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传统忠孝思想的演变及现实意义

时间:2020年08月07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提要】忠孝的起源与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忠孝作为古代道德伦理的核心,一直维系着古代社会的稳定,规范着人伦秩序,影响着个体的家国情怀。近代以来,传统忠孝的内涵与阶级性发生了本质变化,代表着落后与腐朽的一面被批判与剔除,而代表着传统伦理美

  【提要】忠孝的起源与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忠孝作为古代道德伦理的核心,一直维系着古代社会的稳定,规范着人伦秩序,影响着个体的家国情怀‍‌‍‍‌‍‌‍‍‍‌‍‍‌‍‍‍‌‍‍‌‍‍‍‌‍‍‍‍‌‍‌‍‌‍‌‍‍‌‍‍‍‍‍‍‍‍‍‌‍‍‌‍‍‌‍‌‍‌‍。近代以来,传统忠孝的内涵与阶级性发生了本质变化,代表着落后与腐朽的一面被批判与剔除,而代表着传统伦理美德一面得以继承与发展‍‌‍‍‌‍‌‍‍‍‌‍‍‌‍‍‍‌‍‍‌‍‍‍‌‍‍‍‍‌‍‌‍‌‍‌‍‍‌‍‍‍‍‍‍‍‍‍‌‍‍‌‍‍‌‍‌‍‌‍。弘扬优秀的忠孝伦理道德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忠孝家国情怀

中国社会可续

  忠孝是古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基本道德规范,“孝”调节的是家庭关系,“忠”调节是社会政治关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忠孝发挥着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近代以来,忠孝作为封建文化的代表遭到批判与反思,忠孝开始逐渐摆脱等级、愚昧等消极因素,在当代社会中发挥规范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

  一、忠孝概念

  在古代社会中,“五伦”基本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中父子关系与君臣关系又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调节君臣关系的伦理道德为忠,即臣子服从君王;调节父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为孝,即子女要孝顺父母。这样,忠孝成为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思想,历来受到大力推崇。孝道是殷周奴隶制宗法社会时期的产物,“孝”要早于“忠”,“孝”主要内涵为“敬神”与“事鬼”,现实中更多是“事亲”与“敬老”。“忠”从“孝”的基础上分化而来,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说文解字》解释:“忠,敬也。”“敬”即忠诚,在封建社会更指忠君。“孝”本义“敬神”与“事鬼”,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为了团结氏族成员,充分发挥血缘与亲情在维系氏族生活中的作用,增强氏族内部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对祖先进行祭祀,追念与崇拜祖先。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①崇拜祖先让后世不忘祖先功绩。除此之外,“孝”逐渐延伸出了“事亲”与“敬老”的行为观念。氏族社会后期,个体经济的出现,子女继承父母的财产,与之相应的也要承担赡养父母的社会义务。早期殷商时期孝道思想偏重于“追孝前人”,祭祀与崇拜祖先,包含着浓厚的鬼神宗教色彩。春秋时期,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更加强调“孝”的现实意义,也就是从人的情感与道德出发,强调对在世父母的孝,并且认为孝顺父母,不只是物质层面的奉养,更要上升到“敬”的精神层面,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②此外孔子对孝作了具体解释,“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③这就要求子女继承父志,继承先辈事业,从而达到最高层次的孝。至此,孔子的孝道观被后世视为经典得到继承与推崇,后世儒学被定为官方思想,将孔子的孝道思想补充完善,成为封建社会孝道思想的教条。

  “忠”思想包含忠诚、忠君。“忠诚”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但原始社会没有君王,自然不存在忠君思想。殷商时期的“孝”将亲族关系与政治关系统一起来,起到“亲亲”与“尊尊”的作用,替代了忠的政治功能。然而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孝”的血缘关系无法维持政治的稳定,所谓“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因此这一时期维护政治稳定的忠君思想产生。忠君思想核心是臣民绝对服从君王,然而“忠”在一开始,就臣民与君主的政治关系而言,并不是片面的绝对顺从君主,如孔子回答过君臣关系,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之礼,臣事君以忠。”④另外,“忠”不只是调节政治关系,也是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里“忠”多指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随着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确立与加强,封建统治者更加注重忠君思想,抬高君王专制权威,最终使忠君成为臣民的单方面义务与绝对要求。

