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中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成就、问题及高质量发展对策

时间:2022年01月26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在全国粮食生产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具体表现在增加粮食产量、

  [摘要]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在全国粮食生产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具体表现在增加粮食产量、养活中部人口、为国提供粮食、提高产品品质、优化粮食结构、改善生产条件和促进科技进步等10个方面。当前,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要求相比,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尚存在耕地锐减、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科技落后等诸多突出问题。为实现新时代中部地区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必须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提高认识,强化担当;保护耕地,利用耕地;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等。

  [关键词]粮食生产;粮食产业;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中国中部地区

农业生产论文

  2021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1],标志着我国中部地区6省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正式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历朝历代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是国家安全、稳定、和谐、繁荣的基石。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首要内容。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

  2021年12月8日至12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谆谆告诫:“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我反复地讲,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决不能在吃饭这一基本生存问题上让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3]。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确保202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强调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面积,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指出,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生产基地”,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巩固提升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地位”,“高质量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1]由此可见粮食的极端重要性,以及中部地区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概述

  我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6省,土地总面积102

  2019年中部地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29

  二、成就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增加粮食产量

  1949年,我国中部地区粮食总产量只有3218

  中部地区粮食总产之所以有如此之大的增长,主要在于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从1949年至2019年,中部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8.5%,单产提高了4.7倍。

  (二)养活中部人口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最大的成就是养活了中部地区人口。1949年中部地区人口1

  (三)为国提供粮食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成就不仅在于其养活了中部地区人口,使人均粮食占有量增加了1

  1962年,毛泽东在江西视察时称赞“江西同志照顾大局”。1992年,邓小平南行途经江西时动情地说:“在粮食问题上,江西是作了贡献的。”从现实来看,我国现有13个粮食主产区(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其中就有5个(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在中部地区。即是说,全国38%的粮食主产区设在中部地区,中部地区80%的省是国家粮食主产区。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河南省不仅解决了该省近1亿人的“吃饭”问题,还每年调出300亿公斤原粮和粮食加工产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9]。

  (四)提高产品品质

  70多年来,中部地区在增加粮食产量的同时,还不断提升粮食及各种农产品的品质。其集中表现在中部地区各省“三品一标”农产品(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数量增加和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的提高等方面。

  如:山西是著名的“杂粮王国”“中国小米之都”。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山西“三品一标”登记认证达1733个。其中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数达119个,全国排名第三。经过初步测算,“三品一标”农产品全年实现产业增值近100亿元,农民人均增收达到500元[10]。河南省截至2020年底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及名特优农产品共3894个,其中绿色食品2142个、无公害农产品1345个、有机农产品3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60个、名特优新农产品216个,绿色食品数量进入全国第一梯队[11]。

  河南省是全国“小麦第一省”,2021年小麦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102

  江西省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大力扶持粮食及各种名优农产品发展。2012~2019年,江西“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从2002个增长到5079个,年均增长14

  近年来,湖北水稻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19年5月,全省已审429个水稻品种,早、中、晚,籼、粳,粘、糯稻品种无一不全,国标三级以上品种254个,约占60%;品种结构优化,品种应用向优质、特色方向发展,早稻以加工专用型为主,中稻以优质、稳产、抗逆为主,晚稻以优质、抗逆为主,2018年全省优质稻种植率77

  湖南省截至2017年底“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到3590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121个、绿色食品1209个、有机食品21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44个[16]。作为我国水稻生产大省,湖南省水稻常年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1/8,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2018年全省三等以上优质稻种植面积268

  (五)优化粮食结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部地区不断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突出标志是:种类多样化和布局区域化。以我国著名的“小杂粮王国”———山西省为例。如新中国刚成立时,山西省基本不种植水稻(主要因为水利条件没有解决),而且种植的“杂粮”种类也偏少。而目前(2019年)由于生产条件大大改善,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500hm2[5],种植的“杂粮”也有豆、麦、粟、薯、禾5大类20种,种类之多居全国之首。与此同时,山西省还不断调整“小杂粮”布局,使全省杂粮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一批优势杂粮生产示范基地,包括: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和晋西北地区的优质小米基地,晋西北地区的优质马铃薯、杂豆基地,雁北地区的优质苦荞基地,晋中地区的优质甜荞基地[18]。优化的结构和布局,从而提升了粮食生产的功能和效益。

  (六)拓展生产功能近年来,中部地区和全国广大稻区一样,积极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由传统意义上稻田只种植水稻单一作物,拓展为稻田既种植水稻,又同时在稻田里养殖虾、鱼、蟹、鳖、蛙、鳅等水生动物,形成“稻虾”“稻蟹”“稻鳖”“稻蛙”“稻鱼”和“稻鳅”等多种立体种养模式,大大提高了稻田资源利用效率,拓展了稻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取得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良好效果。2018年中部地区稻渔综合种养面积94

  三、问题

  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要求相比,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尚存在诸多突出问题。

