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论儿童绘本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时间:2021年10月08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内容摘要:儿童的学前阶段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 当前儿童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绘本阅读,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绘本共读中完成传统文化教育是可能的。 《十四只老鼠》故事中形成了典型的餐桌文化,餐桌文化蕴含了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机,

  内容摘要:儿童的学前阶段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时期‍‌‍‍‌‍‌‍‍‍‌‍‍‌‍‍‍‌‍‍‌‍‍‍‌‍‍‍‍‌‍‌‍‌‍‌‍‍‌‍‍‍‍‍‍‍‍‍‌‍‍‌‍‍‌‍‌‍‌‍。 当前儿童学前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绘本阅读,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绘本共读中完成传统文化教育是可能的‍‌‍‍‌‍‌‍‍‍‌‍‍‌‍‍‍‌‍‍‌‍‍‍‌‍‍‍‍‌‍‌‍‌‍‌‍‍‌‍‍‍‍‍‍‍‍‍‌‍‍‌‍‍‌‍‌‍‌‍。 《十四只老鼠》故事中形成了典型的餐桌文化,餐桌文化蕴含了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机,它彰显出饮食与劳动、传统节日、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对个人生存状态的反省‍‌‍‍‌‍‌‍‍‍‌‍‍‌‍‍‍‌‍‍‌‍‍‍‌‍‍‍‍‌‍‌‍‌‍‌‍‍‌‍‍‍‍‍‍‍‍‍‌‍‍‌‍‍‌‍‌‍‌‍。 《十四只老鼠》的餐桌文化切入点是借助绘本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典型范例。

  关键词:饮食 劳动 节日 人伦 自然

儿童绘本

  习近平说:“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1]p110高度的文化自信来自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神,于2014年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一项战略任务。 这项任务的完成需要从学前儿童开始,“学前阶段是人一生的启蒙教育时期,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在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2]

  目前学前教育仍然是我国各阶段教育中的短板,在绘本阅读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可以提升学前教育水平,补学前教育之不足。 绘本教学在学前教育中已经普及,而绘本阅读的教育主题各异,尤其很多经典绘本来自国外,自带其所属国家的文化背景。 但是任何绘本教学都需要放置于中国文化背景之下开展,在绘本阅读中为儿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完全可能的,关键在于切入点的寻找。 下面以日本绘本《十四只老鼠》为例展开讨论。

  《十四只老鼠》是日本作家岩村和朗的作品,共2辑,每辑6册,共12个故事。 此书1994年在日本出版,经由彭懿翻译、接力出版社出版、于2010年在国内发行,至今已经第19次印刷,属于畅销绘本。 据彭懿介绍此套绘本主要采用直译的方式,尽量保持原貌,从译文和图画来看,可以说图文并茂,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尤其与最早在台湾地区翻译出版的9册相比,此12册不但册数齐全,且译文质量更高。

  这套绘本讲述的是老鼠一家的生活,老鼠一家是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十个孩子组成的大家庭,其中被描述次数最多的就是吃饭:“大搬家““摇篮曲”“蜻蜓池塘”“秋天进行曲”“赏月”“捣年糕”“种南瓜““挖山药”等描绘了吃晚餐,“吃早餐“本身是一个关于准备早餐的故事,“去春游”描绘了对出游食物的准备和吃午餐,“过冬天”描绘了晚上吃点心,也就说11个故事中,讲到了12次吃饭。 对于日常生活而言,吃饭是必须的,但也最平常,然而十四只老鼠的餐桌是一家人生活的核心,也是家庭快乐的重要源泉。 “绘本是符合儿童认知科学规律的童书,是振兴儿童教育事业的希望所在。 ”[3]《十四只老鼠》这套绘本的餐桌已成为故事的重要载体,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儿童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契机。

  一.餐桌、传统饮食观与劳动教育

  一套12册的绘本中,11册都要花费篇幅来叙述吃饭,频率颇高,这本身已经凸显出饮食的重要性,饮食是人类生存繁衍的基础,不同国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日本饮食往往追求强烈的季节感,一般认为:“对于日本饮食文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日本人细腻的感情,以及对大自然热爱之心。 ”[4]p148绘本中摆上餐桌的饮食都非常应季,菜汤、树莓、南瓜、山药、橡子、年糕等,这些菜式全部保持了最原始的样子和做法,保持食物最本质的味道也是日本料理的一大特征。 并且一家人对食物的感情投入也充分体现了日本饮食的特点,呈上餐桌的食物全部由家庭成员亲自去自然中采集而得,互相协助完成加工,食物中最饱满的就是感情。 因此劳动与感情可以成为儿童教育的契机,放置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来解读同样可以。

