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以育人育才为中心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

时间:2018年03月30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应该逐渐以育人育才为中心,形成学生、学术、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这也引导着我们以育人育才为中心,这样才能有效开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分析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学科问题,这样才能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多样化发展,不

  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应该逐渐以育人育才为中心,形成学生、学术、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这也引导着我们以育人育才为中心,这样才能有效开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分析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学科问题,这样才能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多样化发展,不断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进步,这样才能实现科学理论与服务社会的相互统一,不断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关键词:育人育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

  习近平曾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体现系统性和专业性”。在哲学社会科学的五路大军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极具学科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加上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所以其应以“育人育才”为学科发展中心。统观整个学科,培育人才与学科的长远发展关系密切;教师作为教授知识的主体,承担着培育人才的重任;教材作为传授知识的媒介,为培育人才提供资源;跨学科协作推动培育人才,实现学科与培育人才的共同进步;人才评估围绕培育人才展开,检验人才培育质量,以人才的能动发展促进学科的发展。但是,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培育人才及学科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设置与育人育才要求

  不匹配,人才培育无法适应学科实际要求社会的发展进步影响了学科发展,任何学科都要既符合学科本身的发展要求又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设置也应如此。但是,现阶段某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设置虽满足了现实发展要求,却没能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但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培育的人才虽满足了社会对人才和学科的基本要求,却忽视了培育人才的原始目标,即培养专业人才、促进学科发展和服务社会。学科的设置与培育人才的实际不匹配,造成了人才培育困境。

  一方面,随着时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受市场驱动的影响加深,学科的设置倾向满足市场发展要求,培育的人才偏向社会性而非学科性与专业性。这样,人才培育的“高、精、尖”要求便得不到满足,人才培育前景堪忧。近年来,一批哲学社会科学二级学科顺应社会发展而建立,较多地满足了社会某个领域对人才的渴求,人才培育的量得以保证,但量变有待上升为质变,“高、精、尖”人才短缺,学科长远发展后劲不足。另一方面,学科的设置无法适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需要,造成一定时期内学科的发展及人才的培育都停滞不前。

  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已基本确立,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导致新兴学术研究与交叉学术研究较难开展,学科较难纵向拓展,专业深度有限,人才培养受限。而完善学科设置能够填补原有不足,促进学科均衡发展和育人育才纵深发展,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二、学科教师在育人育才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

  应有重视,评价与激励措施不到位教师作为连接学科与人才培育及教材建设的桥梁,是学科建设重要的力量。教师在培育人才活动中占据主体地位,自身专业知识与学科本领对培育人才有潜在的影响。而在学科实际发展中,一方面,教师的意见未在人才培育政策制定中得到采纳,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被忽视。

  育人育才活动受学术管理部门领导,政策制定考虑学科发展与行政监管,教师的意见不占主导,相关部门和领导不重视教师基于教学真实情况反映的问题,教师在人才培育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阻碍了教师对人才培育活动的持续投入,不利于学科和人才培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在人才培育中投入的智力要素、知识要素及教学劳动的产出,被视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成果而非知识性收益,教师的教学产出效益长期未受重视,缺乏合理的奖励与激励措施。

  且囿于传统思想,培育人才活动中教师的技术性投入被低估,或被认为是职责所在而不予重视,将教师在人才培育活动中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混为一谈,评价不科学,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培育人才的积极性;教师的待遇及津贴静态发展,与教师培育人才中付出的劳动不成正比,人才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教师的自身利益,不利于学科人才培育的长远发展。

  三、教材建设具有片面性,无法满足学科对人才

  培育及人才自身发展的需求习近平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人才培育服从于学科设置,教材建设又与学科设置密切相关,完善的教材建设可为人才培育提供后续力量,满足人才培育对专业知识与本领的要求,助力学科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材体系建设还存在某些问题,直接制约了学科的整体发展和人才培育。

