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浅析“画眼睛”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时间:2020年04月26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摘要:画眼睛是文学艺术创作中典型化的手法与手段,运用于新闻报道里,能够画出具体的形象、精致的细节、曲折的情节,使得新闻报道可亲、可感、可信,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可读性,让新闻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新闻;新闻报道;画眼睛 新闻故事化是新闻媒

  摘要:“画眼睛”是文学艺术创作中典型化的手法与手段,运用于新闻报道里,能够画出具体的形象、精致的细节、曲折的情节,使得新闻报道可亲、可感、可信,增强新闻的感染力和可读性,让新闻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

  关键词:新闻;新闻报道;画眼睛

新闻报道

  新闻故事化是新闻媒体关注人、关心人、关怀人、以人为本的的一种体现:“传媒作为文明的载体,理应体现人性关怀,有着自己善良的立场。人文关怀,简单地说,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1]也就是说,记者在新闻中发现、挖掘新闻事件中的故事元素,通过讲故事来传递、传播信息。它要求以小见大、平中见奇,言近旨远、深化主题,深挖新闻事件中具有人味、人性、人情等“人”的因素,情事交融,情理交融,情景交融,彰显人性亮点,激活人类情感,增强新闻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实现新闻传播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怎样才能把新闻故事化做得更好?笔者以为,当合理运用“画眼睛”手法,用简练的描写刻划细节,推动情节,突出“气”节,在不经意中揭示出故事里所蕴含的深远意义,以一滴水去反射出太阳的光辉。

  一、“画眼睛”手法的新闻含义

  鲁迅说:“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里所指的“画眼睛”,其实是文学艺术创作中典型化的手法、手段,而非单指描写人物的眼睛。鲁迅是“画眼睛”的大师,«故乡»里,“细脚伶仃的圆规”,7字写活杨二嫂;«阿Q正传»中,“龙虎斗、画圆圈”,6字写深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有孔乙己的口头禅“窃书不能算偷书”,夏瑜那“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等,莫不如此。

  新闻不是文学,新闻忌讳堆砌词语,特别是形容词,但笔者以为,为了扩大新闻的受众面,增强新闻的趣味性,适当的描写是必要的,因为只有通过描写,才能使新闻作品里的人物和事物鲜活起来,才能使新闻故事生动起来。“优秀的新闻作品一般都是好故事,新闻中的好故事能够抓住受众,迅速传播。”用讲故事的形式来传播新闻的,我们不妨把它叫作故事新闻学。它突出描述艺术,强调描绘手法,突出感官刺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它是一种超越倒金字塔的更高意义上的风格,它要求记者像语言艺术巨匠那样,用感觉化、视觉化的文字报道新闻,并发掘这个故事对读者生活的意义。”[2]

  二、“画眼睛”手法的初步实践

  清朝末期的翻译家林纾提出了翻译的三个境界:“信、达、雅”,即准确、通达、雅致。其实,这个标准与故事新闻异曲同工。笔者以为,只要“画眼睛”画出了具体的形象、精致的细节、曲折的情节,那么,这个手法就算成功了。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笔者是这样做的:

  1.“画眼睛”画出具体的“形象”尽量让自己的新闻言之有物、言之有人、言之有事,甚至言之有理,做到“具体+形象”,尽量“让人触手可及”,力避抽象诠释概念、罗列堆砌数字,或者空泛议论、抽象报道。要做到此,需要多描述,少概括;多用名词、动词等实词,少用形容词、副词等虚词,用鲁迅先生“画眼睛”手法,寥寥数字便穷形尽相。笔者曾写过一篇题为«他拼命把火车开到站»的消息。题目看似平淡,但仔细琢磨,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9个字的主谓短语有7个实词,其中3个动词,信息量大,暗含悬念。导语是57个字:“飞石从天而降,击中火车司机头部。

  为确保安全,血流如注的司机仍‘拼命’驾驶火车,最后安全抵达车站,这是4日发生的事情。”“从天而降”“血流如注”“拼命”等词语,就是运用“画眼睛”手法,给人直观形象之感。然后展开主体:“4日7时20分,由赶水开往重庆的40018次货物列车运行在川黔线时,迎面莫名飞来一块300余克重的石头,将该车驾驶室瞭望窗玻璃砸碎,余力未消的石头随后击中36岁的火车司机周军头部左侧颅骨。顿时,周血流如注,几近昏迷􀆺􀆺綦江县人民医院2个多小时的紧急抢救,才暂时脱离生命危险。据悉,重铁警方已介入调查。铁路部门提醒铁路沿线广大村民及行人:爱路护路,人人有责。”主体与结尾一共266字,多处运用“画眼睛”手法;全文323个字,既传递了信息,又赞扬了司机,还作了提醒。

