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文学论文发表期刊范文参考(两篇)

时间:2017年09月04日 分类:文学论文 次数:

下面是两篇文学论文发表期刊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网络文化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在网络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二篇论文介绍了有声语言创作与古代文学声媒传播,论文以声音符号的不同传播载

  下面是两篇文学论文发表期刊论文范文,第一篇论文介绍了网络文化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在网络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价值观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第二篇论文介绍了有声语言创作与古代文学声媒传播,论文以声音符号的不同传播载体来研究古代文学与有声语言创作的关联。

华中人文论坛

  《网络文化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正处在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培养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在网络文化盛行的时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网络文化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当今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一、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处在网络的时代,网络具有两面性。为了规避网络文化的消极作用,正确处理大学生与网络文化的关系,准确把握网络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使网络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就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

  (一)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受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网络文化是在传统现实文化网络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复合的文化,集中体现为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第二,网络文化主体的匿名性;第三,网络文化具有共享性。目前许多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文化,完全相信网络信息的准确性而不加以思考,从而使大学生越来越懒惰,渐渐的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中的对敬业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价值观是构成社会共同体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基础的价值观,才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上都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同时也不否认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着问题。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凝聚大学生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中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三个层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有利于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尚。在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因此,在网络文化视域下,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很多问题,抓关键问题,分析主要原因是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首先,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淡薄。在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每个国家都会遭遇到其他国家在价值观等方面的冲击,因此,爱国主义就摆在了很重要的地位。现在很多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淡漠,缺乏民族精神,他们往往更喜欢庆祝西方的节日,而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他们都很少关注。其次,一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不高。部分大学生长期沉迷网络,形成与他人交往的障碍,甚至会导致心理畸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提出,要对他人友善,而网络文化视域下的部分大学生心理不健康,影响了社会和谐。最后,部分大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在网络文化视域下,部分大学生没有做到网络道德自律。每天沉迷网络,有的甚至荒废了学业。对于高校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大学生心中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之间的传播和构建。

  (二)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网络监管缺少法律制约。网络监管是对网络进行监管,规范人们的上网行为。国家应该加大对网络监管的力度,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网络监管主体的作用,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第二,高校教育缺少网络教育功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不友善和人际沟通能力不强的问题与高校教育缺少网络教育功能是密切相关的。“网络教育就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和教学相结合,形成一种最理想的计算机网络教学环境。”高校只教授大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而没有运用计算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没有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书育人方面和教授大学生如何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功能。

  第三,大学生缺少自我调控能力。互联网时代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新奇充满诱惑的世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不敬业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缺少自我调控的能力。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自律的认识度不够,不能正确地进行健康的网络交往活动。

  第四,家庭教育缺少榜样示范功能。家庭是大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因此,父母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会不知不觉的影响到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构建。少部分的父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国家大事,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极少数的父母有的会在家里沉迷网络,长此以往,父母在大学生心中就会形成沉迷网络,不爱国的形象。

  三、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策略

  网络文化视域下,如何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迫在眉睫。本文从社会、学校、大学生和家庭出发,针对其问题和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培育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把握网络文化特点。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上会存在着许多不良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因此,我们要加大力度来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在新时期,需要我们根据网络文化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网络文化之中,弘扬社会主旋律。第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加大网络立法。通过大学生对制度的遵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之间传播,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目前还存在着网络法律法规滞后的问题。制度的缺失导致网络犯罪的惩治无法可依,执法失据,这是网络犯罪猖獗的根本原因。

  (二)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第一,加强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首先,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高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其次,培养高校教师的创新精神。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得到很好的传播。最后,高校要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第二,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与法制教育。首先,高校应该普及网络知识,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网络素养来自媒介素养,是指网络社会中人们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和有效使用网络,理性地评价网络信息和利用网络信息的修养和技能。”其次,高校应完善并落实有效的网络行为规章制度,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管,高校可以运用高科技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和选择,使不良的网络信息在未到达大学生的视野之前就被消除。