  中国饮食文化非常发达,首先就是一直以来对饮食的重视。 在儒家文化中,饮食被定义为人类基本的、正常的欲求,所谓“食色,性也。 ”[5]p326“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6]p103同时肯定了满足这种基础欲求的重要意义,如管仲所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7]p2136随着儒家文化的发展,饮食作为人的基本欲求一直没有被否定,比如明代阳明心学对此非常肯定,然而历代儒学更为强调的是饮食与餐桌礼节的关系,餐桌礼仪是儒家礼教的重要构成。 对于饮食作为欲望的肯定,这是对人个性的肯定,对饮食作为礼教内容的肯定是对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做出的规定,二者都是对饮食的重视。 在道家文化中,饮食有一种特别的地位,一些与众不同的饮食被专门提出,比如桃子,西王母昆仑山的仙桃、王母娘娘蟠桃园的仙桃、乃至长在某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涧中的桃子①,这种自然特别孕育出的食物在人吃了之后就可以延年益寿,甚至飞升为仙,最终则可以拒绝人间的饮食,其实它所彰显的是纯粹自然饮食的魔力和对世俗的拒绝。 综合来看,无论从对人类基本欲望的肯定,还是对个人追求超越的肯定,还是从伦理规范的执行,其中都反映出饮食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这一背景可以作为十四只老鼠餐桌文化解读的重要背景,让儿童从中领略中国传统饮食观,然后具体到饮食的获得过程,从而开展劳动教育。

  十四只老鼠的餐桌实际上是劳动的直接成果。 《种南瓜》是春种秋收的故事,孩子们在春天种下南瓜籽,陪伴、保护南瓜成长,直到秋天结出大南瓜。 这是一个劳动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认识生命的过程。 收获的快乐最终体现在餐桌上,老鼠一家享用了一顿丰盛的南瓜大餐:南瓜汤、南瓜饼、南瓜派、炒南瓜籽。 《挖山药》,老鼠一家一次集体劳动,挖山药需要一家人的配合,尤其需要爷爷的经验,经过这次锻炼,老大成了挖山药的能手。 这次劳动的成果也是一顿丰盛的山药晚餐。 《吃早餐》《秋天进行曲》与此类似,每一次集体劳动后都会有一个丰盛的餐桌供大家享用,而每一个故事中的饮食都是劳动得来,无论劳动过程如何,最终的落脚点都在餐桌。

  古代对于田野劳动的态度是肯定的,《悯农》这首诗在儿童教育中的意义就在于对劳动的肯定,以此达到对食物的珍惜。 我国的教育体系是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从幼儿到大学,劳动教育都必不可少。 《十四只老鼠》对餐桌对劳动的定位本质上包含着最好的劳动教育意义。 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说,劳动是谋生的唯一手段,劳动满足老鼠一家最基本的人类生理欲求,其实就是在谋生,这一点从爷爷奶奶那里一直传递给老鼠孩子,所以即使最小的老鼠,他们也会参与到劳动中。 劳动并不是只有辛苦,更伴随着收获的快乐,《种南瓜》最具典型意义,孩子们的辛苦付出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这个硕大的南瓜和晚上的南瓜大餐都是孩子们劳动的结晶,对生命的感知则是劳动带来的内在教育。 另外,2020年8月11日,习近平主席对禁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这一点完全可以借此传达给幼儿,十四只老鼠的餐桌是丰盛的,但是从来没有浪费,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正在于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劳动的参与者,因此他们既可以体会到劳动的滋味,也能够感知到食物的珍贵,这一共同认知从本质上保证了老鼠餐桌的快乐气氛。

  饮食的首要意义在于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是值得肯定的需求,从对饮食的肯定中甚至生发出一种幻想,即借助饮食超越自身生理极限,这种幻想甚至延续到现代社会。 在《十四只老鼠》绘本共读中,可以借此传达给儿童饮食的重要意义,及其寄托在此之上的幻想,而从具体的角度来说,则可以落在劳动教育上,饮食的获得需要付出劳动,劳动过程包含着对生命的肯定,而劳动的成果需要特别的珍惜。