  二、传统忠孝思想的演变

  近代以来人们对于传统忠孝的反思深刻,在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之后,人们批判传统忠孝思想的愚昧、封建、迷信等对人们思想禁锢的消极影响,但是在如何对待传统忠孝思想上是存在分歧的,有些学者主张完全抛弃以“忠孝”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等新文化代表人物都对传统忠孝思想进行猛烈的批判。陈独秀称“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⑤李大钊批评所谓“忠孝”只不过是臣与子完全服从君与父的单方面的绝对要求,鲁迅则发多篇文章抨击“忠孝”愚昧思想,如《狂人日记》《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

  此外,也有一些学者对于忠孝内涵进行重新解释。其中贺麟对五伦观念进行了新检讨,所谓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伦包含着自然的人本思想,注重人伦道德,强调以道德与责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忠、孝、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贺麟反思了五伦在封建社会由相对关系变为“三纲”的绝对关系,臣、子、妇尽单方面的忠、孝、贞的绝对义务,五伦之常变为五常之德,以单方面纯义务来维持理想的人与人之间永久关系。同时,贺麟也肯定五伦传统观念可取之处,一是强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五伦的等差之爱而推之,达到社会的“普爱”,二是思考以常德为准的单方面的爱与单方面的绝对义务的正面影响,如职业操守,祖国信仰等。

  冯友兰在《新事论》也对传统忠孝思想进行解读与反思,传统忠孝思想建立在以家为本位的社会中。“家本位”指的是家庭为社会的基本单位,个体以巩固家庭为第一要义,所以倡导“孝为百行先”,当社会开始从家本位开始逐步转向以社会为本位时,孝只能做一种道德,而非道德的根本,“忠”的内涵也发生改变,由“忠君为人”到“爱国为己”。而对于传统忠孝思想这些“旧道德”,孙中山先生则认为:“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孙中山认为以前的“忠”是忠君,那么现在的“忠”可以是忠于国、忠于民、忠于事,并且肯定了“孝”的意义,尤其称赞《孝经》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至。

  传统忠孝思想从近代以来,随着一系列历史性的改革、革命的运动,已经逐渐发生变化。传统忠孝思想起源是为了团结氏族成员,维系着自然的亲情与社会的关系,先秦时期的忠孝思想还是更多体现在人伦的道德生活。先秦之后,中国传统社会主要为男耕女织的私有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单一,对土地依赖性强,一旦遭受天灾人祸就会陷入毁灭性的境地。为了自存自保,中国传统社会强化了以家庭为单位、宗族为枝干的社会结构,为了管理社会,在政治上也就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权模式。

  文化建立在经济与政治的基础之上,这种社会组织模式衍生出了一套以“忠孝”为突出特征的伦理文化,以此凝聚社会思想,使人们在思想上服从社会与政治制度的安排。在这种社会结构下,忠孝的本质是等级的、不平等的,忠孝成为了绝对服从的单方面义务。然而近代以来,自然经济解体,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传入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崩溃,传统忠孝不再维护等级的封建主义,而是开始回归为维护自然的亲情、社会的人际关系。在具体内容上,“忠孝”逐渐摒弃了“愚孝”与“愚忠”思想,突出表现是“非政治化”,单纯作为一种社会道德在培养现代公民素质方面发挥作用‍‌‍‍‌‍‌‍‍‍‌‍‍‌‍‍‍‌‍‍‌‍‍‍‌‍‍‍‍‌‍‌‍‌‍‌‍‍‌‍‍‍‍‍‍‍‍‍‌‍‍‌‍‍‌‍‌‍‌‍。传统社会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忠孝”成为政治考察的核心标准,封建统治者有意将忠孝思想政治化,极端化,以此约束臣民。

  但近代以来,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忠孝思想与封建政治逐渐分离,不再倡导“以孝治天下”“祖宗之制不逾矩”的孝治思想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忠君观念,而是倡导建立在平等与法律基础上的民主思想。由此,忠孝思想逐渐只是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着人伦关系,“孝”失去了“封建基础”,更加强调是在家庭中的功能,如敬老养老,兄友弟和,“忠”的内涵也发生变化,其忠君思想转化为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成为在现代社会中公民对国家的责任与义务,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忠于祖国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另一方面,“忠”含有“忠诚”思想在漫长历史发展中被古代统治着倡导的忠君思想掩盖,随着忠君思想被“打倒”,“忠诚”思想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在当代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调节着现代人际关系,如忠于职守,为人要忠诚。