  (三)着眼于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第一,大学生自身网络免疫能力的培养。首先,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加强自我监控意识。“自控能力是指一个人善于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自己的心境,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其次,大学生还要合理的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合理有效的安排大学生活。最后,大学生自身应该逐步树立起科学健康的意识。

  第二,大学生网络道德自律的培养。面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道德自律作为一种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进行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网络交往是人们在赛博空间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包括网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目前,许多大学生混淆了网络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都要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约,大学生自身应该多了解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的关系,多阅读有关这方面的书籍。

  其二,大学生道德自律的关键是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网络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大学生加强自身的反省和慎独的道德修养。“自省”就是要求大学生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常理和伦理道德。“慎独”在现代社会被理解为当人们在独处的时候应该谨言慎行,严格要求自己,不能有侥幸的心理。

  (四)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父母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文化视域下,父母应该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热爱自己的学业,对待他人诚信友善,努力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层面的要求。其次,家庭要与高校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家庭教育和高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大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优秀的高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的心智,使其更好的接受家长的意见。

  四、结语

  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本文从网络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含义入手,对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培育的策略。希望大学生在网络文化的环境下,能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形成健康的网络行为,认同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秦田

  《有声语言创作与古代文学声媒传播》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环境的大行其道,使得以媒介融合为主体的新媒体时代悄然诞生。过去古代文学的传播路径以传统的符号印刷路径为主,而如今正在向着数字化的立体架构转变。播音员主持人作为有声语言工作者,拥有着声媒即听觉符号系统上的传播优势,自然肩负着在这一领域发展古代文学精粹的责任使命。根据符号和载体形态的不同,声媒符号的具体路径可分为数字网络路径、视频载体路径和纯粹形式路径三大类别。

  关键词有声语言创作;声媒传播;古代文学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互联网环境的完善普及给古代文学的声媒符号演进提供了便利的先决条件。也因此在这个独特的历史节点,有声语言工作者尤其需要利用自己的传播优势和特点,为蕴含丰厚中华底蕴的古代文学传播贡献力量。有关受众选择媒介的决定因素问题,威尔伯•施拉姆曾定义: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选择的或然率[1]。在同样的文学需求下,移动网络设备成本低于印刷媒介,因而读者可能倾向于选择前者,同时由于声媒的伴随特性,使其在当前快节奏高效率的环境下被重新青睐。本文中,笔者将从动态网络、视频载体和纯粹的声媒形式3种载体来简析播音员主持人与3种不同声媒传播形态的关联。

  1数字网络路径

  数字网络路径,是数字化空间中声媒传播形态的路径总称,按照接收端的不同划分为静态路径和动态路径两类。在声媒符号的静态路径中,其载体主要为便捷程度低、移动难度大的电脑,因而文学网站便成为古代文学声媒形态主要的传播方式和接口。在动态声媒路径中,移动声媒应用则占据大部席位,是目前受传者对文学的阅听主要采用的形式。静态与动态端口虽均为声媒符号的载体,但两者外化的倾向存有明显差异。静态端口的典型代表——门户资源网站,提供的多为检索功能,即信息的起点处于被动的响应状态。而动态的信息端口多为定制化的文章推送,这使得信息起点处在主动的释放状态。也因此决定了播音员主持人在进行不同平台的有声语言创作中的不同姿态:静态路径倾向于展现内容和深层次的内涵挖掘,因此在表达形式上多采用较为传统的话语样态,而动态路径则要侧重内容的外在形式,在具体的语音发声状态上则要打破常规、注重效果。

