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浅析《不曾遗忘的符号》中的戏曲跨界融合

时间:2021年09月18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 要】在艺术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戏曲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艺术,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形态。 要想使戏曲这种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得以传承,必须要进行跨界融合与形式创新。 不拘泥于传统的框架,才能使戏曲艺术这样的非遗

  【摘 要】在艺术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戏曲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艺术,也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形态‍‌‍‍‌‍‌‍‍‍‌‍‍‌‍‍‍‌‍‍‌‍‍‍‌‍‍‍‍‌‍‌‍‌‍‌‍‍‌‍‍‍‍‍‍‍‍‍‌‍‍‌‍‍‌‍‌‍‌‍。 要想使戏曲这种古老而优美的艺术得以传承,必须要进行跨界融合与形式创新‍‌‍‍‌‍‌‍‍‍‌‍‍‌‍‍‍‌‍‍‌‍‍‍‌‍‍‍‍‌‍‌‍‌‍‌‍‍‌‍‍‍‍‍‍‍‍‍‌‍‍‌‍‍‌‍‌‍‌‍。 不拘泥于传统的框架,才能使戏曲艺术这样的“非遗”再度焕发青春‍‌‍‍‌‍‌‍‍‍‌‍‍‌‍‍‍‌‍‍‌‍‍‍‌‍‍‍‍‌‍‌‍‌‍‌‍‍‌‍‍‍‍‍‍‍‍‍‌‍‍‌‍‍‌‍‌‍‌‍。 本文以音乐纪录微综艺《不曾遗忘的符号》为例,以戏曲文化与经典金曲、潮流曲风的破壁结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戏曲与不同的唱腔、流派、文化的融合进行分析,探寻传统艺术的发展与生命力再现方式。

  【关键词】跨界融合; 戏曲; 流行音乐; 《不曾遗忘的符号》

戏曲艺术

  一、《不曾遗忘的符号》节目简介

  《不曾遗忘的符号》是由网易云音乐与新华社“声在中国”联合推出的关于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乐纪录微综艺。 节目邀请了说唱歌手GAI周延、摇滚乐队痛仰乐队、“明日之子”马伯骞等音乐人与音乐团队,与非遗艺术京剧、昆曲、苏州评弹、黄梅戏等项目的传承人一起合作,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戏曲艺术论文: 戏曲艺术之艺术设计学相关问题

  《不曾遗忘的符号》通过非遗戏曲曲艺与经典金曲的破壁结合,推动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突破传统圈层,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实现“出圈”。 节目邀请的六组音乐人有一半都是90后,能带动年轻群体更多地看到、记住、传播非遗文化。 网易云音乐在节目制作伊始就牢牢抓住非遗文化传承的核心痛点,最缺的不是知名度,而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化手段。

  无论是在邀请的合作嘉宾方面,还是在节目呈现的内容方面,抑或是跨界碰撞的歌曲成果方面,都有节目大胆创新的体现。 节目致力于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的跨界,一边是昆曲、苏州评弹等传统艺术,另一边是嘻哈、摇滚等潮流曲风,创造出传统流行相融合的新演绎模式,让非遗文化与当下生活对接。 节目模式编排打破固有形式,呈现多元化,贯通“合唱”与“学”。 在每期节目中,不只是单纯地在歌曲上进行跨界合作,为了传承非遗戏曲,每个音乐人都会拜访合作的戏曲老师,了解中国古典戏曲的历史及其深厚的底蕴。

  二、戏曲跨界创新必成趋势

  对传统戏曲艺术底蕴和内核的重新解读和演绎,可以传承其辉煌的历史,也可以挖掘出时代的内涵与精神。 与流行艺术形式的碰撞与融合,能够产生新的演绎与表达方式,实现与传统艺术跨时代的“对话”与情感交流。

  (一)跨界融合的戏曲史

  21世纪是个发展迅速的互联网时代,跨界融合、跨界创新存在于各行各业,并且蔚然成风。 而这样的创新融合与戏曲从未分离过。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吴新苗认为,“跨界融合”的概念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产物,而跨界融合的艺术形式,在戏曲发展史上屡见不鲜。 大约在20世纪初,影戏传入国内,1905首部电影《定军山》横空出世。 1920年,梅兰芳为“商务”影戏部拍摄了两部戏曲片《春香闹学》、《天女散花》。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出现了一种语言艺术——北京曲剧,将相声和戏曲糅合在一起。 20世纪50年代,国内动画电影开创了民族化的历史,《骄傲的将军》、《哪吒闹海》等动画运用了京剧人物脸谱和唱、念、做、打的元素。 吴新苗说,跨界没有禁区,在古老的戏曲领域,只有继续加强跨界融合,不断吸收新的东西,才能再度焕发青春。

