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哲学与美学影响下的当代中国剑舞创作

时间:2021年11月15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哲学与美学概念进行界定。 通过案例作品分析当代中国剑舞的生存现状,并剖析哲学与美学对当代中国剑舞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浅析与研究中国当代剑舞创作,同剑舞作品编创者产生艺术共鸣,并为中国剑舞未来的蓬勃发展提出建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哲学与美学概念进行界定‍‌‍‍‌‍‌‍‍‍‌‍‍‌‍‍‍‌‍‍‌‍‍‍‌‍‍‍‍‌‍‌‍‌‍‌‍‍‌‍‍‍‍‍‍‍‍‍‌‍‍‌‍‍‌‍‌‍‌‍。 通过案例作品分析当代中国剑舞的生存现状,并剖析哲学与美学对当代中国剑舞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浅析与研究中国当代剑舞创作,同剑舞作品编创者产生艺术共鸣,并为中国剑舞未来的蓬勃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为其发展抛砖引玉‍‌‍‍‌‍‌‍‍‍‌‍‍‌‍‍‍‌‍‍‌‍‍‍‌‍‍‍‍‌‍‌‍‌‍‌‍‍‌‍‍‍‍‍‍‍‍‍‌‍‍‌‍‍‌‍‌‍‌‍。

  【关键词】哲学; 美学; 剑舞; 当代中国剑舞创作

哲学与美学

  1.哲学与美学的界定

  哲学与美学,在大部分人看来可谓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类别。 但是在西方受众眼中,哲学与美学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从历史方面来看,哲学是古老而久远的,而美学是瑰丽而年轻的。

  哲学作为上层建筑的范畴,其本性是爱智慧。 “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 而美学则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作为感性的经验,其本性是“智慧”的“爱”。

  2.中国剑舞的生存现状

  2.1剑文化

  剑是我国一种十分古老的兵器,距今有三千年的历史。 据《史记·黄帝本纪》《管子》等的记载,早在我国黄帝时期,就已发明了剑器,可见其是剑的雏形。 剑亦有“百兵之君”的美誉。 《初学记》引《释名》:“剑,检也。 所以防检非常也。 ”这句话指出,剑的主要作用是防身自卫。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革,剑逐渐退出了军事舞台,而作为礼仪、配饰的作用得到加强。

  剑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中国古代匠人、文人和武士在制剑、佩剑和舞剑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剑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既要注重新元素与剑的融合,更要寻“剑”之根源,即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2.2“剑之舞”

  舞蹈是以人体作为物质载体,并经过提炼、组织、美化的人体动作,也是传情达意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武术同样以人体作为物质载体,其本质是搏击,随着时代的变迁,衍生出健身、娱乐和教育功能,印证了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和传统的哲学思想。 舞蹈和武术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舞蹈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武术中汲取养分,拿来为其所用。

  以剑为载体的剑舞,是指通过人体塑造出舞蹈形象,并以人剑合一为主要表现方式,传情达意。 剑舞作为“武舞相融”的代表之一,传统武术与古典舞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内合外顺的身法性、闪转腾挪的节奏性,以及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美学表现,是对武之阳刚与舞之阴柔的演绎,更是对中华文化精髓之刚柔相济的彰显。 汉唐时期作为中国剑舞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影响深远。 汉代是民俗剑舞历史的繁荣阶段,此时期剑虽然退出了军事舞台,但是在贵族和民间广为盛行,其作为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的“百戏”,在民间独占鳌头。 在道具舞《剑舞》中,妇孺皆知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昭示了鸿门宴的凶险,同时也彰显了项庄即兴剑舞的刚柔并济之美。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盛唐时期最为著名的舞者公孙大娘,其剑舞之姿行云流水、矫若游龙,令人赞不绝口。

  2.3当代中国优秀剑舞作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剑舞作品,如《西河剑器》《剑寻龙渊》等。

  在“一同走过——新中国舞蹈艺术70年(1949—2019)”展览中,以唐代舞蹈家“公孙大娘”为题,由我国著名青年舞蹈家唐诗逸演绎的数字交互舞蹈——《西河剑器》,一经开演,好评不绝于耳。 首先,从近几年产出的剑舞作品可以看出,文艺工作者愈加重视剑舞背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探索。 《西河剑器》作为一部首次将数字技术与剑舞相结合的作品,其为未来剑舞与科技的交汇融合,以及剑舞文化繁荣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次,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医疗、艺术等。 数字技术与舞蹈的结合,也是未来剑舞的发展趋势。 最后,符合民族传统的创作理念。 《西河剑器》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再现了当代公孙氏技艺之高超,贡献之卓越,影响之深远。

  由浙江工商大学艺术团雷丹婷老师创作的《剑寻龙渊》,“十年磨一剑”的优良品质,以注重过程的意义大于结果作为主题。 当代社会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态势中,人们的生活被快节奏所驱使,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逐渐迷失了自己。 通过这部作品可以使观者寻找到自己内心的宁静,不忘初心。 编导在创作时首先要明确为谁而创,即为人民而创作、为民族而创作,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勿要单纯为了经济效益遗忘了本原。

