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松毛虫赤眼蜂防控玉米螟绿色综合技术集成与推广

时间:2021年12月24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为进一步落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部署,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生物防治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有效降低病虫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和质量安全,针地近年来北票市的玉米播种面积逐年加大,玉米螟发生频率增高,危害程度加重,

  [摘要]为进一步落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部署,强化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生物防治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有效降低病虫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和质量安全,针地近年来北票市的玉米播种面积逐年加大,玉米螟发生频率增高,危害程度加重,产量损失增多的现状,采取科学有效的玉米螟发生程度预测预警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对搞好玉米螟的发生趋势预报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白僵菌;频振式杀虫灯

绿色综合技术

  北票市是辽宁省农业大市,北票地区2014年玉米种植面积达112.54万亩,2015年为109.73万亩,2016年为102.24万亩,2017年为96.42万亩,2018年为93.81万亩,2019年为96.49万亩,2020年为95.87万亩,2021年为94.58万亩,玉米种植面积占粮食播种总面积的89.16%。玉米螟则是北票地区玉米生产上发生最重、危害最大的常发性害虫。基本特点为“一早三大”,即发生时间早、成虫蛾量大、田间危害大、农民损失大[1]。

  1松毛虫赤眼蜂防控玉米螟绿色综合技术推

  广在全市玉米田普遍推广“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一代玉米螟”绿色防控核心技术,并以白僵菌封垛、设置杀虫灯和性诱剂诱控等防控辅助技术作为配套措施。

  即以白僵菌封垛+频振式杀虫灯+释放赤眼蜂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为支撑,全程应用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非化学防控技术,使玉米螟防控完全实现无化学农药投入。2014年北票地区松毛虫赤眼蜂防控玉米螟绿色综合技术集成与推广面积达86.8万亩,2015年为99万亩,2016年为90万亩,2017~2021年均为66万亩,在试验区玉米螟的平均被害株率防效为80.9%;虫口(百秆活虫)防效为82.1%;虫孔防效为86.57%,平均防治效果为83.16%,挽回产量损失率为17.7%。投入产出比为1∶21。2014~2016年北票市共接受省财政补助资金740.60万元,市财政专项资金60万元。

  主要用于采购赤眼蜂蜂卡、杀虫灯及生物药剂,培训技术人员8000人次,推广松毛虫赤眼蜂防控玉米螟绿色综合防控技术面积总计275.80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为84.99%,基本实现全区域覆盖。总体防治效果达到74.86%,为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亩挽回玉米产量损失40kg,可增加玉米产量11036万kg,新增产值22235万元,相当于全市新增耕地15800亩。挽回产量损失16.53万吨,价值33091.80万元,同时,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量313.4余吨(商品量),节省农业成本949万元,有效避免农产品农药残留和面源污染,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警在玉米螟绿色防控中重要性

  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是根据影响其种群动态的因素,对当年虫害发生量、发生期及危害程度进行预测。农作物害虫预测预报是害虫综合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检测昆虫未来种群变动趋势的重要工作。害虫预测预报的目的就是服务于虫害防治决策提出和防治工作的展开,根据准确的虫情预测,可以及早做好各项防治准备工作;可以更合理地运用各种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和防治效益;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防治费用和减少滥用农药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目前,国内虫情预报上大多数采用统计法、实验法和观察法等。

  统计法是指根据多年观察积累的资料,探讨某种如气候因素、物候观察现象等,与害虫某一虫态的发生期、发生量的关系,用害虫种群本身前、后不同的发育期、发生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相关回归分析,或数理统计运算,组建各种预测式。实验法是应用实验的方法,主要求出害虫各虫态的发育速率和有效积温,然后应用当地气象资料预测其发生期。另一方面,用实验方法探讨营养、气候、天敌等因素对害虫生存、繁殖能力的影响,提供发生量的依据。观察法是指直接观察害虫的发生和作物物候变化,明确其虫口密度、生活史与作物生育期的关系。

  3玉米螟在北票市发生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技术集成

  北票地区亚洲玉米螟发生规律,经过调查发现,玉米螟在北票地区一年发生2代,成虫在5月下旬开始羽化,羽化后当天交尾,1~2d后产卵。产卵高峰最早出现在6月16日以后。高峰期3~5d后田间始现幼虫,为当年的1代玉米螟。幼虫为害期从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约30d。1代老熟幼虫于7月下旬开始化蛹,7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现下一代幼虫,为2代玉米螟。2代幼虫其持续造成为害直到玉米收获后转入越冬期,次年化蛹并羽化。幼虫脱皮4次,共5龄。1代玉米螟主要在玉米心叶期至抽穗期为害,2代玉米螟则在玉米的雌穗发育期为害。