  (二)戏曲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现状

  如今流行音乐的听众广大,受众群体遍布各个年龄层,相对于其他的音乐形式和流派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流行音乐与戏曲的碰撞融合,是传统与现代的接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因为戏曲元素的加入,也让流行音乐有了新的发展,收获了热度。

  《说唱脸谱》是一首广为人知的“京味歌曲”,无论是在歌词中,还是在曲调里,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戏曲元素,朗朗上口、意味绵长; 20世纪90年代,李谷一推出了一首以民间说唱和京韵大鼓为基础的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成为永久的经典; 台湾女歌手徐佳莹演唱的《身骑白马》,将歌仔戏加入到歌曲的副歌部分,给这首歌带来了极高的辨识度; 周杰伦的《我的地盘》将京剧与流行嘻哈hip-hop相融合,浓郁的戏曲特色和新潮的说唱让人耳目一新。

  戏曲艺术通过这样改编融合,一头是现代,一头是过去,将有归属感的古老曲调通过流行歌曲的形式传承下去,在年轻人的心中留下痕迹。

  三、《不曾遗忘的符号》中的国粹潮音

  (一)音乐流派的融合

  在《不曾遗忘的符号》中以音乐流派的融合为主,每一集都包含着两种不同音乐形式的融合,音乐人们往往会选择在歌曲的重点部分,如开头、结尾、间奏加入戏曲,让歌曲整体的构思增加亮点,表现出两种音乐形式各自的风格特征和内涵意境。

  GAI周延的《沧海一声笑》中包含着民族元素和昆曲,配合民乐为主的编曲,不仅出乎意料地和谐,而且为歌曲带来了个性化因素。 《沧海一声笑》洒脱的歌词与曲调,重庆方言质朴无华的说唱,结合《牡丹亭》唱段的优雅底蕴,展现了昆曲新的样子。 痛仰乐队改编了自己的歌《西湖》,用一种慢节奏、平和的方式融进韵腔偏柔和的苏州评弹里。 摇滚乐以一种温和的形式铺垫着苏州评弹的吴侬软语,展现了白娘子有爱有恨的传奇故事,增加了歌曲的韵味,也给歌曲带来了动感。

  节目中最具有跨界特色的是极具新世纪时代特色的电音千禧风与古老、底蕴深厚的粤剧和秦腔的合作。 两位年轻的90后音乐人Tizzy T和马伯骞将R& B、hip-hop等新潮的音乐元素与戏曲表演、戏曲吟唱做了融合的尝试,他们想要在年轻人心中留下一段传统艺术的痕迹。 虽然这样尝试的结果略有割裂感和违和感,但也足够让人看到戏曲艺术不是陈旧的,戏曲音乐也可以很新潮、很时尚。

  (二)歌曲唱腔的融合

  节目中体现得最多的唱腔结合就是戏曲与说唱的交互。 很多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觉得戏曲是古老的文化产物,相比于听不懂且倍感无聊的特殊腔调,他们更偏爱新潮、流行的音乐。 戏曲与说唱艺术的交融就是证明戏曲并不只能是旧时代的产物,千百年后它的声音依然缠绵耳畔,而说唱与戏曲这样神奇又怪异的混搭与碰撞,让人在震惊中又带着惊喜。

  唱作人GAI周延出道以来,中国风说唱作品精品不断,在《不曾遗忘的符号》中让民族与流行音乐融合的大胆想法得到了实践,器乐上选用传统民乐笛子作为主旋律,并以电子化、节奏化的编曲打底。 唱腔上脱胎于中国五声音阶的《沧海一声笑》,从昆曲《牡丹亭》中汲取养分,经碰撞融合散发出民族原生的芬芳。

  如果说唱与戏曲之间是碰撞出火花,那么民谣与戏曲之间则是春风化雨般地融合。 由张一山演绎的结合京剧元素的《声声慢》柔和地展现了“京调自有情”。 民谣歌曲句尾绵长的颤音、转音与京剧《贵妃醉酒》模拟醉酒时的婉转音调产生了特别的“化学反应”,可谓是“京腔之寻寻觅觅,月落乌啼声声慢”。