  (一)耕地锐减

  耕地是粮食生产最重要的基础,是种植粮食作物的主要场所。目前,中部地区耕地数量、质量均出现“锐减”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耕地“流失”。由于中部地区各省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客观上造成对农业耕地资源特别是良田的“占用”和“拉动”,使本来就紧张的中部地区耕地资源就更趋紧张。根据研究,从2009~2018年的10年间,中部地区6省中,湖北省耕地面积减少8

  二是耕地“撂荒”。如果说,耕地“流失”是直接、显性造成耕地面积减少,那么,耕地“撂荒”则是间接、隐性造成耕地面积减少———是耕地利用面积的减少。根据研究,2017年江西耕地“撂荒”面积25

  (1)耕层变薄。全省耕地耕作层厚度普遍变浅、变薄,耕层厚度大部分在15~20cm,低于全国21

  (二)生态破坏

  如果说耕地锐减是中部地区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最大的障碍因素,那么,生态破坏则是中部地区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最大风险和威胁。其具体表现如下:首先,与全国各地一样,中部地区正在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建设,这就难免对区域农业生产、粮食生产带来生态风险和挑战。据作者实地调查,“景(景德镇)鹰(鹰潭)高速”途经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春涛乡东门村委会高岭村小组,在2005年10月至2007年11月修建时,对该村山体、农田、道路、水利设施等造成极大破坏。其次,农业机械化正在中部地区和全国各地快速发展。这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现代化必由之举,然而,大型机械田间作业对农田造成的生态破坏随处可见。

  一是破坏农田田埂;二是辗压农田土壤,破坏土壤结构,破坏农田平整性、平整度,造成农田田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既不利于耕作,更不利于作物生长;三是破坏生物多样性,大型机械在田间反复来回作业,不仅会直接“伤害”“杀死”田间动物(如青蛙、蚯蚓、泥鳅等),还会极大地破坏农田原来“安静”的土壤生态系统,“恶化”农田生物生存环境,从而导致农田生物多样性降低,不利于保持和建立健康、丰富、充满活力的农田生态系统。

  第三,近年来,中部地区和全国稻区一样,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速度快,面积大,成效显著。但不容忽视,由于有的地方在稻田改造和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按要求、不按标准、不按规范操作,造成稻田沟渠过大(宽)、过深、过硬,不仅造成稻田耕地面积浪费,还破坏了稻田整体生态结构,且难以“复原”(一旦不实行稻渔综合种养,难以恢复为原来稻田)———这是对稻田生态的极大破坏,必将损毁稻田粮食生产能力,对增加粮食生产、维护粮食安全极其不利。

  第四,最近几年,中部地区正在加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其积极意义和取得的实际成效毋庸置疑。但也必须看到,有些地方不按要求和标准规范建设,造成高标准农田成了“水泥化的农田”———水泥化的机耕道、水泥化的田埂、水泥化的沟渠,缺乏“生态味”,实际上是对稻田生态的破坏,不符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三)资源浪费

  一是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是中部地区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最重要的资源,只有充分利用、节约利用、高效利用水资源,才有利于区域粮食生产。然而,在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浪费问题非常突出。由于许多地方仍然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生产方式,粮食生产过程中水资源的“跑、冒、滴、漏”现象随处可见,且非常严重,造成水资源极大浪费,致使目前水资源利用率只有30%左右,即是说,2/3的水资源被白白“流”掉了、“跑”掉了。

  二是肥料资源浪费。尽管近年来国家提倡“节肥”“减肥”,肥料使用量特别是化肥使用量有了明显下降,但在粮食生产过程中,肥料资源浪费问题仍然存在,且在中部地区一些地方还比较严重。据作者粗略估算,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过程中肥料利用率一般只有25%~30%左右,除约1/3保留(保存)在土壤中(被土壤固定用于下一季作物),约有1/3左右的肥料流失了———或以气态挥发了,或通过径流(水土流失方式)流失,或通过土壤淋溶方式流失。

  三是作物秸秆资源浪费。作物秸秆资源是重要的农业资源。由于思想不重视、利用方式方法不科学,中部地区作物秸秆资源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利用,浪费还比较严重。据作者实地考察和典型调查,中部地区作物秸秆资源至少还有约25%~30%没有得到利用,乱堆乱放,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农业资源,还污染了环境,影响美观,对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不利。

  四是畜禽粪便资源浪费。畜禽粪便资源是优质的肥料资源。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部地区和全国各地一样,在乡村生活的人口越来越少,养殖业规模也就越来越小,产生的畜禽粪便的数量自然较以前要少得多。但就是如此少的畜禽粪便,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用。据作者在中部地区有关乡村调查,现在乡村村民很少将分散的畜禽粪便资源进行积制、收集起来再施入农田,很多地方是分散的畜禽粪便资源“无人问津”,任其“满地跑”“遍地流”,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四)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影响和阻碍中部地区粮食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这里特别需要指出来的是,中部地区部分省份存在严重的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对稻米质量产生极其不利影响。