  在越冬幼虫基数调查中,存在着选择调查玉米品种的抗虫性和代表性问题,从实践中发现,抗虫性品种的玉米螟越冬幼虫基数很低,而不抗玉米螟的品种越冬幼虫基数较高,这也导致个别年份(例如2004年和2005年)调查数据存在与成虫发生量不符的问题。但成虫量与田间落卵量和发生严重程度之间趋势有一定相关性。其中2008年、2009年成虫数量非常高,但田间落卵量并没有达到相应的高值,只是相对较高,说明也不能完全根据成虫诱集量预测当年的发生程度,调查数据说明用田间卵量进行预测预报比较符合生产实际。气候条件以湿度和温度影响最大。降雨多则导致相对湿度增大,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越冬幼虫进行化蛹、羽化为成虫以及成虫产卵。

  北票地区十年九旱,分析调查数据发现,在北票地区,春季降雨较少,5月下旬平均温度即达到20℃以上,因此,5月中旬至8月下旬的降雨量直接决定环境湿度,对玉米螟的发生更加重要。在玉米生长季降雨较多年份,田间相对湿度较高,温度达到20℃以上,最有利于玉米螟的大发生,而大旱年份,玉米螟发生较轻,例如2001、2002、2015年作物生长季降雨很少,玉米螟发生很轻,其他年份则较重,2021年开始一个新的周期。进行放蜂日期的确定,一是减少了以往每3d/次的田间系统调查,降低了工作量,二是此方法根据越冬代蛹的发育起点与有效积温值,利用天气预报值逐日计算,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

  4松毛虫赤眼蜂防控玉米螟绿色综合技术集成与推广

  4.1玉米螟单项绿色防控技术

  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是诱杀玉米螟成虫的物理防治方法。在玉米秸秆垛集中堆放的地边或村屯附近的地块,每2公顷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灯防区秋季玉米收获前剖秆调查,平均防效为68.8%,增产率为6.3%,投入产出比为1∶19.5。田间释放赤眼蜂是利用天敌昆虫赤眼蜂寄生玉米螟卵的生物防治方法。每公顷田间释放赤眼蜂45万头。

  其对玉米螟卵块的校正寄生率为73.0%;百秆被害率防效为67.4%,增产率为9.2%,投入产出比为1∶40.2,经济效益最高。田间投放BT颗粒剂是应用生物菌寄生玉米螟幼虫的生物防治方法。每公顷投放BT颗粒剂3375g,防效达到93.1%,减少损失11.1%,投入产出比为1∶21.3;虽然成本较高,但在早熟甜玉米地块可进行重点防治。白僵菌封垛作为辅助措施,可有效压低越冬幼虫基数,减少成虫羽化量,为田间防治打下良好基础。综合考虑田间防效、投入成本、经济效益等因素,设置频振式杀虫灯、田间释放赤眼蜂、投放BT颗粒剂分别是在玉米螟成虫期、卵期、幼虫期的最佳单项绿色防控技术。

  4.2玉米螟绿色综合防控技术

  制定玉米螟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原则,是以将产量损失控制在5%以内为前提,综合考虑各单项防控技术的特点、防效、成本,进行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实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白僵菌封垛+频振式杀虫灯+释放赤眼蜂绿色综合防控技术对玉米螟的平均防治效果为83.16%,增产率为17.7%。白僵菌封垛+设置频振式杀虫灯+释放赤眼蜂的投入产出比为1∶21。综合考虑田间防效、增产率、实用程度、投入成本、经济效益等因素,在距离村屯较近或是玉米秸秆较集中的地块,可选用频振式杀虫灯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发生较重的地区,优先选用白僵菌封垛+频振式杀虫灯+释放赤眼蜂的综合应用技术[2]。

  在玉米螟中等程度发生地块或年份,选用单项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在距离村屯较近或是玉米秸秆较集中的地块宜选用白僵菌封垛+设置频振式杀虫灯防控技术模式;在面积较大的玉米地块选用田间释放赤眼蜂的防控技术;在零散播种、面积稍小的早熟甜玉米田或是玉米螟成虫及卵期未能得到及时防治时选用投放BT颗粒剂防控技术模式。在玉米螟中等偏重发生地块或年份,在距村屯较远的大面积地块选用白僵菌封垛+频振式杀虫灯+释放赤眼蜂综合防控模式。白僵菌封垛+频振式杀虫灯+释放赤眼蜂组装集成技术应用时,在5月上旬前做好封垛,压低越冬虫量,分别在设置频振式杀虫灯、田间释放赤眼蜂实施的最佳时期,按照各单项绿色防控技术的使用方法进行实施[3]。

  4.3松毛虫赤眼蜂防控玉米螟绿色综合技术成效显著

  通过各单项防治试验,确定最佳的玉米螟防治措施、防治适期和防治方法,制定出适合当地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方案。与此同时,通过田间示范试验,对防控技术不断改进与完善,取得较好防治效果后,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应用。2014~2021年,通过玉米螟绿色防控项目,基本实现了全市玉米螟绿色防控全覆盖,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全市玉米产量和质量,并有效降低了化学农药使用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应用白僵菌防治玉米螟试验总结[J].吉林农业科学,1972(01):28.

  [2]李丽英.赤眼蜂研究应用新进展[J].昆虫知识,1984(4):237-240.

  [3]胡明峻,孙伯欣.中国主要害虫综合防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81-300.

  作者:梁健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