  二.餐桌、节日与传统继承

  《十四只老鼠》中的《赏月》和《捣年糕》叙述了两次特殊的节日饮食,节日的气氛也是通过餐桌的饮食获得最热烈的呈现。

  《赏月》的日本节日背景是月圆节,日语叫“月见”,在日本农历八月十五日和九月十三日都是月圆节,其中八月十五宴饮赏月是一个一直流传下来的习俗,这个习俗在平安时代由贵族阶层流传到中下层社会‍‌‍‍‌‍‌‍‍‍‌‍‍‌‍‍‍‌‍‍‌‍‍‍‌‍‍‍‍‌‍‌‍‌‍‌‍‍‌‍‍‍‍‍‍‍‍‍‌‍‍‌‍‍‌‍‌‍‌‍。 不过,“日本的赏月习俗是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的”[4]163,因此日本过节的习惯与中国很类似,“晚上全家聚在院子里拜月,用酒、瓜果和米团等供奉,然后分食、赏月,聆听老人讲述关于月亮的神话。 ”[4]163在中国,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在这一天,全家聚在一起,赏月,吃月饼、瓜果等,它最特别的意义就在于家人的团聚,其中的饮食一方面是团圆的象征,另一方面是对月亮所代表的自然力量的供奉。

  回到《赏月》故事本身,它从老鼠一家爬上橡树枝头讲起,在橡树高高的枝桠间,老鼠一家搭起了赏月台,在这里供奉上了饭团、橡子和栗子,一家人在这里看着月亮冉冉升起,一起来拜月,随后分吃饭团等食物,在月亮温柔的月光下聊天。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老鼠一家在祭拜月亮时说的是:“月亮,谢谢你! 谢谢你给了我们这么多好吃的,谢谢你温柔的月光。 ”它透露出在日本赏月文化中,感恩自然是一个核心的主题。 虽然没有明确地说爷爷奶奶在讲月亮的神话,不过一家人都在温柔静谧的月光中聊月亮的话题,其实这也是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放在我国文化背景下,《赏月》的儿童教育契机首先在于对我国中秋节日的讲述,共读的重点放在节日的准备和团圆的氛围上,月亮的象征意义可以结合古典诗词给予更多的引申解释。 月亮是在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诗人借此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团圆的向往,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说出了古今之人的共同心愿。 但是又不得不说,对于诗人来说,月亮的团圆内涵只是表层,深层则往往是对于个体人生发展与境遇的反思,显然这一点对于儿童来说还难于理解,因此只宜将赏月这种传统的习俗对儿童进行强化,让孩子能够理解到它的仪式感。 另外,《赏月》中的饮食可以忽略,代之以讲述中国食物,曾强对这一传统节日的认知。

  《捣年糕》的节日背景是新年,日本称为岁暮,其中包含年终的各种例行活动,具体时间都是在十二月,可以说这个月是最繁忙也是最有过节气氛的月份,做年糕就是在这个月的月底进行,它是迎接除夕的一个重要安排。 捣年糕的准备工作在头一天,绘本中奶奶在头天晚上已经泡好了米,第二天从早起开始捣年糕,全家参与,最小的孩子也很乐于去试一下,晚上则一家人享用了丰富多样的年糕,总体来看,捣年糕的过程比赏月更具有仪式感,节日气氛弥漫在这个过程中,在餐桌上达到高潮。

  捣年糕的风俗也是来自中国,在江浙地区由来已久,一般在过年前三天,家家户户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年糕”有“年高”之意,可以讨得年年登高的好彩头,因此也成为赠送亲朋的传统礼物。 实际在中国传统年俗中,年既不是除夕一天,也不是春节一天,而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至正月十五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年前与年后的讲究很多,且南方和北方不同,比如捣年糕就是来自南方的习俗,除此之外,还有扫尘、祭灶、做豆腐、蒸馍、贴春联等活动。 在与儿童共读《捣年糕》时,过年的气氛是需要特别强调的,实际上也就是强调这个过程的细节、年糕的多样、尤其是餐桌上的欢快,这都能够令人孩子感受到过年的气氛,进而对过年有更多的理解。