  2.“画眼睛”画出精致的“细节”“在‘新闻故事化’的叙事进程中,需要关照事件中的感人细节和一切细小的闪光点,让整个新闻事件血肉丰腴。”[3]细节能够细化故事,深化形象,让“死板”新闻“有血有肉”,只有使细节精致,细节可感,才能做到新闻作品的“达”与“雅”。以笔者«机关干部当“义工”»为例。导语是这样写的:“9月7日0时10分,贵阳车辆段运用检修新线7道灯火通明,27名段机关干部正在热火朝天地义务劳动。”“灯火通明”“热火朝天”,两个带“火”的细节描写,不是动词,但有动感,让人如临其境。

  主体是这样展开的:“接稳了,小心摔坏!”验收室验收员梁刚戴着脚套,站在车厢里的座椅上,手拿螺丝刀,小心翼翼地拆卸车厢顶部的灯罩;技术科科长姜伟击鼓传花似地接过灯罩并传到财务科出纳杨琼手里;杨琼清洗、擦拭干净后再回传给梁刚安装􀆺􀆺这天,刚送进车库的北京西至贵阳的T87次旅客列车按照要求,必须5个小时以后开出车库迎接旅客上车。

  因此,在5个小时内,27名机关干部必须把18辆车、近600个灯罩全部清洗干净。机关党支部书记范燕明把27人分成了拆卸组、传递组、清洗组、擦拭组、安装组,然后逐辆实施。“哎哟!”杨琼一声惊呼,她的手在清洗中不慎被划了一下,鲜血慢慢渗出,同志们都让她别干了。她对段长和党委书记说:“每一名机关干部都参加义务劳动,我肯定也不能落后!”范燕明接过话茬对记者说:“秋季检修以来,检修车间人手不够,党政领导研究决定,让50余名机关干部利用业余时间轮流当‘义工’,从8月1日至今,我们已献工116人次近500个小时,共擦拭车辆11列154辆。”“哟,擦得真干净,看来我小瞧你们了!”检修班工长景绍彬笑着走了过来,“工作这么多年,我没想到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技术一点也不比我们吃‘专业饭’的差!”文章通过人物对话展示细节,通过大量动词表达细节,通过现场描写刻划细节,“画眼睛”画出了动感十分的劳动现场,从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看到该段机关干部的奉献精神。

  3.“画眼睛”画出曲折的“情节”

  “文似看山不喜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多个细节组成情节,只有让情节生动曲折,才能掌握主动权,抓住读者的心,引他一路读下去。笔者曾写过一篇名为«关注民工返城:揣满希望远行»的通讯———“有了!有了!有了!”李翠兰两手紧紧捧住窗口递出的零钱和车票,飞快地转身,向等候在火车站售票大厅的丈夫冲过去。

  三个“有了”“紧紧捧”“飞快”“冲”,女主人公好激动。她的丈夫正坐在不远处的台阶上,听到喊声,忽一下直起身子,手忙脚乱地抓起堆在地上的大包小包,一晃一晃地迎上去。两人靠近大厅立柱找了一个人少一点的地方站定,李翠兰才小心翼翼地松开手,仿佛手里正扣着一只鸟,一不留神就可能飞走。她的丈夫屏住呼吸,探过头去在她的手心里看。“真的,真的,真的!”两人的声音由小变大,最后都咧嘴笑了。他们在干什么?为什么如此激动与小心翼翼———李翠兰的手里,是两张2月1日重庆到广州的无座火车票。

  为了这两张票,他们在大年前5天便离开了巫山山脉深处的重庆市巫山县骡坪镇。巫山是三峡重庆库区的移民大县,但李翠兰两口子住在海拔1200米左右的大山里。出门时,村里还盖着厚厚的雪,满世界刺眼的白色,让李翠兰一路忍不住流泪。当然,还有那个孤零零和爷爷奶奶在村里一起呆了两年多的6岁女儿。李翠兰在广东顺德一家做儿童玩具的外资企业做工,工作是将制作好的玩具放进包装袋。这活儿并不难。虽然有时一天要站10多个钟头,月薪也只有570多元,但她仍然觉得值。