  三、传统忠孝思想在当代的价值思考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再加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疏离,金钱成为一些人的唯一追求目标。“传统的家庭观念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养老问题、离婚率上升,家庭责任感日益淡漠,甚至导致人们淡化了集体意识和国家意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极其重视伦理道德的国家,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形成了我国独有的特色。传统忠孝思想中有许多优秀的伦理道德观念在今天仍然发挥巨大作用,如孝悌、忠信等观念,面对种种现代伦理问题,挖掘传统忠孝的伦理价值,有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传统忠孝思想包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价值,有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包含“四德”,即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这四者之间紧密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传统忠孝思想中,“忠”自古就被人们视为一种美德,是一种对待他人和自身事业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当代社会中,忠于职守是传统忠孝思想在职业道德上的集中体现和要求。

  古人有“君子三患五耻”之说,其中君子有五耻:“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百,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而己倍,君子耻之。”⑥这里的君子虽然指的是执政者,但可以引申为所有在职岗位上的人。如果一个人不忠诚自己的事业,半途而废,最终不但事业无成,还会落得可耻可悲的境地。“忠”包含忠于职守的精神,也是当代职业道德的要求。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钱穆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古代社会伦理有序与和谐稳定都离不开孝道思想。“孝”是传统伦理道德,“孝”思想包含着许多优秀价值理念,如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兄友弟和等等。

  “孝”体现着个人品德,也是家庭美德的重要方面,更影响着社会公德,在传统社会中,以孝为起点,包含孝悌、仁爱、忠义等道德规范在内,从小孝到大孝,从家庭到社会,是家庭美德向社会公德的转化。此外,传统忠孝思想还有利于当代家国情怀的培养,家国情怀是在中国漫长的传统社会中形成的个体对家庭、宗族以及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集合。在伦理层面表现的是一种“忠孝合一”的特征。

  “孝”维系“家和”,“忠”支撑“国兴”,由“孝”及“忠”,就是将家庭的亲情转化为对祖国、对民族的大爱。“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作为传统美德的典范为世人传颂,岳飞的母亲将“精忠报国”刻在岳飞的身上,以此激励他报效祖国,而岳飞将对母亲的“孝”化为对祖国的忠诚担当。实际上,近代以来的中国贫弱,封建腐朽,民族陷入危亡之中,无数仁人志士就是秉承着这种“家国情怀”,舍家为国,不畏牺牲,才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而今,网络时代到来,信息的传播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各种思潮泛滥,“个人主义至上淡化了对家庭和国家的责任与义务,利益至上淡薄了亲情和友情,影响了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剥蚀着“仁、孝、忠、义”的家国情怀。”因此,弘扬优秀的忠孝伦理道德,培养当代的家国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封建思想论文投稿刊物: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是一本人文社科类的期刊,该刊物被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期刊同时收录,属于南北双核心期刊,在学术界是比较权威的。很多博士研究生和评审高级职称的人员都会在该刊物上发表一些论文,在核心期刊上投稿的话难度是比较大的,各位作者一定要按照期刊的要求修改自己的文章,这样才能更符合期刊的征稿原则。

  四、结语

  忠孝是维护古代封建统治的主流思想,深刻影响几千年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它在凝聚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受制于时代局限性,它包含着落后与愚昧思想。随着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变,传统社会中的忠孝思想受到深刻反思与批判,其基本内涵逐渐开始变化,封建等级与愚昧思想被剥离,“忠孝”回归最初的自然的、社会的功能,在促进当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培养当代家国情怀方面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注释

  ①宋林飞、夏爱民、王裕民2008《忠孝卷》,南京:南京出版社。

  ②③杨伯峻2006《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

  ④陈鹏2018《原始儒家孝、忠、礼、德观念的变异》,北京:人民出版社。

  ⑤西汉·戴圣著,刘小沙译2015《礼记》,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参考文献:

  冯友兰2014《新事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孙中山著,赵诺译2014《吾志所向:孙中山的政治社会理想》,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贺麟2015《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

  刘紫春、汪红亮2015《家国情怀的传承与重构》,《江西社会科学》第7期。

  左玉河2017《阐释与转化:“忠孝”观念的现代解读》,《社会科学辑刊》第6期。

  作者:李文浩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