  2视频载体路径

  随着电子媒介的诞生,人们的“阅读兴趣从文字走向图像,图像逐渐取代了文字成为建构其心智的主要资源”[2]。因此,诞生了立足于图像的以视觉传播为主、听觉传播为辅的传播路径。该载体主要采用影像符号,与数字化的声媒符号在理解导向和叙事重点上有较大差异。单一数字载体重内部分析——内储模式的精神交流与阐释;影像符号重外部分析——外化形态的物质冲突与情节展示。相较之下,“古代文学的影视化”促进了古代文学在当代的传播。经典古代文学作品几乎都有优秀翻拍作品,同时纪录片正成为新的传播潮流,这些作品在表现张力和受众群体上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这种形式的传播路径中,以典型的纪录片配音为例,恰如其分的有声语言形式应是“隐于画面背后”的状态,以使得音视频不着痕迹地融为一体。切忌喧宾夺主,具体表现为卖弄腔调而忽视内容导致的形式化、亦或是没能搭配视频素材导致整体节奏脱节,如此种种都会极大的影响受众获取信息的感官体验和效率。

  3纯粹形式路径

  “说,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3]追本溯源,文学领域中的“小说”原本就是声音传播的文本记录形态,所以凭借着当下的数字音频技术的大肆发展,古代文学的传播也逐渐回归到有声传播路径当中。与数码文字和视频载体路径相比,声媒路径中古代文学经典的地位和比例占有明显优势。例如《红楼梦》《三国演义》《封神榜》等产生“持久影响的伟大作品”[4]以评书方式出现,所谓“形式就是内容”[5],正是艺术形式上的演绎赋予了这些经典第二次生命。同时,除散文之外,诗歌、小说和戏曲本就是以声媒的形式诞生的,因此在当下碎片化的声媒传播环境下,“微传播”为小说、戏曲等即将归于沉寂的古代文学提供了新的生存契机。在这一领域中的有声语言则更具样态上的特色,其文学内容和实质离不开特定的艺术形式,以京韵大鼓和评书为例,任何声音方面的艺术创作都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厚的内在底蕴,尤其是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中,有声语言的创作主体必须适度创新,在保留古代文学的核心精华的基础上,以一种更易为年轻人所接受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创作,要更加真切和充分地联系背景,调动自己的内在感受和逻辑感受[6]加以理解,才能真正让古代文学在现代渊源不断,大放异彩。

  4结论

  媒介正在持续不断的融合,也在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进行着叠加的媒介升级,但无论媒介怎样天翻地覆,短时间内人类本身接受和处理信息的生物性基础不会变化。所以本文中笔者以声音符号的不同传播载体来研究古代文学与有声语言创作的关联。“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人数字化阅读比重已超过图书阅读。然而在这个全媒体愈发发达的时代,我们必须清楚,像素构成的影像即使再绚烂再震撼,也没有厚重的触感,也没有墨汁的清香,而对于字字珠玑沉淀精华的古代文学来讲更是如此。因此,作为有声语言工作者,必须坚守住自己的阵地,通过不断努力的训练和对自身素养的积累,引导语流真实可感,最终能够驾驭和真正推进古代文学在当代声媒符号下的传播进程。尤其是那些本就有着鲜明特色的语言样态,则更需要我们的发扬和传承。在紧跟传播路径的变化脚步的同时,更要明白,古代文学的根基在哪里,毕竟“与其说艺术影响了生命的存在,倒不如说它影响了生命的质量。无论如何,这种影响是深邃的。”

  参考文献

  [1]威尔伯•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参见李政涛.图像时代的教育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4.

  [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M].中华书局,1984.

  [4]黄曼君.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的诞生与延传[J].中国社会科学,2004,21(3):103.

  [5]王洁雪.美在于和谐——论文学创作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54-155.

  [6]张颂.播音创造基础[M].3版,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57-60.

  [7]中国出版网,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在京发布[EB/OL].[2015-04-20].

  [8]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467.

  作者:董星辰 单位:中国传媒大学

  推荐阅读:《华中人文论丛》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与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旨在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科研人员、在读的硕、博士生、社会各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等提供一个展示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加强学术交流的平台,以进一步推动高校学术发展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