  一方面,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教材建设与学科和课程设置紧密相连,教材的选用与学科和课程直接绑定,教材管理缺乏自主性,教材建设无法兼顾学科对人才培育的需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战略地位没有得到重视,时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学科体系与教材建设中也没有得到充分反映,更没有满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人才培育向教材建设提出的需求。

  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只注重教材的选取与征订,并未结合学科的实际发展需要,也未针对人才自身发展需求对教材的实际内容展开评估。教材主管部门未能实地调研考察学科与人才培育对专业书籍的需求,教材的实用性大打折扣;且少数教材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照搬西方理论体系的现象,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内容相对陈旧,导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材多但精品不多,不能为学科发展助力,学生无法从中汲取积极有益的信息,无法促进自我提升。

  四、跨学科联通不足影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

  协作,限制学科与人才培育的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作为整体存在具有现实意义,各个学科作为组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部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优化协作会带来“1+1>2”的效果,实现学科整体的繁荣发展,进而拓展人才培育的广度与深度。然而,目前高校学科间的协作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方面,许多高校虽然设置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但各个学科仅作为独立的学科存在,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流较少,人才培育完全局限于某个学科,造成人才培育横向与纵向发展都受到限制,人才与学科规划受限且单一发展,不利于学科繁荣与人才提升。以某理工类高校为例,该高校设置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学科数量较少,且跨学科联通不足,缺乏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凝聚力,学科发展与人才培育停滞不前,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专业本领提升困难,人才培育前景不乐观。

  另一方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局限于本学科展开研究,没有进行跨学科联通,阻碍了学科协作,限制了人才培育的外部联系,无法实现学科资源优化配置,人才交流与沟通不畅,无法形成凝聚机制。此外,有些高校忽视了理论联系实际,凭主观臆想随意建立联系,违背学科与人才培育的发展规律,这种情形下的学科协作毫无意义可言,人才培育也只能是句空话,阻碍学科发展与人才培育。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应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问题的不同方面进行跨学科联通,实现学科协作,加深学科间人才培育的深度交流,真正育人育才,推动学科持续进步。

  五、人才培育评价不科学导致人才培育被片面指标化

  只有公正、有效的评价指标才能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培育的人才进行客观、公正、全面、可信的评价。而在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实际中,人才培育评价尚未从学科评价中独立出来,评价指标多参照学科评价指标,将人才培育成果简化为某些固定指标,忽视人才培育中“人的因素”,忽视了评价的主要目的,不能有效地引导人才培育的良性发展。人才培育评价参照学科评价的量化指标将价值指标转化为数量指标,人为简化了评价成果与评价过程,虽达到了评价的基础目标,却在评价过程中忽略“人的能动作用”,为了评价而评价,失去了对人才培育评价的实际意义,无法引导学科和人才培育的发展。人才培育评价未从纯学术角度展开,行政性指标参与评价已是不成文规定,忽视人才培育中的“学术因素”,脱离人才培育初衷。

  人才培育评价大多由行政主管部门主持,考虑行政性指标,兼顾学科发展与高校前景,学术意味不强;同等人才培育成果参与评价,人才培育被片面指标化。这不仅人为降低了人才培育的学术性,还导致评价缺乏科学性,造成人才培育评价学术水平不高,错误引导人才培育向满足行政需求发展,人才培育的“学术因素”被忽视,不利于人才培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7(02).

  [2]顾海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J].思想理论导刊,2016,(6):26-29.

  [3]何影.建立健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的分类评价体系[J].知与行,2016,(7):159-160.

  [4]吴静,颜吾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04-108.

  [5]中宣部,教育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R].2005.

  [6]韩源,县祥.构建中国式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几个重要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0):24-33.

  推荐阅读:马克思教育哲学对素质教育的启示

  这篇教育教学论文投稿发表了马克思教育哲学对素质教育的启示,论文介绍了马克思教育哲学的人本理论,深刻领会马克思教育哲学对当代教育具有现实意义。探讨了高校素质教育的践行方向,实现自身的全面自由发展,为高校推行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