  3.哲学与美学对当代中国剑舞创作的影响

  哲学与美学对当代中国剑舞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既是精神的,又是实践的。 它反映着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统一,体现着艺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艺术构思和艺术创造的统一,以及艺术思维和艺术实践的统一。

  首先,哲学与美学赋予了当代中国剑舞创作以哲学性和美学性的内涵。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艺术逐渐失去思想性、哲学性,沦为“市场和金钱的艺术”,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了本质。 不难发现,各类舞蹈作品创作层出不穷,可精心打磨留下来成为经典的少之又少。 究其原因,这种快餐式的作品徒留艺术的形式,为了炫技而炫技,并未将艺术与哲学、美学相结合‍‌‍‍‌‍‌‍‍‍‌‍‍‌‍‍‍‌‍‍‌‍‍‍‌‍‍‍‍‌‍‌‍‌‍‌‍‍‌‍‍‍‍‍‍‍‍‍‌‍‍‌‍‍‌‍‌‍‌‍。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所谓“道”,即意识、思维层面的问题,是主观的; 所谓“器”,即物质、存在层面的问题,是客观的。 在当代中国涌现的剑舞作品中,不乏对剑器的巧妙处理和运用,而缺乏的是对剑器背后文化底蕴的理解和剖析。 另外,剑舞中存在着“器与道”的关系。 剑作为一种器物,它与人之“气”以及“道”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剑舞通过身体的研究和文化的传承,最终寻求其社会意义。

  其次,哲学与美学影响着当代中国剑舞作品的创作。 作品倾向与创作思想是紧密相关的。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创作思想,便有与之相对应的作品倾向。 不难看到这样一种普遍现象:当舞蹈艺术家在创作中唯心主义思想成分极端扩张时,定会产生错误的作品倾向; 当舞蹈艺术家在创作中唯物主义的思想成分占主导地位时,有可能表现出正确的作品倾向。 例如,剑舞作品《剑寻龙渊》的编创者在创作之初的灵感源于读研期间跟随导师所做课题的一次龙泉采风。 采风中,编创者感受到龙泉的泉水之清冽,用泉水制造出来的剑特别有韧性,象征着高尚的人淡泊名利、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 采风时的龙泉泉水是客观存在的,泉水制造的剑亦是客观存在的,并非臆想而来。 编创者始终坚持唯物主义思想,以剑舞的形式将剑背后象征的优秀品质表现出来。 《剑寻龙渊》舞台上,女舞者流动的步伐似水,表现出龙渊剑的柔; 男舞者时疏时聚的队形似沙石,表现出龙渊剑的刚。 柔中带刚,刚柔相济,就是《剑寻龙渊》要传达的内涵所在。

  最后,受到人生阅历、教育学识、价值理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哲学和美学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剑舞编创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剑舞编创者形成哲学和美学思维时,利于创作出有深度、维度和温度的作品。 中国歌剧舞剧院上演的大型舞剧《孔子》中,胡阳老师所演绎的“剑舞”,被舞界称为“北舞的教科书”。 剑于舞台空间运行的轨迹,人剑合一、形神兼备,正是古人对于宇宙观、世界观的诠释,是编创者人生观、价值观的表征。

  4.建议

  首先,剑舞编创者应积极汲取全方位、宽领域的知识,以哲学性、美学性的思维创作出富有哲学性、美学性的作品,善于思考如何以剑舞来再现和表征“道”,通过身体的研究和文化的传承,最终寻求其社会意义。

  其次,剑舞学术成果应转接社会教育。 利用现代科技,以中小学推广普及和专业舞蹈、体育院校剑舞研究培养的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学术的研究成果发挥出其社会效益。

  最后,对于现如今剑舞作品仍不够丰满,不足以形成新时代特有剑舞风格的问题,编创者未来创作需达到一定的量,培养更广的受众群体,以普及作品传播剑文化、传承剑舞文化,形成中国剑舞的独特风格。

  5.结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产物发展终将被新时代的产物取代或升华。 因此,笔者认为剑舞文化传承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任重而道远,应尊重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当代中国剑舞的发展。 剑舞编创者要以哲学性、美学性的思维进行创作,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导向,创作出健康、正能量、有教育意义的作品。 同时,应更加注重对于剑舞背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在继承和创新中促进当代中国剑舞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露.艺术作品中的哲学思想[J].艺海,2020(09):157-158.

  [2]邢金善.中国传统剑文化考论[J].南方文物,2010(03):93-97+106+79-80.

  [3]肖亚康.武以载道:武学与道家思想关系探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6:2.

  [4]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1.

  [5]袁禾.舞蹈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27.

  [6]胡平清.武术教育的当代价值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6:2.

  (作者:吕娜作者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