  一是污染面积大。据调查,湖南省被污染的耕地面积已占总耕地面积的23

  二是超标率高。2014年,在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雨湖区及湘乡县的调查结果显示,其土壤平均镉含量0

  三是污染重金属种类多。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对南方四省(湖南、江西、浙江、福建)集中连片水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调查评估,结果表明,以上4省水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不同,其中,重金属点位污染等级最高的是江西省,约有5

  四是对稻米造成的污染重。2014年,对湖南重点矿区稻田生产的大米进行调查显示,衡东县大米镉含量最高2

  四、对策

  进入“十四五”时期,全国各地正在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这一大背景下,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必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此,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为实现新时代中部地区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必须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强化担当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中部地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要加强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文件的学习,学习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对“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粮食生产”“中部地区粮食安全”等相关主题和内容的认识,真正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高度重视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强化担当,主动作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要在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强化责任和担当,切实增强加快中部地区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要主动作为,主动参与到中部地区各省粮食生产的各项具体工作之中,主动促进、推动中部地区各省的粮食生产,为实现中部地区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群策群力、出谋献策。

  (二)保护耕地,利用耕地切实保护耕地资源。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发展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必须首先守住耕地这个根基,切实保护好中部地区各省宝贵的耕地资源。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精神要求,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严禁违规占用耕地挖湖造景、严禁占用永久基本农田扩大自然保护地、严禁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严禁违法违规批地用地。 充分利用耕地资源。保护耕地的目的是为了利用。中部地区各省必须充分利用好每一寸耕地资源,充分发挥每一寸耕地资源的作用和功能。决不能浪费耕地资源。这里特别强调两点:一是要扩大复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从而提高土地(耕地)全年利用率;二是要发展间、混、套作,实行立体种植、立体种养,尤其是中部地区旱地,更适宜推行旱粮作物间的间混套作立体种植或立体种养,模式更多、效益更佳。

  (三)提高产量,改善品质

  提高粮食总产量,是维护中部地区粮食安全乃至整个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实现区域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提高中部地区粮食总产,在播种面积一定的前提下,关键是提高粮食单产。提高中部地区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推广高产粮食作物品种;二是推广优良、先进的栽培技术和方法;三是合理使用肥料(包括化肥和有机肥)、农药(主要是生物农药)、农膜等各种物质投入;四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等等。在提高中部地区粮食产量的前提下,还必须改善粮食品质。如果说,提高粮食产量是为了解决人们“吃得饱”的问题,那么,改善粮食品质就是解决人们“吃得好”的问题。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必须既解决“吃得饱”的问题,还应满足“吃得好”的要求。改善中部地区粮食品质,应做到:

  第一,选用优良粮食作物的“优良品种”“好品种”“好粮种”;第二,节肥减药,减少农业“内源性”污染、面源污染,治理农田生产环境、优化农业生态环境,为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奠定基础;第三,治理农业、农田、农村周边污染型企业和各种污染源,减少农业“外源性”污染、点源污染;第四,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增绿扩绿,优化农业外部“大环境”,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品牌农业”“品牌粮食”。

  (四)休耕轮作,用养结合

  如前所述,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为国家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历史贡献。然而,由于农田长期“高负荷工作”“过度耕作”,致使部分农田特别是粮田已出现“入不敷出”、地力下降、质量“退化”、土壤有毒有害物质积累(包括出现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等现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势必影响该地区粮食生产长远发展,危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更谈不上高质量发展。为此,中部地区各省要将休耕与轮作结合起来,适度休耕、适当轮作,建立用养结合型粮田耕作制度。高科技支撑,高效率发展,这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

  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和应用现代高新农业科学技术,着力实现光、热、水、土、机械、劳力等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利用与转化的高效率。总体原则和要求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大数据、物联网、5G技术、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无人机、机器人等高新技术应用于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全过程和全产业链条,从而实现资源利用高效率、粮食生产及整个粮食产业高效率。其具体措施和环节包括:

  一是工厂化育秧(育苗)。利用现代化光、温、水、肥等控制设备和手段,由传统农业“露田育秧、大田育苗”转变为工厂化育秧、育苗,可大幅度提高秧苗成活率和提升秧苗素质,为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二是机械化耕作。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推广农业机械化,实行机耕、机插(秧)、机收等全程机械化。三是精准化施肥、控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对作物生长期间水、肥利用状况进行精准调控,从而可大大提高水肥资源利用效率;四是无人机防病、灭虫。利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绿色农药、生物农药),有效防治农作物病、虫、草害。五是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监控和调控,从而实现粮食生产全过程的资源利用高效率和生态经济高效益。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23.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杜尚泽.“那么粮食怎么办?”[N].人民日报,2021-12-12.

  [4]张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定调”: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超1.3万亿斤[N].每日经济新闻,2021-12-28.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

  作者:黄国勤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