  戏里有爱情的缠绵,有权谋政治的勾心斗角,高能演帝王将相,低能演才子佳人,给人无限的遐想。 戏曲的跨界融合,酣畅淋漓又委婉缠绵。

  (三)古今中西的融合

  嘻哈说唱、摇滚音乐、流行音乐、乡村民谣,都是源自于西方的音乐形式,痛仰乐队的主唱高虎在节目中提到,摇滚乐在不断吸收着新的东西来保持着生命力,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戏曲,在与西方文化的碰撞结合中也在焕发着生机。 《不曾遗忘的符号》将昆曲、苏州评弹、粤剧、秦腔、京剧和黄梅戏的古曲底蕴与新的音乐元素结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创造出既有新鲜感又有归属感的曲调。

  “于个人而言,是几年几十年的人生记忆; 于传统艺术而言,是百年千年的绵延回响。 ”许嵩在与黄梅戏传承人交流时,认为将黄梅戏唱腔融入到副歌里面,更能体现出一种古今穿梭的感觉‍‌‍‍‌‍‌‍‍‍‌‍‍‌‍‍‍‌‍‍‌‍‍‍‌‍‍‍‍‌‍‌‍‌‍‌‍‍‌‍‍‍‍‍‍‍‍‍‌‍‍‌‍‍‌‍‌‍‌‍。 无论是大雁塔前让中原大地云霄响彻的秦腔,广州霓虹街道里落花漫天蔽月光的粤剧,还是西子湖畔的吴侬软语配米酒小酌,都是与过去的红雨瓢泼来一场时空穿梭。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不曾遗忘的符号,年轻的朋友有自己追逐的音乐潮流,也期待我们能不忘世代流传下来的艺术瑰宝,去欣赏、品味传统艺术,去感受美。 ”古典戏曲是千百年绵延的回响,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中国美学,用时尚、流行的方式将这段辉煌的历史留住,用跨界融合的创新方式与富有魅力的传统文化来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

  四、戏曲跨界融合的局限

  节目中的六首跨界融合歌曲呈现效果有限,大多数作品并未达到1+1> 2的效果,只是简单地在歌曲中加入民乐和戏曲唱段,尤其是碰撞最为“激烈”的粤剧和秦腔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为戏曲吟唱加上电音效果,非但没有呈现出奇妙的融合感,反而带来了不和谐的音符,年轻歌手前卫感十足的作品与古典戏曲有着明显的割裂感和违和感。 节目中的戏曲跨界融合局限于歌曲、音乐上的拼接,在文学性、思想性上没有深刻的探讨,对于“如何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的问题缺少想象力、创造力。

  节目在挑选合作歌手时考虑到了歌手的知名度、流量,但并没有注重歌手本身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了解,导致一些歌手对于不同文化的融合,尤其是流行元素与传统戏曲的融合理解欠佳,视野不够宽广,对于艺术的把握存在壁垒。 在跨文化盛行的今天,跨界融合对于传统文化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如何让流量与艺术达到平衡,值得人们细致深入地探索研究。

  五、结语

  《不曾遗忘的符号》将来自田间地头的传统艺术,以易被接受的方式重新展现,用最潮的范儿,演绎最古老的艺术,通过年轻人将民族的财富、瑰宝传承下去,实现跨越古今的合作。

  戏曲文化内涵深厚,需要细致打磨,创新融合给古典戏曲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但如果摒弃了对戏曲文本的雕琢、对表演技艺的打磨和对文化底蕴的体味,仅以戏曲跨界为口号、戏曲传承为噱头,讲究形式、追求效果,最终只会徒有其表,脱离发扬艺术的本质,这样的破壁结合对戏曲的发展和传播无任何作用,其跨界融合也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没有了精神上、灵魂上的融合,终将会失去观众的青睐,也很快会被新事物取代。

  所以,如今无论是戏曲、话剧还是其他艺术创作,要想突破华语圈走进世界视野、进入世界领域,还需要文化层面的深入探究,甚至是哲学层面的跨文化研讨来促成。

  参考文献:

  [1]杜亮.从〈国色天香〉看戏曲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J].戏剧之家,2020,(04).

  [2]张巍巍.浅谈跨界融合戏曲演出[J].戏剧之家,2019,(02).

  [3]张璐.戏曲跨界的传统不能丢[N].中国艺术报,2020,(01).

  [4]朱绮恒.浅析歌仔戏与流行音乐的碰撞——以徐佳莹演唱的〈身骑白马〉为例[J].戏剧之家,2020,(02).

  作者:朱星儒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