  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引导儿童感知传统节日,从本质上说是情感教育,长远而言是民族情感,具体而言则是家庭人伦情感。 《赏月》《捣年糕》的绘本共读是完全可以放置于我国传统文化背景下来进行的,节日食物的准备过程和餐桌都可以成为讲述传统节日的契机,让儿童成为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其实也只有如此,才是发挥了这套日本绘本的真正作用。

  三.餐桌、人伦与传统自然关系反思

  十四只老鼠的餐桌无时无刻不呈现着老鼠大家庭的人伦关系及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伦是家庭内部关系,人与自然是家庭外部关系,二者都体现着“和谐”的特征。

  作为日常生活的用餐,餐桌呈现出一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强烈契合感的人伦关系。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核心家庭并不存在,而是以宗族式大家庭存在,这种家庭形式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而解体,然而大家庭的观念一直传承,即使当下中国的家庭组成,虽然家族观念在淡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不是核心家庭。 《十四只老鼠》与中国当下社会中存在的大多数家庭一样,是由三代人构成的家庭,这一家庭模式体现出的是对家庭整体的重视,而不是对个体的重视。 古代亲子关系是建立在儒家文化基础上的,儒家文化对亲子关系的强调是以礼为基础,以礼来规范秩序进而强调责任和义务,在礼的基础上来强调情,这一点当下社会是有所继承的,礼由法取代,然而亲子关系间的礼节大部分保存下来。

  从性别的角度来说,古代伦理文化中的性别具有等级性,男性参与社会生活,活动范围在整个社会,女性的活动空间主要在家中,不参加社会生活,任务是相夫教子。 中国当代男女性别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然而不得不说,传统观念依然存在于社会的潜意识中。

  从我国的视角来仔细观察《十四只老鼠》的性别与行动可以发现,老鼠子女的比例是6:4,在这个家庭中男性占主体。 在十四只老鼠的家庭劳动中,奶奶、妈妈、年长的姐姐的主要劳动空间是厨房,最终目的是为餐桌服务,同时,奶奶和妈妈的一个重要工作是照看孩子,比如给孩子讲故事、唱摇篮曲,而这也体现在餐桌上,年幼的孩子往往更与奶奶、妈妈靠近。

  另外有一点也值得一提,在《摇篮曲》中,一家人轮流洗澡,爷爷、爸爸和孩子们都洗完上床休息后,奶奶和妈妈才进入洗澡间,故事的最后写到在安静的夜中传来洗澡水的声音、奶奶和妈妈的笑声,这个意味深长的结尾暗示了奶奶和妈妈的和谐关系,奶奶和妈妈的和谐还经常体现在厨房的合作中,而一个成年人则可以理解到奶奶和妈妈作为婆媳关系的和谐必然是全家和谐关系的关键,是一个大家庭美好生存与关系和谐的关键。

  综合上面家庭模式和性别两个方面来看,《十四只老鼠》讲的一个道理是,餐桌是保持家庭亲子关系和谐的重要体现,也是重要方面。 亲子共同用餐可以增进感情。 家人聚集在一起最频繁的地方就是餐桌,餐桌既满足了人的基本欲求,也为交流提供了时空,交流与沟通是维持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途径。

  十四只老鼠的餐桌也体现着合作的快乐,每一顿大餐的得来都是共同劳动的结果,这无疑提醒了一点,家人的团结并不是口头的,团结的情感应该建立在一家人共同劳动的基础上。 孩子虽小,但是参与家庭生活是必须的,从大哥到老十全部如此,这为现代家庭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可行的亲子关系改善方式。

  另外,十四只老鼠长幼之间的关系是由传统礼节在维持的,这一礼节本质上是对传统的继承,老鼠孩子与长辈之间的尊敬与爱护,这体现在生活的各种细节上,如孩子们的礼貌、餐桌座次等。 家长相对孩子来说,他们是老师,传授孩子们劳动的知识; 是爱护者,保护孩子们的安全; 是孩子们的陪伴者,参与孩子们日常的游戏、夜晚的讲故事、唱摇篮曲; 是裁判官,当孩子认为遇到不平时,他们代表的就是公平和正义,比如一起吃豆包,老八就会请奶奶裁决,一个人只能吃两个豆包对不对。 这种亲子关系其实就建立在基本的长幼之礼的基础上的,这也是值得现代家庭值得借鉴的地方。

