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年02月27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基层的中医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在中医药大复兴的背景下变得流行,在实践中不难发现中医药养老供给主体多元合作缺乏统筹,中医人才资源紧张,养老服务缺乏持续性,服务质量和效果欠佳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政府综合治理能力有待提高,人才资源有待挖局,经济基础有待夯实,服务监管有待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中医养老的体系化建设思路,从组织结构、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服务监管等方面,多措并举,解决问题。
关键字:中医药;医养结合;养老
近年来,我国掀起一阵中医药复兴的热潮。《中医药白皮书》、《中医药发展战力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为中医药复兴指明发展方向和道路。中医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是老年人接受度最高的一中医疗手段。因此,将中医与养老相结合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可靠养老模式。
作者:阙杭丽
一、基层中医医养结合的现状
目前,跨领域的合作与治理大行其道。养老问题也在做加法,例如互联网+智慧养老、中医+健康养老、金融+安心养老等。本文讨论的是中医+健康养老的模式。浙江省具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深厚的中医文化、广泛的群众认可,它具备医养结合的实施基础。浙江省开展这类实践较早,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日渐增加。具体来说,中医与养老结合的养老形式主要分为三种:中医与居家养老相结合、中医与社区养老相结合、中医与机构养老相结合。
二、基层中医医养结合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多元主体合作缺乏统筹
中医养老的供给者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城乡医共体一体化的各个环节和志愿者中的医疗专业人员。县中医院在中医养老中主动参与的少,缺乏专门的中医养老服务管理科室。乡镇中医馆送医下乡较多,是中医养老服务的主要供给者。村级卫生中医角的中医养老能力还有待开发。养老院中的志愿者在专业上能够提供的服务比较简单,需要中医专业人员的指导。这几个中医养老供给者的服务内容又容易产生交叉,其中又以“送医下乡”的服务重叠最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政府缺乏相应的领导组织,综合治理能力较弱。
(2)中医人才资源紧张
中医人才资源主要表现在本地和外地两方面。其一,基层的本地中医人才难以留住。由于经济水平较低,人才待遇较差,基层容易造成人才缺失。在医疗资源的领域也呈现相同的问题,尤其中医资源还属于稀缺资源。其二,外地的人才引进也难以进行。人才引进往往需要高待遇的支撑,而基层的经济水平却有限的。总而言之,基层因为经济水平的问题,人才资源呈现了双向的恶循环。
(3)中医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缺乏持续性
基层的中医养老服务供给总是“一锤子”买卖,没有常设基层机构,没有常规动作,服务间隔周期较长。由于缺乏系统指导,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的连贯性也较差。中医养老服务有两个主要方面的供给者,一方面是政府平台下的医疗资源;另一方面是有医药背景的人员和社会组织。由于中医的公共资源紧张,向养老倾斜更少,常态化的送医疗服务下乡的质量和数量难以保证。
有医药背景的人员和社会组织所提供的中医养老服务更是凤毛麟角,服务周期通常以年为单位。中医医养结合模式呈现疲态,服务水平难以真正提升。究其根本,中医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缺乏盈利增长点。基层地区的财政收入水平有限,在养老板块的投入较少,且因为中医养老本身的公益特性,该模式的自营能力不足。在上述的内外因贫困夹击下,中医医养结合没有形成产业,缺乏经济基础,难以长期高质量维持。
(4)服务效果和质量欠佳。
中医药养老服务的提供主体多,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服务内容多有交叉。再加上服务的公益性,社会力量的养老服务提供者对这块服务不重视,服务效果无人关心。究其原因,政府没有对中医养老服务进行有效监管,服务缺乏追踪,服务质量没有监督。
三、基层中医医养结合的改进建议
(1)加强体系化建设,统筹协调资源
基层中医养老的建设要配合城乡医共体一体化建设。其一,要构建以群众满意为核心导向的中医药养老服务体系。要完善中医养老的服务内容,尤其要致力于促进服务的便利性和经济性。要挖局更多元的中医养老服务供给者,提高供给主体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以便于开展高质量的服务。其二,要完善中医养老的领导组织体系。目前多元化的中医养老服务未形成体系,各自为政,不能统筹协调,影响服务质量和效果。因此,统一中医养老的领导是改革的关键。由政府主导,系统化地安排各主体职责和范围,各有侧重,避免交叉和盲区,这样才能促进多元化的高效协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2)加强中医教育,增强人才培养的内动力
基层要留出人才要从内因出发。其一,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在有限的财政投入之下,要把较多资金倾斜于普遍提高当地医生的收入水平,把较少的资金用于请天价名医。其二,要加强中医教育。大力发展“委培”机制,从高校入学时就锁定人才,保证人才的年轻化供给。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加强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多层次的中医药骨干人才;加强中医药的幼儿启蒙教育,创新中医药本土教材,扩大中草药知识的普及范围。通过以上财政投入和文化氛围的改善,才能留住人才,为中医药养老提供发展的“内动力”。
(3)加强中医康养产业化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中医养老的经济资源有限,全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明显不能维持高效运转。因此,中医药的经济基础还是要靠康养产业本身。深入挖掘中医的“食养、药养、体养、文养”等资源,全面推进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建成高品质农业生产基地;中医药种植结合乡土文化,打造中医药健康旅游商品和健康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乡村休闲运动产业,推广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养生运动,发展养生赛事经济。通过建成一系列的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企业、中医药文化养生村来增加康养产业厚度,夯实中医养老产业的经济基础。
(4)建立健全中医药养老服务网络,加强服务监管
中医药养老服务体系要结合城乡医共体一体化建设,健全网络的组织结构,将中医养老服务融入到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从布局上说,要实现中医养老特色鲜明的县级中医院+乡镇中医馆+村级卫生中医角的服务网络。从服务上说,中医养老要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服务监管。以中医药诊疗中心为例,它应为基层卫生院提供中医药片、颗粒处方调配、代煎、配送等中医药延伸服务,形成中医药一体化的服务,提高中医药获取的便利性。中医药价格相对便宜、获取便利,有利于提高中医药养老的服务质量。为了保持高质量的服务水平,服务监管显得尤为重要。中医药养老应结合服务网络,加强服务的追踪和质量评估。
中医药论文范例:疫情冲击下广西中医药的发展战略探析
四、结论与展望
老年人康养的宿敌是慢性病,中医对慢性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且老年人对于中医药的接受度又非常高。因此,中医的医养结合既发挥了本身的学科优势,又符合社情民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四十年前我们“摸着石头过河”,跌跌撞撞完成各项改革,实现经济迅猛发展。四十年后,我们依然应保有这份开拓进取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来解决时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