些都是武术精神在黄飞鸿身上内化的表现,它比起成龙饰演调皮捣蛋的黄飞鸿,李连杰饰演的黄飞鸿身上则多了几分侠客的英雄主义气概。

  因此这类武侠电影中武术完全内化为了主人公一种意志和高尚品质。 这一点同样表现在李连杰同时期拍摄的“精武门”系列电影中,比如在《精武英雄》影片中,李连杰饰演的陈真从另一个角度树立起中华民族英雄主义形象。 影片将陈真与日本武士三次比武的场景置于国家利益的大前提下(这一点观众可以从陈真在比武时所说的话得到启示),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环境下陈真比武的输赢,就不仅仅代表其个人或者精武门的形象,而更是体现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威望,其武术的价值和意义可见一斑。

  这一时期李连杰的武侠电影不再满足武术强身健体、除暴安良的价值层面,更多地将其至于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的高度上,通过个人英雄主义的行为展现出来,可以说这是对武术价值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第三个时期:武侠电影对武术的价值取向了武术精神实现了人的自我超越。 这一点主要集中在了2006年李连杰武侠电影的封山之作《霍元甲》中。 中华武术精神蕴含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精髓,体现了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的朴素辩证观,而这正是武术价值的最高境界。 而李连杰拍摄影片《霍元甲》正是要展现武术精神如何实现人对自身的超越艰难历程,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人性的完善。

  影片的结构大致以霍元甲遇盲女受感化为界,前一部分主要通过霍元甲不断打擂的形式展现武术前两个时期的价值取向,完成了对武术价值一个“利”层面的认识。 而当遇到盲女受其感化后,也触动了他对武术价值的再认识。 使其摆脱了对个人恩怨的无休止纠缠,将武术精神提升到了一个超越自我和超越民族、人种的人性高度,而在影片结尾的那组镜头中,似乎对武术境界的诠释更加到位。 在一片银白色月光笼罩的草地上,周围寂静如昔,身着白衫的霍元甲正全神贯注地研习拳法,其一招一式之间稳健洒脱、刚柔相济,如行云流水一般,就在这一刻所有的恩怨情仇都已化解,此刻只有人与清风明月、大地山河的完美和谐统一[2]。 这也正是42年以来李连杰对武术精神领悟的一个缩影。

  李连杰的武侠电影《霍元甲》将武术的境界演绎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它在实现李连杰个人武术夙愿的同时,也客观地让观众认识到中华武术精神对人追求高尚道德的感化作用,这是李连杰的《霍元甲》电影更大价值所在。

  以上李连杰不同时期的武侠电影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的武术价值取向,与各个时期受众群体的心理期待是密不可分的。 第一个时期人们(尤其是外国观众)对中华武术还处于懵懂阶段,人们期望看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武术。 进入第二个时期,正是人们追求个性和英雄主义时期。 人们不再满足武术自身的技巧性,而更多想通过武术获得每个人心目中英雄主义形象‍‌‍‍‌‍‌‍‍‍‌‍‍‌‍‍‍‌‍‍‌‍‍‍‌‍‍‍‍‌‍‌‍‌‍‌‍‍‌‍‍‍‍‍‍‍‍‍‌‍‍‌‍‍‌‍‌‍‌‍。

  参考文献:

  [1]王岗,郭海洲.传统武术文化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3).P77.

  [2]余利斌.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审视中华武术的文化底蕴[J].体育与科学,2009,(3).P23.

  (作者:贾 澎;作者单位:邢台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院)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