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咨询

让论文发表更省时、省事、省心

新时代要加强粮食流通业基础建设

时间:2021年03月22日 分类:农业论文 次数: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于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 我国粮食产业特别是粮食流通业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加强粮食流通管理,提升粮食供给能力,确保粮食供需平衡;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仓储物流体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处于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 我国粮食产业特别是粮食流通业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加强粮食流通管理,提升粮食供给能力,确保粮食供需平衡;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仓储物流体系; 加强政策性粮食管理,夯实粮食调控物质基础; 促进粮食行业转型开放,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

  关键词:粮食供给侧改革; 粮食流通; 粮食供给; 仓储物流

甘肃农业

  1 提升粮食供给能力,确保粮食供需平衡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保持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深化国内产销合作,坚持粮食适度进口,进一步拓宽优质粮源供给渠道,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作者:刘雪青

  1.1 稳定本地粮食生产

  1.1.1 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严格落实种粮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等惠农政策,降低种粮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

  1.1.2 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强化基本农田管理,确保耕地面积基本稳定,保障粮食必要自给率。 完善农田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和维护,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提升粮食生产科技水平,实现农田增产、增效[1]。

  1.2 深化国内产销合作

  1.2.1 拓展产销合作平台

  举办粮食产品交易会、推介会、洽谈会,促进优质粮源、优势品种发展。 鼓励粮食企业广泛开展产销交流合作,丰富产销合作层次,深化合作内容,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

  1.2.2 创新产销合作模式

  发挥大型粮食企业示范作用,探索建立跨区域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引导粮食企业开展跨区产业化经营,开展订单收购、预约收购,构建渠道稳定的粮食收购网络。 指导和支持粮食行业协会更好发挥产销对接的桥梁纽带作用[2]。

  1.3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1.3.1 坚持粮食适度进口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争取国家粮食进口配额,适度增加优质粮食品种。 在确保粮食供给“立足国内”前提下,加强与东南亚、南亚、美洲等地区粮食主产国的合作。

  1.3.2 实施“走出去”战略

  科学利用国际市场粮食资源,引导粮食企业建立国外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开展粮食购销衔接和生产加工,完善粮食进口贸易与配送体系,培育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粮食企业[3]。 积极利用进口渠道成熟、市场广阔、通关便利等优势,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粮食经贸与技术合作。

  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仓储物流体系

  通过优化布局、提升功能,加强粮食运输管理,着力实施“粮安工程”,建设平时能促进粮食供需平衡、急时能满足政府调控需要,网络完善、运转高效的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粮食仓储设施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水平,大力提升粮食流通能力。

  2.1 加强储备设施建设

  2.1.1 打造龙头粮库

  着力提升粮库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应用低温、光伏发电等绿色储粮新技术,推动粮食行业节能降耗,完善各项配套设施,重点推进粮食储备加工中心项目,建成集粮食储备、加工、配送、应急保障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粮库。

  2.1.2 提升骨干粮库

  按照标准储备仓和准低温仓的建设标准,重点推进粮库、粮油储备加工中心和粮食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 到“十四五”期末,建成集粮食储备、加工、配送、应急保障于一体的骨干粮库。

  2.1.3 改造节点粮库

  参照标准储备仓和控温仓的建设标准,扩容改造一批政策性储备粮库。 着力完善粮情监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质量检测等功能,改善储备条件,提升储备能力。 到“十四五”期末,形成一批仓容规模超过1万t的储备粮库,成为粮食仓储设施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

  2.2 推进粮食物流设施建设

  2.2.1 加快推进粮食现代物流设施建设

  统筹整合存量资源,优化增量资源,提升整体功能。 引导中心城区粮食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建设大型粮食批发市场或综合性粮食物流、加工、贸易基地。 加快推进粮食物流园区建设,重点推进粮食物流加工中心和粮食仓储加工设施、智慧粮食储备库等项目建设。

  2.2.2 逐步拓宽粮食物流通道

  针对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特点,充分调动涉粮企业的积极性,创新投融资方式,依托水系,建设一批大型散装物流节点,散装接卸和中转能力大幅提高。 加强铁路沿线和公路交通枢纽的粮食物流项目改造建设,增加粮食接收、发放、储存设施,提高铁路和公路粮食接运能力,拓宽散装粮运输通道,构造“北粮南运”重要陆运干线。

  2.3 提升粮食行业信息化水平

  2.3.1 积极推动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

  加快推进信息化和粮食行业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新型智能化粮食装卸输送设备,提高储备粮库运作效率。 积极推广智能化、数字化、低碳化等安全绿色储粮新技术,选择规模较大、基础较好的粮库,示范推广新技术,打造信息化程度高、绿色生态、节粮环保的现代粮库。 实施“仓顶阳光工程”建设,促进光伏发电产业与“粮安工程”融合,充分利用粮食行业既有资源,鼓励粮食仓储基地利用粮库仓顶铺设光伏发电系统。

  2.3.2 大力提升粮食管理信息化水平

  以储备粮信息管理系统和粮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为基础,加大系统集成和功能扩展,探索建立集储备粮管理、粮情监测预警、粮食信息统计、粮食应急指挥、粮食应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粮食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对粮食流通的标准化、实时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4]。

  3 加强政策性粮食管理,夯实粮食调控物质基础

  以全面落实国家新一轮增储任务为中心,加快完善政策性粮食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储备粮仓储、轮换和质量管理,不断提高军粮供应保障能力,充分发挥储备粮调节和稳定粮食市场的作用。