  村里有一个小她几岁的老乡好几年前就在这个企业打工,现在当了管一条生产线、10多个人的工长。李翠兰就是经这位老乡介绍,才被招了工。她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民工”都能找到这样的好活干。李翠兰走后,丈夫觉得一人在山里呆着没意思,1年多以前,也离家在东莞一个工地找了份力气活。两口子一年到头,也就是一起回家时能见见面。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讲故事,讲曲折的故事———李翠兰的丈夫说,在年前离家往打工的企业赶,主要是知道火车不好坐,怕赶不上上班的时间。“那可不是好玩的,厂里都扣了我们两个月工资作‘风险金’,不能按时上班,不光这些钱没了,肯定还要被除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节后从重庆到广州的车票要涨价。一张涨几十块,两张就差不多半个月工资了。李翠兰当然在乎这几十块钱,但她更珍惜现在这份工作。

  “你算算看,一个月500多块,比两三亩地一年的收入还多。我现在就等于一个人种了三四十亩地。”玩具厂的洋娃娃特别漂亮,听说一个就卖100多元。去年春节放假时,厂里给工人一人发了一个,是次品,只算了几十元钱。李翠兰带回家后,女儿喜欢得不得了。这次一见到她,就抱了出来。讲山村的故事,讲厂里的故事,波澜起伏———收拾好行包,夫妇俩往候车室走。“我们都不想回来了,至少不想再过山里的那种生活。

  他也想早点把女儿接出来。”李翠兰说着,加快步伐,跟丈夫一起排进了候车室入口处的队伍中。这一波三折的故事,既是李翠兰的故事,又是千万务工人员的故事。对民工的关注,也是对社会的关注。春运新闻层出不穷,但要写出新意,写出特色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篇文章不但被«人民铁道»报采用,而且上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其间的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原因肯定是其手法的巧妙运用。文章大量使用“画眼睛”手法铺排细节,通过大量细节来宣染情节,通过曲折的情节来深化主题,一个党中央、国务院极为关注的问题———“三农”。

  三、实践后的三点感想

  “新闻要用客观真实的事实说话,用典型的事实说话,用事实的细节说话,用感人的事实说话,用有个性的事实说话,用能表达意义的事实说话。”“‘故事化’对于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娱乐性和市场效果具有明显作用。”[4]

  1.“画眼睛”“讲故事”需要真情实感不精不诚,无以感人。要画好“眼睛”,欲讲好“故事”,就必须先“吃透”新闻事件,搞清来龙去脉,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节细节。这就需要新闻记者扑下身子,迈开步子,“走”出新闻一片天,做习近平同志所说的“五力”记者。带着感情与热情,满怀激情,生动、形象地描绘火热的场景,娓娓讲述精彩的故事,自然倾述真挚的情感。要知道,对于新闻事件,首先自己必须投身其中,感触它,感受它,感怀它,然后才能写得生动,讲得形象,从而感动受众,传播久远。

  2.“画眼睛”“讲故事”需要用事实说话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事实是新闻的血肉,没有事实,何来真实?新闻中的“画眼睛”与“讲故事”,必须扎根事实,凭据事实,描绘事实,铺陈事实,用事实说话,靠事实传播。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1964年,普利策新闻奖«历史在我们眼前爆炸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文中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个十分迷人的阳光和煦的中午,我们随着肯尼迪总统的车队穿过达拉斯布的繁华市区􀆺􀆺突然,我们听到三声巨响,声音听起来十分凄厉。􀆺􀆺”文章6000余字,向受众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的全过程,故事惊心动魄,悬念迭生,有些像小说。

  3.“画眼睛”“讲故事”需要新闻含量新闻毕竟是以传播信息为要旨的文本,与文学有着质的不同,它以自己“真实、快捷、时效、短小”等特性,为大众服务。它要求“迅速及时”“真实准确”地将新近发生的事情传播出去,不但要让别人知道,而且还要能够扩大人们的视野,丰富受众的认知。这就要求它必须具有灵活鲜明的标题,引人入胜的导语,深化题旨的文体,有的放矢的背景,恰到好处的结尾等新闻元素,具备足够的新闻含量。“记者在运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时,要具有较强的新闻意识,在追求审美效果的同时,不能忽略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使作品更像新闻,而不是文学。”[5]

  参考文献:

  [1]张燕,易崇英.新闻采访中的人文关怀审视[J].东南传播,2007(12):25;

  [2]黄晓华.新闻采访报道中的人性化[J].新闻世界,2009(11):37;

  [3]林忠,贺明华.论新闻故事化中的深度叙事[J].池州学院学报,2015(2):68.

  新闻媒体论文投稿刊物:《新闻世界》(月刊)创刊于1989年,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是一本面向新闻、教育、经济等行业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在新闻界和出版界享有良好的声誉,受到国内外众多新老读者的喜爱。期刊编委委员均来自国内各著名高校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们是我国新闻、教育等领域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权威人士。本刊对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博士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