  但其中需要注意性别教育的误区。 家庭中的厨房是奶奶、妈妈、姐姐的领地,爸爸做菜汤、捣年糕等都并不是常态化的,只有厨房的劳动才是常态的。 如果将餐桌也放在时空上,根据餐食制作来看,男性老鼠的工作主要在前面、在室外,而女性劳动则主要在后面、在室内,这种家庭劳动分工在现代社会并不合适。 而奶奶和妈妈总是全家最后上床睡觉的人,这一对女性的定位本质是对女性家庭属性的强调。 显然这些都容易诱发性别歧视。 总之,十四只老鼠家庭中的儒家性别文化的一面并不代表积极的一面,由此而引发的性别的问题并不值得去与儿童分享。

  老鼠家庭关系的外部是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被尊重的,比如儒家文化对于上天的敬畏,道家文化对自然的肯定,自然田园生活的叙述作为文学传统也一直存在。 对平常百姓而言,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意味着温饱的解决,对于士人来说,自然田园是人生永久的归宿。

  《十四只老鼠》的生活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方式。 他们的食物来源于自然,去自然界中去采集食物是十四只老鼠的主要生活内容,并严格遵循季节规律。 未曾加工的纯天然食品比如树莓、橡子等会直接呈上餐桌,这也正是老鼠们对着月亮感恩自然馈赠的原因。 他们的房子是一个天然的树洞,自来水来自小溪。 他们的邻居是长尾山雀、独角仙、蜻蜓、青蛙等,彼此互不打扰。

  他们平时的活动是去春游、滑雪,去蜻蜓池塘玩耍,去小河里洗衣服等。 在老鼠家中能够见到的非自然的事物很少,带有现代文明特征的仅仅包括书、蜡笔,然而阅读和画画又并不是老鼠的主要生活‍‌‍‍‌‍‌‍‍‍‌‍‍‌‍‍‍‌‍‍‌‍‍‍‌‍‍‍‍‌‍‌‍‌‍‌‍‍‌‍‍‍‍‍‍‍‍‍‌‍‍‌‍‍‌‍‌‍‌‍。 综合而言,十四只老鼠的生活是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它们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对自然的态度是感恩的,生活的状态是自在的,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期待是一致的。

  由此可以解释老鼠餐桌上的快乐除了来源于内部人伦关系的和谐,同样来源于外部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他们从自然中获得食物和乐趣。 再看第一个《大搬家》的故事,老鼠们之所以要搬家,是因为森林被砍伐、被破坏了,它们只能继续向森林深处走去,很显然这是反面的例子。 由此,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作为话题向儿童提出,食物是人与自然建立关系的日常重要的方面,在大力倡导环保的今天,在食物获得上怎样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需要思考,需要正确认识。

  由人与自然而引发的另一个思考点是对城市生活的反思。 当代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信息化非常强,每一个人都处在各种喧嚣中,喧嚣来自于真实存在的噪音,也来自于信息大爆炸,人们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遥远,即使偏远的山村也难以保持自然的生活状态。 十四只老鼠的生活与现代生活恰好相反,它的生活方式接近于古代道家所提倡的生活,正所谓道法自然,这可以理解为一种生存心态,这种心态的建构对于成年人有特别意义,对于儿童同样可以起到一种正确向导的作用。

  《十四只老鼠》的餐桌在整套绘本中占据中心位置,但显然不宜简单地将它视为来自日本的一系列餐桌故事,而是必须将它放置在中国文化背景,它所呈现出来的餐桌文化可以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餐桌可以视为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在围绕着餐桌来讲授绘本时,可以传达给儿童的包括传统文化中的饮食观念、节日、劳动、人伦、人与自然关系等积极向上的内容,让儿童初步接触到传统文化的意义。

  绘本论文范例: 小学高段班级绘本作文的实践探索

  餐桌作为每个家庭生活的必备之物,儿童最容易接触,最习以为常,将它引入到绘本共读中,其所能引发的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将是由浅入深、出奇制胜的。 由此及彼,绘本中跨国家、民族、地域的内容都可以成为解读的切入点,教师从传统文化视角深入分析探究,使其作为绘本教育的一大主题,就可以做到在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前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儿童从小树立文化自信,从根本上提升学前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晓慧.习近平同志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陈琼、游达.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幼儿园乡土优秀开展现状研究[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0(3).

  [3]韦慧伊.论儿童绘本的图像教育特征[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

  [4]吴松芝,刘君梅,董江洪.日本文化探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汉)戴圣.礼记[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7](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9.

  作者:张国培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