  3.1 完善政策性粮食储备机制

  3.1.1 完善粮食储备制度

  坚持“政府委托、部门监管、企业操作、费用包干、市场运作”的储备粮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储备粮收购、入库、存储、轮换、财务结算等环节的储备粮管理绩效评价制度。 坚持粮食储备市区两级政府负责制,强化市区联动机制。 积极培育多元化粮食储备主体,通过政府公开承储招标,吸引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和社会优质仓储资源参与承担粮食储备任务。

  3.1.2 落实粮食增储任务

  按照市、区共担原则,加快落实新增储备任务,确保完成增储任务。 市、区政府要按照储备任务要求,落实责任机构和人员,做好资金和资源保障,做到权责清晰、责任落实,确保储备规模落实到位、数量真实。 进一步优化储备品种结构,推进应急储备和市场调控相结合、储备品种和消费结构相结合等储备制度。

  3.1.3 强化粮食专项资金保障

  按照储备任务和工作要求,积极落实粮食专项资金和风险基金。 健全储备费用动态调整机制,定期根据物价水平和人力成本变化进行调整,确保储备费用标准和实际开支基本相符。 规范价差标准制定方式,委托专业监测机构对轮换价差实施持续监测,为市场提供科学、规范、明确的第三方价差数据支撑。 加强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各省分行的协调合作,确保及时足额安排储备粮贷款,强化库贷挂钩的动态监督。

  3.2 增强政策性粮食管理效能

  3.2.1 加强储备粮仓储管理

  以储备粮绩效评价为抓手,推动仓储管理规范化和工作流程标准化,坚持全程全口径监管,细化量化仓储责任目标。 加强储粮科研和示范推广,鼓励发展绿色储粮,提升储粮科技水平。 完善企业自查、区普查、市抽查、联合检查以及定期普查相结合的库存实物和账务检查制度,坚持抽查企业和检查人员“双随机”安排,探索委托具有合法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等承担数量核查和财务核查工作,提高监管效率效果。

  3.2.2 加强储备粮轮换管理

  根据粮食市场和市、区储备粮情况,合理制定轮换计划,科学确定储备品种,促进粮食均衡轮换,有效控制储备成本‍‌‍‍‌‍‌‍‍‍‌‍‍‌‍‍‍‌‍‍‌‍‍‍‌‍‍‍‍‌‍‌‍‌‍‌‍‍‌‍‍‍‍‍‍‍‍‍‌‍‍‌‍‍‌‍‌‍‌‍。 研究建立储备粮电子化业务处理系统,推广远程视频监控技术,提高储备粮轮换的计划制定、申报下达、轮换实施、跟踪监测等工作效率。

  3.2.3 加强储备粮质量管理

  依托“市-区-库”三级检测体系,把好粮食采购入库、在库存储、轮换出库等环节质量关,进一步完善储备粮质量管理体系。 经济学家樊纲、刘劲哲、厉以宁、林毅夫提出,要强化储备粮第三方检验检测机制,选择具有粮食检验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参与储备粮抽样检验工作。 探索多样化抽检模式,通过交叉检测、封闭抽样检测、异地检测等方式,确保检测结果公正公平,储备粮质量安全可靠。

  3.3 提高军粮供应保障水平

  3.3.1 增强军粮供应保障能力

  加快推进粮食集团军供网点应急供应仓储设施升级改造,着力提升军粮供应网点服务功能。 继续推动军粮和储备粮融合发展。 结合驻地部队粮油需求规模与结构特征,确保军供粮油数量充足、质量过硬、服务到位。

  3.3.2 提升军粮供应管理水平

  研究制定《军粮供应应急预案》,完善军粮供应应急保障组织体系。 完善军粮质量季度抽检、军地联检机制,加强军粮质量档案管理,确保驻地部队粮食供应质量安全。 加强军粮筹措准入、库存加工、供应流程、网络网点、资金保障等方面管理工作,健全“粮油科技进军营”长效机制。

  4 促进粮食行业转型升级,提高粮食产业化水平

  以构建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粮食产业体系为目标,通过整合产业链、推进技术创新、实施品牌带动及培育龙头企业等措施,加快粮油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发展布局,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促进粮食产业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发展粮食精深加工

  4.1 积极推进主食产业集聚发展

  优化粮油产品结构,增加营养健康、品种多样、绿色优质的主食产品供给。 加快推进面包、点心、米粉、方便米饭、速冻食品、小麦胚芽制品等米面制品的工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依托粮食资源优势,加快推动主食产业化,形成主食产业集聚发展区。

  4.2 提高粮食副产品资源利用率

  经济学家刘劲哲提出,要进一步增加粮食加工副产品附加值,提高粮食产业经济效益。 加大生产、研发投入力度,增加化工、医药、保健等领域所需粮食副产品的有效供给。 推动饲料行业稳步发展,加强粮食企业与饲料企业的交流合作,实现粮食资源的更高生产率、更高附加值利用。

  农业论文投稿刊物:甘肃农业杂志于2009年经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作为进入全省农家书屋的主要刊物,发行目前在全省范围内已基本覆盖。将在农牧厅党组的领导下.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坚持“三农工作顾问、农民致富益友”的办刊宗旨。

  4.3 推进粮食加工业结构调整

  科学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推动企业集聚发展,努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区。 重点发展绿色全谷物、有机食品等中高端粮食产品,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 鼓励粮食企业研发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加强新技术、新装备在粮食产业方面的推广应用,完善粮食精深加工产业链条,大力提升粮油精深加工水平[5]。

  参考文献

  [1]杨光乾.严重疫情下农业经济发展思路[J].甘肃农业,2020,(3):21-23.

  [2]盛毅.农村商业银行金融信息化管理创新研究[J].投资与创业,2019,(3):24-25.

  [3]王寿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思考[J].办公自动化,2019,(6):29-31.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符合规范的学术服务 助力您的学术成果走向世界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