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河南戏曲电影对传承中原文化起到的作用

时间:2017年12月28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戏曲电影是在西方技术支持下发展的本土艺术,经过了百余年的历史演变,突出了它独特的艺术光辉与鲜明的文化特性。在河南电影艺术发展中,戏曲电影是比较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影片,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包青天》等脍炙人口的戏曲电影不断涌现,正是

  戏曲电影是在西方技术支持下发展的本土艺术,经过了百余年的历史演变,突出了它独特的艺术光辉与鲜明的文化特性。在河南电影艺术发展中,戏曲电影是比较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影片,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包青天》等脍炙人口的戏曲电影不断涌现,正是以中原文化为依托,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质、思想特征呈现着中原文化强有力的文化传统与生命创造力,并使得河南戏曲电影成为其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

  关键词:河南戏曲,中原文化,农耕文化

  一、题材传承地域农耕文化

  河南戏曲电影在题材选择方面主要选择反映中原地区人们社会生活的现代故事,同时也吸收借鉴了中原的传说故事、民间传说、历史演义等。如河南流传很久的故事和传说《洛阳桥》《穆桂英挂帅》《包青天》《卷席筒》等,这些故事都是以河南地域为依托来展现河南本土地域文化的特点。古代题材体现地域文化,现代题材则更多的趋向于展现河南社会的变化、反映河南人们当下的生活状况,河南人质朴而勤奋的性格特征以及河南人的审美创造等等。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它农耕文化的本质决定了现代河南戏曲电影叙事题材的走向主要围绕农民的社会生存与生产问题进行创作。如国家建设时期,农村人民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展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雄心壮志的作品不绝如缕,如《朝阳沟》《李双双》《人叫马欢》等。

  二、主题传承英雄伦理文化

  题材就是为主题服务,地域文化与农耕文化反映在主题层面,则更多的体现英雄文化及伦理文化。特别是历史题材中,创作者似乎更乐于去表现中原文化的英雄文化。《穆桂英挂帅》《花木兰》将“谁说女子不如男”书写的如歌如诉;《包青天》将宋朝开封府尹包拯一心为民、惩恶扬善的故事表现的淋漓尽致。选取中原流传已久的历史故事,将中原的地理与人文书写于戏曲电影之中,本就是对中原英雄文化的一种传承。中原文化中的英雄不仅有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更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穆桂英英勇杀敌、包青天为民请愿这些载入史册的英雄故事,而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豫剧,将这些故事融入到其创作中,用唱念做打的形式不仅将这些故事传承下来,更将这种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英雄文化传承下来。

  历史题材的主题都离不开“忠、孝、仁、义、礼、智、信”这些传统的伦理文化观。为国家誓死尽忠的杨家将系列,替父从军以尽孝道的《花木兰》,冒死救孤的言而有信又有义的程婴(《程婴救孤》),流浪边塞十九年气节改的苏武(《苏武牧羊》),机智而富有胆识一心为民的《包青天》……在现代题材中,河南戏曲电影也是竭尽全力去展现河南本土的伦理文化观,例如展现当下河南农村人之间的家庭矛盾与伦理关系的《我爱我爹》《我爱我孙》《农家媳妇》,也有展现当下河南农村婚姻爱情观念的《倒霉大叔的婚事》等……这些故事的主题都孕育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之中,而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所以这些主题也将中原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形式、风格与语言传承中原文化特质

  (一)灵活多样的地方戏曲形式

  河南戏曲电影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豫剧、越调、曲剧这三种形式展现。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故称豫剧。越调是河南戏曲的一种,唱腔具有火爆、明快、高亢、豪放的特点。河南曲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河南戏曲电影的表现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而且每种戏曲形式的展现在戏曲电影史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有些经典剧目被广为流传,如豫剧电影《花木兰》《朝阳沟》《小二黑结婚》、越调电影《诸葛亮吊孝》、曲剧电影《卷席筒》等。这些河南传统戏曲形式的展现,就是对中原文化最好的传承,而且无论是豫剧、越调还是河南曲剧都有铿锵有力之感,语言生动活泼,贴近生活,这也是对中原人以及中原文化的一种展现。

  (二)诗意真切的传统表演方式

  费穆先生曾说:“中国电影要追求美国电影的风格是不可以的;模仿任何国家的风格也是不可以的,中国电影只能表现自己的民族风格。”中国电影的民族风格是写实与写意的结合。戏曲讲究写意,电影讲究写实戏曲电影很好的将写实与写意结合在了一起,并很好的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彰显出来。

  戏曲在表演方面讲究程式化, 程式是戏曲中运用歌舞手段表现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技术格式。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皆有程式,每一程式都蕴含着演员深厚的艺术功力。程式化是戏曲表现的本质属性,也是戏曲表演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戏曲电影如何发展,戏曲的本质属性不可能在表演中消失,这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尊重与肯定,也是对中原传统戏曲文化的一种尊重与展现。

  河南戏曲电影在表演上不同剧种有不同的表演风格,无论是善用眼神还是善用表情与道具,最关键的一点还是演员们在表演时的情真意切。之所以可以做到情真意切的表演,与戏曲艺术家们的苦练与钻研是分不开的。很多河南戏曲艺术家为中原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豫剧皇后常香玉先生,马金凤先生,越调大师申凤梅先生,毛爱莲先生,曲剧大家张新芳先生……正是这些数不胜数的戏曲艺术家孜孜不倦的传承河南戏曲,才让国人甚至世界了解很河南戏曲,了解河南,了解中原文化。

  (三)原汁原味的河南本土方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独特表现。在河南戏曲电影中,运用都都是地地道道的河南本土方言。河南方言,其实就是古代的官话,即古代的普通话,大部分属于中原官话区。但,就目前而言,使用河南话的区域在逐渐减少,通过戏曲电影这种当下观众可以接受的艺术形式,来将河南方言传播下去,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推广。当然,河南方言也非常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河南方言的这一特点使其在戏曲电影运用中显得游刃有余。

  河南方言口语化的运用,使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河南是农业大省,农民占有大的比重,戏曲电影特别是现当代电影中,方言口语化的运用,使戏曲电影更加平民化、接地气,同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下河南农民的生存与生活状况。不仅如此,河南方言口语化的巧妙运用,还使叙事显得通俗易懂,颇受观众的喜爱。例如经典豫剧电影《朝阳沟》中栓保娘、银环妈、二大娘三人的唱词,平易通俗而朗朗上口,唱词“亲家母咱都坐下,咱妈随便拉一拉”。“拉一拉”就是地地道道的河南本土方言,是聊天、唠家常的意思,这是河南方言中一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通过这样一种方言表达,将唱词中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体现出来了。

  在河南戏曲电影中河南本土方言的谚语、俗语、俚语、歇后语运用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七品芝麻官》中的唱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俗语浅显易懂,通过对“wu”的音节押韵,体现出地道的中原风土人情。不仅如此,在河南戏曲以及戏曲电影中“咦”“弄啥类”“中”更是贯穿各种唱词中,这些都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河南本土方言的体现。

  河南戏曲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从第一部河南戏曲电影诞生至今,河南戏曲电影已走过了六十余载,为我们呈现出百余部优秀的河南戏曲电影,这些电影在为中原文化的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关阅读:戏曲艺术文学戏曲类论文投稿

  《戏曲艺术》(季刊)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戏曲学院主办。 期刊关注国内外最新的学术发展方向,全面展示学院的各项科研成果,既能使外界更了解中国戏曲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也能为致力于戏曲研究的同仁们提供全面、丰富的资料来源,并保持它的学科性和通俗性和趣味性。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